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6 08:40:11 作文素材
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作文

习作决胜九招之九:临阵磨枪也有效──如何指导学生考前准备 

 

考前准备,当然是针对考试而言的。备战考试,老师多有秘笈,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是,老师先猜题,然后学生根据题目提前写好三、五篇作文,反复修改,上了考场,一套了事。一般情况下,那种侥幸猜中题目的老师,很快就会成为指导考试的名师,仿佛猜中题目就是考试专家的象征。这种情况,小学少一些,高考比较多。这奇怪的现象,是功利催生的怪胎,猜题押宝的游戏成为老师的标榜,实则是不得已而为之:谁叫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呢?谁叫考上名校成为了各校追逐的唯一目标呢?老师又不是圣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由自主被卷入功利追逐中,也是难以避免的事。

 

但产生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关乎个体的原因:作文教学的确太难,付出努力,收效不佳,太常见了。很多一线老师有这样的心理:学生作文是否写得好,似乎并不是自己教学中能把握的。好的,自然便好。差的,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帮他。这种心理状态下,想碰碰运气实在是正常不过了。这涉及到对老师的作文教学专业培训方面,不在我这篇小文的范围内,不想在这里展开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师自身的作文审美水平,对作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我的观点是:作文应试,虽然有一些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但决不能让孩子觉得作文训练的唯一目的就是应试,──取得应试作文的好成绩,是能力使然,不是投机取巧、瞎猫碰死老鼠的结果。

 

考前准备,可以从审题、立意、表达、速度等几个方面做一些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我还是用一些例子来解说吧

 

1.审题强化训练

 

题目《朋友》

 

先强调一下,下面我说的强化训练步骤,是纯粹从应试角度而言的,并不是平时自己写文章的流程,也不是文学写作的规律。平时作文,没有流程。另外,这个步骤,也是给老师们一个参考,不是规定动作。我相信热爱作文教学的老师都能体会到:讲究个性与灵气的作文,最不能讲规定动作,一规定了,就僵化了。

 

第一步,确定这个题目这是写人还是记事?这个题目其实是既可以写人也可以记事的,写人,既可以写一个朋友,也可以写几个朋友;记事,既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来表现出朋友的之间的情感关系。这是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提示,找不到特别提示的题目,当然可以展得很开。但如果题目是《我的朋友》,就必然是写人了,如果《朋友之间》呢,那就确定是记事了,因为题目有了明确的修饰和提示。

 

第二步,确定这个题目写实还是写童话?如果题目中有要求写成什么体裁,那就按要求,但如果只要求是写成记叙文,那就是写人记事的,童话当然也是写人记事,不过人物是虚拟的、事件是童话的而已。很多老师在改卷子的时候,看到孩子写的是童话,就乱了阵脚,不知道该怎么批改。其实,只要按着记叙文标准去评价就可以,如果能积累点童话写作常识,改起来应该不会有困难。关于作文评价标准,我前面聊的第三招中有详解。但如果有非要认死理的,说童话不能写,童话不是记叙文,那只能说是这个老师自己的问题,基本素养没过关。就考试来说,即便到了高考,童话也是一种很好的应试体裁。

 

第三步,确定此题要写的“中心”是什么?可以用简单提问的方法来寻找、确定。一问:什么是朋友?二问:朋友带来那些快乐或伤心?三问:朋友之间怎么相处?四问:如果没有朋友会怎么样?这四问,每一问都可以找出很有意思、很有意味的“中心”来。如果是写人,那么注意中心落在“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上,可延伸到“这种朋友对我有怎样的良好影响”;如果是记事,中心就落在朋友之间的情感判断、朋友真情对生活的意义等思考上,注意不能脱离“朋友”而单独从事情中得出结论,那样会造成偏题。前面这四问,针对不同的题目,可以进行不同转换,但提问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有了中心,就可以根据中心找材料了。

 

第四步,将材料根据中心进行编排设计,确定哪个详写,哪个略写;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开头用哪个环节,是写景,是写一个动态,还是刻画一个外貌特征?考试的时候,这些都应该在动笔之前先确定下来,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充分审题了,一旦动笔,就可以一气呵成,还不会出现结构散乱、中心偏离的问题。

