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制度最道德》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8:29:22

《市场制度最道德》读后感
《市场制度最道德》读后感

《市场制度最道德》读后感
本人是“南方周末”的老读者,每期必看,而且看得仔细.觉得这份报刊对自己开拓视野很有帮助.当有自己的片言只语在上面变成铅字时,还增添了一点成就感.2011年7月14日的“南方周末”第31版整版是北大教授张维迎的“市场制度最道德”.我反复读了几遍.我还在最欣赏的一段文字下面郑重划了道道并加上一个五角星:“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幸福,都不断追求better life.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归纳一下,大概两种:第一,是通过让别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伤害别人的方式为自己得到好处.我称之为‘强盗的逻辑’.第二,是通过让别人幸福使自己变得幸福.我称之为‘市场的逻辑’”.此时,我想到了了我们的市场,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市场怎么有那么多的问题?这市场的逻辑怎么在中国就带给消费者那么多苦恼?发达国家怎么就做得那样好?我们市场问题,也包括社会问题无论什么时候出现状况,首先就把美国、欧洲(主要指原西欧)和日本作为标杆对照.因此,我一看到我们这边出现的麻烦,我的惯性思维就定点到发达国家的先进上去了.
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但隐隐约约觉得答案可能是中国的市场还不算是真正的市场),我又翻到第30版,读到“你在跟谁说话?”.其中一段话引起我的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苦恼每一种手机都有不同的充电器,其实充电的原理都一样,但是“唯利是图”的厂商就是不给人方便,把每一个接口搞得不一样……”.顿时对发达国家的“市场逻辑”而产生的幸福感有了问号.我们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手机,文中提到的苦恼可能遇到过的人不少.不管打引号的唯利是图是什么用意,充电接口问题给消费者造成的的苦恼是坚硬的事实.且不说这个不兼容问题要给环境造成多少额外的污染(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是个大问题).中国的手机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品牌,生产商都是大名鼎鼎的市场大腕儿,特别是生产IPHONE的美国苹果公司.他们是赚了大钱,按文章作者的讲法,他们是“给别人带来的幸福越多,赚得钱就越多”.但是为什么对这个小小的苦恼,这些大公司就没有想到要解决呢?我怀疑市场逻辑在这里真的是掺和了唯利是图的动机.
说到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也就是文章特意指出的“生产iPad或iPhone,就可以服务几千万人,几亿人,赚的钱就多得多”,还真的是有故事讲.且不说在中国代加工产生的污染,包括环境污染和工人中毒以及那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那天价的售后服务费也会使你产生不小的苦恼.业内人士评论道:“从IPHONE到IPAD,从IPOD到苹果电脑,每一种苹果产品的售后都是天价”.一位用户购买iPhone 3GS在保修期内出现了音量键脱落问题,苹果维修中心告诉用户,维修需要花费3807元,此价格和购买一部新iPhone的花费相差无几.这样的事例在各种媒体中披露过不少,所以业内人士才做出了“苹果全线产品维修皆天价”的结论.由此看来“市场的逻辑”产生的幸福感还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要是再说到美国金融市场五花八门的东东,你就会知道,被他们拖下水的苦恼绝不是个小苦恼.
把这一期的几篇文章看完,思绪又回到那个充电器的接口问题.我想,我们中国人也不蠢,开发一种通用接口充电器也不是什么难事.我觉得我就有这个能力办个此类企业.这种冲动不过只持续了几分钟就消失了.我怕被“知识产权”缠上身.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这还是要归功于2011年7月7日“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一位中概股老板的上市与退市自述:短线操盘手把我害惨了”.他在文中说道:“我吃惊地发现在美国,官司是能把企业拖垮的.”还告诉你,那里的律师费也是个天价.有人可能会说,你就在国内做,美国人来打官司在中国打,怕什么?我当然会怕的啊.官司打赢了,发达国家肯定会愤怒谴责中国司法不公,国内有人也会配合的.如果打输了,那我的为消费者解忧的好心不就起了反作用吗?那会给咱们正在崛起的国家抹黑的.我真的也会被发达国家斥之为“盗贼”的.再说了,我要办了这家企业,就会把企业做大做强.要是一旦把产品卖到美国去,那不就会被就地正法啊?我可出不起那个天价的律师费.律师也是“市场的逻辑”的律师啊.还是上面讲的那位老板的体会发人深省:“前几天有几个美国律师给我打电话,说愿意免费给我们打官司,我想都没想就挂了.”我的“我想办一家企业”的念头自此也彻底挂掉了.
话说回来,苹果公司的确是世界上最牛的公司之一.我的儿子就是千千万万果粉中的一员.他今年五月买了一部iPhone,不爽的是一个多月就罢工了,送去维修中心治疗了一个星期.还好,是免费的.我儿子也没有几多怨言.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但是,作为国际上最牛的企业,如果在对待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中,能用美国的环保标准来干涉我们中国代工厂的环保工作,用美国的人权标准来干涉我们中国代工厂工友们的待遇,用对待美国消费者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乃至其他第三世界的消费者,那无疑不但会赚更多的钱,也会给消费者和为其工作的工友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我们问题多多的中国企业树立一个鲜活的“市场逻辑”的榜样,使诸多中国人可以彻头彻尾地体会到“市场逻辑”的魅力----谁不愿意过better life呢?!

