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21:00

.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x0d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 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 .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x0d一、师生互动, 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x0d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x0d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x0d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x0d二、 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x0d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x0d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x0d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x0d三、 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x0d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x0d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x0d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x0d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x0d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x0d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