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2:29:02 字数作文
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作文字数作文

精选作文: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作文

·      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盲人辞别朋友时,他的朋友给他一只灯笼。盲人说:“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的。”朋友说:“这点我知道,但如果不带的话,别人也许会撞到你。”这位盲人听后便打着灯笼回去了。走着走着,突然有人撞到了他,他生气地说:“难道你看不见这盏灯笼?”路人指着灯笼说”:老兄!你的灯早已经熄了。”

要求全面审读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立意:

盲人根本看不见,却提着灯笼行走,原意是讽刺一个人不用脑子思考,尽做一些多此一举的事。也可翻出新意:盲人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自己,不会误撞到自己,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盲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了别人,为他人着想,实际上也能惠及自身,为善至乐。

从朋友提建议到最终路人撞上盲人的角度看用心与效果之间是有距离的。 

适用范围:用心与效果、付出与回报、帮人与帮己。   

参考立意:1.要换位思考。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帮助别人应从他人的实际出发。

其他角度:1.为善者至乐。2.予人方便,予已方便。3.给予就是获得。

参考拟题:《推己及人,点亮心灯》《再次点亮你的灯笼吧》《彼所不适,勿施于人》《助人者自助》《为自己也是为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贵州省八校联盟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命题:遵义四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有则民间故事,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总是手提一盏明亮的灯笼。别人总觉得很奇怪,不时发出风言风语,有人说他是痴呆症患者,也有人责怪他说:“你自己是个盲人,眼睛已看不见,白天黑夜不是一个样吗?何必多此一举?”后来,盲人终于道出了心声:“我黑夜提灯笼不是照明自己而是照亮别人,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倒我。这样,我既保护了自己又保护了别人。”

这则故事的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即盲人的心声。

 

盲人提灯笼故事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几次。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晚上我就打着灯笼出来。”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读完这则故事,很多人悟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首先帮助了别人,其次也帮助了自己,帮助别人的结果是帮助了自己。

但是,转换一个视角,盲人的行为是否也可以堪称为自欺欺人呢?假想,如果盲人走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半路上灯笼里的蜡烛被风吹灭了,盲人却浑然不觉,依然在心里笃信着自己的理念“灯笼是自己的依靠,可以照亮路途,也可以照亮别人。”那么这盏被风吹灭的灯笼还能起到保护盲人的作用吗?

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中一句话:“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这似乎于直白的话语,却蕴藏着实实在在的分量和丰富的内涵,引人深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一个人的心智要像灯一样照亮自己,才不至于走入黑暗。

 

博文转载: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那个盲人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以下是不同人对故事的不同理解:

【学生】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独自一人在漆黑的路上跋涉,是多么危险,这是,你应该点燃心中的明灯,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会帮助你,所谓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老师】
“同学们,盲人挑着灯笼,是给别人照亮,为别人着想,他帮助别人其实也在帮助自己。”我语重心长地说。学生们听得极其认真。我接着说:“我们生活在集体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更应该处处为别人着想。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你和别人情同手足,别人就会待你亲如兄弟。我们人人心中应该有盏‘明灯’啊!”
      

【企业工人】
盲人之聪让人顿悟。朴实无华却又寓意深刻的一句“既帮助了走路的人,又保护了我自己”,不免让我们想起再熟悉不过的“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这条“三不伤害”的安全生产准则。在众多的事故面前,首先致命的就是缺乏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深深根植于脑际,才能真正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我们在作业过程中做到自己不违章,而且还应及时提醒、制止他人违章,真正做到“三不伤害”,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保障企业的长治久安。

 

【公司管理者】
很多问题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双方的误会。在发生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多想一想自己的责任,盲目的责怪别人只能将问题搞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更应该多一些反省,少一些推诿。

 

【机关干部】
这个故事深刻地启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既需要自己不违规、不违章,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不对他人产生危害;同时,也要时刻提醒他人注意,以防因他人违规违章而危及自己。这样的自我保护理念,对于加强廉洁自律具有借鉴意义。