 

2.对同一题材的多层立意训练

 

这个强化训练,是针对提高考场上短时间内审题立意的能力的。只要将多层立意思维形成一种习惯,考场上面对陌生题目时就能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题目《朋友》

 

题材简介:放学时,我俩总是相约一起走回家,一路上有时说说笑笑,有时不说话,四处乱看。有时我被老师留下来了,他也会等着我一起回家。

 

立意提示:这是一个以放学路上为背景的材料,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事可以具体写:1.说什么?可能讨论题目,可能诉说心事,可能分享快乐,可能抚平愤怒……每一个内容后面,都可能藏着关于朋友的故事。2.不说话时看什么?可能看夕阳与晚霞,想起来互相映衬的美好;可能看花朵与小草,想起来差异与和谐的美好;可能看汽车飞驰,想起来美好时光正在飞逝;可能看人来人往,想起来美好缘分需要珍惜……每一个眼中物象,都可以引发朋友真情。3.我被老师留下来,他一直等我。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写的事情,充分挖掘、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写出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来。

 

从这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多层立意。简单举例:

 

1.朋友就像阳光。有朋友同行的路上,困难的雾霭总是不知不觉就消散了。(说什么?可能讨论题目。)

 

2.友情的绚丽的。因为有朋友的光彩映照,平凡的我也能展现美丽。(不说话时看什么?可能看夕阳与晚霞,想起来互相映衬的美好。)

 

3.天黑了,我不怕。在我黑暗的日子里,朋友是一份安全的力量。(我被老师留下来,他一直等我。)

 

这个多层立意的强化训练要经历一个辛苦思考的过程,不过,如果老师善于思考,就会引导孩子体会到思考的快乐。思考的快乐与游戏的快乐绝不是同样的快乐。当思考成为一种快乐,孩子的作文立意就迈上台阶了。

 

3.句子训练

 

句子表达的强化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1.句子构成段落的集中。2.句子融入情感的生动。考场上写作文可能没有时间来推敲,所以平时作文就要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然后在考前用片段练习的方式强化训练一下,做到语言表达上形成一种惯性了,上了考场提笔就写,语言上应该也不会出现大问题了。

 

句子写得集中和生动的基础,是要先写得清楚。句子的清楚,关键在于对其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并进行有条不紊地叙述。句子的完整是相对内容而言的,一件事情,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想法,能够比较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基本上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了。句子的清楚完整,与句子的表达艺术相互融合,越是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达艺术来组织语言,越是容易将句子写得清楚完整。反之,对于习作而言,干巴巴的语言并不符合孩子的表达习惯,写起来不仅无趣,还很费劲,即使经过强行训练,可以把句子写得清楚完整,也是弊多利少。

 

比如说“我很高兴”这个意思,这样来说: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学习,这一次数学测验,我终于考了100分,老师表扬了我,我很高兴。

 

这样的说法固然是意思清楚完整了,但很无趣,别人看了,一点高兴的感觉都找不到,所以这并不完全符合习作基础表达上清楚完整的要求。如果这样来说:

 

数学100分,我终于看到你了!老师表扬的声音简直就是莺歌燕语,让我心里面都像装进了一个春天,一个月来的辛苦全部变成了这个春天里绽放的花朵,那么美,那么香。

 

这样表达也是清楚完整的,而且高兴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把意思和感觉都表现出来,这才是习作基础表达中的清楚完整。

 

下面举例说说句子的集中与生动。

 

句子的集中,是针对内容而言的。几个句子组成一个段落,应该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否则就散乱。比如写外貌:

 

我的妈妈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一对弯弯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高而挺的鼻子,一张红润的小嘴巴,凑成了一张生动的脸,总是带着微笑。

 

这一段外貌表达就显得散乱,妈妈的外貌到底有什么特点?看过之后一片茫然。如果来一个集中的表达,结果完全不一样:

 

