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西樵山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7 23:35:05 体裁作文
西樵山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岭南文化志》读书笔记

《岭南文化志》读书笔记

--------- 个人网址:www.baidu.com/p/丁叮丁咚咚

曾肤浅地以为我们岭南是古代的南蛮之地,论文化底蕴自是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提并论的。细读《中华文化通志》第二典——地域文化之《岭南文化志》,才知岭南文化亦浩如烟海,亦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璀璨的奇葩。这让身为岭南人的我自愧无知的同时又深感自豪,心头的历史使命感也随之强烈。

作为原生性的文化,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不断汲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而在我看来,这些特点的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务实,造就了岭南文化积淀的厚重;开放,是一种不羁洒脱的文化心态;兼容,是我们文化消化其他外来文化精华的肚量;创新,更是岭南文化开拓进取的源泉。

了解了岭南史前原始文化,才知岭南文化积淀深厚绝非空穴来风。马坝人颅骨化石的发现,新旧石器的出土,封开黄岩洞文化遗址、石峡文化遗址的挖掘,诉说着内陆农业文化的源远流长。“陈桥类型”文化遗址,珠江口沙丘遗址,西樵山文化,无不彰显着沿海海洋性文化遗存的丰富厚实。青铜时代遗址、墓葬600多处,青铜器1000多件,数字向来最具说服力,岭南文化与外界融合由来已久是不争的事实。

岭南学术与流派,虽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反映不多,但在秦统一六国便落地生根,涌现了一批以“四士三陈”为代表的文人骚客。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继传入岭南,并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风貌。韩愈、苏轼遭贬的忧国忧民思想,张九龄、余靖、海瑞等忠臣志士的勤政爱民思想,邱浚的经济思想和理财之道各成体系各相圆满。明代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派提倡为学贵疑和深造自得的开放学风,歌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重视主题意识开创一代新风的思想流派。而到了近代,岭南成为接触西方文明的前沿地带,近代儒学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社会政治思潮、社会经济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的交错出现,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我认为这不仅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沿海地理位置,更仰仗的是岭南人民对家国政治的迫切关心和热爱。

岭南文学艺术,虽起步较晚,但后天发展得相对成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岭南人民的勤快和智慧,先天条件的不足,不应成为一方百姓不学无术的借口,我们勤勤恳恳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化。古、近、当代诗歌各具特色,作为岭南人,读那些诗句总有一股亲切感,这大抵是因为自小教课书里出现的诗歌几乎都是外域的吧。岭南散文在明朝建立后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文体兼备,题材广涉,创作群体庞大,流传甚远。而近代史的帷幕从岭南拉开之后,岭南文坛深受刺激,丁日昌、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孙中山等人推动者岭南散文对中国近代史的巨大影响作用。我很惊讶,岭南小说居然是在清末民初才逐渐兴起。岭南音乐及舞蹈也有鲜明的内部地域性,潮汕、客家、广府音乐有所相通,又自成一家。除此之外,广绣、潮州金漆木雕、端砚。石湾陶瓷、广彩等工艺艺术也各具特色,工艺产品远销中外。摄影与电影,对于这些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最先接触这类艺术的是中国旅外华人,而岭南作为首屈一指的侨乡,首先将这两种艺术形式引进中国,并将其传入内陆。岭南画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组织的中华写真队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摄影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的基石。沙飞、薛子江等在这一领域也贡献颇大。黎民伟、陈波儿、阮玲玉、蔡楚生......一系列岭南电影从业者更是撑起了中国内地早起电影半边天。这再次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创新的特点。

岭南科学技术,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落后的。虽然我们比起中原地区的确是落后了点儿,但我们仍有一些先进方面是本土人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们自知不足,便不断

吸取中原及海外的先进技术,力求自生。在我们南迁的同时带来农耕、纺织、冶金、造船、医学等技术的南传。明清时期冶铁、制糖、制盐、造船、采珠、陶瓷等技术更是革新至中国前列,广铁、广绣、广船、广雕等产品蜚声海内外。绵延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产资源也使岭南地区成为中国和世界海洋开发的先驱之一。岭南近代实业的飞速发展也是举世瞩目的,采矿、金融、造船、铁路、航天、航海技术全国首屈一指。