 

【艺术家】
命运把他们眼前的世界夺走,他们却在黑暗里找到心灵的光明,这光明由心而生,却有着太阳一样的力量……
在明眼人的眼里
黑暗的世界是单调的
但事实上
若是心灵敞亮
那无边无际的黑暗里
照样看得见丰富而多情的世界

 

【宗教人士】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我天涯海角奔波寻找佛法,没想到佛就在我的眼前。”
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点燃了,不仅能照亮自己,同时也照亮身边的一切。

 

【哲学人士】
说明盲人心存善念。用儒家哲学解释“仁者爱人”用道家哲学解释“道之所存,心之所存”用唯物论解释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用辩证法解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行。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体现个人价值。用认识论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说明了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我们应当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能过于片面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爱别人等于爱自己。博爱是少有的,同时也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人人都认为自己了解博爱,其实并不了解。当博爱真正出现时,那些自以为胸怀博爱的人却发现不了。这种说法比较矛盾,也比较复杂。它正是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毛主席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利人利己有一曲同功之妙 

 

【义工】 
古人云,予人方便自己方便。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只顾自己的方便,只顾走自己的路,经常抱怨人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寡助,何曾想过,先想到别人,先给别人温暖,再要求别人的回报。假如我们像这个盲人,做个心里装着别人的人,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那么爱与方便才能光临门下,心灵也会得到照耀,真情驻心,光明与温暖与人共享,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为别人照路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简单又温馨的道理!

 

【新闻工作者】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自我保护的办法有很多,对他人的关爱就是其中一种。即使不是最有效的,至少也是很高明的。
面对饥饿、贫困、灾难,很多人都会慷慨解囊。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设身处地”:当自己在遇到同样的不幸时,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在生活中,无论遇到怎么强硬的对手,都会保持那分悲天悯人的情感。而那无处不在的关爱,如同盲人手中的灯,照亮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矛盾不会尖锐,冲突不会激烈,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篇一: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

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

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海城

·

三个“盲人提灯”的故事,三种立意,你认为哪个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盲人辞别朋友时,他的朋友给他一只灯笼。盲人说:“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的。”朋友说:“这点我知道,但如果不带的话,别人也许会撞到你。”这位盲人听后便打着灯笼回去了。走着走着,突然有人撞到了他,他生气地说:“难道你看不见这盏灯笼?”路人指着灯笼说”:老兄!你的灯早已经熄了。”

要求全面审读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立意:

盲人根本看不见,却提着灯笼行走,原意是讽刺一个人不用脑子思考,尽做一些多此一举的事。也可翻出新意:盲人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自己,不会误撞到自己,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盲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了别人,为他人着想,实际上也能惠及自身,为善至乐。

从朋友提建议到最终路人撞上盲人的角度看用心与效果之间是有距离的。

适用范围:用心与效果、付出与回报、帮人与帮己。

参考立意:1.要换位思考。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帮助别人应从他人的实际出发。

其他角度:1.为善者至乐。2.予人方便,予已方便。3.给予就是获得。

参考拟题:《推己及人,点亮心灯》《再次点亮你的灯笼吧》《彼所不适,勿施于人》《助人者自助》《为自己也是为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贵州省八校联盟2015届高三

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读完这则故事,很多人悟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首先帮助了别人,其次也帮助了自己,帮助别人的结果是帮助了自己。

但是,转换一个视角,盲人的行为是否也可以堪称为自欺欺人呢?假想,如果盲人走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半路上灯笼里的蜡烛被风吹灭了,盲人却浑然不觉,依然在心里笃信着自己的理念“灯笼是自己的依靠,可以照亮路途,也可以照亮别人。”那么这盏被风吹灭的灯笼还能起到保护盲人的作用吗?