我的妈妈个子蛮高,一般的妈妈都没有她高。有一次我们一家到小姨家做客,小姨家厨房里有一排吊柜,挨着天花板,小姨说要从里面拿一个大汤碗下来,准备去搬凳子,我妈妈一抬手,就打开柜门,把大汤碗拿下来了。小姨啧着嘴对我说:“你妈妈真是个高人。”

 

这也是写妈妈的外貌,读过这段外貌表达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轻易地准确地判断出来妈妈的外貌特点。这就是集中。

 

强化训练,就可以按照这样的判断依据去设计。

 

再说说生动。前面我讲到展现文采那一招时,提到了生动的基本原理。这里也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设计强化训练:

 

爸爸喝酒:

 

爸爸每天晚饭前都要喝一杯酒,是那种辣辣的白酒。

 

酒倒上之后,爸爸总要坐得直直的,双手平搭在桌子上,舔一下嘴唇,啧一下嘴,长长地哈出一口气,那感觉,好像什么神圣的仪式就要开始了。每次见到他这个样子,我的脑海里只跳出两个字:酒鬼。

 

开始喝了,他用大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地捏起酒杯,好像捏着一个什么特别容易碎的宝贝,送到嘴边,那嘴就撮成了一个小O,“哧溜”一下,把酒吸进去了。顿时,他紧抿着嘴,瞪大了眼睛,一边放下杯子,一边抓起筷子,眼睛就在餐桌上扫来扫去,好像刚才那一口酒没有进嘴,是溜到哪个菜里躲起来了。转眼间,他啧了一声,张开嘴,又哈了一口气,然后随便夹了一点什么菜,填进嘴里,慢条斯理地嚼起来,好像还在品尝刚才那一口酒。

 

等到我和妈妈都吃完饭了,爸爸的酒还剩下小半杯呢。

 

看出来了吗?这个片段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技术:1.集中,紧紧围绕爸爸爱酒的心理来刻画。2.细腻,每一个动作、神态似乎都可以模仿着做出来。3.连贯,一口酒进嘴,到吃菜了,还在回味呢。而这个片段的材料,无非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动作姿态罢了。强化训练,就可以按着这样的规律去设计练习。

 

另外,对于表达来说,比喻和排比的强化训练,对考试作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4.速度训练

 

对于考试而言,这个训练是必须的。作文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1.写字的速度。很多孩子握笔姿势比较别扭,字的结构搭得不漂亮,就会影响写字速度。这需要从握笔写字开始就要注意,养成习惯了调整起来挺费事。2.构思的速度。构思的速度不会有简易途径,只有老老实实进行大量思考训练,熟能生巧,也能催速。像本招前面说的三个方面的强化训练,要经常做,做成常态,构思速度自然就提高了。一般来说,爱思考的孩子,构思速度比较快。临场构思的时候,如果学会用图示法快速搭建文章结构,也可以加快构思速度。

 

有句俗语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放到作文速度上来说就是,只要平时的训练慢慢做扎实,考试的速度就能保质保量地表现出来。

 

好了,这个“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聊到这儿就全部结束了。作文教学原本不能只盯住考试,但如果自己教的学生考试时写不出好作文,毫无疑问可以被当做我们做老师的作文教学不成功的证据。只是,作文这事儿,如果纯粹为应试而教,却往往越教越糟糕,所以,我整理的这个决胜九招,虽然说的是考试的事儿,却包含了很多关乎作文教学原理的内容。如果能够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发现了一点作文教学的窍门,幸莫大焉。

篇一:习作决胜九招之一: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

4.排兵布阵

习作素材的积累与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区别。知识积累是习作积累的基础,知识积累依靠记忆和经验,习作素材的积累依靠思考和感悟。没有知识,想写好习作是空想,有了知识,没有思考和感悟的习惯,想写好习作还是空想。因为习作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自己的情感表达、思想抒发,只有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认识生活、感悟世界的能力的人,才能真正积累习作素材,写出好的习作来。

