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我看高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1 03:14:56 高中作文
我看高考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我看2014年高考的作文题目

我看2014年高考的作文题目

又是币有两面,又是辩证法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之我见

随着2014年高考第一天的落幕,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也跟着揭开了面纱,我从头浏览到尾,感觉几乎快是清一色的“币有两面”的辩证法题目了,差别只在于是更接地气还是更文艺范儿而已。

比较接地气的代表是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

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这篇作文试题好就好在把题目出得非常公平清楚,话题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学生不会因生活水平和背景的差异对题目产生模棱两可的理解,这样的作文题目集中考了学生作文的构架能力,论述能否做到收放自如,语言是否干净等,达到了一个作文考试应该达到的目的。同样比较接地气的题目我认为还有江苏的《什么是不朽》、辽宁的《科技改变生活》、安徽的《剧本修改谁说的算》等。

另外一些有着同样哲学意味的题目只不过更倾向小清新而已,比如湖南的《心在哪风景就哪》、福建的《空谷》、湖北的《山顶的风景》、广东的《胶片与数码时代》等;

我看高考作文

而另一些则更像心灵鸡汤型的励志,比如浙江的《门与路》、四川的《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等。这些作文的题目出得稳妥,没有似是而非,达到了考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穿越沙漠和自由》: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这个作文题目的张力很大,可以写得很高深,不仅考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时也揉入了对学生想像力、角度选择能力和知识面宽窄等方面的测试,更倾向于考查一个学生的素质,我认为是难得的一个好题目。

一个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的地方是今年看到了“币有三面”影子的高考作文题目。很显然,“币有两面”的题目常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硬币实际上有第三面,有时能把币的边沿这个“非好非坏”的模糊过渡地带写好才是一篇文章出彩的地方。今年能这样发挥的题目该首推新课标全国一卷的《两人过独木桥》:

“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

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要写好这个不赢不输、或者叫双赢的“硬币的第三面”的争议部分,除了作文能力外,也有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子,这不是填鸭式教学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更有意思的是,新课标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正是《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让我有理由去相信,中国教育已经更强地意识到对学生发散和创造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了。

一个让我忍俊不禁的题目是天津卷的《假如有一款芯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

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某种程度上看,这个所谓的芯片现在不是已经有了吗?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问世和维基百科等数据库的不断完善,让很多问题的答案只在指尖敲入键盘的一瞬之间,积累知识的过程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已经可以大大缩短了,那么更重要的不再是这种更倾向知识积累的“芯片”,而是能鼓励我们创新能力的“芯片”了。

一个有点让我隐隐担忧的题目是广西卷的《老王生病》: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

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一康复就回

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这个题目里有很多正能量的亮点,医院的绿色通道、老板的解囊相助、老王的契约精神和将心比心等,但社会体制对老王这类穷人医疗保障的不足才是这一切发生的主要原因,高考的孩子们敢触及吗?我猜想这个题目很可能会诞生很多调侃体的“零分作文” 。

今年最坑爹的题目我认为首推重庆的《租房》:

材料: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

—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

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

上“玻璃碎片,危险!”

这篇文字简直是标准的“读者体”,初看挺不错,尤其是那个老人,租房不急得让你先签约,可以先住几天感受一下,打破杯子也不要你赔,甚至担心玻璃渣子对别人可能的危险,实在是为别人考虑,可谓占足了道德制高点。但仔细去想,这位老人的问题太大了,首先是缺乏契约精神,他说了“过来签合同”就是一种口头的承诺,口头承诺也是一种契约,你不能说不干了就毁约。其次是缺乏宽容精神,游客不过是缺乏照料别人安全的意识,这个很多人都缺乏,如果能和善地指出来的话,这世界从此就多了一个懂得照顾别人的人,一句“不租了”的效果相反只会让这个世界从此多了一个被负面情绪主宰的游客,很显然,这回他却没有为游客考虑了,这种看似道德洁癖的做法对前面所持的道德制高点恰好形成了绝妙的讽刺,让我忍不住想起了一则马克吐温的故事:

一次宴会上他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您真漂亮」,那位女士却不领情,高傲地说「可惜我无法同样来赞美您」,马克吐温委婉平和地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就行了」,那位女士羞愧地低下了头。

是的,你扔下的石头,绊倒的往往是你自己,拿这样一个本身有问题的题目来考学生,我真的想不出究竟要考的是什么了。

最后谈谈我对高考作文一直失望的一个地方。这些年,作文考试一直局限于每地一个题目,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出题的人也是常人,是常人就避免不了会有偏题、难题和问题题目等的出现,这就使得考试多了许多偶然的因素,对苦读十多年的学子来说这是很不公平的,就像今

篇二:我看2013年高考作文题

我看2013年高考作文题

王光荣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以上是湖北省高考作文题。说实话,该题目让我有点晕,一开始说器皿有方有圆,似乎装什么有一定之规,其实不见得鲜奶就得装方瓶,矿泉水就得装圆瓶,该用圆瓶还是方瓶只怕很大程度是因为习惯和传统。

如果真要将方圆形象化,其实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器具。如,茶杯一般是圆柱形的,窗子一般是方形的;课桌一般是方形的,饭桌则有方有圆;书一般为方形的,笔则大多为圆形。。。。。。这些才真正体现“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方圆各有优势,各自有不同的功用。

还有,从表述上看,一开始表述主体是容器,后部分的表述主体又好像变成了容器中的液体,估计出题者是一定要引出“上善若水任方圆”,殊不知,这其中真有逻辑不周之处,因为有圆有方的不是水,水是被动成为或方或圆的形状的。所以要以“方圆”为话题,不一定要扯到水上去,去掉“水”这一块,虽说单薄些,倒也更明确更严谨。

容器也好,水也好,都不是作者想要多说的,作者要说的是做人,如果让青年一代像“水”一样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那岂不是要彰显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吗?那我们平时所倡导的坚持原则、有个性等品质不是被否定了吗?

生活中做人要圆融、要和谐,是主动去应对人和事,不是消极被“塑形”。而且,在有些事和有些人前,就不能“圆”,就只能“方”。

所以,无论从表述的通俗与严谨,还是价值观的导向,我都不看好这则作文题。从学生写作来看,思维创作的空间也不大,比较容易写成继续议论类的文体,记叙类作文不是很好写。比较湖北省近三年的作文题,还得说,2011年命题作文《旧书》最好,雅致而富有人文气息,考生创作发挥的空间特别大;2012年的材料作文“科技发展的利于弊”,引导考生思考关注科学发展的“双刃”性,也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今年的作文题则有点误导、为难考生。

期待明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会像2011年的作文题那样好!

2013-10-12夜

篇三:高考作文案例:“我看中国达人秀”

高考作文案例:“我看中国达人秀”

“我看中国达人秀” 写作指导及佳作示例

【文题呈现】

2010年10月22日《绍兴》记者就“中国达人秀”话题,针对绍兴在校及毕业大学生做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评委的素养以及节目的体制上存在漏洞。较多认可该档节目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宣传到位、没有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的宗旨,符合全民参与的标准,是其迅速走红的原因,并为其中的“奇迹轮番上映,节目扣人心弦”而声声叫好;而不看好“中国达人秀”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浮躁而引发成名之心”、“参赛过程以及后期产生的经济、文化效应”诱使民众参与,并消极表示这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的娱乐”而已。

对“中国达人秀”你有何看法,请以“我看中国达人秀”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时评类作文材料,对这类话题需要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或赞许或抨击,必须旗帜鲜明。而事例往往有多维的解读,因此,拿到一个事例,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炼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意义、有个性的主旨。

以这则材料中的对“中国达人秀”的看法为例,有对节目体制和评委素养的评价的批评,有为其因“没有任何门槛符合全民参与的标准”而叫好的,有认为节目动机不纯意义不大的评论。所以,我们选择不同角度的解读,就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在具体的写作时紧紧围绕自己的观点来阐发见解和主张就行了。

1.从节目本身的角度思考:娱乐如何大众化;娱乐节目如何告别低俗;娱乐节目与时代精神;娱乐节目如何才能吸引民众;“达人秀”不同于其他选秀类节目;“达人秀”是富有特色的“秀”;“达人秀”还是在作秀等。

