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年级上册22课核舟记的积累作业包括;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性活用 成语积累这五个~完整点 还有按着顺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2:32:58

求八年级上册22课核舟记的积累作业包括;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性活用 成语积累这五个~完整点 还有按着顺序
求八年级上册22课核舟记的积累作业包括;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性活用 成语积累
这五个~完整点
还有按着顺序

求八年级上册22课核舟记的积累作业包括;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性活用 成语积累这五个~完整点 还有按着顺序
舟记
一、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可:大约.今常用作表示许可,可能,值得,同情,转折等)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今常用义为:曾经)
3、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简:简拔,选择.今常用义为:简单,简直等)
4、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5、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二、通假
1、舟首尾长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下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中“有”同此)
2、篛篷覆之(“篛”通“箬”,箬竹的叶子)
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5、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
三、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名词“篛篷”用作动词“覆”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篛篷)
2、石青糁之(名词“糁”,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
3、石青糁之(名词“石青”作用如动词的名词“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石青)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卧”、“诎”是不及物动词,其动作是主语使宾语具有的,用作使动:使……卧,平放;使……屈,弯曲.“竖”是形容词,其性质是主语使宾语具有的,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四、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材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五、句式
1、判断句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省略:核舟.“盖”,副词,相当于“大概”.)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以上两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执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4、固定结构
如有所语(“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没有……的人,或东西,或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文学常识

小巫见大巫

不加分,只能给你这些了,呵呵……
作业:
背诵第2、3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略)
二、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②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③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辑定位,故先出拇。后两句分写,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全部展开

不加分,只能给你这些了,呵呵……
作业:
背诵第2、3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略)
二、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②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③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辑定位,故先出拇。后两句分写,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三、连贯诵读第2至4段(过程略)
四、学生自读第五段
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五、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
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宽阔。
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
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
五、学生自读第六段_
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
讨论后可归纳如下: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
六、小结写法——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讨论后归纳成三点:(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
七、完成练习一第1题
1)略一。
(2)先找出译文的毛病:①“从头至尾即“长度”,此四字可删。②“竹篛做成的篷”是解释•不是翻译。③前一个“可以看见”也是多余的话。④“八个字”可删,其义自明。⑤“石青”本有“上色”作用,“上色”多余“
附参考答案为下:、
船身长大约8分多一点,高两粒黄米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上面盖着篛篷;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共八扇。打开窗看,两边有雕栏相对;关上窗,可以看见有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每个字都涂了石青粉。 (比原译约少 80字。)
八、布置预习下一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