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9:22:51 作文素材
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

习作决胜九招之六:计制胜觅绝招──如何指导学生创新突破 

 

所谓创新,就是要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恐怕是作文教学中最难突破的环节。现在中国的语文教育,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灌输,注重作文技巧与方法的教育,而少有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作文应试角度说,没有哪个老师愿意教孩子冒创新的险,宁可写点平平稳稳的东西拿个基本分,也不愿意尝试创新作文来挑战高分,理由很简单,万一创新不能入阅卷老师的法眼,岂不是亏得大了。况且,现实教学中绝大部分都是直奔应试而去。其实这样的普遍现象,已经对创新有了误解,或者说以偏盖全了,多以为创新就是形式或题材上的与众不同,出人意料,但事实上,作文的创新,更多的是指独特的眼光,独特的见解,在平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独特思想,从根本上说,是每个人都能写出自己眼中的那个独特世界。形式上的所谓创新,不过是在针对内容来选择最能表现思想感情的文体;题材上的创新,不过是在从最广泛的生活中选择最能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对象,这些形式或题材其实原本已经存在,在等待着我们的发现罢了。这个发现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有了创新的思想,才能够在日常中发现独特,平淡中发现神奇。对于习作来说,能够有新的感悟,新的见解,新的思想,就是创新。

 

要将立意的创新与标新立异地语出惊人区分开来,很多人热衷于推翻权威,颠覆传统,却没有好好研究过权威与传统,而是以不着边际的胡言乱语为乐,事实上这并不是创新,而是搞怪。并不是说权威和传统就一定是好的,其中的确也有很多糟粕,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需要扬弃,有些权威需要推翻,有些传统需要颠覆,但都需要在认真思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有比较明显的客观事实和比较合理的推理来辅助,而不是完全凭着一己之好信口胡说。并且不管怎样创新,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尽量将视野从自我的小圈子扩展到人类的大圈子,从主观审美提升到客观审美,以求能够真正实现创新的意义。这是对老师说的,小学的孩子并不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但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为升入中学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意的创新能力来自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关注生活,尊重规律,才是创新的基础。很多人无法创新,就拼命地模仿,像在我国整得红红火火的蓝猫淘气、红猫蓝兔之类,从人物造型到故事架构,都能够看到分明的模仿痕迹,这样的影视作品在各大电视台热播,不能不说是中国影视的悲哀。创新很难吗?其实不。但从小就形成了错误的思维方式,孩子成为功利主义教学的牺牲品,长大以后思维形成了很多模式,一考虑问题就先想到引经据典,创造性思维自然就渐渐退化了。

 

所以这里讲创新,不单是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也是为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做点铺垫。

 

1.坚持真实

 

习作创新,首先要坚持真实的原创,坚持从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出发,从自己眼里的世界中去发掘,从自己内心最冲动的感觉去引申思考,写出自己最独特的见解。在急于追逐功名利禄的社会风气中,这种坚持可能要经历寂寞,遭遇冷眼,受到嘲讽,感受失败,但是,放弃坚持,恐怕就离创新越来越远。

 

这种真实,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写话,就需要坚持。我在《小学语文》杂志上发过一篇文章,叫《创造是作文的生命》,中间有这样一段话:创造出新不是凭空产生,也非模仿套用。习作的创造首先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技巧,来源于心灵而不是模式,来源于真情而不是编造,来源于独立思想而不是名言警句。不要把创造当成高不可攀的境界,其实它在生活的每一个小小环节中随处可见,当能够发乎内心地表达,就已经踏入了习作创造的大门。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立的心灵空间,这就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真实表达它,真心表现它,每一篇习作都是与众不同的。这是习作创造的本质。这种本质,不需要水平就可坚持,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说谎,可以坚持得很好。

 

不过要弄清楚一对容易互相纠缠的概念:真实与想象。因为很多人理解作文理论中提到的真实时,直接就理解为生活的真实,将真实理解为作文中的写实,这就必然会与想象发生冲突了。这里所提倡的坚持真实,是指坚持自己心灵的真实,写实,当然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想象,也一定是自己真实的创造。实与虚的结合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技巧,真实与想象在写作技巧中永远都是一对好搭档。

 

如果没有坚持真实,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2.有旧才有新

 

