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逍遥游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8:54:47 写作技巧
逍遥游写作技巧写作技巧

篇一:《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逍遥游》是高中阶段比较难解的一篇文章,由于学生与庄子生活的时代相隔久远,再加上庄子文章行文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感情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不免有高深莫测,艰深难明之感。此外,诸子散文中语言的难解也对文意的理解构成了一定难度。

一、“预学案”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二、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三、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四、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

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逍遥游》教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 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文言文教学还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研讨进行分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教学过程

一、完成“预学案”部分内容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教学反思】

课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色彩浓厚,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的,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按部就班去疏通课文,然后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疏通字词,也同样达到了教学目标。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庄子思想的作用,这一环节从思想上对学生作出了正确引导,对他们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指导作用。也达到了教学上的情感德育目标。

《逍遥游》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2、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学情分析】

《逍遥游》是高中阶段比较难解的一篇文章,由于学生与庄子生活的时代相隔久远,再加上庄子文章行文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感情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不免有高深莫测,艰深难明之感。此外,诸子散文中语言的难解也对文意的理解构成了一定难度。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

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篇二:《逍遥游》 集体备课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这些成语出自

同一个人的作品,谁的作品?

2.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作者简介

1.庄子其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

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创作方法:重言,寓言,卮言。

说明:参见导学案。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课下注解及导学案。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

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 渺小、短视的蔑视。第

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整体感知

全文有几个“笑”字?都是谁笑谁?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1、蜩与学鸠是什么样的鸟?大鹏是什么样的鸟?前者为什么笑后者?相对而言,作者肯定前者还是后者? (找出段落,读,用自己的话表述)

2(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蜩、学鸠与大鹏分别对应生活中的什么样的人? 蜩、学鸠——无远大志向、无才能,也不愿努力的人 大鹏——有远大志向,有才能,愿意努力的人

3.第一段中,除了蜩、学鸠与大鹏,作者还写了什么?写这些有什么用处?

明确:野马、尘埃——以息相吹

芥为舟——浅水

大舟——深水

适莽苍者——三餐之粮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小结:万物皆有所待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背诵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小年;

冥灵、大椿---------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明了“小大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

篇三:《逍遥游》实用导学案(含答案)

《逍遥游》导学案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 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1、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二、《庄子》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擅长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道理,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庄子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

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四、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题解】

关于《逍遥游》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课文一连运用了几个寓言故事,层层铺垫,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学习过程

一、积累字音

北冥.( ) 鲲.() 迁徙.() 抟.()坳.堂( ) 夭阏.()蜩.()蓬蒿.( )舂.()粮草芥.()蟪蛄..( )( )大椿.() 斥鴳.( ) 泠.()然决.起() 二、、识记通假

(1)北冥有鱼(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三餐而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7)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5.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此亦飞之至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之二虫又何知 6.选出下列“以”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岁为春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3.试对本文的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②绝云气,负青天。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不负众望。

C.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举头望明月。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④不胜枚举。

D.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③无所适从。④适得其反。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夫晋,何罪之有。 4.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D.小知不及人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D.而彭祖以久特闻 E.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7.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8.下列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一组( )

A.则风斯在下矣 B.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斯已矣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D.此小大之辩也彼且奚适也 而御六气之辩

9.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③德合一君,而征一国④旬有五而后反 (5)此小大之辩也() (6)而御六气之辩() 10、标明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莫之夭阏者。( ) (4)之二虫又何知!((5)奚以知其然也?( ) (6)彼且奚适也?( ) (7)彼且恶乎待哉?()

11.翻译下列语句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逍遥游》答案

一、积累字音 北冥.( míng ) 鲲.( kūn ) 迁徙.( xǐ ) 抟.

( tuán )))

坳.堂( ào ) 夭阏.( a )蜩.( tiáo )蓬蒿.( hāo )舂.( chōng )粮草芥.( jia )蟪蛄..( huì)( gū )大椿.(chūn ) 斥鴳.( yàn ) 泠.( líng )然决.起( xua ) 二、、识记通假

(1)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才智) (3)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4)故夫知效一官(知通智,智慧)

(5)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反通返,返回) 三合作探究

3.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答: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飘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境界相互映衬,借以贬斥那些不懂得什么是逍遥而无所追求的人。作者所举的例子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逍遥与之所依凭的条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4.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答: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借“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恃,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5.试对本文的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答】:

(1)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滑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2)借助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 ”,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庄子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

(3)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如第 l 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②绝云气,负青天。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④不负众望。

C.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举头望明月。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④不胜枚举。

D.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③无所适从。④适得其反。

C(①举:全;②举:抬起;③举:考上;④举:举例)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答案:C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夫晋,何罪之有。 答案:B(本句是一般陈述句,其他三句是宾语前置句) 4.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人知,小年不及大年。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参考答案:

答案:A

①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飞上几万里的高5.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空。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此亦飞之至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之二虫又何知

答案:BC。BC的。A取独。D到。E这。 6.选出下列“以”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岁为春

D.而彭祖以久特闻 E.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答案:AD。AD凭借。B用。C把。E相当于“而”。

7.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答案:B。

A在水面上,名词作状语。B下面,名词。C南行,名词作动词。D降落,名词作动词。

8.下列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一组( )

A.则风斯在下矣 B.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斯已矣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D.此小大之辩也彼且奚适也 而御六气之辩 答案:C。

A就;这。B将;况且。C到。D通“辨”,区别。通“变”,变化。

9.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③德合一君,而征一国④旬有五而后反(5)此小大之辩也() (6)而御六气之辩()

答案: ①冥,通溟,海②知,通智,智慧③而,通能,能力④有,通又;反,通返。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10、标明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11.翻译下列语句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③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

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分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