没有。

市场本身没有改变人的本性,市场从不试图改变人的本性
人类犯错误或干坏事有两种原因,一是无知,知识有限,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想干好事,结果却成了坏事;二是无耻,明知这事坏,损害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去做。比如,在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整个链条中,好多人做了负面贡献,其中有些人可能出于无知,有些人可能出于无耻。
现实中,这二者很难区分。许多无耻行为从根本上讲也可以说是因为无知...

全部展开

市场本身没有改变人的本性,市场从不试图改变人的本性
人类犯错误或干坏事有两种原因,一是无知,知识有限,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想干好事,结果却成了坏事;二是无耻,明知这事坏,损害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去做。比如,在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整个链条中,好多人做了负面贡献,其中有些人可能出于无知,有些人可能出于无耻。
现实中,这二者很难区分。许多无耻行为从根本上讲也可以说是因为无知,是缺乏智慧的表现,结果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提醒大家,不要简单地把人类犯的所有错误,都归于无耻,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关于市场经济,学者包括经济学者都要保有这样一种认识:市场本身没有改变人的本性,市场从不试图改变人的本性,拥护市场的人没有想过用市场改变人的本性;反过来,正因人的本性没法改变,所以才有了市场经济,也才需要市场经济,市场使人的行为更符合善的要求。
人的本性是什么?宽泛点说,就是几乎所有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self-cen-tered)。我不一定说人是自私的,但是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和孔子这样看,亚当·斯密也这样看。
亚当·斯密说同情心普遍存在,即使最坏的人也有同情心,但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围绕自己展开的,同情心的大小,一是与物理上的距离有关,二是与生理上的距离有关。人因为能设身处地,才会同情他人;因为能将心比心,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能。看到自己的亲人过世,比看到几千公里外非洲人的过世时的同情心肯定要大;看到猴子被杀,比看到蚂蚁被杀时的同情心也要大。为什么?因为猴子比蚂蚁与人的相似性更大。而你对蚂蚁的同情心,可能比对植物的同情心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信奉佛教的人,不吃荤,只吃素,因为动物在形象上、生理上跟人的相似性比起植物来更大。所以同情心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础上的。
并且,即使利他主义也是自我中心的。为认识的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比为不认识的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多;拔己一毛而利天下的人比比皆是,但舍己一命而救他人的寥寥无几。这些,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都讲到了。
我的理解,儒家的一整套伦理体系也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础上。儒家伦理是有等级的,为什么从亲情孝悌扩展到宗族、国家层面?因为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国主义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现,否则你为什么不爱其他国家?
事实上,所有的宗教都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这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没什么不同。关于人性的假设,无论科学的宗教的,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一样。亚当·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为中心,就不会写出《道德情操论》,也不会写出《国富论》。同样,孔子如果不是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就不会有儒家的道德伦理系统。正因为自我中心的这个本性可能带来问题,人类才需要被教导,才产生了宗教。儒家内部有人性恶、人性善的争论,西方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对自然状态下人的行为描述也大相径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根本上假定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主张都从这个假设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