习作创新,要善于从传统优秀文学中吸取营养。对于传统文化,社会上往往出现走极端的现象。要么极力推崇,以为道德滑坡、风气日下,都是丢了传统文化的结果,以为重拾传统文化就可以解决问题,发展到不管兴趣爱好,强行要求孩子诵读经典,甚至还要孩子们穿袍带帽来作秀,有很多老师甚至以孩子会背诵《三字经》《笠翁对韵》等为荣耀,让人哭笑不得;要么完全否定传统,认为那都是腐朽之物,与时代不合拍,应该彻底放弃,甚至一遇到有人说推崇传统,就火冒三丈,大肆批判。这样的极端做法都是不理智的,或者说只是盲目冲动,甚至是私下里带有不可告人的功利目的而积极作秀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歌赋之类,的确比现在流行的大众化语言写作更具有优雅的气质,在精炼和韵律上也更有优势,特别是语言意境的表现,恐怕是现代汉语很难超越的。但是在现代语境中,大众化语言的直观、质朴、灵活、丰富,又岂是古代语言能做得到的呢?这是关于语言。从这个角度来看立意,也是一样的,不同时代的作品,固然会有不同的立意,各有其优秀之处,逆向时代潮流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从传统中吸收足够多的优秀思想,相当于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为发展创新积聚了更多的力量。

 

可以举一个具体例子,来看看如何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吸取创新的营养。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全词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最后两句更是将这种离别之后的无从把握写得凄凄惨惨,我常常看着这个句子发呆,觉得生活中“虚设”的实在太多。比如我的母亲,今年80岁了,住在皖南山区的老家,我每次去看她,都能发现她更老了,我也想留住她的美好年华,留住她的美丽记忆,但每每离别之后,都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无奈。为了这个心绪,我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具体该怎样从旧中创新,针对不同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琐碎的技巧,以后有机会可以专门讨论一下。下面是这篇短文。

 

一段光阴

 

告别母亲,是在盛夏的清晨。汽车从小镇最繁华处启动,喷出的青烟一团团袭向母亲。母亲站在路边,背后是那些杂乱的、琐碎的色彩,蔬菜、衣服、烟酒,水果,杂陈着,真像是繁华。母亲穿着月白短衫,如薄雾中一弯细月坠落人间,乳样清辉轻覆繁花,一时间颠覆了我眼前的世界。

 

小镇离县城44公里,县城离我现在居住的城市555公里,这对于母亲来说,是一段遥不可及的距离,它甚至比母亲走过的八十年光阴还要长。五个子女中,母亲最疼爱我。每次相聚,母亲总要握住我的手,细数我小时候懂事的种种,与我记忆中总是闯祸的种种完全不沾边。母亲的手像碎结的土坷垃,将我的手团团包围,传递过来的颤巍巍的温度,让我相信掌心里也会长出庄稼来。但是我总在为母亲制造离别。在盛夏的清晨,母亲眼窝里结出的晨露,积聚了一夜的寒。

 

母亲老得种不动庄稼了,她会常常看着庄稼发呆,然后就看见庄稼地里跑来跑去的我。

 

我就是母亲的一段光阴,是草长莺飞、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的那一段。

 

汽车越走越远。母亲和她身后的繁华像一只高远的风筝,飘飘摇摇。

 

我的手里并没有一根可以攥紧的线,只是虚握了一把光阴。

 

3.自我否定

 

习作的创新,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和决心。常规思维总是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显要位置,所以往往我们对事物或现象的第一反应尽管正确,却可能多有雷同,很难让人觉出特别的意味。这种时候,需要下一个决心,对自己的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甚至第三个想法进行否定,争取能够深入到事物或现象的多层本质,找到常规外的变化,写出新颖独创的立意来。这个过程中,扩散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扩散思维,市面上有很多专门研究的书,我这一言两语也讲不清楚。扩散思维不是思维扩散,而是思维的一种习惯,能够让自己的思维从各个方向扩散开去,以探求出多种结果来。训练扩散思维的习惯,自我否定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关于扩散思维的形式,前面的几招中其实已经举过很多例子。

 

逆向思维对于习作的创新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结果,特别是立意中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不是一概否定原来的立意,而是另辟蹊径,找到一个新的立意。比如班门弄斧,是比喻在行家面前摆弄本领,有批评不谦虚,或自谦的意思,但进行一点逆向思维,比如有意到班门前去弄斧,以寻求发展的机会,或到班门前弄点别的什么玩意儿,以获得另一方面的成功,等等,这就出现了一些新的立意,令人耳目一新。逆向思维并不是搁哪儿都能用的万金油,不过在习作立意上有时的确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当然,立意创新决不是闭门造车能获得的,靠的是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实实在在的思考,依靠踏踏实实的积累发展起来的。