在中西医方面,岭南是发展得比较早而快的。广州先烈路西汉古墓中,发现有中药朱砂和供煎药、预防疾病使用的铜熏炉。更有《肘后备急方》、《海药本草》等医书涌现。然而古代岭南中医医生却是较少的,医药药材也较为匮乏,所以百姓得病多信仰卜卦问巫和一些民间土方。而到了近代,虽然在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多有崇洋媚外的倾向而否定中医限制中医的发展,但岭南的中医文化仍旧是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著名中医在岭南办校,培养大批中医人才,岭南近代中医、中药届名医辈出。而西医作为舶来品,也是从岭南开始引入中国的,西医传入中国的第一个标志牛痘接种法就是由南海人邱熺在澳门经商时以身试法有效后传入中国的。中国内陆第一个西医医院也是由英国传教士在广州设立的。而西医医术和西医医学家也自此不断在岭南涌现,国内第一个西医医生是广州关亚杜,第一位西医博士是中山人黄宽,这无不彰显着岭南在西医方面对整个中国西医届的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岭南近代生物学、农业科学、数理化学等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我认为这与近代以来岭南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关系尤为密切。

岭南教育,较中原地区起步较迟。最初岭南的教育人才基本皆为南下为官的中原士人,直到东汉末年以三陈四士为代表的一代名儒的出现,才使得岭南有自己的知识阶层,有自己的精英,并有岭南自己的雅文化。岭南教育与岭南文化自此相互促进,彼此增长。到了唐朝,岭南教育更有了“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乡学”的体系。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岭南的教育更是蓬勃发展,书院林立。明清时期,岭南教育以跃入全国先列。在近代,岭南教育更是依托岭南经济的相对繁荣及远离政治中心的优势,公办、民办专业、实业学校破土而出,书院改造新式学堂比比皆是。而教育改革,岭南更是先全国一步,为内地其他地方的教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岭南宗教,岭南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岭南人信奉的宗教,从佛、道、到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实都是是基于一种现实的生活观念。崇尚鬼神讲求实惠的岭南人以自己的生活理解赖接受宗教。

岭南风俗,客家、广府、福佬三大民系是岭南大部分土著被基本汉化后形成的,其节日习俗、婚假礼仪、送葬礼仪以及服饰等同中原地区大同小异。但古南越族的风俗民性也未完全消失,如爱吃蛇、勤洗澡、嚼槟榔等。广府民系冒险开拓,积极进取,讲求创新,兼容并包但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比较急功近利、庸俗自私,心胸不广,内部凝聚力较弱,并由其笃信鬼神。客家民系由于是中原望族南迁而来,则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秉承中原世胄书香家风,崇尚读书。客家人居住寒苦山区而培养了艰苦创业勤劳刻苦的精神,也造就了其乐天、豪放的性格。客家妇女更是以勤劳简朴著称。传统客家人因身居大山视野较为狭窄而保守,对外界新事物较广府、福佬缓,但进去近现代后又明显改善。福佬民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古闽越族后代,其风俗文化中保留较多百越族习俗,但由于潮汕地区人口稠密且濒临大海,很多福佬老人远渡重洋下海经商。再加之唐宋以来潮汕地区商业贸易发展,极善经商、颇具创造和开拓精神成了福佬人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福佬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所以其风俗也带有一定海洋文化属性。三大民系的有所交融有所区别构成了岭南民俗的丰富多姿。想想我自己所在的闲就是潮、客杂融的县,真真实实地感受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精彩。

岭南饮食文化,在原生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在秦汉以后被“开发”,接受中原的影响处于交融期;唐宋时形成地方特色;明清至民国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西方饮食文化的渗入,岭南饮食文化享誉四方,此为全盛期。三大民系的饮食也有各具特点。民以食为天,岭南人

将其演绎到极致。

岭南璀璨文化卷帙浩繁博大精深,是先民们用智慧和勤奋铸造的巨大财富,作为岭南人理应自豪;包罗岭南地区种种文化现象的《岭南文化志》,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用心血浇筑的文化宝典,我们理应仔细研读,在了解自己地域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促进岭南文化与外域及海外文化的交流,肩负起传承、发展岭南文化的重任。

=

篇二: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

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

一、粤语

粤语,又叫广东话,本地人多称为“白话”。粤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主要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此外,在美加的华人大部分也是使用粤语。

粤语内部又分为好几种地方话和次方言。广东境内有广府话、四邑话、高阳话、吴化话、连山话等,广西境内有梧州话、南宁话、钦州话、玉林话等。这些次方言有的比较接近,彼此可以交际,如广府话与梧州话、南宁话;也有些差别较大,彼难以交际,如四邑话与玉林话。次方言的产生是由于以前交通落后,彼此相对隔绝而逐渐形成的,今天交通发达,更重要的是广播电视媒体发达,而广东和港澳的媒体基本上都是使用粤语,这就促进了广州话的传播,促使其他次方言向广州话靠拢。