2.从参赛者的角度思考:平凡与不平凡;永不言弃;“达人秀”是“凡人秀”;每一个都是达人;生命的价值;达人与能人;达人与艺人;残缺也是一种完美;超越自我等。

3.从评委的角度:达人的标准是什么;评委需要怎样的素养;评委如何完善自己;尊重与平等;话语霸权与人文性等。

当然,这个作文材料也可以描摹节目令人感动的细节,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写成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

【佳作示例】

“感情秀”并非“达人秀”

姚靓琳

至今为止看了许多期的“中国达人秀”了,可是我反倒觉得对“达人”这个词竟有点陌生起来了。在周末的时候仔细翻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居然没有找到,想必这是一个比较新比较潮的词汇吧。

但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词汇的出处的问题,而是人们对于它的定义和理解。我甚至觉得我们都被东方卫视搅浑了判断力,说实话,我并非是讨厌或是想弹劾这个节目,仅仅是想表明一下自己的观点,难道这样的煽情表演“秀”就是“达人秀”吗?

先从一般的选手说起吧。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些时候三位评委老师会同时按下“叉”灯来结束眼前选手扯淡而又无聊的表演,然后问上几个十分荒谬又不着节目边际的问题,选手便会就此答上自己“悲惨的遭遇”,例如“我的老伴终生瘫痪了”、“我的家庭让我难以实现我自己的梦想,是我的XX伴我一路走来”如此等等。此时此刻,节目的录制现场就会马上飘起悠扬并且略显伤感的旋律。之后总是伊能静要求请上他的亲人,台上的两人继续说得稀

里哗啦、泣不成声,于是评委居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弯而大呼“YES”,俨然忘记了他刚才无聊的表演,俨然忘记了这是达人秀而不是感情秀,俨然忘记了达人的定义和达人的标准。我真为那些自己孤身前来,精心准备和表演出真正新奇好看节目的选手们感到不公平!评委们,这是“眼泪的错觉”啊!

接着再来说说一位十分有名的选手,刘伟。我承认他确实身残志坚,拥有永不言败永不言弃的优秀品质,堪称是我们青少年一辈真正的学习楷模,可他真的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达人吗?真的算是具有新奇出色的技艺的人吗?曾记得在总决赛的时候,周立波说过这样一句话:“刘伟,我不知道你还会在这个达人秀的舞台上走多久,但如果你永远局限在这个层面上,那么你将会停步不前或是就在此止步。”意思显而易见,周立波也认为刘伟光靠每场稳定的用脚趾弹奏出一首柔情的歌曲,然后再由主持人不断介绍和强调一下他的悲惨和坚强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有更接近“达人”意义上的表演突破。因为,其实地球人都已经知道这更接近于“感人”而非“达人”!

不过,达人秀的节目也因许多选手例如表情王、反串王等的搞怪另类表演而变得更加活泼滑稽。说实话,除了要秀出自己真正与众不同的技艺的同时,舞台上挥洒热泪着实需要,但是过多的眼泪只会湮没了“达人”这两个字背后存在的真正的意义!

或许评委更需要与观众一样,尽量理性地去欣赏和考量选手的表演和技艺,而不是以感情或是悲情说话。

[点评]文章的题目就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个节目偏离了主题,变成了煽情的表演,变成了“感情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达人秀”。一开头,从“达人”这个词汇的理解出发,将它与节目的内容相比照,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也进一步点明了题意。接着,文章从一般的选手说起,批判了选手用“悲惨的遭遇”替代“扯淡而又无聊的表演”却竟然博得评委通过的匪夷所思的现象,认为这是对“那些自己孤身前来,精心准备和表演出真正新奇好看节目的选手们感到不公平”,是评委们“眼泪的错觉”。然后,又从评委对参赛者刘伟的点评中挖掘出一点端倪:刘伟需要有更接近“达人”意义上的表演突破。这也正好证明了评委对评判标准的误读与曲解。最后,话锋一,强调给节目带来活力的真正“达人”秀出的是“自己真正与众不同的技艺”,而适当的“挥洒热泪”只是陪衬而已。亮明了自己的看法。末尾再次强调要侧重“选手的表演和技艺”、“理性地去欣赏和考量”,回应文题。文章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证层次分明,先破后立。语言充满理性睿智又不乏生动形象。如:“说实话,我并非是讨厌或是想弹劾这个节目”、“台上的两人继续说得稀里哗啦、泣不成声”、“其实地球人都已经知道这更接近于‘感人’而非‘达人’”。

“达人秀”,好!