2.看见了与体会了的区别

生活中各种事情,各种现象,在身边发生的时候,一定会引起我们注意。比如走在路上,阳光投下的树荫,迎面吹来的凉风,有一个人在大声喊叫,一只白色塑料袋在风中翻滚,等等,是我们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但是事过之后,基本上就被忘记了。有些突发事件,让人吓了一大跳,或让人笑得肚子疼,总之是那些特别刺激的,就会给人留下一些印象,比如一个人走路摔了一跤,一条虫子突然掉在脖子上,等等。留下印象的事情,往往过一段时间还会想起来,但时间久了,也会忘记的。还有一些事情,别人好像没怎么留意,可是自己印象深刻,事情过后,还要跟自己的好朋友说起。这样的事情,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一些,保存在记忆里的时间更久一些,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自己留意了,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思考过的缘故。

平时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探求一些事情和现象的起因和发展方向,让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更深的印象,就可以说是在进行习作素材积累了。当然,如果勤于动笔,将自己思考的内容都记下来,就实现了更有效的积累。

不论知识的积累,还是习作素材的积累,都是一个逐渐聚积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积累不起来的。并且,人的脑袋瓜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和感悟,才会越来越聪明,懒得思考的人,就会慢慢地变成笨蛋。

3.从神奇的名词开始

名词是一个事物的名称。每个名词后面都有一个神奇的世界,在直感中,这个世界是静态的,特别利于培养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直观感觉中的静态世界,是构成生活环境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孩子观察条理性与逻辑性的最佳内容。不论看图写话,还是现实场景,传统作文教学中讲究观察的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顺序,都是对培养观察基本条理的积极探索,可惜只停留在顺序本身,生硬的观察方法让孩子们感觉索然无味,自然就无心观察,导致了只有培养形式,没有培养效果。需要扬长避短,融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将对世界的认识变成了一种紧密结合生活的快乐。

身边的静态世界,是一个无声的神奇世界,城市有城市的心事,乡村有乡村的想法,山有山的理想,湖有湖的愿望。身边的每一幢楼房,每一条街道,每一棵树,每一株草,它们静静地守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相望,共同感受着大地传递的信息。因为它们不会到处乱跑,以一种相对稳定的顺序构成我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影响了人们很多生活习惯,到学校读书,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家里吃饭,到床上睡觉,等等,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生活习惯。可见,这个静态世界其实与生活融为了一体,聆听心跳,感受呼吸,偷听梦呓,陪伴成长,对我们的喜怒哀乐了然于心。这样的世界,怎么可以忽略?

不过静态世界虽然相对稳定,却是非常复杂的,不单构成的事物繁多,而且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颜色,谁也不会屈从于谁,所以乍眼一看,实在是乱得很。怎样从这看似乱糟糟的世界中整理出一些条理和逻辑来,是习作素材积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逻辑是一种思维上的规律,是合理的基本保障。

静态世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能否顺利建立完整的概念,决定了对静态世界的顺序与逻辑的把握程度。完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每个年龄段需要达到的要求不一样,是从身边生活和自身体验开始,最终达到可以容纳整个世界的胸怀。所以,完整不仅是习作素材积累的方法、习作表达的技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培养和追求。

这种完整的意识,就是从一个一个简单的名词开始的。

4.围绕习惯去想象

生活习惯是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行为,有的是由生活规律决定的,有的是追求个人爱好形成的,有的是由生活环境影响的。吃饭、睡觉、上学、写作业、走路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是自己最熟悉的行为,什么时候,到哪里,做什么事情,怎样做,会有哪些不同的结果,往往都因为熟悉而胸有成竹。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去认识身边的静态世界,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条理。在这些习惯性的行为中,会有很多情感体验,产生很多想法,这就有了一点最基本的逻辑。这些条理和逻辑是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在理解的时候就变得很容易了。比如写作业,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习惯:到自己的小房间写作业,要看一会儿无关紧要的书,再来写。写的时候,总是喜欢另一只手里攥个东西,橡皮、尺子或者废纸团什么的。每写完一题,喜欢起身去喝口水,找点东西吃吃,或者在书上、草稿纸上画点什么,或者看着窗外发一阵子呆。所有作业写完之后,把笔一扔,走人,总不爱收拾。当然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我们写作业不能这样。这个习惯行为是在小房间里发生的,涉及的静态素材很多,也很乱。习作的时候,只把写作业的过程写下来,写得再细致,也不见得能吸引人。或者只把小房间作为写作业的地点介绍,也没有多少意思。但如果按这个习惯行为过程,将涉及到的静态素材做一些观察,用前面学习过的拟人化思考等方法思考一下,那么,小房间、无关紧要的书、笔、作业本、橡皮、尺子、废纸团、杯子、水、吃的东西、草稿纸、窗外等等乱七八糟的事物或现象,都会成为表现这个习惯行为的元素,并可以帮助表现出对这个习惯的认识和态度。这不仅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还将自己的直观感受直接融入到了习惯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中,使习作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自己生活习惯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围绕这种认识和理解去观察、表现生活中的静态世界。

