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具有创新意识是新一轮高考的评分标准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4:55:28 高中作文
具有创新意识是新一轮高考的评分标准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具有创新意识是新一轮高考的评分标准作文

 2014年高考已过,各地相继涌现高考满分作文,据北京某高考评卷中心统计,本地高考满分作文较往年又有增多趋势。重庆,江苏等地高考优秀作文更是数量惊人。是考题简单化还是考生应试能力的提高,记者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着手研究高考优秀作文数量增加这一现象的真实原因。
   张老师是某市历年高考语文阅卷组的组长,他告诉记者,往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整体上,采用分项评价整体给分的评分方法。也就是说,在阅卷赋分时要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项全面考虑,但最后提交的是一个总体分值。因此在高考中想取得高分作文考生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体现在作文当中。因为在扣分项中有一项明确规定:
“套作、抄袭的作文(1)套作:无自己的构思立意,仅对原材料进行简单扩写,或对已有文章进行简单改写的。
凡套作作文基础等级在三等以下给分,包括三等,发展等级不给分。”
   而往年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考不出高分也往往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很多学生都注意到这一点,分数自然较往年有明显提高。
   蒲瑞璇是重庆市2014年考生,高考中取得语文名列重庆市18位的好成绩离不开她的那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当问及她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秘籍时,她称自己在备考期间不仅仅要进行题海战术,更重要的是总结学习方法,“快速作文快速阅读双向心法”是她学习过的最有效的提升语文成绩的方法,作文和阅读思维互通,写作文很轻松,也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在里面,写出的作文自然会得高分,系统理论在《润星满分作文》一一呈现,想取得高分作文,离不开创新思维。
时下国内各项改革与时俱进,教育改革更是牵动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高考改革各项政策逐步落地,然而无论如何改革,公平公正始终是考试改革追求的基础目标。高考作文对创新的要求如此明显有力,也体现了高考在追求基础目标的同时,也彰显了时代的要求。
更多高考作文请点击http://www.zkw.com/gaokao/zuowen/
我的更多文章: (2015-03-25 14:14:05)(2015-03-24 16:00:21)

篇一:2009年广东省高三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

2009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一、对题干的理解与把握

1.紧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常识

正确理解与把握“常识”一词,是写作的关键。评分时必须判断作文是否是在“常识”的范围内写作。是,则合符题目要求;否,则不合符题目要求。

常识:指的是普通知识。(《现代汉语词典》)

来自公民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共识。(《简明辞典》)根据词典对“常识”一词的解释,我们对“常识”一词的把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常识”一词的外延。

凡是已经被大众普通了解的知识,已经被社会共识了的常理、常情、常规、常言,均可归入“常识”范围。如:晚霞西落,旭日东升——自然界的常理;

尊老爱幼——伦理上的常理;

上公交车,应该先下后上——社会生活中的常理;

??

(2)把握“常识”的内涵。从“常识”一词的内涵来判断,必须同时具有两个基本要素:

常识,没有“常”这一要素)。所以,不能表述为“林则徐运用了石灰可以销鸦片这一常识??”。

(3)把握“常识”的特殊性。

常识具有相对性,可能存在某个领域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文学常识——文学是可以虚构的??;中医常识——望、闻、问、切(我们不懂,但却是中医领域中的常识);沙漠生存的常识、水上生存的常识——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三字经》是古代的一种常识,现在许多人都不懂——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判断作文是否在“常识”范围内写作,就按照以上三点进行判断。

2.紧抓题干中的提示语

本题题干中的提示语有三句话:

(1)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2)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3)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由于写作的要求当中,没有明确要求“全面理解”或“自选角度”,所以,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句进行写,也可以三个句的内容均进行写作,也可以写三个句子以外的内容进行写。原则只有一个——必须在“常识”的范围内作文。二、对题目要求的把握与理解

本题的题目要求为: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

这一要求,明确地向考生提出了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凡是那些虚情假意的东西都不符合要求。当然,考生可以用

“不少于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三、补充评分细则

(1)判断“切题”的原则:

全文在“常识”范围内行文,对“常识”的看法深刻。.........判断文章是否切题,很关键,不仅仅要从审题与选取材料的角度思考,也要从文章内容的整体进行评价。

(2)偏离题意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评分,不给发展等级分。

(3)不足300字的文章,基础等级四等评分,不给发展等级分。样文:(说明:以下样文均按原样打印,括号前的字为别字,括号内的字为正确字。)一号文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

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若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迷惘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教育下的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中包罗万有,可是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学知识。“常识那点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用常识来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伊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打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

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路。历史也证明了他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评语:一类卷。这是一篇在提示语以外写作的文章,切合题意。全文在常识的范围内行文,对常识看法深刻。文章针对当前社会中缺乏常识教育而发,中心突出,集中论述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作文具有形象性,题目新颖,用“干粮”比喻常识对我们的重要性。文章结尾有比喻性,较形象生动。本文语言较为流畅,结构严谨。但字体不太工整,文章把生活常识和科技常识对立起来,是不可取的。另外,“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的表述,不准确——苹果落地只是一种现象,还没有上升到常识的高度。发展等级在“立意深刻”上打分。

得分:24+22+10=56

二号文将“常识”牢记在心

常识,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词,这样的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的”)的道理,在今天,依然会被有些人“忘记”。在知识高度普及的今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犯常识性错误呢?

小时候,妈妈说,脏东西是不能吃的。可是,炸鸡里的苏丹红是怎么回事?牛奶里怎么会有三聚氰胺?连鸡蛋都有人工合成的?蔬菜的果上有农药,注了水的猪肉,这些不都是我们吃下去的脏东西吗?难道,那些黑心的生产商连什么该吃,什么不能吃的常识都没有吗?非也,利益当前,这些常识就直接忽略了吧。

苏子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是,为什么四川地区经过地震的桥尚能矗立,河南(湖南)株洲闹市区的立交桥却不推自倒?为什么还会有陈水扁的琅铛入狱?为什么网友一人肉搜索就能搜出一把贪官?难道他们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吗?非也,他

们显然也是背过赤壁赋的。可利益赤裸裸地诱惑,还是让他们犯了“常识性错误”,偷工减料,受贿贪污。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们听了一生的常识。然而,多少人忘记了他们戴着红领巾时发过的誓言。在公交车上,是谁无视旁边老人假装入睡?网络是,是谁穿着火红的高跟鞋踩死一只只的小猫?哪位大叔在公交车上大骂“未解决”?又或者,是谁在节日的烟火中狂欢时忘记了在等我们回家的父母?有多久,我们没有帮父母做过家务,没有与他们聊过天?美德,道德,品德,哪怕是不怎么背政治的理科生都可以随口说出一长串,可是这样的常识,我们有去做吗?

三鹿是受了处罚的,贪官终究会被“双规”的。而在行为上有不妥的人也必定会受到斥责的。所以,有知识有文化的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再退化为常识的文盲?这一次,我们可不可以将常识牢记在心?

做(“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宁愿把常识性错误出在高考卷上,也不要在人生的答卷上忘记我们该有的常识。

让我们一起牢记人生的常识,一起用行动去维护这些常识,一起把这世界,变成和谐而美好的人间。

评语:这是一篇选取了“常识易知而难行”这一角度行文的文章,切合题意。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当下见利忘义的商人和贪官知常识而妄顾常识的现角。深刻回答了“常识易知难行”的知识。文章又批评了当下生活各种“常识易知难行”的现象,呼吁人们应牢记常识。作者对常识的看法深刻,具有生活价值,现实意义。语言通顺,但不够流畅,字体不工整,有错别字。个别事实引用不准确,论据有两处出错,这表明作者在关注社会时比较粗糙,值得注意。发展等级在“立意深刻”上打分。

得分:23+20+9=52三号文:打破常识结出新知识

常识,也许是说平常人都有的知识,但也可以说是前人做过的事,后人总结了经验,然后许多人都跟着做或跟着这一思路走下去的常规知识吧。但是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常识也该换换衣裳,与时俱进了吧!