 

4.写新颖的故事

 

故事动人的基础是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一点技巧,把故事讲得更加吸引人,比如追求故事表现角度和表达形式的新颖,就是强化故事表现效果的基本手段。

 

当然,故事的新颖首先要追求的是内容的新颖。内容的新,一方面是写那些很新奇的东西,是生活中不常见的。很多人为了写出新奇的内容,常常背起行囊,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探秘,以发现别人所不能见的事物和现象,写到自己的作品里来,这样的内容当然是新的。内容新的另一方面,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灵,以及看世界的独特视角,虽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但是作者用了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解读,写出了人人眼中有而人人笔底无的东西。不管从哪方面来进行新颖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闭门造车能达到的,需要作者身体力行,感悟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创造。没有旧,就没有新,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很多以功利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讲到创新时,不是在形式主义上大肆渲染,就是倡导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尽量搞怪,出奇,结果不仅不能培养创新的能力,还误人子弟,毁损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石,将一代一代有灵气的孩子推向了平庸。

 

对于小学阶段的习作而言,主要从前面讲的第二个方面来对新进行探索。孩子处在学习阶段,并不具备刻意猎奇的条件,但每个孩子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而富有新意的,尊重他们心灵的自由,引导他们理性思维的发展,帮助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他们可以在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美,习作内容的新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了。

 

表现角度和表达形式上的新并不是成功习作的必要因素,这些外在的新的探索,对于习作而言是起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所以,这些技巧的运用,是要在充分理解内容新的基础上才能实施的,如果忽略内容的新颖,一味追求技巧,效果大多会适得其反。

 

所以,在运用技巧进行新颖表现的时候,要先有一个独创的故事,这个故事基于真实,相对完整,然后再来追求新颖别致的表现形式,将故事用一种最能与内容协调的风格进行讲述,从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的艺术效果。

 

同样一个故事,用不同的讲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讲述方式可以从语言个性上追求,也可以从故事表现的角度和形式方面进行探索。

 

对于小学习作中讲述的故事,大多有着明确的思想感情,如果这一点是模糊的,那么故事讲述的过程很容易陷入混乱,甚至发展到不知所云。在明确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寻找一些新颖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巧选人称视角法。故事讲述者和故事主人公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有的是将故事讲述者融入故事当中,甚至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样可以非常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作为习作故事,其中的“我”并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在性别、年龄上都可以做一定的艺术处理,但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三不写”原则:不写自己不熟悉的人物,不写自己不了解的生活,不写自己不明白的事理。创造源于生活,源于自己的心灵,绝不是胡编乱造。有的故事是讲述者与故事主人公之间有着很亲密的关系,通常选择第二人称视角来表达,其中的“你”是故事主角,但“我”作为很重要的配角存在着,即使在文中不出现,也随处可以闻见“我”的气息,“我”的态度、情感、思考,都会融合在故事进程中,看上去是“我”与“你”促膝畅谈,“我”对“你”完全倾诉,其实,“我”始终牵引着读者对“你”的判断、理解。当然,这其中的“我”也不一定是作者本人。有的故事,作者站在一个全知的角度,以第三人称方式架构故事,常常是读者都已经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情发展的玄机,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不自知,不免让读者着急,这是全知角度讲述更容易做到的艺术效果。有了成型的故事后,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的思想感情,选择一种独特的人称视角来讲述。当然,如果在主人公的选定上拓展一点思路,跳出以人当主角的思维框架,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巧选道具贯穿法。故事中的道具是表现故事很重要的因素,很多孩子写故事时,只注意了故事本身的发展,迫切地想把心中的故事说完,往往导致故事少了些耐人寻味。故事发生的过程,除了人本身的行为外,还有各种相关的事物的出现,就像吃饭需要碗筷,写字需要纸笔,这些事物是使故事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的重要内容。巧选道具,就是从中选出相关的事物,将其设定为相对稳定的道具,来帮助推动和联接故事的进程。道具的选择并非一定要拘泥事实,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选择那些新颖的、能表现独特意味的事物,将整个故事贯穿起来。一个普通的故事往往因为道具的独特力量,发展出让人意外的结果。

 