尹力

我只看了几场达人秀,也说不好如何如何,只能在这里讲一点个人观点。

有些自命清高的“社会评论家”,总是发表某些所谓“高雅”的言论,说什么这个低俗,那个无聊平庸。在我看来,这种人也未免太“屈原”了。我总是这样想的,“达人秀”该办,该火,该继续。

首先我要说的是,一个人有一技之长,难道就不能显山露水一下?难道就不能给人以尊敬、给人以欢笑?难道有本事的人就一定要藏在社会的角落,去蒙受潮湿的瘴气,而不能直面那四射的阳光吗?人总是这样,总有自己拿手的活,难道只有发表政治言论、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才叫作“有才”!在我看来,除了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以外,就算是乞丐也有当作是“达人”的水准!一个人,能够放下为人的架子,收拢自己的尊严,匍匐于地,装作可怜之状,又有几个人会深谙此道呢?

这个世界,能干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有人在某方面拥有自己的专长,就应该给他一个舞台去展示自己。也许吧,有些舞台是专门为演员或者歌手定制的,然而上了舞台的人不就是

来表演的人吗?我会拉二胡,我就去拉二胡;我会唱歌,那我就去唱歌。他会跳花绳,就去跳花绳呀!你会什么,你会绕口令,那也去呀!

达人,达人,我所认为的达人就是要会挑战自我,放出光彩,感动别人,惊讶别人,让别人崇拜或者好奇。“达人秀”不低俗,也不媚俗,恰恰相反,其反应出来的是我们普通人的最真实的最朴素的追求,更有能耐的人,据此可以一举成名,谁说要出名只是那些搞艺术的人的专利?听说绍兴也要办什么达人秀,好啊!一个人不能平平庸庸留在世上,至于老死,除了垂空文以外,他们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达人秀就是一种途径。你可以通过这个节目让别人记住你,哪怕你失败了,就把他当作玩闹,只要你已经做了你自己心中的达人就可以了。 对自己来说,每个人都是达人,参加“达人秀”,无非就是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达人秀’该办,该火,该继续。”文章在开头部分就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要去表现一下自己的才能。还呼吁社会应该给在某方面拥有自己的专长的人一个展示的舞台。以此来证明,“达人秀”正好符合上述要求。然后,对“达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解,肯定了这个节目的意义所在——“其反应出来的是我们普通人的最真实的最朴素的追求。”并对本地要举办类似节目表示大力的支持。最后,指出:“每个人都是达人”,参与在于证明自己,何乐而不为?呼应了开头,也点出了题意。文章观点清晰,论述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结构完整。通俗的语言表述中透出一丝冷峻,如“你会什么,你会绕口令,那也去呀”、“我所认为的达人就是要会挑战自我,放出光彩,感动别人,惊讶别人,让别人崇拜或者好奇”等。而典故等修辞的运用也是信手拈来,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如“这种人也未免太‘屈原’了”、“除了垂空文以外”等。更重要的是,文章中“在我看来”、“我要说的是”、“我所认为的达人”等表述,显示出强烈的爱憎态度,让读者明显感到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每一个都是达人

翁雯雯

这是一场才艺的盛宴,一场娱乐的聚会,一场感动的前奏。

达人是个很奇妙的词汇。它意味着擅长,意味着热爱,意味着与众不同。在中文字典里,“达人”指的是经过长期锻炼,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得到某一领域真谛的人。在上海音乐厅的舞台上,这个定义就变得有点宽泛:绝活、娱乐、感动、悬念都成了标准。

