品质恶劣的人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4:00:39

品质恶劣的人是怎么形成的
品质恶劣的人是怎么形成的

品质恶劣的人是怎么形成的
1、习惯是注意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处理知识,引起事物的发生,把秩序带入到我们内在的生活和外显的行为中,这些都占用了注意力.注意对于处理情绪,制定目标,解决问题是必需的;对于阅读、谈话和驾驶汽车也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能完成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作.人们在特定时间内注意(即有意识的经验)投往何处,依赖于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习惯和价值.
本能是千百年来有选择的结果.它使我们注意那些有关求生存的事物的知识,而且它们把我们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强选择的适应性的艰苦工作上.当我们饥饿时,我们的精神力量就会被寻求食物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被异性所吸引,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吸引,人类早就不存在了.本能的注意模式帮助我们注意和避开危险的事物,并把兴趣放在那些过去有助于我们的身体与基因生存的事物上.
人们在生活中也获得了习惯,学会了忽略了某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这依赖于以往遇到它们时是带来痛苦还是快乐.例如,有些人形成了一种从来不独处的习惯,是因为他们发现孤寂是无法忍受的;另一些人自己安排时间去从事体育运动,学习科学,因为当他们以习惯了的某方面去组织注意时,他们感到最惬意.当然如果单纯地从生物学的领域分析,本能和习惯是从盲目的方面去形成注意,正如它本身那样,是靠着依据过去的经验去疏通和重新调整精神力量.人则有重大的不同,人的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价值则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人类表现出期望去做事情的能力,不仅是因为他们当即就能从这种行为中受益(正如习惯所表现的),还因为他们想达到某种未来价值的状态.因而,“面壁十年图破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本能、习惯、价值都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有时候,本能、习惯首当其冲;另外时候,价值更能生效.指导注意力分配的意识,必须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我是应该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听音乐呢,还是应该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准备考试.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机会.
2、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种观点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独具特色,从这一观点出发,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时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4、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就是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
华生、桑戴克、巴浦洛夫等人心理学说基础所建立起来的行为治疗技术在德育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效果.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类对环境的不相协调的结果,或是学习得来,或是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所致.条件作用与条件反射,是机体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在不良行为和某些疾患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根据学习或条件作用的某些基本规律对它们加以治疗或矫正,帮助病人学习新的技能或行为,或者帮助病人通过学习或条件作用减少、消除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或者通过学会一种新的行为以对抗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行为治疗一般采取正向强化或负向强化的奖惩方式对不良行为者进行训练.但关于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
1、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2、"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 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 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 叶圣陶先生认为某些人的不良品质的形成,一个重要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考察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每每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