布在广州及其附近几个县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的广府话是粤语的主体,而广州话是粤语公认的标准语。也有人认为香港粤语应作为第二个标准语。但总的说来,广州话与香港话的差别甚小,而且随着穗港两地交流日益频繁和香港文化对广东地区的强烈影响,他们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变小。

粤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和其他方言一样,它直接来源于古代汉语,因此总的说来,粤语和民族共同与之间相同成分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但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粤语也形成不同于共同语的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掌握粤语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一、它大量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成分,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韵母的塞音韵尾和唇音韵尾,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特征早已消失。又如声调,粤语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此外,粤语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这些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但粤语并没有跟上北方方言的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一些古词或古义,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北方方言不用。在语法方面,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修饰成分后置,“公鸡”说成“鸡公”,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第二、粤语保留不少古代“南越”族语言的底层成分。古代汉人与土著杂居和对土著的逐渐的同化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古越语”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这些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

第三、粤语吸收了较多的来来词。在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给英国,广东被迫设立通商口岸,在与外国长期的接触中,粤语也就吸收了不少的外来词,其中主要来自英语,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更多,而且也强烈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这些外来词有的是普通话没有吸收的,如“巴士”,普通话中说“公共汽车”,有的是普通话虽然吸收但译法不同,如普通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

第四、粤语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也形成了粤语的特点。

二、岭南文学

(一)概况

据《广东文征》所辑录,自汉至清,广东有文传世的作家达712人,又历代诗词名家辈出,历朝史志典籍多有著录。

汉赵佗封南越王,现有《报文帝书》两篇传世,可视为岭南文章的起始。汉章帝时,番禺人杨孚(50—150年)著《异物志》,至今尚存,实为粤人最古的著作。书中多韵语,可视同四言诗,故屈大均谓广东诗作,始于杨孚。

两晋六朝,广东诗人有冯融(高州人)、侯安都(曲江人)、刘删(南海人)等,但作品多已散佚,唯刘删尚存诗9首。

张九龄(673—740年)是唐代最杰出的岭南诗人。他是韶州曲江人,著有《曲江集》20卷,今存诗200余首,诗风清淡,创为“清淡派”。《广东文征》录其文38篇,其中《白羽扇赋》、《荔枝赋》等小赋极富文采。其从子张随亦好作赋,有《无弦琴赋》等多篇,皆清朗可诵。但若以张九龄为岭南文章的开先,则承继者实为刘轲。刘轲(约835年前后在世),字希仁,曲江人,唐元和末年进士,累迁侍御史,著书甚多,有《三传指要》、《帝王历数歌》等,今皆不传,唯《新唐书》录有文1卷,共10余篇,后人编为《刘希仁文集》。其文为韩愈流亚,文意精邃,一时与韩柳齐名。晚唐诗人又有邵谒和陈陶。邵谒,翁源人,《全唐诗》录其诗1卷,他的诗讥讽时事,有较高的思想性。陈陶,岭南人,《全唐诗》录其诗2卷。他的诗想象奇特,含蓄有味,在晚唐诗中独树一帜。

宋初,古成之,河源人,五代末年,曾结庐罗浮山,雅意林壑,人以为仙。其文饮誉四方,尤工于诗,今有《汤泉记》一文传世,而诗集3卷已佚。余靖(1000—1064一年)字安道,血江人,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20卷。他的诗骨格清苍、幽深劲峭,有骚雅遗音,文亦深婉,如《两岩石室记》、《涌泉亭记》等甚有文学意味。又宋人李昴英(1201—1257年),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人,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晚年归隐,著有《文溪集》20卷。其文质实简劲,骨力遒健,有刚直之气,一如其人。此外,宋人李严、刘允、崔与之、袁玩、张镇孙、赵必王象、陈纪、赵善璙、李春叟、马南宝、何文季、李鼎等均有诗作传世。

元朝罗蒙正,新会人,名重一时,著有《希吕集》。《粤东诗海》称其诗“圭臬盛唐,元气浑然,调高字响”,实开南园诸子一派诗风。元代黎贞,亦新会人,有诗稿7卷及杂文4卷等。黎贞是元朝遗老,重节义,声闻甚著。陈献章谓“吾邑以文行诲后进,百余年来,秫坡先生一人而已”,并推他为江门倡道之先声。

到了明代,广东文学有很大发展,《广东文征》辑有文章300余家。孙蒉(1338—1394年),字仲衍,南海人,工诗,有“岭南诗宗”之誉。他与黄哲、王佐、李德、赵介等组织诗社,世称“南园前五先生”,蒉为其首。王佐(?一1375年),临高人,著有《鸡肋集》已佚。今存诗仅10余首,其诗文皆有和平正大之音,一时曾与陈白沙齐名,很受海南人民的景仰。