巧选文体表现法。把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各种文体巧妙运用到故事中,有时候可以让人耳目一新,就像老酒装新瓶,当然,老酒不是指陈旧的故事,而是指作者自己构思的内容新颖的故事,不过可以考虑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生活中熟悉的文体,比如说明书、门票、广告、书信、日记、药方、账单、假条、请示、公告、启示等等,各有各的作用,如果故事内容恰巧可以与某种应用文体的作用有密切联系,不妨尝试一下用这样的应用文体来架构故事,这从形式上来看的确是别具一格的。

 

这里总结的几种方法是从习作学习角度提出来的,只是为了粗浅掌握故事表现技巧,为以后的习作发展奠定基础,几种方法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融合,具体在习作故事表达时,最好能够做到灵活理解运用,融汇贯通,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技巧。

 

5.创新不忘规则

 

考场作文有考试的评价标准,创新是一种挑战,要想取得挑战成功,就得符合考试的标准。其实,创新与标准一点都不矛盾,关键看怎么理解。唐诗的格律标准很严,不是还创造出了中国诗歌的巅峰吗?创新原本就不等于天马行空,在一定规则下的创新,是符合创新规律的。

 

这个规则,从内容方面讲,就是不论怎样创新,都要坚守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基本审美,要坚守人性,坚守美德,情感是真挚的,思想是鲜明的。从形式方面讲,就是不论怎样出格,都要确保习作的逻辑是成立的、连贯的和完整的,结构是与内容协调的,是尽量符合文体特征的。从考试方面讲,试卷上的作文要求是评价作文的基本依据,不管怎么创新,都要符合题目提出的所有要求,并且不能偏题、离题。

 

多讲两句。对于小学作文而言,规范用语也是创新的基础。并不是说要否定一些有灵性的创造性比喻和传神的用词,而是说尽量不要用新造的网络语言、搞怪的火星文之类、带有突出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语等。这后面一种,容易让阅卷老师出现误会:谁能断定阅卷老师恰好跟孩子是老乡啊,孩子作文里写的方言,万一阅卷老师看不明白,吃亏的是孩子。

 

 

篇一:习作决胜九招之一: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

4.排兵布阵

习作素材的积累与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区别。知识积累是习作积累的基础,知识积累依靠记忆和经验,习作素材的积累依靠思考和感悟。没有知识,想写好习作是空想,有了知识,没有思考和感悟的习惯,想写好习作还是空想。因为习作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自己的情感表达、思想抒发,只有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认识生活、感悟世界的能力的人,才能真正积累习作素材,写出好的习作来。

2.看见了与体会了的区别

生活中各种事情,各种现象,在身边发生的时候,一定会引起我们注意。比如走在路上,阳光投下的树荫,迎面吹来的凉风,有一个人在大声喊叫,一只白色塑料袋在风中翻滚,等等,是我们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但是事过之后,基本上就被忘记了。有些突发事件,让人吓了一大跳,或让人笑得肚子疼,总之是那些特别刺激的,就会给人留下一些印象,比如一个人走路摔了一跤,一条虫子突然掉在脖子上,等等。留下印象的事情,往往过一段时间还会想起来,但时间久了,也会忘记的。还有一些事情,别人好像没怎么留意,可是自己印象深刻,事情过后,还要跟自己的好朋友说起。这样的事情,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一些,保存在记忆里的时间更久一些,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自己留意了,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思考过的缘故。

平时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探求一些事情和现象的起因和发展方向,让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更深的印象,就可以说是在进行习作素材积累了。当然,如果勤于动笔,将自己思考的内容都记下来,就实现了更有效的积累。

不论知识的积累,还是习作素材的积累,都是一个逐渐聚积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积累不起来的。并且,人的脑袋瓜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和感悟,才会越来越聪明,懒得思考的人,就会慢慢地变成笨蛋。

3.从神奇的名词开始

名词是一个事物的名称。每个名词后面都有一个神奇的世界,在直感中,这个世界是静态的,特别利于培养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直观感觉中的静态世界,是构成生活环境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孩子观察条理性与逻辑性的最佳内容。不论看图写话,还是现实场景,传统作文教学中讲究观察的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顺序,都是对培养观察基本条理的积极探索,可惜只停留在顺序本身,生硬的观察方法让孩子们感觉索然无味,自然就无心观察,导致了只有培养形式,没有培养效果。需要扬长避短,融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将对世界的认识变成了一种紧密结合生活的快乐。

身边的静态世界,是一个无声的神奇世界,城市有城市的心事,乡村有乡村的想法,山有山的理想,湖有湖的愿望。身边的每一幢楼房,每一条街道,每一棵树,每一株草,它们静静地守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相望,共同感受着大地传递的信息。因为它们不会到处乱跑,以一种相对稳定的顺序构成我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影响了人们很多生活习惯,到学校读书,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家里吃饭,到床上睡觉,等等,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生活习惯。可见,这个静态世界其实与生活融为了一体,聆听心跳,感受呼吸,偷听梦呓,陪伴成长,对我们的喜怒哀乐了然于心。这样的世界,怎么可以忽略?