就是说,以一种习惯作为线,可以把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却总是被我们忽略的事物串接起来,这样的观察既有利于积累材料的丰富,又有利于培养逻辑的秩序。

举个例子。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只要上课预备铃一响,你看谭立的桌子,书本和文具盒就像准备出征的士兵一样,肯定已经排列得整整齐齐了。上课的时候,谭立坐得端端正正的,两手交叉着搭在桌子上,背挺得直直的,好像照在他背上那一片阳光是一块平展展的板子,把他固定住了。老师一讲课,他的目光就跟着老师走,不管教室里飞进一只苍蝇,正停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挑逗他,还是外面的梧桐树间突然传来两声鸟鸣,都不会吸引他一点点目光。老师一提问,他总是

下页

关于对九年级学生模拟考试作文的一点思考

关于对九年级学生模拟考试作文的几点思考

前不久,九年级学生举行了二模考试。作文是给出两段材料,任选其一作文:①父母的呵护需要咀嚼,你才能体会其中的亲情无价;老师的教诲需要咀嚼,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良苦用心;同伴的交往需要咀嚼,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情厚谊;成功的过程需要咀嚼,你才能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失败的教训需要咀嚼,你才能获取人生的启示??请以“咀嚼——”为题,先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写一篇文章,字数600以上,文体不限。②“另类”一词出道已相当一段时间了。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另类是年轻人的事,是率意直为,是想穿什么穿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是酷毙了,帅呆了,是靓,是爽,是怪,是现代的新潮和荒诞,是传统的否定和背叛。另类的生活冲满自由和诱惑,有时感觉,另类是对人生自由的一种呐喊;有时感觉,另类是对人生前景和秩序的一种破坏和践踏。请以“我看另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

作为此次考试的作文阅卷老师,自己感触良多:农村中学生作文除少数优秀生外,整体水平不算太高,表现在:审题立意不清,议论和叙事主旨不明;缺乏文采和新意,语句枯燥直白;缺乏真情实感,模式化较重;语言表达不流畅完整,病句错字太多;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等等。

有的学生没有审清题目要求,在选择“我看另类”一文时直接写成了记叙文;在写“咀嚼——”时,有的学生居然写成了“咀嚼食物”,而且废话连篇,离题万里;80%的学生记叙上平白直叙,很少使用所

学过的各种修辞方法,文章语句干巴枯燥,毫无生气;文章缺少新意,套话、空话、假话很多,不能在情感上打动读者;比如写到“咀嚼母爱”时,很多同学都是母亲冒雨送她去医院、摔了一跤;要不就是父母残疾,有个同学写到父爱时,说父亲腿脚残疾,为了鼓励他练习篮球,不惜在篮球场上来回奔跑??让人看了十分虚假;40%以上的学生病句错字很多,笔画潦草,让人无法看清楚,可谓是典型的“急就章”,5%的学生存在字数不够的问题,达不到考试的要求。

反思上述问题,我们觉得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针对上述现象,我觉得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缺乏足够的训练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的