小时候就是九几年的时候吧,那时还没有取消农业税,农村里的人们种谷米有一大部都

下页

篇二:2012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

2012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

先看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说的是一只小白兔去河边钓鱼:

方“胡思乱想”,以觅求更多更新的信息。即从某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一个现象出发,想到其他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从而得出某个结论。运用发散思维扫描时,可以通过联想,或从其本身、相关、相近、相反等角度,或从其外形、成因、关系、功用、意义、象征、等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分析,找出立意深刻的最佳角度。

“多方面分析”,就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多部位地分析写作对象。对不同事物,可以根据分析对象的实际情况,选用以下分析角度:

正面、反面、侧面等方位角度;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角度;本地、外地、中国、外国等地域角度;内部与外部,全部与局部,现象与本质,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等哲学角度;国家、集体、个人等利害关系角度;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等认识角度;肯定、否定的辩证角度;立场、观点、方法、态度等世界观角度。

(二)丰富。所谓“丰富”一是指“材料丰富”。即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写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典型。这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陈旧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而提出的。考生要善于思考,从生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二是“形象丰满”。指叙事类作文中能够塑造出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做到既能绘形,又能传神,使人物形象有独特的性格、丰富的精神世界,真实自然立体地站立起来。三是“意境深远”。这是考场作文的高境界,要求考生能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有有丰富思想到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这情既是浓烈的,又是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材料丰富”,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使记叙性文体材料丰富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串珠为链。将文章分为许多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写一个内容。这些内容像一个个精彩的珠子而内里又有一根相通的红线,串进来后就可以表达鲜明的主题。

(2)化整为零。文章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写人或事,但为了表达得更充实,往往从整体层面上切入进去,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一些具体的材料构造内存。如《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的高考作文,就是从“走进历史”、“寻访故园”、“融入自然”、“充实人生”来表现选择文学给“我”带来的收获,充分表达了“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这一主题。

(3)点面结合。在重点介绍一两点一两点内容后,再横向展开,既可以使全文内涵更加广博,也使得文章详略得当。

在议论性文章中,材料丰富主要表现为论据的丰富上。

(1)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为了使论据充足,往往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事例,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有气势。

(2)引用丰富。恰当引用名人名言或哲理警句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所谓恰当,最主要的是引用的名言的基本思想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相通的,引用之后,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

(3)分析透彻。在说理性的文章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材料意蕴的透彻的揭示,它往往使文章显得见地高远,不落俗套。

“形象丰满”,主要是对记叙文人物塑造的要求。怎样在考场中作文中迅速达到“形象丰满”的要求呢?

(1)综合描写显丰满。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全面反映。但要注意,对人物描写,一定要表现出“这个”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2)立体展示显丰满。在表现人物特点时,不要概念化、脸谱化地光写其高、大、全、或假、恶、丑,而是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出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

(3)历史变化显丰满。写出人物心灵的变化过程,而不是只表面静止地表现一个时间点。这样,就可以动态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层次。

(4)独特个性显丰满。任务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容易显得与众不同。要在篇幅不长的文章里

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特征进行夸张式的描绘。

(5)细致描写绘丰满。典型细节的真实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迅速丰满起来。这种细节不仅要反映人物做什么,还要反映他怎样做。

(6)铺垫渲染衬丰满。人物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物活动有着不同的意义。因此,善于利用环境的渲染能有效地突出人物形象。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要做到“意境深远”,有以下几种方法:

(1)注重画面的诗意美。要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

(2)追求画面的音乐性。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一种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3)含蓄地抒发感情。要使自己的感情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

(4)形象地表达思想。通过比拟性的联想,把人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移注到描写对象中去,造成亦此亦彼、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

诗意美、音乐美,形象、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是酿造文章意境的关键所在,做到这些,就能使文章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形成艺术境界,构成文章的亮点。

(三)文采。“有文采”是对文章语言的要求,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词生动。要求文章用词恰当、精炼、形象。

(2)句式灵活。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散结合,或反复,或设问。

(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

(4)文句有意蕴。指文句含义深刻、有韵味。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所谓语言有文采,就是在语言通顺、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的语言标准。如何让你的语言亮起来?