陈献章(1428—1500年),新会白沙里人,人称白沙先生。著有《白沙集》9卷。所为诗文,格调高妙,文辞秀美,富于理趣,时人推为“吾粤大家”。他又工书画、善画梅。晚年累荐不起,专意学问。丘溶(1418—1495年),字仲深,琼山人,著有《琼台会稿》24卷,其诗法度严谨,风格典雅清丽,但亦有过于锤炼之嫌。黄佐(1490—1566年),香山人,是一位博通古今文献的大作家。著述宏富,有《泰泉集》10卷,《广东通志》70卷,《广州人物传》24卷等。其为学以博约为宗,诗风奇雄,境界开阔,给明代广东诗人很大的影响,稍后的“南园后五先生”多出其门下,时人以“粤中昌黎”视之。

“南园后五子”是指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吴旦、李时行5个人。欧大任(1511—1595年),顺德人,著有《虞部集》22卷。当时很负重名,集中佳多作自抒胸臆,但当时受文坛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影响,亦多摹拟古人的作品。黎民表(1515—1581年),从化人,有《瑶石山人稿》16卷,诗名远播中原。他的近体诗写得清劲深远,颇得其师黄佐的神髓。梁有誉(1521—1556年),顺德人,也是黄佐的学生,是明代“后七子”之一,著有《比部集》。其近体诗亦清新婉美,但亦受到复古诗风习染。

明代湛若水(1—466—1560年)是陈献章的学生,增城人,晚年在西樵山筑舍讲学,著述宏富,有《湛甘泉集》。此外,有欧大相(高明人)、伦文叙(南海人)、方献夫(南海人)、霍韬(南海人)、张潮(增城人)等,皆有作品传世。

明末诗人黎遂球(1602—1646年),番禺人,著有《莲须阁集》6卷,其诗格调高华骏爽,艺术性较高。陈邦彦(1603—1647年),顺德人,著有《雪声堂诗文集》,在明清之际影响颇大,他的诗老健多感,一时无两。邝露(1604—1650年),南海人,著有《赤雅》一书并诗集《峤雅》2卷,其诗意境深邃,辞采华美,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屈大均(1630—1696)。番禺人,著有《广东新语》及《翁山诗外》、《道援堂集》、《翁山诗略》等3种诗集。屈大均目睹明末社会变乱,诗多表现民生疾苦,慷慨郁勃,属明代诗坛第一流的作品。时人有“未出梅关名已香”的赞誉。陈恭尹(1631一1700年),顺德人,著有《独漉堂集》,他的诗感时伤世,郁勃沉雄。梁佩兰(1629—1705年),南海人,著有《六莹堂集》。专力为诗,早年诗作反映社会苦难,后多旅游酬唱之作,艺术成就都比较高。清初,屈大均作《广东新语》,是记述岭南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书中寓讽于述,指陈时弊,亦多有文学意味。

雍正年间(1723—1735年),范端昂(三水人)辑撰《粤中见闻》,取材广泛,举凡广东人物山川、民情风俗,无不涉及,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和文学色彩的笔记散文作品,文笔洒脱,饶有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清代继承历代岭南优秀诗人而起的大家,是冯敏昌、黎简和宋湘。冯敏昌(1747—1806年),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间进士,人称鱼山先生,著有《小罗浮草堂诗集》。他的诗独具“悱恻之情,旷逸之抱”,是乾嘉间“造诣特高”的岭南诗人。黎简(1747—1799年),顺德人,著有《五百四峰堂诗抄》,存诗量大,约2000首。他的诗曲折幽深,刻意求新,人称为“奇士”。宋湘(1757—1826年),梅县人,嘉庆四年进士。《清史稿·列传》云:“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著有《红杏山房集》。他的诗雄浑洒脱,明白流畅,实开晚清“诗界革命”的先河。

谭敬昭(1774一1830年),阳春人,嘉庆二年进士,著有《听云楼诗草》,诗风自然,“以超妙胜”,但多摹拟之作。黄培芳(1779—1859年),香山人,著有《岭海楼诗勋》、《香山诗话》等。其诗格调高浑,味出自然。张维屏(1780—1859年),番禺人,著有《松心诗文集》。他早年诗作同情人

西樵山散文

民疾苦,晚年目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暴行,有一些反侵略之作,格调高昂。嘉庆道光年间,他是广东诗坛的领袖人物,一时诗人,多游其门。

招子庸(1786—1847年),南海人,著有《粤讴》4卷,是用广州方言写的拟民歌集。 陈澧(1810—1880年),番禺人,著有《东塾集》及《忆江南馆词》,其诗词粹雅清高,卓然大家风范。此外,鸦片战争前后,梁廷楠(顺德人)、黄子高(番禺人)、谭莹(南海人)、梁廷桂(茂名人)、汪兆铨(番禺人)、叶衍兰(番禺人)、梁鼎芬(番禺人)等均有诗作或文集传世。