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中一句话:“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这似乎于直白的话语,却蕴藏着实实在在的分量和丰富的内涵,引人深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一个人的心智要像灯一样照亮自己,才不至于走入黑暗。

博文: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那个盲人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以下是不同人对故事的不同理解:

【学生】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独自一人在漆黑的路上跋涉,是多么危险,这是,你应该点燃心中的明灯,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会帮助你,所谓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老师】

“同学们,盲人挑着灯笼,是给别人照亮,为别人着想,他帮助别人其实也在帮助自己。”我语重心长地说。学生们听得极其认真。我接着说:“我们生活在集体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更应该处处为别人着想。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你和别人情同手足,别人就会待你亲如兄弟。我们人人心中应该有盏‘明灯’啊!”

【企业工人】

盲人之聪让人顿悟。朴实无华却又寓意深刻的一句“既帮助了走路的人,又保护了我自己”,不免让我们想起再熟悉不过的“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这条“三不伤害”的安全生产准则。在众多的事故面前,首先致命的就是缺乏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要把“安全

着太阳一样的力量??

在明眼人的眼里

黑暗的世界是单调的

但事实上

若是心灵敞亮

那无边无际的黑暗里

照样看得见丰富而多情的世界

【宗教人士】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我天涯海角奔波寻找佛法,没想到佛就在我的眼前。”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点燃了,不仅能照亮自己,同时也照亮身边的一切。

【哲学人士】

说明盲人心存善念。用儒家哲学解释“仁者爱人”用道家哲学解释“道之所存,心之所存”

用唯物论解释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用辩证法解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行。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体现个人价值。用认识论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说明了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我们应当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能过于片面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爱别人等于爱自己。博爱是少有的,同时也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人人都认为自己了解博爱,其实并不了解。当博爱真正出现时,那些自以为胸怀博爱的人却发现不了。这种说法比较矛盾,也比较复杂。它正是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毛主席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利人利己有一曲同功之妙。

【义工】

古人云,予人方便自己方便。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只顾自己的方便,只顾走自己的路,经常抱怨人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寡助,何曾想过,先想到别人,先给别人温暖,再要求别人的回报。假如我们像这个盲人,做个心里装着别人的人,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那么爱与方便才能光临门下,心灵也会得到照耀,真情驻心,光明与温暖与人共享,是多么好的一件事?为别人照路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简单又温馨的道理!

【新闻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自我保护的办法有很多,对他人的关爱就是其中一种。即使不是最有效的,至少也是很高明的。

面对饥饿、贫困、灾难,很多人都会慷慨解囊。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设身处地”:当自己在遇到同样的不幸时,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在生活中,无论遇到怎么强硬的对手,都会保持那分悲天悯人的情感。而那无处不在的关爱,如同盲人手中的灯,照亮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矛盾不会尖锐,冲突不会激烈,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篇二:作文的立意

作文的立意

基本思路

一、化大为小,“择其一点,不及其余”,

1.切分话题:对话题进行切分,把“大”化“小”,分解出“子话题”来,使角度变小,使写作取材的范围缩小,有利于突出中心。

2.限制定向。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人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实际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

3.以问领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二、小中见大

三、推陈出新

关键词句把握法:对材料作文来说,有时抓住了概括性极强的词语或句子,也就能够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顺利确定作文立意。如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置换法:

1.

800字的文章。

也就立马解决了

2.如果所给的作文题目或话题中的相关词语具有多义性,那么这时可用具有单一语义的词语置换具有多义的词语。例如重庆高考作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自然”怎么理解?这是立意的关键。命题人想我们之所想,给了我们三个义项进行诠释。我们只要用其中的一个义项去置换“自然”,那么也就容易迅速立意,打开思路。如果“自然”是指自然界,那么“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在自然界中生活,这样我们可以谈环保等。如果“自然”是指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那么“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在自由发展中生活,这样我们可以谈教育中的张扬、发展个性等。如果“自然”是指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那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来看一看:态度很自然;他是初次演出,但演得挺自然。这么说来,“在自然中生活”,也就是大大方方,也就是凡事能够深入进去融入其中。明白了这些,我们谈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

