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5:55:51

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里有孔子对其儿子这样的教诲,一日孔子见儿子孔鲤在眼前走过,就喝住了他,问道,你学过《诗》没有?孔鲤老老实实答道,没有啊.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就老老实实地去背《诗经》去.可惜,《论语》里孔鲤没问一句,为何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了呢?在父子对话中,似乎感觉“不学诗,无以言”是明摆着的事.孔鲤不疑问,我却一直在心里打问号.有疑问,找度娘.度娘上还真有这个问题,看来疑问的不只是我一个人.再看看别人的回答:学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满腹珠玑才能够谈吐如云,如果看过《左传》就知道,在当时的外交场合人家都是先背一段诗才开始说话的,学诗就是为了以后学以致用.看看这回答蛮有道理的,可是疑问还在,因为我可以继续问下去,为什么当时的人说话非得这样子?而且还是在特别正式的外交场合上,非得先背上一段《诗经》?就象有段时间,人们去打个酱油,还得先背上一段语录,多麻烦啊.所以这样的回答,其实没有回答.我的疑惑一直在,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这才大悟.本来,很想装装自己很有学问的样子,找些材料码些文字来谈谈这个问题.可是孔子教导我们要述而不作,还是做个文抄公吧,读完下面的文字,你就明白了.以下两段文字出自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第一个例子来自西部非洲的一个部落.他们没有书面文字,但他们丰富的口述传统促进了民法的诞生.如果出现了纠纷,控诉人就会来到部落首领的面前陈述自己的不满.由于没有书面的法律可以遵循,首领的任务就是从他满脑子的谚语和俗语中找出一句适合当时情形的话,并使控诉人双方都满意.这一切结束之后,所有各方都会认为正义得到了伸张,真理重见天日了.当然,你会意识到这也是耶稣和其它圣经物的方法,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凭借语言的各种资源来发现和揭示真理,如各种记忆的手法、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正如沃尔特-翁格所指出的,在口口相传的文化中,谚语和俗语不是什么偶一为之的手法.“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绵延不断,它们构成思想自身的内容.没有它们,任何引申的思想都不可能存在,因为思想就存在于这些表达方式之中.”既然智力主要被定义成人掌握事物真理的一种能力,那么一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质.在一个纯粹口语的文化里,智力常常同创造警句的能力相关,即创造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精辟俗语的能力相关.据说,所罗门知道3000条谚语.在一个印刷文字的社会里,有这样才能的人充其量被人看作怪人,甚至是自大的讨厌鬼.在一个纯粹口语的社会里,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人的大脑就必须发挥流动图书馆的作用.忘记一些事该怎样说或怎样做,对于社会是一件危险的事,也是愚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