(二)竹枝词

竹枝词也叫竹枝曲、竹枝歌、竹歌。最早的竹枝词出自唐代刘禹锡,后人将这种歌咏地方风俗及男女之请的格律要求比较宽松的七言绝句称为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岭南地区的竹枝词,撰制者有两类人:一是岭南本土人士,一是外地入粤的名人。唐代皇甫松写有六首“二句体”竹枝词,其中“槟榔花发鹧鸪肥,雄飞烟瘴雌亦飞”及“木棉花尽荔枝垂,千花万花待郎归”两首,均写南方特有的风物,大概可算是岭南地区最早出现的竹枝词了。此后,南宋杨万里的《峡山寺(即今清远飞来寺)竹枝词》、明代宋征璧的《潮州竹枝词》、清代王士祯的《广州竹枝》、彭孙遹的《岭南竹枝词》、杭世骏的《珠江竹枝词》、李调元的《南海竹枝词》、李文藻的《广州竹枝词》、杏岑果尔敏的《广州土俗竹枝词》等,写岭南地区地方风物、男女爱情、风景名胜、生活时尚,都很能抓住特点,写出岭南的地方

特色。如王士祯的“梅花已近小春开,朱槿红桃次第催。杏子枇杷都上市,玉盘三月有杨梅”,写岭南春天的花果品种繁多。又如彭孙遹的“妾家溪口小回塘,茅屋藤扉蛎粉墙。记取榕荫最深处,闲时来过吃槟榔”,写出南方人烧蚌壳灰刷墙的习俗,也写出槟榔这种南方特有之果。再如李调元的“谁家心抱喜筵开,迎得花公结彩来。不识疍歌定谁胜,隔帘催唤打糖梅”写南方嫁娶之事。粤人称“新娘”为“心抱”。“疍歌”又称“咸水歌”、“木鱼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广州方言区域的民间演唱形式。北人南来,对此种歌特有感受,故王士祯亦有“疍船争唱木鱼歌”之句。岭南远离中原,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从外省入粤的人士,一过五岭,便有新鲜之感,反映在竹枝词中,就很能写出岭南的地方特色。

与外地入粤人士相比,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岭南地区的名胜古迹、山川形势、历史文化、人情风俗、虫鱼花鸟、禽兽草木、天时气候及神话传说等,有更深的了解,他们所写的竹枝词,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存史证史的价值。

岭南的竹枝词,最初只是笼统以“竹枝词”三字为名,如元末明初的王佐、明末的伍瑞隆的作品,就是如此。后来为了突出地方特点,便在“竹枝词”前冠上一个地名,成了某地竹枝词。广州地区的竹枝词,除以“岭南竹枝词”为名外,还有“广州竹枝词”、“珠江竹枝词”、“南海竹枝词”、“番禺竹枝词”、“羊城竹枝词”等称法。后来,竹枝词的类别越分越细,于是便出现专咏一地、一事、一物的竹枝词,如专咏广州西关八座桥的《西关八桥竹枝词》(蔡士尧),专咏七夕的《羊城七夕竹枝词》(汪瑔),专咏荔枝的《岭南荔枝词》(谭莹),专咏妓馆的《羊城青楼竹枝词》(佚名),专咏捞蚬的《广州捞蚬竹枝词》(黄孝舆),专咏种花卖花的《花田竹枝词》(陈官)和《花渡头竹枝词》(潘有为)等。王士祯说“竹枝泛咏风土”,从这些竹枝词中,确是可见广州一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在广州竹枝词中,常见广州的地名出现。这些地名,有的是风景名胜,如白云山、荔枝湾、白鹅潭、越王台、五层楼、蒲涧、石门等;有的是花木蔬果产地,如泮塘、庄头、花地;有的是庙宇古迹如六榕寺、大通寺、金花庙、城隍庙等。上述这些地方,有的留存至今,有的现已不存。如越王台、大通寺、金花庙等已不存,仅有故址遗迹;又如泮塘,原来盛产莲藕、慈姑、马蹄(荸荠)、菱角、茭白等物,号称“泮塘五秀”。后因城市建设不断扩展,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洋塘仅存其名,上述诸物已移往别处种植了。

在广州竹枝词中,又常见岭南的花木蔬果出现,如木棉、素馨、茉莉、荔枝、龙眼、杨桃、槟榔、莲藕等,常见词中咏及。其中素馨、茉莉、槟榔、莲藕等物,更常与爱情连在一起,情意绵绵,极饶绮思。