文题: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世界就是由“我们”与“他们”组成的,心中如果只有“我们”,自然世界是不完整的。遗憾的是,现在只关注自己的人太多了,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哪里还有他人?这样的世界,又怎么会是一个和谐的世界。我们把视线转向“他们”,会看到什么?会看到贫穷,会看到富贵,会看到不公,会看到进步,会看到文明,等等。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共同富裕,会想到平等,会想到感恩,会想到正义等。“他们”是谁?可以是农民工,可以是干部子弟,可以是下岗工人,可以是一掷千金的大款,可以是沿街乞讨的老人,等等。这么一置换,自然也就打开了思路。

插空法:

是指通过给标题或话题补出相关的句子成分来打开思路的方法。

例如安徽高考作文题: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生更多的感动,从而使更多的人带着感动出发!

多角立体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纵论价值;

体化。如2003

2003年高考作文,也可这样立意:感

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人有了感情亲疏,才能加深和促进对事物的认知。

三、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

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这样认识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

如湖北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什么?材料中的八个例子,都小得有些微不足道。可正是这些微不足道,透露了我们思想深处的秘密,这就是我们的修养、道德、文明程度。这么说来,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又怎么能不重视?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现代高素质的文明人。你说是不是呢?

八个例子,前两个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自然,中间四个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对待他人,最后两个是让我们思考如

何对待自己。三种类型,三个思考角度,从哪一个角度切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天地。我们去联想,去思考,写出一篇好文章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年人保护法》,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许多地方领导,只抱着船大才能抗风浪的观点,盲目要求企业一再扩张,结果使很多企业破产倒闭。

从成群的幼龟这个角度来说,才造成了被老鹰叼走的悲剧。见风就是风,听见雨就是雨,又怎么不会吃亏上当呢?

例文:老鹰哲学

南太平洋上的小龟纵然聪明,不过,!自然界中鹰享有盛誉,仔细总结,发现其有以下三个特点,称之为老鹰哲学。

老鹰哲学之一:看清事实

收!

否则会让我们遗憾终生!司马家族不就因此而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而遗憾恼怒吗?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狩猎,它在等待机会,游人走了,它的机会便来了,最终它成功了!

战争中的“诱敌深入”不也正是这样吗?我们经受住小的诱惑,是为了垂钓更大的猎物,让更多的敌人进入我们的包围圈,一举将它们歼灭!现实生活中不也这样吗?我们一直在等啊等,直到股票涨到一个很高的价位时,我们才把手中的股票抛售出去。这不正也是一种智慧吗?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引而不发!

老鹰哲学之三:坚持不懈

老鹰没有因游客的出现而放弃了这次捕食,它坚持了下来,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难道就不是这样吗?苏武牧羊几十载,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他的坚持不懈;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她没有放弃,与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最终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成为残疾人心目中的偶像,这是她的坚持不懈;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都是他们的坚持不懈;八年抗战,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是坚持不懈……

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平凡人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坚持不懈是一种智慧!

这便是老鹰的哲学!有了它,老鹰得以捍卫自己的领空,称霸一方,无人匹敌!

学习老鹰的哲学,我们便能驾驭着老鹰的智慧,长出一双坚强的翅膀,以一双锐利的双眼,自由搏击于长空!

例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在这个多元又多极的世界中,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产生。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有,也只有高下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何必去穷究根底,追求统一呢?还记得历史课上那个教完古代史后的必答题:你最喜欢哪个朝代?答案是无奇不有,让老师眼花缭乱。谁也没有想去评出一个大众化的“最爱”,那本身就是无益之举。何必要统一呢?“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呀!战国时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三国的鼎足之势,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还有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及明清的肃穆庄严。无一不美,无一不留下千古的传奇。

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赏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性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

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

……

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展开了多角度,多侧面联想:“历史因多彩而精彩”、“自然因多彩而精彩”、“人类因多彩而精彩”、“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视角的广