不过静态世界虽然相对稳定,却是非常复杂的,不单构成的事物繁多,而且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颜色,谁也不会屈从于谁,所以乍眼一看,实在是乱得很。怎样从这看似乱糟糟的世界中整理出一些条理和逻辑来,是习作素材积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逻辑是一种思维上的规律,是合理的基本保障。

静态世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能否顺利建立完整的概念,决定了对静态世界的顺序与逻辑的把握程度。完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每个年龄段需要达到的要求不一样,是从身边生活和自身体验开始,最终达到可以容纳整个世界的胸怀。所以,完整不仅是习作素材积累的方法、习作表达的技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培养和追求。

这种完整的意识,就是从一个一个简单的名词开始的。

4.围绕习惯去想象

生活习惯是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行为,有的是由生活规律决定的,有的是追求个人爱好形成的,有的是由生活环境影响的。吃饭、睡觉、上学、写作业、走路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是自己最熟悉的行为,什么时候,到哪里,做什么事情,怎样做,会有哪些不同的结果,往往都因为熟悉而胸有成竹。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去认识身边的静态世界,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条理。在这些习惯性的行为中,会有很多情感体验,产生很多想法,这就有了一点最基本的逻辑。这些条理和逻辑是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在理解的时候就变得很容易了。比如写作业,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习惯:到自己的小房间写作业,要看一会儿无关紧要的书,再来写。写的时候,总是喜欢另一只手里攥个东西,橡皮、尺子或者废纸团什么的。每写完一题,喜欢起身去喝口水,找点东西吃吃,或者在书上、草稿纸上画点什么,或者看着窗外发一阵子呆。所有作业写完之后,把笔一扔,走人,总不爱收拾。当然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我们写作业不能这样。这个习惯行为是在小房间里发生的,涉及的静态素材很多,也很乱。习作的时候,只把写作业的过程写下来,写得再细致,也不见得能吸引人。或者只把小房间作为写作业的地点介绍,也没有多少意思。但如果按这个习惯行为过程,将涉及到的静态素材做一些观察,用前面学习过的拟人化思考等方法思考一下,那么,小房间、无关紧要的书、笔、作业本、橡皮、尺子、废纸团、杯子、水、吃的东西、草稿纸、窗外等等乱七八糟的事物或现象,都会成为表现这个习惯行为的元素,并可以帮助表现出对这个习惯的认识和态度。这不仅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还将自己的直观感受直接融入到了习惯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中,使习作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自己生活习惯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围绕这种认识和理解去观察、表现生活中的静态世界。

就是说,以一种习惯作为线,可以把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却总是被我们忽略的事物串接起来,这样的观察既有利于积累材料的丰富,又有利于培养逻辑的秩序。

举个例子。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只要上课预备铃一响,你看谭立的桌子,书本和文具盒就像准备出征的士兵一样,肯定已经排列得整整齐齐了。上课的时候,谭立坐得端端正正的,两手交叉着搭在桌子上,背挺得直直的,好像照在他背上那一片阳光是一块平展展的板子,把他固定住了。老师一讲课,他的目光就跟着老师走,不管教室里飞进一只苍蝇,正停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挑逗他,还是外面的梧桐树间突然传来两声鸟鸣,都不会吸引他一点点目光。老师一提问,他总是

下页

关于对九年级学生模拟考试作文的一点思考

关于对九年级学生模拟考试作文的几点思考

前不久,九年级学生举行了二模考试。作文是给出两段材料,任选其一作文:①父母的呵护需要咀嚼,你才能体会其中的亲情无价;老师的教诲需要咀嚼,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良苦用心;同伴的交往需要咀嚼,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情厚谊;成功的过程需要咀嚼,你才能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失败的教训需要咀嚼,你才能获取人生的启示??请以“咀嚼——”为题,先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字数600以上,文体不限。②“另类”一词出道已相当一段时间了。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另类是年轻人的事,是率意直为,是想穿什么穿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是酷毙了,帅呆了,是靓,是爽,是怪,是现代的新潮和荒诞,是传统的否定和背叛。另类的生活冲满自由和诱惑,有时感觉,另类是对人生自由的一种呐喊;有时感觉,另类是对人生前景和秩序的一种破坏和践踏。请以“我看另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

