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句子要课外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36:33

关于道德的句子要课外的,
关于道德的句子
要课外的,

关于道德的句子要课外的,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