提到达人秀,我脑海中马上浮现的是一支美丽的舞蹈。两个舞者身体残缺,却有着让人心动的笑靥。马丽——热爱舞蹈却失去右臂的女子。曾几何时,她把自己关在心底的世界里,一个人沉默地行走,一个人沉默地生活,一个人在逆境里随波逐流,仿佛一尾离群的鱼,孤独地在水藻旁边吞吐着泡泡,看着它们上升、漂浮、破裂。初识时的他是个快乐的大男孩,他阳光的笑容让马丽惊异,同样是残缺的身体,为何他的梦还能展翅高飞?他走进了她的生活,带着三月的阳光,照亮了她心底被人遗忘的角落。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她,没有左腿、没有右臂的你我一样可以拥有梦想,一样可以实现梦想。他们在聚光灯下旋,穿梭在每一个音符之间,舞出自己最灵动的身姿。他们的梦没有残缺,在舞台上绽放出美丽的光泽,摇曳着开出最美的花朵。音乐停止的时候,他用仅剩的右腿稳稳地站立,双手高举着她。她微笑地昂着头,舒展着独臂,放飞了心中久蛰的梦想。他说:“我是马姐的右臂,马姐是我的左腿。”俏皮的对视,会心的一笑,传达出生命的灿烂。他俩是生命的达人,他们在命运面前用笑容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同样有着奇妙的滋味。来自河南的男子,扮成猪的模样,演了一段莫名的猪叫,留给观众一头雾水。评委毫不留情地说了“NO”,他喘息一会,脸上有了点慌张:“我??我还想讲一个故事。”夫妻二人来上海摆摊赚生活,卖的是便宜的鸭脖子。起早贪黑的忙碌,辛劳疲惫的身躯背负着家庭的重担。这样的日子不停重复让人麻木。有天夜里,

丈夫收摊回家,地上拖着长长的漆黑的影子。远远的听到一段歌声,在风里听不清楚地飘摇。他壮壮胆,小心翼翼地推着车走近。发现那个桥洞下的身影竟是自己熟悉的妻子。她闭着眼,陶醉在歌声里。那一瞬间的丈夫突然记起自己的妻子也有梦想,原来的她是多么的喜欢歌唱。在生活的打磨里,她藏起了自己的梦,陪着自己劳累。他的愧疚无可抑制地泛上心头:“为了我的妻子,我??我扮猪都行!”朴素的话语里承载了一个农村男人最大的爱恋和坚决。妻子上台来了,破例获得了中途参赛的资格。她却不管不顾地抱住了丈夫,什么话语都在这个拥抱面前显得那样脆弱,泪花涌现。这个女子的脸上浮现着一种不平凡的美丽。评委轻轻地说:“唱一首吧。”整个音乐厅给予了一种安静的祝福。她拿着话筒,静静地看看四周,启唇清唱:“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动听的嗓音在音乐厅里回荡,我忍不住哭泣,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他们携手走在生活的路上,有温存的爱意涌现。这是爱的达人。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骄傲,每一个人都是达人。

我是,你也是。

[点评]两个故事的叙述与描绘,传达出来自心底的呼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骄傲,每一个人都是达人。我是,你也是。”文章一开始就用动人的笔调高歌:“这是一场才艺的盛宴,一场娱乐的聚会,一场感动的前奏。”接着用“奇妙”一词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下面用两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来具体演绎。故事叙述清晰,脉络分明。调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因为的专注与动情,所以文中描写逼真而感人,如“他们在聚光灯下旋,穿梭在每一个音符之间,舞出自己最灵动的身姿”、“她微笑地昂着头,舒展着独臂,放飞了心中久蛰的梦想”、“地上拖着长长的漆黑的影子”,其唯美的意境、优雅的语言、深挚的浓情,无不给读者留下美好的感受。本文语言优美而形象,如“仿佛一尾离群的鱼,孤独地在水藻旁边吞吐着泡泡”,多么新奇而富有诗意的比喻!还有,“用仅剩的右腿稳稳地站立,双手高举着她”、“俏皮的对视,会心的一笑”、“泪花涌现”、“启唇清唱”等细节,刻画了主人公动人的一幕,这一切都让读者如临其境。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