作为此次考试的作文阅卷老师,自己感触良多:农村中学生作文除少数优秀生外,整体水平不算太高,表现在:审题立意不清,议论和叙事主旨不明;缺乏文采和新意,语句枯燥直白;缺乏真情实感,模式化较重;语言表达不流畅完整,病句错字太多;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等等。

有的学生没有审清题目要求,在选择“我看另类”一文时直接写成了记叙文;在写“咀嚼——”时,有的学生居然写成了“咀嚼食物”,而且废话连篇,离题万里;80%的学生记叙上平白直叙,很少使用所

学过的各种修辞方法,文章语句干巴枯燥,毫无生气;文章缺少新意,套话、空话、假话很多,不能在情感上打动读者;比如写到“咀嚼母爱”时,很多同学都是母亲冒雨送她去医院、摔了一跤;要不就是父母残疾,有个同学写到父爱时,说父亲腿脚残疾,为了鼓励他练习篮球,不惜在篮球场上来回奔跑??让人看了十分虚假;40%以上的学生病句错字很多,笔画潦草,让人无法看清楚,可谓是典型的“急就章”,5%的学生存在字数不够的问题,达不到考试的要求。

反思上述问题,我们觉得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针对上述现象,我觉得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缺乏足够的训练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的

很熟悉的食物却看不出它的特点,很熟知的人看不出他的个性,比如说父母爱孩子,大家都有体会,但是在学生笔下却反映不出感人的情愫,说明学生对父母的爱感觉不敏锐。有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贫寒的孩子对父母的恩情往往体会深刻,思想上、感情上的触觉较敏感,观察也细致,体会也深刻,写出文章来往往在不经意处就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缺乏有针对性的辅导

作文需要技巧,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学会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学习了上百篇优秀的文章,可是为什么写不出好的作文呢?我们的教师为了对付考试、为了得高分,以往采取过赌题、押题做法,甚至向学生硬性规定写记叙文应该采取“总-分-总”的格式,写议论文既要有事实论据又要有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最好要有数字说明等等。使学生的作文向固定化和程式化方向上发展,自然形式单一化,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有的教师因为忙学基础知识教学,常常忽略作文评讲,在评语上常常也是“语言流畅、行文自然,注意把字迹写好”千篇一律的评语,学生又怎么能够有针对性的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作文水平呢?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至少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开阔视野,不断积累素材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1、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课本中优秀经典篇目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著作,在书的海洋里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打开眼界,丰富知识。“熟

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阅读,加上自己深刻的思考,学生的知识贮备就会不断增加,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2、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睁开眼,多观察,深体会

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我们学生的生活圈子也许缺乏“血染的风采”,也许难觅“改革的风流”,但绝不缺乏“平凡的风情”。我们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平凡生活的价值。青松的四季长青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感受它的傲骨;小草的漫山遍野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顽强;蚂蚁的成群结队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注意它的合力;蜜蜂的采花酿蜜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执着;“常回家看看”是平凡的,但它蕴含的人世间的亲情却是感人至深的;“一技之长”未必都是吹拉弹唱才高雅,摸鱼捉虾、溜冰爬树也是有意义的……认识了平凡生活的真正价值,我们才能写出不平凡的文章。

3、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篇二:小学生作文考试指导:如何写信

小学生作文考试指导:如何写信

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作文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应。一个同学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一篇文章基本上就可以反应出来了。

考试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和评价。你的语文知识学的如何,你的语文能力如何,在作文中大都能反应出来。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都素质教育啦,还考作文吗?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素质教育中的一条,“能说会跳,能写会画”就很重要。这里的“能说”和“能写”就是相对于写作而言的。试想一下,一个不会写作的小朋友,能够出口成章吗?

一个人的认识水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考作文,就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考试。

只要你是学生,你就要参加考试。只要有语文考试,就会考写作。考写作,当然是考写作文了。

在小学里,只要你上到三年级,考作文是常有的事儿。除了平时的考试之外,有时候还有作文大赛什么的,那比考试还重要呢!

考试,有谁不希望得高分呢?考作文也不例外。

如果你想在作文考试中得高分,那你就应该读一读这本小册子了。

有的小朋友可能会说,只要我会写作文,还能考不高分吗?