(1)化抽象为形象。请比较两个句子——

A.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也开始有点想家了。

B.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楼顶,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颜文静《寻人启事》)

两句都表达了“女孩想家了”的意思,但A句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B句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楼顶,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意向,蕴蓄了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给人印象深刻。

(2)化静态为动态。孔孚的《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中有这样描写佛像和绿苔的——“他微笑着,看苔爬上了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侵佛头??”佛是静态的,就是生长着的苔在人人看到的那一刹那也是静止的。作者用“微笑、看、听、跃、侵”等动词,佛和绿苔仿佛有了生命似的,都动态化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绘形绘声绘色。能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具体地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有个小银圆落在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的跳着。”这就绘声绘色了。

(4)善用修辞手法。在行文中巧妙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美和韵律美。

(5)注意句式变化。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美感。

(6)引用化用名言警句。阅读面广、知识面宽、文化底蕴丰厚的同学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名言警句,不仅能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使文章平添文采。

(四)创新。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是指观点新颖、题材鲜活、表现独特的在同龄人中具有率先意识的作文。“有创新”是对作文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它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游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1)见解新颖.考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事物,在深刻感悟、真切体验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2)材料新鲜。写进文章的事件或资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新鲜度。

(3)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事物。写记叙文,要使情节的设计和材料的安排新奇巧妙;写议论文,要在符合题意前提下,从新的角度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4)有个性特征。文章的整体风格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是对“有创新”的最高要求。

高考作文要做到立意新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角度思考,悟出新意。对作文命题多推敲、多琢磨,多想门径,在比较中权衡,优胜劣汰,爆发出创新求异的火花。

(2)逆向思考,萌发新意。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思考问题,经过“反弹琵琶”,探出新意。

(3)力避传统,独辟蹊径。例如,对蒲松龄的《促织》这篇小说描写的“魂化促织”这个情节,历来被认为是批判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迫害之深的。散文《促织,促织》却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着,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化同情为赞美,变低沉为悲壮,谱写了一曲为命运而抗争的赞歌。

“新鲜材料”何处来?新鲜的作文材料,也只能从生活中来。

(1)社会生活中来。考生要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是我们成长的需要。可以利用电视,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订阅《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开阔视野,开拓素材空间,提高思想水平和文章品位。

(2)校园生活中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悉心体察,深入开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谱写动人篇章。

(3)家庭生活中来。家庭生活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4)家乡生活中来。家乡的山水、风俗、人情、人文景观等,经过饱醮情感笔墨的点染,都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记叙文怎样新巧构思?要使记叙文做到构思新巧,我们可采用以下五种主要方法:

(1)横向剪辑法。我们的日常生活看起来平淡无趣,很难写出震撼之作来。但如果能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刊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并加以横向剪辑,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2)纵向连缀法。写记叙文最重要的是要有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切忌记“流水账”。如果考生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开文章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3)巧设悬念法。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4)抑扬相生法。在一篇文章中,褒与贬先后出现在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上,以此强化感情,形成文章起伏,突出人物形象。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欲

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波澜。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读者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另外还有巧设误会、情节陡转、故事巧合、视角转换、细节凸显等方法。

怎样写好个性特征?我们觉得:

(1)有独特的创造性的发现。考生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平凡事物,激起了自己的情感激动,得到深刻的感悟,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创造性的见解等。有一篇题为“鲇鱼跑了”的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人买了三条鲇鱼,怕它们溜掉,于是严加防范,把鱼放入桶中,“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加上一块大砧板”。次日,“只见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这样,爸妈难免互相埋怨,作者却突发奇论:“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爸妈那样想,因为我突然感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从生活现象中,独具慧眼,领悟到富有启发意义的的哲理。文章陡然生辉,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2)有独特创造性的表现。要求考生将自己的发现“独辟蹊径”地表现出来,不模仿别人,不因袭某种形式,而是别开生面,面目一新。

总之,高考作文要想达到一类卷,必须做到:议论性文体讲求“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

篇三:200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

2009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

一、对题干的理解与把握

1.紧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常识

正确理解与把握“常识”一词,是写作的关键。评分时必须判断作文是否是在“常识”的范围内写作。是,则合符题目要求;否,则不合符题目要求。

常识:指的是普通知识。(《现代汉语词典》)

来自公民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共识。(《简明辞典》)

根据词典对“常识”一词的解释,我们对“常识”一词的把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常识”一词的外延。

凡是已经被大众普通了解的知识,已经被社会共识了的常理、常情、常规、常言,均可归入“常识”范围。

如:晚霞西落,旭日东升——自然界的常理;

尊老爱幼——伦理上的常理;

上公交车,应该先下后上——社会生活中的常理;

??

