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一书人物分析2000字注:憨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2:56:46

活着一书人物分析2000字注:憨厚
活着一书人物分析
2000字
注:憨厚

活着一书人物分析2000字注:憨厚
福贵当然是小说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他最终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叙述了自己从人民解放战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的生活经历.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其中有不少感人的情景.故事中,有一次福贵本来是要到城里请个郎中来给老母亲看病的,不料在街上竟给国民党军队抓去拉大炮,随后在那个连中辗转生活了两年多.在部队生活中,他经历了许多生与死的事情.奇怪的是他当了两年多的兵却连一场战都没有打过,结果就被解放军部队给擒获了.作者在描写福贵的军中生活时,时刻透露着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那种命运的漂泊不定,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国民政府统治的腐败.作者似乎并不在意于对政治因素的表达,可事实上作者却通过了福贵的经历对政治进行了不动声色描述,更加有力的刻画出农民当时所生活的典型社会环境,那就是一个农民连好好地在农村耕地的生存要求都无法得到.动荡的社会里农民看不到权贵们的血腥争夺,却时时被他们的残暴影响着自己的不幸生活.农民的生活被那些连农民也不知道是何缘故的社会问题所糟蹋.
作者在小说中对文化大革命也进行了某些揭露,但是这些事情在一个农民的眼里根本都不重要,所以作者没有细致的描写,只是在村里队长的口中听到,“城里天天都在死人,我吓都吓死了,眼下进城去开会就是进了棺材.”只要能够有地可以耕作,有种子可以下田,农民是不在乎那是文化大革命还是经济大革命的,他们只求能够全家吃饱穿暖.可是政治的威力是无比强大的,就连农村的一条烟囱和一个铁锅也不放过.吃“大锅饭”来了,人民公社来了,农民的生活最终还是像蚂蚁一样在政治的大油锅里逃窜,只是所有的农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生活还是在逃跑.对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叙述,更加突出了农民了的生存心理,突出了主人公的命运遭遇的偶然更是必然.
以上这些都是小说中典型环境的刻画.只有在典型社会环境下,才可能有典型人物形象的被塑造.
小说首先通过主人公福贵自述了自己由一个没落地主阶级的败家子如何转变为一无所有的农民,最后整个的一生都在农村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姿态.家庭的重大变故给福贵的打击是严厉的,更何况所有的变故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少年时代的福贵就是一个浪荡子,不务实事,整天只会做些吃喝嫖赌的事情.这是那一代地主子弟的共性,他们都因生活的富足而没有生活的忧患意识,他们都是对生活没有进取心,堕落掉的一个群体.至少大多数是这样的.由于生活的变迁,福贵在一夜间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一切,他变成了穷光蛋,他再也不能随便高兴上哪里就上哪里.福贵悔恨不已,特别是对自己的妻子家珍和自己的父亲,尤感愧疚.从这点上看,福贵到底还是一个有反悔心的人的.生活总是会使人真正改变起来.我们甚至不觉得是赌博把福贵给害了,我们应该认为是赌博把福贵给救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斗地主时,要不是当初的龙二把徐家的地产给赢走了,那天被枪毙的人就不是龙二而是福贵了.正是这些生活的变端让福贵渐渐从破产的落魄中走出来,而向豁达的人生境地走去,尽管这是在无奈中行进的.
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父母的死去是福贵的败家直接导致的,而他的一对儿女却是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离去.儿子有庆与女儿凤霞的死相似到做爹的无法相信.而心细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他们两人的死是蕴涵着更深层的东西的.只是作者没有很明了地做过比较.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的,而凤霞是因为生苦根时失血过多而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刻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与县长妻子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这是一种社会环境,更是当时困苦人的共同命运.而这命运,社会逃避不了责任.面对死亡对徐家的“特别照顾”,福贵已经在痛苦之中渐渐出离了痛苦.这就直接影响着福贵的生存态度变得越加坦然.
在凤霞离去之后,家珍也跟着走了.再后来,是二喜与苦根父子俩也走上了黄泉路.作者似乎故意安排让福贵身边的所有亲人都一个个地离他而去,这样的小说叙述,虽然情节波澜起伏,但是某些时候却显得牵强和突然.作者或许有着他独特的艺术创造,但是不能排除这正是作者处心积虑后所忽略了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徐家的痛苦的不断延伸,而偶然性却是一家人的不断死去.而偶然与必然之间也有着莫大的联系,两者在不断的交织后便产生了福贵的人生态度.社会往往决定着农民必然的命运遭遇,也间接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具体的生存境况.农民的勤劳、善良并没有带给他们应有的回报,让他们的生活可以为命运做些应有的弥补.福贵一家人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代表,而作者便把社会给予福贵一家的灾难转交到他们一家人的身上.面对无可选择的生存遭遇,福贵也便渐渐从容地去接受命运.福贵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死,也没有想过让自己代替家人去死,生与死对于他来说已不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我想最后的福贵对生对死已经抱着一种无区别且无所谓的态度了.剩下自己一个人,要好好地活着是他的想法,从容的死去也是他的想法.当一个人在死亡与生存的边缘从容时,我们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痛?倘若一个民族在生与死的交接点上也抱着福贵这样的态度,我想这已经是一种民族的悲哀了.
是现实的苦痛炼就了农民对生存产生一种这样的态度:既然对生活没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任命运去耍弄,我还是得自得其乐地活着.现实的苦痛已经淹没了现世的幸福,没有幸福地活着,难道就是真的活着吗?活着不仅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意生死,活着应该是对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追求,同时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不讲这部小说的文字思维和叙述技巧成就如何,单是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我们是应该做进一步的深思的.当然,我今天只是借助小说的思想来谈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客观地说,福贵的形象是饱满的也是瘦削的.而对典型社会环境的刻画作品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领会得到,这些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更多的评价,就留给更细的心和更深刻的头脑吧.