武老师告诉你,不一定。读了下面的这些内容,你就会明白。考高分,还有一些窍门和方法呢!

不读不知道,一读就开窍。

篇三:作文指导及例文点点滴滴都是爱

点点滴滴都是爱》作文指导

一、审题要清楚: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点点滴滴”涉及选材,所选择的现象,应该是小而多;“爱”则涉及要表现的主旨,要明确要表现的是怎样的爱,爱什么,怎么爱;“是”表判断,即你要写的点点滴滴一定要能表现爱。

二、选材。

本来,如果没有提示语的话,那么在选材立意上可以选取间接材料。比如写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可以选取所学过的课文中或者阅读的作品里的一些感人细节来表现爱的主旨。但这次的提示要求了只能选择直接材料,即写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你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爱的小事,把它一件件写出来。

三、优秀示例:

点点滴滴都是爱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这个傍晚,浓香的排骨,金色的夕阳,父母的笑容,交织出亲情小夜曲。那感觉,余音绕梁,缠绕我心,催我泪下??

“妈,今天晚上吃什么?”从学校回来的我,一进家门我就兴奋地对妈妈喊道。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抬起头,喜出望外地说:“儿子回来啦!是你最爱吃的糖醋排骨。”话语中流淌着见到我的阵阵欣喜。妈妈赶忙关了火走了过来,眼角含笑,接过我手上的书包,拍拍我的肩膀,说:“好小子,快洗手,准备吃饭。”妈妈的声音清脆悦耳,像叮咚流淌着的小溪,流淌过我的耳畔。

阳光从窗棂的缝隙溜进来,在桌面上曼舞,金色的光线点缀了素纹的桌面。桌子上那碟热气腾腾的排骨,嫩白的骨头上挂着褐色的糖浆,霞光下如一块块褐红色的水晶,晶莹剔透。淡淡的清香在屋中弥漫开来,馋得我直流口水。排骨的香在金色阳光下越发浓郁,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伸手朝着排骨夹去。妈妈笑着说:“真是个小馋猫。”说话间,眼眉弯弯的,双眸神采奕奕,眼角的皱纹也舒展来开,脸上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我已顾不得那么多,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

刚进门的爸爸,像是被我的吃相传染了,三步并作两步坐到桌前,与我一起大块朵颐。我,美味的排骨堵不住嘴,反倒打开了我的话匣子,边吃便给爸爸妈妈讲学校的新鲜事儿。爸爸妈妈静静地听着,不时见缝插针地给我的碗中夹一块排骨,不知不觉,一盘排骨见了底。我擦擦油腻的嘴,无意间瞥见爸爸妈妈面前也和我面前一样有一座高高的“骨山”。可是,爸爸妈妈面前都是没什么肉的大脊骨,我面前是一根根光滑的小排。顿时,我的脸倏地红了,

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眼里涌上了泪珠,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抬起头,我看见爸爸妈妈那微笑的脸上染上了金灿灿的阳光,倍加美丽;再一看,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棱射到爸爸妈妈的鬓角上,反射出丝丝银光。转过头去,厅堂那边,一朵鲜艳明媚的黄菊正披着晚霞绽放,细嫩可爱的黄花盖过了深绿的茎杆,盖过了黝黑的花根。又转回头,再次打量爸爸和妈妈,便觉得,虽然辛苦了半辈子,青春的岁月虽早已从他们身边悄然滑过,但他们的眼神依旧明亮,容颜依旧焕发??

我努力噙住泪水,望着窗外那轮金色的夕阳??眼睛有些酸涩,大概是阳光太强了吧。爸爸妈妈对我点点滴滴的爱融进点点滴滴的金光中,尽撒在我的心头。

点点滴滴都是爱

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我还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那便是母亲对孩子点点滴滴的爱。

书包装满爱

每当放学,我来到路队口,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那里徘徊——妈妈。她之所又站在那里,是因为要帮我背书包。

妈妈看到了我,疾步走过来。我毫不含糊地把书包递给妈妈,妈妈接过重重的书包,背在她那瘦小的肩上。这时我看到她显得很吃力,便急忙去拿回书包,妈妈却万分阻拦:“别别别!你现在是长身高的时候,可别压坏了身体!”