(2)把握“常识”的内涵。

从“常识”一词的内涵来判断,必须同时具有两个基本要素:

才让这一方法成为了一种常识(鸦片战争后,用石灰来硝鸦片才成为常识,在当时,还不是常识,没有“常”这一要素)。所以,不能表述为“林则徐运用了石灰可以销鸦片这一常识??”。

(3)把握“常识”的特殊性。

常识具有相对性,可能存在某个领域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文学常识——文学是可以虚构的??;中医常识——望、闻、问、切(我们不懂,但却是中医领域中的常识);沙漠生存的常识、水上生存的常识——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三字经》是古代的一种常识,现在许多人都不懂——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判断作文是否在“常识”范围内写作,就按照以上三点进行判断。

2.紧抓题干中的提示语

本题题干中的提示语有三句话:

(1)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2)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3)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由于写作的要求当中,没有明确要求“全面理解”或“自选角度”,所以,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句进行写,也可以三个句的内容均进行写作,也可以写三个句子以外的内容进行写。原则只有一个——必须在“常识”的范围内作文。

二、对题目要求的把握与理解

本题的题目要求为: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

这一要求,明确地向考生提出了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凡是那些虚情假意的东西都不符合要求。当然,考生可以用

“不少于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三、补充评分细则

(1)判断“切题”的原则:

全文在“常识”范围内行文,对“常识”的看法深刻。

.........

判断文章是否切题,很关键,不仅仅要从审题与选取材料的角度思考,也要从文章内容的整体进行评价。

(2)偏离题意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评分,不给发展等级分。

(3)不足300字的文章,基础等级四等评分,不给发展等级分。

样文:(说明:以下样文均按原样打印,括号前的字为别字,括号内的字为正确字。)一号文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

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若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迷惘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教育下的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中包罗万有,可是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学知识。“常识那点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用常识来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伊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打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

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路。历史也证明了他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评语:

一类卷。这是一篇在提示语以外写作的文章,切合题意。全文在常识的范围内行文,对常识看法深刻。文章针对当前社会中缺乏常识教育而发,中心突出,集中论述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作文具有形象性,题目新颖,用“干粮”比喻常识对我们的重要性。文章结尾有比喻性,较形象生动。本文语言较为流畅,结构严谨。但字体不太工整,文章把生活常识和科技常识对立起来,是不可取的。另外,“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的表述,不准确——苹果落地只是一种现象,还没有上升到常识的高度。发展等级在“立意深刻”上打分。

得分:24+22+10=56

二号文

将“常识”牢记在心

常识,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词,这样的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的”)的道理,在今天,依然会被有些人“忘记”。在知识高度普及的今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犯常识性错误呢?

小时候,妈妈说,脏东西是不能吃的。可是,炸鸡里的苏丹红是怎么回事?牛奶里怎么会有三聚氰胺?连鸡蛋都有人工合成的?蔬菜的果上有农药,注了水的猪肉,这些不都是我们吃下去的脏东西吗?难道,那些黑心的生产商连什么该吃,什么不能吃的常识都没有吗?非也,利益当前,这些常识就直接忽略了吧。

苏子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是,为什么四川地区经过地震的桥尚能矗立,河南(湖南)株洲闹市区的立交桥却不推自倒?为什么还会有陈水扁的琅铛入狱?为什么网友一人肉搜索就能搜出一把贪官?难道他们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吗?非也,他们显然也是背过赤壁赋的。可利益赤裸裸地诱惑,还是让他们犯了“常识性错误”,偷工减料,受贿贪污。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们听了一生的常识。然而,多少人忘记了他

们戴着红领巾时发过的誓言。在公交车上,是谁无视旁边老人假装入睡?网络是,是谁穿着火红的高跟鞋踩死一只只的小猫?哪位大叔在公交车上大骂“未解决”?又或者,是谁在节日的烟火中狂欢时忘记了在等我们回家的父母?有多久,我们没有帮父母做过家务,没有与他们聊过天?美德,道德,品德,哪怕是不怎么背政治的理科生都可以随口说出一长串,可是这样的常识,我们有去做吗?

