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4:22:18

如何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
如何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

如何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
思想者小传 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动态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曾提出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的企业产权理论.列入2003年由英国EdwardElgar出版社出版、英国著名经济学术史专家Mark Blaug和 HowardVane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引证索引所收录的全世界最有影响的700多名经济学家 《经济家名人录》(《Who isWho in Economics》).来自现实与服务现实的经济学 经济学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有时候不能完全靠数据判断经济形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和数据不是预测真理的标准. 现代经济学对中国改革有什么影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都比较极端.一种是不顾中国现实的客观条件,盲目地崇拜某种理论,包括现代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在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就把理论照搬到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中.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现代经济学是外国人的东西,对我们中国没有用,中国的问题还是要用中国的办法来解决. 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在任何时期,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行为假设,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有边界条件的,这非常重要.就拿经济学来讲,经济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问,为什么特殊呢?因为它与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自然科学是实证性的、精确性的,比如造我们这栋楼、修一座桥、制导弹,都可以定位到非常精确的状态,它的参数都是可控的、可做实验的.而经济学这门社会科学,不但要研究经济现象、做实证分析,同时还要研究人的行为假设,研究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经济学还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有人批评,甚至是攻击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预测性差.这里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位经济学家本身就比较差,另外一个是有一些因素他无法控制,即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但是由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突变,使得他的预测不准确. 那么,是不是由此说明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呢?不是的,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的几乎所有理论都来自于现实.不过,经济学既然不能够做实验,那么它的依据靠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经济学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有时候不能完全靠数据判断经济形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和数据不是预测真理的标准.经济学的预测性需要依靠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性.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以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经济学里的权衡取舍是因为人类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或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时的无限性.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权衡取舍的基本矛盾,为了解决每一个人的利己性.可以说,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学理论,它的分析框架都是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的.第一是界定经济环境,第二是设定行为假设,第三是给出制度安排,第四是选择均衡结果,最后是进行评估比较.这五步,其实也正好是普通老百姓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五个基本步骤.当然,这五个步骤用在经济学领域也要看具体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首先是要解释经济现象,解释经济人的行为,然后再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权衡取舍的.不过,前提是你必须有一个研究目标,你想要回答什么问题,然后你才能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其中就有一个制度安排和目标实施的过程.当然,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约束条件,比如说参与性约束条件,或者说激励相容约束条件,这个是宏观的问题,微观的问题我就不具体展开讲了. 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专门研究制度的,为什么我们需要研究制度问题?因为每一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如果你作为一个企业老板,希望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既追求个人利益,又达到既定目标,这是激励相容的核心思想.而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做事情要于国于民于己于公于私,能不能达到一种辩证统一.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建立在三个基本制度安排之上,那就是法规治理、激励机制和社会规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和动之以情”,它们分别由政府、市场和社会来实施和实现.但是,这些制度安排也有边界条件,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的行为是会发生变化的. 解决利己与利他的融合问题 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就是建立现代市场制度.为了充满活力、和谐相处,你必须要承认人的利益,必须要诱导,同时市场又会失灵,所以需要政府的规范,需要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接下来,我具体解释一下分析框架中的五个步骤.首先是经济环境、经济人或经济主体.一切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信息结构的组成,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是参数.而这些参数都是固定的,因为环境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在长期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在约束条件之内,也就是在预算线之内人是可以做出选择的.那么我们又怎么样界定经济环境呢?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界定,第一个是客观描述经济环境,第二个是精炼刻画本质内容,前者是科学,后者是艺术.如果你只是简单客观地逼真描述,抓不住重点,那这种界定是没有用的.比如说我们画一张地图,你要把地球上所有的东西,包括我这个人全部画进去,那这张地图肯定没用.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性地进行本质要素的刻画.那么经济学中,哪些是最本质的要素呢?比如说我们在研究消费者理论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三个要素,偏好、收入和价格.在这个基本环境下,不管你是穷人富人老人年轻人,全都可以忽略不计,简化之后你会发现最主要的因素只有两个,主观因素是偏好,客观因素是约束条件,也就是预算线.接着就是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了. 我们再回到画地图的例子,不同目标环境下我们需要不同的环境界定.当我要开车出门时,我需要的就是交通地图,道路标识都要清清楚楚,但如果是军事用途,那需要的地图就又不一样.实质上这跟我们研究经济问题也是紧密相关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经济研究方面的文章,首先必须要确定一个研究问题,其次要进行文献综述,最后是要得到什么样的结论.文章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模型,也就是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你首先怎样界定经济环境.既要清楚准确地描述经济环境,又能精炼深刻地刻画经济环境的特征,使之能抓住首要研究问题的本质.如果把所有的情况都描述出来,可以说是非常准确而真实地描述了现状,但抓不到重点,你就会被搞得昏头昏脑,胡子眉毛一把抓,旁枝末节的问题和主要的问题混在一起,肯定是做不好的.先把握大方向,基本的框架定下来以后,再考虑细节问题.总而言之,对经济环境描述得越清楚、越准确,理论结论就会越正确;对经济环境刻画得越深刻、越精炼,论证起来就越简单,理论结论也越能让人理解和接受. 第二个步骤是设定行为假设.行为假设在经济学中就是理性假设,或者利己性假设.我所说的利己是看具体讨论的问题,讨论国家问题的时候是利国,讨论学校问题的时候是利校,讨论家庭问题的时候是利家,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就是利己.经济学假设人总是利己的,并且程度不一样.制度也是要根据行为去制定的,假如大家思想都很清高,那就没有必要制定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了.所以,要对行为做出一个正确判断.我认为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情况,即人的行为往往体现出利己性;另一种是非常规情况,即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为往往体现出利他性.行为假设往往是有边界条件的,如果你没有把边界搞清楚,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在常规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人是理性的、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的,那么能不能在大家都在利己的情况下导致一个国家的富强呢?这个基本思想就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因为人的思想境界和思想水平不高,才需要激励机制、市场经济.这就是利己性,一方面要诱导,另一方面还要规范.因为你如果没有正确的假设,之后的制度安排也会出现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企业之间在建立经济关系前都需要有一份合同,就是因为利己性假设. 所以说,在常规情况下,利己性假设是比较合乎现实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假设风险最小,因为在利己性的假设情况下,你对他人永远是有警惕和防备的.另外一个是在非常规情况下,人的行为会表现出利他性,并且这不只是人的行为,也是动物的共性.为什么这么说?举一个例子.野山羊被猎人追到悬崖边,老山羊先跳下去,小山羊就踏着老山羊的背脊逃生,在挽救家族的时候,老山羊就体现出它的牺牲性、利他性.但是,一旦恢复到正常的时候,那些动物肯定比人更贪婪.其实人也是一样.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很多人愿意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几千万人,那你能说他们是利己吗?所以说利己性、利他性只是不同环境下的一种行为反应,即使是利己性,也会体现出不同程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