这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让我感到了妈妈对我深深的爱。

亲子共读读出爱

吃完午饭或写完作业后的时间,都是我和妈妈亲子共读时间。亲子共读时,我和妈妈各拿一本书,每当读到精彩段落,我们都会互相交流,并指画好词好句,为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况且,每次阅读,我和妈妈都把它当作一种享受。

记得有一次,我读一个段落怎么读也读不懂,妈妈就认真地给我讲解,可是我还是理解不了,妈就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终于,我明白了这个段落的含义,但我也明白了妈妈对我的爱。

一言一语都是爱

我的妈妈是个爱唠叨的人,我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她的唠叨中度度过的。

早晨,妈妈会提醒我:“儿子呀,快起床洗脸刷牙,然后去厨房拿一瓶奶,热热再喝,记住

别剩下一滴奶,最后??”

中午,妈妈也会提醒我:“儿子呀,好好吃饭,别挑肥拣瘦的,这个有营养多吃点,还有那个少吃点??”

傍晚,妈妈还会提醒我:“儿子呀,写作业的时候身子要挺直;一会儿睡觉前洗洗脚,睡觉的时候别踢被子??”

虽然,我听唠叨就像听天书一样,但是,我知道,这一言一语都是爱。

妈妈对我点点滴滴的爱能汇聚成大海,我对妈妈的爱就像小溪。感恩妈妈的爱??

点点滴滴都是爱

我相信,妈妈的唠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温暖,更是对我的爱的诠释。

——题记

一杯清茶,几句叮咛,几句唠叨,不觉厌烦,对我来说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温暖,充满了爱的味道。

清茶·茉莉

夜晚,稀疏的星星挂在黑色的幕布上,月朗星稀,暗黄的灯光缠绕在墨香弥散的书盏上。此时,已是深夜。你轻轻地来到我的书房,递给我一杯提神的清茶,缀着几朵茉莉,淡淡的茶香、清新的花香和浓郁的墨香融合在一起,说不出的温馨。轻抿一口茶水,你又开始了你的唠叨,“作业怎么还没有写完?还有多少?”“都十点了,作业快写完了吗?”轻声中透着一丝着急,责问中又透着一些关心。“哦,快了,快了,马上就写完了。”“好,记得喝茶”。虽然听着你的唠叨有些厌烦,但我却感到一丝丝暖意。你轻轻地走出去,关上门,留给了我满室的温馨。或许,唠叨也是一种爱。

睡觉·叮咛

常枕着一席月光入睡,伴着你的叮咛去梦周公,睡得无比踏实,无比甜蜜。“晚上要盖好被子,不要乱踢。”“踢掉被子,小心肚子着凉。”“嗯,好。”我总喜欢用一两个字来回应你的唠叨。你总是听着我的呼吸逐渐均匀,看着我缓缓睡着,才肯离去。直到有一天,你出差,晚上不回家。我睡觉时,才发现,早已习惯了你的唠叨,习惯了这唠叨声中包含着的你对我点点滴滴的爱。没有了你的唠叨,我都无法入睡。原来,唠叨也是一种爱。

上学·嘱咐

推开窗棂,当清晨的

的早餐,感到格外惬意。背上书包,准备挥手向你告别。你再三嘱咐,不厌其烦地唠叨起来,“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东西都带好了吗?”耐心听完你的唠叨,走出家门。在路上数着一缕缕的阳光,阳光披在身上暖暖的,享受着这一刻的美好。不知不觉中,你的唠叨已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于,我感受到了,你的唠叨是如此的美好。

你的唠叨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温暖,只因里面浸注了你对我那点点滴滴的爱。

妈妈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每一件事里都倾注了她对我们点点滴滴的爱,她的唠叨则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温暖。

——后记

点点滴滴都是爱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十四年的光阴弹指一挥,女儿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回首十四年的过往,有风有雨也有晴,如今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一、

行,我们让女儿独自准备行囊,一路上诸如买票、卖东西的事情也鼓励她去做。慢慢地,她的胆子变大了,社交能力也增强了。

2009年8月,我们要去庐山。因为她爸爸临时有事去不了,临行前他叮嘱女儿:“妈妈晕车,一路上你要照顾好她。”女儿看爸爸拿自己当大人看,很兴奋,高兴地满口答应。到庐山那天,已是中午,我晕车晕的厉害,午饭没吃就躺下了。导游来看我,问我们下午能不能出游,我告诉他能去。导游走后,女儿担心地问我:“妈妈,你能行吗?”我告诉她:“能行,晕车的人就得多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好得更快。”女儿这才释然,她让我休息,独自准备了下午出游的东西。下午

下页余下全文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