三鹿是受了处罚的,贪官终究会被“双规”的。而在行为上有不妥的人也必定会受到斥责的。所以,有知识有文化的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再退化为常识的文盲?这一次,我们可不可以将常识牢记在心?

做(“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宁愿把常识性错误出在高考卷上,也不要在人生的答卷上忘记我们该有的常识。

让我们一起牢记人生的常识,一起用行动去维护这些常识,一起把这世界,变成和谐而美好的人间。

评语:

这是一篇选取了“常识易知而难行”这一角度行文的文章,切合题意。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当下见利忘义的商人和贪官知常识而妄顾常识的现角。深刻回答了“常识易知难行”的知识。文章又批评了当下生活各种“常识易知难行”的现象,呼吁人们应牢记常识。作者对常识的看法深刻,具有生活价值,现实意义。语言通顺,但不够流畅,字体不工整,有错别字。个别事实引用不准确,论据有两处出错,这表明作者在关注社会时比较粗糙,值得注意。发展等级在“立意深刻”上打分。

得分:23+20+9=52

三号文:

打破常识结出新知识

常识,也许是说平常人都有的知识,但也可以说是前人做过的事,后人总结了经验,然后许多人都跟着做或跟着这一思路走下去的常规知识吧。但是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常识也该换换衣裳,与时俱进了吧!

小时候就是九几年的时候吧,那时还没有取消农业税,农村里的人们种谷米有一大部都拿去交税了。于是,谁家的稻米又结实又多,那么他就算的上是有钱人了。但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每家每户的稻谷量都差不多,也许常识是被过于信任了吧,但那一年,我家的常识换了科学的衣裳。

下页

篇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又分为内容等级和表达等级。内容标准分为四个等级

①“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②“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较健康、感情真实”;

③“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④“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其中“题意”“中心”和“内容”这三项比较重要,而“题意”是重中之重。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题意”“中心”和“内容”各分为四个梯度:

“题意”:

①切合题意。所写内容选择角度非常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

②符合题意。所写内容选择角度基本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

③基本符合题意。尚能把握材料,行文有所游离;

④偏离题意。指仅仅抓住材料中枝节来立意行文。

“中心”:

①中心突出。能够紧紧围绕中心主题构思作文;

②中心明确。指能够围绕主题构思行文;

③中心基本明确。尚有中心,但个别游离中心;

④中心不明确。无明确主题,或脱离材料含意作文。

“内容”:

①内容充实。所写文章材料丰富,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同时论证也很充分;

②内容较充实。选事例典型,虽然材料不够丰富,但论证比较充分,所选材料也基本能够表达主题;③内容单薄。虽有材料,但材料较少,不足以表现主题,或者所选事例只有个别典型,只能勉强表

现主题

④内容不当。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所选事例个个跟主题无关,只是“贴标签”式的拼凑。

简单地说,在基础等级中,考生要做到的是“入格”,写合格文;发展等级中,考生要做到的是“出彩”,写个性文,精彩文。

二、发展等级

作文要想拿高分,必须在发展等级上做足文章。就发展等级而言,必须抓住四个关键词:深刻、丰富、文采与创新,这是高考“衡文”的标准,也是我们“练考”所追求的目标。

(一)深刻。

高考作文是指:

(1)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写记叙文要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应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2)能够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观点要有启发性。所持观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和前瞻性,并能引发别人的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

高考作文要做到“深刻”?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全方位扫描和多方面分析,找准切入角度。运用发散思维,以写作对象为中心,四面八方“胡思乱想”,以觅求更多更新的信息。即从某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一个现象出发,想到其他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从而得出某个结论。