《活着》的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分析
余华的小说《活着》一时在班上颇为流行,很多同学都读过。我是今天才刚刚读完这部并不长的小说,而且是怀抱着一种要了解徐福贵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来读的。而事实上这部小说并没有像想象中或是像同学们所谈论的那样,能够给我带来多少震撼。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在农村生活的农民整个的人生经历,这位农民很特殊,他是由地主家少爷因赌博破产后沦为或者应该说升级为农民的。余...

全部展开

《活着》的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分析
余华的小说《活着》一时在班上颇为流行,很多同学都读过。我是今天才刚刚读完这部并不长的小说,而且是怀抱着一种要了解徐福贵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来读的。而事实上这部小说并没有像想象中或是像同学们所谈论的那样,能够给我带来多少震撼。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在农村生活的农民整个的人生经历,这位农民很特殊,他是由地主家少爷因赌博破产后沦为或者应该说升级为农民的。余华试图用一个人的一生来道出一个关于生存的问题,那是一种对命运的豁达接受,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的乐观态度,当然这种乐观我认为并不排除无奈的因素。作者想在作品表现出一种对生活无奈过后的平静,这也是小说题目的意思。但小说往往不仅仅是表达了某些作者的意想,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所意想不到的东西。我认为小说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因生活的无奈,而对生存采取了随其自生自灭的消极的豁达态度。
福贵当然是小说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他最终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叙述了自己从人民解放战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的生活经历。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其中有不少感人的情景。故事中,有一次福贵本来是要到城里请个郎中来给老母亲看病的,不料在街上竟给国民党军队抓去拉大炮,随后在那个连中辗转生活了两年多。在部队生活中,他经历了许多生与死的事情。奇怪的是他当了两年多的兵却连一场战都没有打过,结果就被解放军部队给擒获了。作者在描写福贵的军中生活时,时刻透露着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那种命运的漂泊不定,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国民政府统治的腐败。作者似乎并不在意于对政治因素的表达,可事实上作者却通过了福贵的经历对政治进行了不动声色描述,更加有力的刻画出农民当时所生活的典型社会环境,那就是一个农民连好好地在农村耕地的生存要求都无法得到。动荡的社会里农民看不到权贵们的血腥争夺,却时时被他们的残暴影响着自己的不幸生活。农民的生活被那些连农民也不知道是何缘故的社会问题所糟蹋。
作者在小说中对文化大革命也进行了某些揭露,但是这些事情在一个农民的眼里根本都不重要,所以作者没有细致的描写,只是在村里队长的口中听到,“城里天天都在死人,我吓都吓死了,眼下进城去开会就是进了棺材。”只要能够有地可以耕作,有种子可以下田,农民是不在乎那是文化大革命还是经济大革命的,他们只求能够全家吃饱穿暖。可是政治的威力是无比强大的,就连农村的一条烟囱和一个铁锅也不放过。吃“大锅饭”来了,人民公社来了,农民的生活最终还是像蚂蚁一样在政治的大油锅里逃窜,只是所有的农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生活还是在逃跑。对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叙述,更加突出了农民了的生存心理,突出了主人公的命运遭遇的偶然更是必然。
以上这些都是小说中典型环境的刻画。只有在典型社会环境下,才可能有典型人物形象的被塑造。