例文心灵的选择

的,还有今天用钢笔写在方格纸上的。这一堆堆千秋经典,剔除奸恶,便可以理出作为人必定要选择的三种大道。这便是:菊花、古剑和酒。

菊花,为隐逸之道。选择此道的人,皆是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才华,于是愤而避世,晋朝的陶渊明便是一例。陶渊明初为县令,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官入山,自耕自食,自得其乐,遂有优美的散文诗歌传世,为后人留下一股清新宜人的田园之风和“晋之陶渊明独爱菊”的美誉而名垂千古。

古剑,为激浊之道。宋代的辛弃疾可谓此道中大成者,他半生抗金却不受重用,满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于是他愤怒了,到处奔走呼号,激励人们灭敌复国的壮志。可是,南宋朝廷的苟安,却让这支犀利的古剑在失望中慢慢锈去,直到蜕尽了锐气。唯有继东坡之后那一篇篇或慷慨激昂或忧郁愤懑但都大气纵横的“稼轩词”流传不朽,让后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携长铁兮以击天”的豪迈之风。

酒,为消愁之道。李白选择了它,这个据说是母亲梦太白而生的人,才华盖世,却被皇帝召作了御用诗人,悒悒不得志。于是,要杨玉环为他研墨,高力士为他脱靴,也因此又被挤出了朝廷。后来他便寄情于山水、留恋于杯中物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透出了他的浪漫情怀,“对影成三人”又说明他是寂寞的,真至“骑白鲸而去”,他

的一生才划上了句号。“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李白,只能因酒而生,因酒而灭。

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面临着重大的选择——菊花?古剑?抑或是酒?其实云就是云,雨就是雨,自然天成。孔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则采取了中庸之道,说人之初善恶参半。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是儒家文化,因此我的选择也就显得中庸了。

1/3的菊花,我需要它的超脱。

1/3的古剑,我需要它的锐气。

1/3的酒,我需要它的“难得糊涂”。

于是,我拈一朵菊花,携一柄古剑,微笑着喝尽杯中酒,然后上路。

评:本文采用立体思维,将代表着千百年来文人学士生存状态的三种选择,借菊花、古剑、酒三种意象展示出来,极其浓缩地象征了中国古代士林的典雅与脱俗,清高与超然,忧悒与郁闷,痛苦与无奈,这位考生可以说深得中国文化的“个中三味”。

大题小作法:

“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小”为角度写其“大”。大题小作的要领如下:

、《面向大海》等。

“父

辈”——执著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这样

“好心办坏事”、“不要破坏规律”等立意,它只是帮助完成主题的配角。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从老鹰身上挖掘到符合题意的因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写出了一篇见解新颖、层次清晰、论据充足、很有创意的好文章。行文中,他联系古今名人的事例,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将老鹰哲学的三个特点阐述得通俗易懂,明晰透彻。

文章文风朴实,用词贴切,语句干净利落。读起来很顺畅,很舒服。在高考这样紧张的环境中能写出这样从容不迫的好文章,显示了作者很好的写作功力。“老鹰哲学”的提法是本文的创新点,但也有需商榷之处。

例文

这世界什么最美?有人说是花,因为娇嫩;有人说是树,因为挺拔;有人说是藤,因为坚韧。答案当然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答案是不同的。让我们品味出不同的人生。

一束鲜花,娇艳欲滴。悲伤的人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说“花儿对我笑”;忧郁的人说“林花谢了春红”;欣喜的人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有情:“落红不是无情物”;有人说花无情:“浪荡桃花逐水游”。花没有变,变的是人的心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一束花可以看一个人。看他的脾气、品位、性格,看他的心情与气质。

下页

篇三: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高考命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目标略语】

命题作文,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题目进行作文。包括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审题立意,就是对给定的文题进行审视、理解和揣摩,从而弄清出题者的意图,界定可以写作的内容,确定自己写作的方向,为下一步构思和拟定提纲作好基础。