运用发散思维扫描时,可以通过联想,或从其本身、相关、相近、相反等角度,或从其外形、成因、关系、功用、意义、象征、等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分析,找出立意深刻的最佳角度。

“多方面分析”,就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多部位地分析写作对象。对不同事物,可以根据分析对象的实际情况,选用以下分析角度:

正面、反面、侧面等方位角度;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角度;本地、外地、中国、外国等地域角度;内部与外部,全部与局部,现象与本质,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等哲学角度;国家、集体、个人等利害关

系角度;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等认识角度;肯定、否定的辩证角度;立场、观点、方法、态度等世界观角度。

(二)丰富。

所谓“丰富”,

一是指“材料丰富”。即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写记叙文,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典型。这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陈旧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而提出的。考生要善于思考,从生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二是“形象丰满”。指叙事类作文中能够塑造出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做到既能绘形,又能传神,使人物形象有独特的性格、丰富的精神世界,真实自然立体地站立起来。

三是“意境深远”。这是考场作文的高境界,要求考生能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有有丰富思想到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这情既是浓烈的,又是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材料丰富”,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使记叙性文体材料丰富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串珠为链。将文章分为许多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写一个内容。这些内容像一个个精彩的珠子而内里又有一根相通的红线,串进来后就可以表达鲜明的主题。

(2)化整为零。文章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写人或事,但为了表达得更充实,往往从整体层面上切入进去,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一些具体的材料构造内存。如《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的高考作文,就是从“走进历史”、“寻访故园”、“融入自然”、“充实人生”来表现选择文学给“我”带来的收获,充分表达了“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这一主题。

(3)点面结合。在重点介绍一两点一两点内容后,再横向展开,既可以使全文内涵更加广博,也使得文章详略得当。

在议论性文章中,材料丰富主要表现为论据的丰富上。

(1)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为了使论据充足,往往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事例,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有气势。

(2)引用丰富。恰当引用名人名言或哲理警句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所谓恰当,最主要的是引用的名言的基本思想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相通的,引用之后,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

(3)分析透彻。在说理性的文章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材料意蕴的透彻的揭示,它往往使文章显得见地高远,不落俗套。

“形象丰满”,主要是对记叙文人物塑造的要求。怎样在考场中作文中迅速达到“形象丰满”的要求呢?

(1)综合描写显丰满。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段,对人物进行全面反映。但要注意,对人物描写,一定要表现出“这个”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2)立体展示显丰满。在表现人物特点时,不要概念化、脸谱化地光写其高、大、全、或假、恶、丑,而是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出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

(3)历史变化显丰满。写出人物心灵的变化过程,而不是只表面静止地表现一个时间点。这样,就可以动态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层次。

(4)独特个性显丰满。任务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容易显得与众不同。要在篇幅不长的文章里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特征进行夸张式的描绘。

(5)细致描写绘丰满。典型细节的真实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迅速丰满起来。这种细节不仅要反映人物做什么,还要反映他怎样做。

(6)铺垫渲染衬丰满。人物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物活动有着不同的意义。因此,善于利用环境的渲染能有效地突出人物形象。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要做到“意境深远”,有以下几种方法:

(1)注重画面的诗意美。要精心描绘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

(2)追求画面的音乐性。在艺术画面的描绘中追求语言的音乐性,或者在艺术画面中融入与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乐内容,达到一种诗乐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3)含蓄地抒发感情。要使自己的感情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

(4)形象地表达思想。通过比拟性的联想,把人思想认识、精神气质移注到描写对象中去,造成亦此亦彼、

亦虚亦实、形神兼备的效果。

诗意美、音乐美,形象、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是酿造文章意境的关键所在,做到这些,就能使文章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形成艺术境界,构成文章的亮点。

(三)文采。

“有文采”是对文章语言的要求,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词生动。要求文章用词恰当、精炼、形象。

(2)句式灵活。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散结合,或反复,或设问。

(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

(4)文句有意蕴。指文句含义深刻、有韵味。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所谓语言有文采,就是在语言通顺、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的语言标准。如何让你的语言亮起来?