小说首先通过主人公福贵自述了自己由一个没落地主阶级的败家子如何转变为一无所有的农民,最后整个的一生都在农村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姿态。家庭的重大变故给福贵的打击是严厉的,更何况所有的变故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少年时代的福贵就是一个浪荡子,不务实事,整天只会做些吃喝嫖赌的事情。这是那一代地主子弟的共性,他们都因生活的富足而没有生活的忧患意识,他们都是对生活没有进取心,堕落掉的一个群体。至少大多数是这样的。由于生活的变迁,福贵在一夜间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一切,他变成了穷光蛋,他再也不能随便高兴上哪里就上哪里。福贵悔恨不已,特别是对自己的妻子家珍和自己的父亲,尤感愧疚。从这点上看,福贵到底还是一个有反悔心的人的。生活总是会使人真正改变起来。我们甚至不觉得是赌博把福贵给害了,我们应该认为是赌博把福贵给救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斗地主时,要不是当初的龙二把徐家的地产给赢走了,那天被枪毙的人就不是龙二而是福贵了。正是这些生活的变端让福贵渐渐从破产的落魄中走出来,而向豁达的人生境地走去,尽管这是在无奈中行进的。
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父母的死去是福贵的败家直接导致的,而他的一对儿女却是在生命的无常中相继离去。儿子有庆与女儿凤霞的死相似到做爹的无法相信。而心细的读者会发现,其实他们两人的死是蕴涵着更深层的东西的。只是作者没有很明了地做过比较。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的,而凤霞是因为生苦根时失血过多而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刻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与县长妻子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这是一种社会环境,更是当时困苦人的共同命运。而这命运,社会逃避不了责任。面对死亡对徐家的“特别照顾”,福贵已经在痛苦之中渐渐出离了痛苦。这就直接影响着福贵的生存态度变得越加坦然。
在凤霞离去之后,家珍也跟着走了。再后来,是二喜与苦根父子俩也走上了黄泉路。作者似乎故意安排让福贵身边的所有亲人都一个个地离他而去,这样的小说叙述,虽然情节波澜起伏,但是某些时候却显得牵强和突然。作者或许有着他独特的艺术创造,但是不能排除这正是作者处心积虑后所忽略了的。小说情节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徐家的痛苦的不断延伸,而偶然性却是一家人的不断死去。而偶然与必然之间也有着莫大的联系,两者在不断的交织后便产生了福贵的人生态度。社会往往决定着农民必然的命运遭遇,也间接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具体的生存境况。农民的勤劳、善良并没有带给他们应有的回报,让他们的生活可以为命运做些应有的弥补。福贵一家人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代表,而作者便把社会给予福贵一家的灾难转交到他们一家人的身上。面对无可选择的生存遭遇,福贵也便渐渐从容地去接受命运。福贵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死,也没有想过让自己代替家人去死,生与死对于他来说已不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我想最后的福贵对生对死已经抱着一种无区别且无所谓的态度了。剩下自己一个人,要好好地活着是他的想法,从容的死去也是他的想法。当一个人在死亡与生存的边缘从容时,我们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痛?倘若一个民族在生与死的交接点上也抱着福贵这样的态度,我想这已经是一种民族的悲哀了。
是现实的苦痛炼就了农民对生存产生一种这样的态度:既然对生活没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任命运去耍弄,我还是得自得其乐地活着。现实的苦痛已经淹没了现世的幸福,没有幸福地活着,难道就是真的活着吗?活着不仅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意生死,活着应该是对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追求,同时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不讲这部小说的文字思维和叙述技巧成就如何,单是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我们是应该做进一步的深思的。当然,我今天只是借助小说的思想来谈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客观地说,福贵的形象是饱满的也是瘦削的。而对典型社会环境的刻画作品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领会得到,这些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更多的评价,就留给更细的心和更深刻的头脑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