在岁时习俗方面,广州竹枝词也时有反映,除全国各地共有的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外,广州又特有祭祀南海神庙(俗称波罗庙)的波罗诞,拜祭金花庙的金花诞,拜祭郑仙祠的郑仙诞,等等。这三座庙宇,一在广州东郊,一在珠江南岸,一在白云山上。人们拜祭这些神庙,无非是为了祈求多福多子和消灾免祸,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在广州竹枝词中,写及疍民疍歌的内容,也是充满地方色彩的。疍民(今称水上居民)以艇为家,浮家泛宅沿江而居。疍民善歌,不少人爱唱木鱼歌(摸鱼歌)、咸水歌等。木鱼书,则是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木鱼歌唱本,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旧社会的下层百姓喜听木鱼书,他们能懂点知识,便是从听书中学到的。

广州以食著称,素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因而在竹枝词中,一有关食肆和食物的内容,也时有反映。特有的美味如禾虫、禾花雀,出名的食肆在漱珠桥畔,都是可以从竹枝词中看到的。

光绪元年(1875),广州地区曾进行了一次以“羊城竹枝词”为题的征诗活动,参加者多达142人,女性作者有数人。诗共489首,后结集成书,于光绪三年由马溪吟香阁出版。

全书共二卷,颇多佳构。下面仅从上述谈风土方面的内容,摘抄一些,以见羊城的地方特色。如吴炳南所作的:

越王台下种相思,种得相思子满枝。

采采相思寄何处?相思愁煞次春时。

诗为恋歌,既有风景地名,又有南国特有的植物相思子,很有地方色彩。又如刘玉山所作的:

十里泮塘烟雨霏,采莲惊散鸳鸯飞。

莲藕开花郎远去,莲蓬结子郎未归。

这首亦是情歌。既点出蔬果种植地泮塘,又点出“泮塘五秀”之一的莲藕。“开花”、“结子”二句,寓意极深。又如署名亦韵主人的作品:

泮塘夏日荔初红,万树虬珠映水浓。

消受绿天亭一角,乱蝉声飏藕花风。

此诗纯写泮塘夏日风光,除写了藕花之外,还着意写荔熟蝉鸣,

这正是南国特有的风光。

双桨花船春浪微,隔江晴雨杂烟霏。

朝朝摇出大通滘,饱看花田春色归。

大通滘和花田均在珠江南岸,每天早晨卖花人以船载花过江北,康熙、乾隆年间的何梦瑶在《珠江竹枝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看月人谁得月多?湾船齐唱浪花歌。

花田一片光如雪,照见卖花人过河。

诗中的浪花歌即咸水歌。花田一带种素馨、茉莉为多,一望雪白,故有花光照人之说。嘉庆、道光年间的黄子高,他的竹枝词则是写种瓜不如种花好的:

黄蜂队队雀查查,辛苦年年为种瓜。

悔不庄头村里住,一生衣食素馨花。

庄头村,即花田,以种花为业。至今此地犹有花农。在众多的岭南花木中,红棉(即木棉)最有特色,署名白云樵子的竹枝词写道:

茉莉鸡冠又刺桐,四时花木记南中。

上红棉十丈荼火,尚见炎州霸气雄。

木棉树躯干高标,花红如血,人称英雄树。此诗末二句颇能写出木棉的气氛。

疍民浮家泛宅,居于水上,故咏及疍民时,大都离不开水。如余立勋的竹枝词: 妾住珠江隔岸遥,浮家日日鼓兰桡。

娇儿生怕痴沉水,买个葫芦缚半腰。

疍民以舟为家,为恐小孩失足坠水,故于腰间系一葫芦,以作救生之用。此景在解放初仍见,后疍民全部上岸居住,在江边便不见此景了。写到疍民时,往往都带及疍歌。如植桂堂的一首写道。

月照珠江画不如,几家多在柳阴居。

饭余无事推篷出,斜枕船头唱木鱼。

木鱼,即木鱼歌。此诗末二句写动作姿势,极具神韵。又如张半草的一首:

渔家灯上唱渔歌,一带沙矶绕内河。

阿妹近兴咸水调,声声押尾有兄哥。

咸水调,即咸水歌。男女对唱时,女方于歌词末尾带“兄哥”二字,悠长舒缓,别有韵味。

在《羊城竹枝词》中,吟咏岭南饮食风俗的内容不少。如署名莲船女史的竹枝词: 响螺脆不及蚝鲜,最好嘉鱼二月天。

篇三:一、岭南文化类

“我是小小广州通”网上知识竞赛题库

一、岭南文化类:

1、未有羊城,先有(B)

A. 六榕B. 光孝C. 华林D. 光塔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广东文化的分类。(D)

A. 广府文化 B. 潮汕文化 C. 客家文化 D. 雷州文化

3、六榕寺牌匾之“六榕”为哪位古代文化名人所题。(C)

A. 欧阳修 B. 湛若水 C. 苏东坡D. 柳宗元

4、广州 “三雕”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

A. 象牙雕 B. 木雕 C. 玉雕D. 根雕

5、位于广州解放北路象岗山上的西汉南越王墓,是西汉(A)陵墓。

A. 赵昧 B. 赵佗 C. 赵婴齐 D. 赵建德

6、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哪个区?(B)

A. 越秀区 B. 番禺区C. 海珠区D. 花都区

7、光孝寺的历史上哪位高僧不曾前来弘法。(D)

A. 慧能B. 鉴真和尚 C. 昙摩耶舍 D. 玄奘

8、光孝寺内瘗(音亦)发塔是为哪位高僧而建的?(B)

A. 达摩大师 B. 慧能大师 C. 真谛 D. 般剌密谛

9、下列不属于广州市四大丛林的是?(D)

A. 光孝寺 B. 六榕寺 C. 海幢寺 D. 普陀寺

10、木棉是广州市市花。广州最“老”的木棉树在哪个景点(A)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A. 中山纪念堂 B. 光孝寺 C. 南越王宫博物馆 D. 越秀公园

11、民谚有云:“未有海幢寺,先有(A)”表明植于寺内的这株植物比海幢寺历史更悠久。

A. 鹰爪兰 B. 玉堂春C. 虎皮兰D. 苏铁

12、下列哪一个园林位于广州?(B)

A. 可园B. 药洲 C. 拙政园D. 留园

13、下列哪位不属于岭南画派代表人物(D)

A. 高剑父 B. 高奇峰 C. 陈树人 D. 石鲁

14、榄核雕是(A)的特色。

A. 增城 B. 从化 C. 白云 D. 越秀

15、广州的市树是 (A)。

A. 榕树 B. 木棉树 D. 桂花树 D. 法国梧桐

16 、下列哪位不属于粤剧表演艺术家?(C)

A. 红线女B. 薛觉先 C. 张瑞芳 D. 任剑辉

17、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A)和花市。

A. 茶楼 B. 骑楼 C. 粤菜D. 煲汤

18、最能体验广东盗宝传说最著名的是《A》,这一传说与唐人传奇《崔炜》的故事有关。

A.海珠石的传说B.流花湖的传说C.五羊传说D.鬼屋的传说

19、六祖慧能开坛说法的地方是。(D)

A.光孝寺B.六榕寺C.新兴集成镇D.南华寺

20、十九世纪中叶,在广州的(A)街诞生了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三元楼。

A.十三行B. 北京路 C.中山路 D.人民路

21、飘色是流行于(C)和吴川梅箓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

A.增城派潭B.花都梯面C.番禺沙湾D.萝岗夏港

22、 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 B.壮族 C.瑶族D.苗族

23、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合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 B.古黎族语 C.古壮族语 D.古畲族语