(1)化抽象为形象。请比较两个句子——

A.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也开始有点想家了。

B.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楼顶,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颜文静《寻人启事》)两句都表达了“女孩想家了”的意思,但A句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B句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楼顶,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意向,蕴蓄了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给人印象深刻。

(2)化静态为动态。孔孚的《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中有这样描写佛像和绿苔的——

“他微笑着,看苔爬上了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侵佛头……”

佛是静态的,就是生长着的苔在人人看到的那一刹那也是静止的。作者用“微笑、看、听、跃、侵”等动词,佛和绿苔仿佛有了生命似的,都动态化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绘形绘声绘色。能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具体地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有个小银圆落在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的跳着。”这就绘声绘色了。

(4)善用修辞手法。在行文中巧妙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美和韵律美。

(5)注意句式变化。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美感。

(6)引用化用名言警句。阅读面广、知识面宽、文化底蕴丰厚的同学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名言警句,不仅能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使文章平添文采。

(四)创新。

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是指观点新颖、题材鲜活、表现独特的在同龄人中具有率先意识的作文。“有创新”是对作文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它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游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1)见解新颖。考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事物,在深刻感悟、真切体验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2)材料新鲜。写进文章的事件或资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新鲜度。

(3)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事物.

写记叙文,要使情节的设计和材料的安排新奇巧妙;写议论文,要在符合题意前提下,从新的角度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4)有个性特征。文章的整体风格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是对“有创新”的最高要求。

高考作文要做到立意新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角度思考,悟出新意。对作文命题多推敲、多琢磨,多想门径,在比较中权衡,优胜劣汰,爆发出创新求异的火花。

(2)逆向思考,萌发新意。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思考问题,经过“反弹琵琶”,探出新意。

(3)力避传统,独辟蹊径。例如,对蒲松龄的《促织》这篇小说描写的“魂化促织”这个情节,历来被认为是批判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迫害之深的。散文《促织,促织》却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着,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化同情为赞美,变低沉为悲壮,谱写了一曲为命运而抗争的赞歌。

“新鲜材料”何处来?新鲜的作文材料,也只能从生活中来。

(1)社会生活中来。考生要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是我们成长的需要。可以利用电视,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订阅《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开阔视野,开拓素材空间,提高思想水平和文章品位。

(2)校园生活中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悉心体察,深入开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谱写动人篇章。

(3)家庭生活中来。家庭生活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4)家乡生活中来。家乡的山水、风俗、人情、人文景观等,经过饱醮情感笔墨的点染,都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记叙文怎样新巧构思?要使记叙文做到构思新巧,我们可采用以下五种主要方法:

(1)横向剪辑法。我们的日常生活看起来平淡无趣,很难写出震撼之作来。但如果能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刊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并加以横向剪辑,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2)纵向连缀法。写记叙文最重要的是要有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切忌记“流水账”。如果考生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开文章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3)巧设悬念法。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4)抑扬相生法。在一篇文章中,褒与贬先后出现在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上,以此强化感情,形成文章起伏,突出人物形象。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波澜。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读者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另外还有巧设误会、情节陡转、故事巧合、视角转换、细节凸显等方法。

怎样写好个性特征?我们觉得:

(1)有独特的创造性的发现。考生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平凡事物,激起了自己的情感激动,得到深刻的感悟,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创造性的见解等。

有一篇题为“鲇鱼跑了”的文章,记叙的是一家人买了三条鲇鱼,怕它们溜掉,于是严加防范,把鱼放入桶中,“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加上一块大砧板”。次日,“只见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这样,爸妈难免互相埋怨,作者却突发奇论:“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也不像爸妈那样想,因为我突然感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从生活现象中,独具慧眼,领悟到富有启发意义的的哲理。文章陡然生辉,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2)有独特创造性的表现。要求考生将自己的发现“独辟蹊径”地表现出来,不模仿别人,不因袭某种形式,而是别开生面,面目一新。

总之,高考作文要想达到一类卷,必须做到:议论性文体讲求“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