【佳作悟法】

☆真题回放☆

(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满分样卷☆

思而知之

⊙天津一考生

“我思故我在。”说这话的是笛卡尔,①既是数学家,也是哲学家。

曾经怀疑过,难道人不“思”就不存在吗?人在睡觉的时候没思考(做梦算不上“思”),不也清清楚楚在床上撂着呢,并没有消失啊?②后来明白了,床上撂着的是躯体,是生物学意义的存在,笛卡尔所说的存在是精神层面的。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③否则就只能称之为行尸走肉。

不过,人如果因“思”而知之甚多,也就是活得太明白了,太透彻了,有时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帕斯卡说过:“人是思想的芦苇。”此句我理解为,会思、善思的人,生命就如芦苇一样脆弱,这当然是歪解。但看看古今中外的那些思想家,有几个活得滋润、过得潇洒的(世俗意义上的),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这些人或者想挑战现有的社会秩序,或者想挑战暂时成为真理的“伪科学”,结果呢?“累累若丧家之犬”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被流放或被杀死是其中大多数人的归宿。④

统治者是不希望老百姓动脑子的,但他们也需要几个能思考的人为自己呐喊站台,但这样的人极少极少,且一旦他们被收买招安,便再也不能称为思想者了。

思想者注定是孤独的,注定要失去很多俗世的利益。陈寅恪一直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自己立身处世之准则,请注意,他实际上是把没有任何威权高压与束缚作为“思”的大舞台的。有了这样的平台,他才能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与皇权政治有了自己的解读与评说。他才能对现实政治保持着高度清醒及自认为适宜的距离。当然,他为此失去了很多,但这也正是他获得世人仰慕的基点。⑥

陈寅恪身上“士”的风骨,其实是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精神脊梁;顾准、巴金??他们都有这样的脊梁。只有“思”才能看得远,看得透,才能不人云亦云;头脑清醒了,脊梁挺直了,才能活得堂堂正正。⑦

今天我们重温他们思想的结晶,瞻望云端巍峨的雕塑,目的是汲取“思”的动力,在探求真理的路上纵情驰骋。⑧

☆我来分析☆

①以的名言开头。

②质疑该名言。

③点题,明确主旨:

④指出“思”的可贵,以及

⑤这句话堪称诛心之论。

⑥典型例证,分析

的风骨。

⑦表达

的愿望。

⑧点明“思”的现实意义。

【答案】①笛卡尔③人只有通过思考,弄明白生命的本质,看明白生活的真谛,悟清楚世界的过去未来,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大写的人④所要付出的代价⑥陈寅恪⑦挺直脊梁

☆名师点评☆

这是天津阅卷场中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主要有三大优点:

1.思路清晰。开头通过对“我思故我在”的质疑,引出“思而知之”的具体内容,巧妙点题,明确题旨。接着“歪解”帕斯卡的话,指出一个清醒的、独立的思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与危险,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对“士”精神与风骨的赞颂,最后表达了成为思想者的美好愿望。

2.详略得当。文中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注意到了详略的处理。陈寅恪的例子叙述较为详细,解析也比较到位;而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哥白尼、顾准、巴金等因多为读者熟悉故只是列其名,以扩大习作的容量。

3.庄重大气。语文表达凝练厚重,与本文所谈的严肃郑重的话题,二者相得益彰。

【技法指要】

☆自主探究☆

1.在平时的学习写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类型的命题作文?

2.对于命题作文,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审题立意?

☆精讲点拨☆

一、命题作文的类型

1.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是词语。如《见证》《熟悉》等等。

(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我与故事》《我说九零后》《品味时尚》《带着感动出发》。

(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2.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全命题作文:题目前没有导入或解说性的材料,题目本身是完整的。

如:《踮起脚尖》《对常识的认识》》等等。

(2)半命题作文:题目不完整,需要写作者进行补充。如:“站在的门口”、“这也是一种”、“而知之”。

(3)材料引导式命题作文:如,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题目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需注意两点:

(1)可以写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其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而其寓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

例⑴:【文题】肩膀

【审题】这是一道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分析,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

【立意】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

练⑴:【文题】踮起脚尖

【审题】

【立意】提示:

【审题】踮,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踮起脚尖,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种种。这些都是为了提升自身高度,以实现目标。

但思维就此搁浅,文章也许会落入俗套。你是否想过,只要踮起脚尖,稍稍地抬起我们的头,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或蜿蜒,或狭窄,或陡峭,或险滩??提前做好行进的准备,而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最终顺利到达远方,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你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通过发散思考,这个题目可以和“好奇”“梦想”“面子”“盼归”“修路”“借助”“方向”等话题联系起来,进行巧妙转化即可。

【立意】①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

②只要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就能看到行进的“路”;

③“踮起脚尖”要正确认清自我;

④“踮起脚尖”要有不怕艰苦的精神。

2.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的目的。

例⑵:【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

【立意】①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

②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③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④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

练⑵:【文题】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立意】提示:

【审题】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材料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但一定要补充什么见证了什么,谁成为了谁的见证。开口要小,越具体越好。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总之,从社会热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立意】①日记见证我的心路历程。

②历史,将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③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④家乡可喜的变化,是当代中国60年来继往开来、翻天覆地巨变的见证。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我们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使立意不走偏。

例⑶:

【文题】诗意地生活

【审题】

“诗意地生活”的表意重心在“诗意”上,那么,“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立意】①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是一种诗意。

②享受现有的、平凡的生活也是一种诗意。

③不甘平庸,轰轰烈烈的追求也是一种诗意。

④陶醉于美好的自然,身心愉悦是一种诗意。

练⑶:【文题】世界因你而精彩

【审题】

【立意】提示:

【审题】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

【立意】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⑷:

【文题】《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立意】①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一)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一)

[学习目标]

1.分辨常考高考材料作文的类型;

2.学会运用三种方法审题立意。

[重点难点]

运用三种方法审题立意。

一.新材料作文类型及审题立意步骤

(一)新材料作文类型

新材料作文根据所给材料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叙事类材料作文、寓言类材料作文和哲理类材料作文三大类。

1.叙事类材料作文

材料包括新闻时事、故事等,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其特点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2.寓意类材料作文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

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

多义性,因看待事物角度不一,对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

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

3.哲理类材料作文

材料指阐述道理的材料,包括名言警句、经典论断、哲理诗等等。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步骤

最佳立意:

二、审题立意常用方法探究

1、审清要求多向辐射,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也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

【示例2】

请你根据对下面这则材料的理解,写出不同的立意。

去年,一乘机老人突发心脏病,某航空公司航班紧急备降三亚,将老人送医。航班滞留三亚16个小时,乘客因此耽误了一天的旅程,部分人心生不满,“本来备降就是为了救人,我们乘客又没有延误责任”,后又觉得补偿方案不合理拒绝再次登机,飞机只好载着其他乘客先行离去。该事件引来网上众多人的关注,有的网友大赞航空公司把抢救生命放在

3、审清材料进行追问,由果溯因最稳妥

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即据果推因,推出的原因就是文章的立意,这样就能找到最稳妥.

【示例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高档裙子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根据以上内容,判断上述材料作文的类型:

(2)本题可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审题立意,你认为本则材料中的裁缝为什么会成功?

(3)确定材料总体倾向,请写出本题的最佳立意。

三.审题立意方法对点训练

1.请运用多角度立意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他想,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

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跟着做,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

1.概括材料内容:

2.多角度立意

(1)角度一:

(2)角度二:

(3)角度三:

3、把握材料总体倾向,请写出本题的最佳立意。

2.请用抓住关键句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一只小蚂蚁跟着哥哥去寻食,突然下起了大雨,哥哥对着小蚂蚁喊:“快跑!”小蚂蚁却看见蜗牛在雨中慢悠悠爬着,不慌不忙,它就问哥哥:“为什么蜗牛不跑?”哥哥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

1.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2.运用抓住关键句法写出该则材料的立意:

3.请用由果溯因法写出下列材料的立意。

(2014·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概括材料:

2.据果推因:

3.形成立意: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