24、移居羊城的先民是带羊而来,因为(B)。

A.羊小便于携带B.羊的繁殖力强,适应力强

C.羊有灵性 D.羊是先民的图腾

25、广州人过年,有三种花是必备的,它们是(C)。

A.金桔、梅花、桃花 B.金桔、梅花、水仙

C.金桔、桃花、水仙 D.金桔、水仙、兰花

26、广东谜风最盛的地区是(B)。

A.广州B.潮汕C.梅州 D.湛江

27、岭南建筑的特点,应以(A)民系为代表。

A.广府B.客家C.福佬 D.潮汕

28、六祖生前的言论被他的弟子们编成(D),流传于世。

A.《六祖经》B.《六祖论经》C.《六祖谈经》D.《六祖坛经》

29、畲族同胞自认是(A)的后代。

A.盘瓠B.盘石C.赵佗D.刘三妹

30、实际上,龙母是百越族团中生活在(A)流域的某一支系的氏族领袖。

A.西江B.北江C.东江D.长江

31、(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

A.广府民系B.客家民系C.福佬民系D.潮汕民系

32、广州人饮茶,对方给你斟茶时,表示感谢的动作是(A)。

A.两指轻叩桌面 B.合掌 C.抱拳点头 D.招手

3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

A.北方移民 B.西方移民 C.中原移民 D.南亚移民

34、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

A.朝廷官员流放 B.中原人口迁移

C.塞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35、广东著名的水色有两个地方,它们是(D)。

A.新丰、龙门 B.吴川梅箓镇、中山小榄镇

C.佛山市、番禺市桥镇 D.番禺市桥镇、中山小榄镇

36、龙母是一个(D)。

A.自然神 B.天神C.冥神D.宗族神

37、(D)寺又叫西来初地,因为是达摩最初登岸的地方。

A.光孝寺B.六榕寺 C.海幢寺 D.华林禅寺

38、陈家祠建于(A)。

A.清朝 B.明朝C.唐朝D.梁代

39、广东的四大名山指的是(A)。

A.鼎湖山、丹霞山、西樵山、罗浮山B.鼎湖山、丹霞山、南岭、罗浮山

C.鼎湖山、越秀山、罗浮山、丹霞山D.鼎湖山、白云山、罗浮山、西樵山

40、(A)山被誉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A.鼎湖山 B.白云山 C.西樵山 D.罗浮山

41、(D)又名东樵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又是我国道教名山。

A.鼎湖山 B.丹霞山 C.南岭 D.罗浮山

42、(D)为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寺庙。宗教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葛洪亦曾到此修道。

A.斗母宫 B.三府宫 C.文昌宫 D.三元宫

43、六榕寺始建于(C)。

A.唐代 B.宋代 C.梁代 D.明代

44、南海神庙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又称波罗庙,创建于(B),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

A.梁代 B.隋朝 C.唐代 D.宋代

45、怀圣寺是(A)教寺。

A.伊斯兰教 B.佛教 C.基督教 D.天主教

46、(A)位于荔湾区泮塘仁威庙前街20号。相传始建于宋朝皇佑四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供奉道教真武帝的庙堂。

A.仁威庙 B.三元宫 C.老君庙 D.玉龙宫

47、(A)是 广州花市开业之鼻祖,是古代花田的霸主。

A.素馨花 B.君子兰 C.蝴蝶兰 D.金桔

48、广东灯色最有名的是 (A)。

A.佛山和潮州 B.佛山和汕头C.湛江和潮州 D.佛山和湛江

49、广州、南海一带农村解放前有“ 生菜会 ”,时间是(B)。

A.正月十五B.正月二十六 C.二月初二 D.三月初三

50、被誉为“世界灯王”是1978年佛山民间工艺社制作的一盏(A)。

A.稻草灯 B.金桔灯 C.蜡灯 D.纸灯

51、“岭南第一楼”在(A)中。

A.五仙观 B.越秀山 C.镇海楼D.城隍庙

52、(A)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座双尖塔哥特式石结构建筑物。

A.圣心大教堂 B.光塔 C.怀圣寺D.基督堂

53、广雅书院旧址位于荔湾区西湾路1号广雅中学内,建于清代,系(A)。

A.张之洞 B.李鸿章 C.曾国藩 D.胡雪岩

54、万木草堂(邱氏书院)因(A)于1891年租借邱氏书室,设堂讲学,后将其

命名为万木草堂。

A.康有为B.梁启超C.陈千秋D.谭嗣同

55、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始由岭南派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A)“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

A.孙中山B.黄兴 C.澎湃 D.周恩来

56、年初一行大运是(B)的习俗。

A.广州人B.阳江人C.客家人 D.中山人

57、客家人尊师重教,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 B.中原文化 C.汉唐文化D.西域文化

58、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

A.耍花灯B.耍歌堂C.迎新娘D.满月酒

59、广东音乐人在中国的音乐史上留下了他们光辉灿烂的名字,铸就了音乐史上的丰碑。其中《黄河大合唱》,给了我们这个民族排演千年的精神仪式;请问它的作者是?(B)

A聂耳B. 冼星海C. 田汉 D黄训

60、“小女人散文”上世纪90年代初首现广州,她们写家庭、婚姻、情感、衣饰、宠物、美食、建筑、时装、书籍等之类的事情, “小女人散文”代表人物有黄茵、黄爱东西、马莉、宋晓琪和张梅等。(A)

A.正确 B.错误

61、(C)孕育广州,也是广州千百年来城市发展的天然中轴线。

A.北江B.东江C珠江D.韩江

62、广州女作家(C)的作品《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A.张梅 B.朱继红 C.张欣 D.黄爱东西

63、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A)

A.开平碉楼与村落 B.南海I号 C.南澳I号 D.南越王墓博物馆

64、围龙屋是(B)民居。

A、广州 B、客家 C、潮汕C、佛山

65、粤菜的代表应该是(B)。

A.潮洲菜 B.广州菜 C.客家菜 D.海南菜

66、广东话剧院排演的话剧《与妻书》取材自以下哪个人的同名文章:(B)

A.朱执信 B.林觉民 C.黄兴 D.孙中山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