很熟悉的食物却看不出它的特点,很熟知的人看不出他的个性,比如说父母爱孩子,大家都有体会,但是在学生笔下却反映不出感人的情愫,说明学生对父母的爱感觉不敏锐。有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贫寒的孩子对父母的恩情往往体会深刻,思想上、感情上的触觉较敏感,观察也细致,体会也深刻,写出文章来往往在不经意处就能打动读者的心。

三、缺乏有针对性的辅导

作文需要技巧,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学会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学习了上百篇优秀的文章,可是为什么写不出好的作文呢?我们的教师为了对付考试、为了得高分,以往采取过赌题、押题做法,甚至向学生硬性规定写记叙文应该采取“总-分-总”的格式,写议论文既要有事实论据又要有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最好要有数字说明等等。使学生的作文向固定化和程式化方向上发展,自然形式单一化,内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有的教师因为忙学基础知识教学,常常忽略作文评讲,在评语上常常也是“语言流畅、行文自然,注意把字迹写好”千篇一律的评语,学生又怎么能够有针对性的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作文水平呢?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至少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开阔视野,不断积累素材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1、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课本中优秀经典篇目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著作,在书的海洋里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打开眼界,丰富知识。“熟

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阅读,加上自己深刻的思考,学生的知识贮备就会不断增加,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2、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睁开眼,多观察,深体会

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我们学生的生活圈子也许缺乏“血染的风采”,也许难觅“改革的风流”,但绝不缺乏“平凡的风情”。我们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平凡生活的价值。青松的四季长青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感受它的傲骨;小草的漫山遍野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顽强;蚂蚁的成群结队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注意它的合力;蜜蜂的采花酿蜜是平凡的,有人却能欣赏它的执着;“常回家看看”是平凡的,但它蕴含的人世间的亲情却是感人至深的;“一技之长”未必都是吹拉弹唱才高雅,摸鱼捉虾、溜冰爬树也是有意义的……认识了平凡生活的真正价值,我们才能写出不平凡的文章。

3、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篇二:小学生作文考试指导:如何写信

小学生作文考试指导:如何写信

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作文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应。一个同学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一篇文章基本上就可以反应出来了。

考试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和评价。你的语文知识学的如何,你的语文能力如何,在作文中大都能反应出来。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都素质教育啦,还考作文吗?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素质教育中的一条,“能说会跳,能写会画”就很重要。这里的“能说”和“能写”就是相对于写作而言的。试想一下,一个不会写作的小朋友,能够出口成章吗?

一个人的认识水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考作文,就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考试。

只要你是学生,你就要参加考试。只要有语文考试,就会考写作。考写作,当然是考写作文了。

在小学里,只要你上到三年级,考作文是常有的事儿。除了平时的考试之外,有时候还有作文大赛什么的,那比考试还重要呢!

考试,有谁不希望得高分呢?考作文也不例外。

如果你想在作文考试中得高分,那你就应该读一读这本小册子了。

有的小朋友可能会说,只要我会写作文,还能考不高分吗?

武老师告诉你,不一定。读了下面的这些内容,你就会明白。考高分,还有一些窍门和方法呢!

不读不知道,一读就开窍。

篇三: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八:作文指导课中情感氛围创设

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八:作文指导课中情感

氛围创设

(江西教师网http://jx.zgjsks.com/)

【江西教师考试课程-80元优惠券免费领】

【教师资格证笔试通关班】两门连报880。协议班2380,两科不过全退

【全程无忧协议班】只需18800元,教师招聘笔试不过退15000,面试不过退10000。并赠送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课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心理活动。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好恶态度也就不同。学生不愿作文,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其喜爱的情感。对于十二岁至十五岁的中学生来说,如果教者能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感氛围,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听、说、看、读"四种方法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不仅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而且较快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中公教师考试网谈谈具体的做法与体会。

一、播放音乐,触发情感

在指导《妈妈,我对您说》、《那一次我哭得好伤心》、《我在幸福中长大》一组命题作文时,一上课,我就打开录音机,一曲《党啊,亲爱的妈妈》、一支《摇篮曲》、一首《父爱、母爱之歌》情深意长,情丝绵绵,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录音机轻声唱了起来:"妈妈呀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用那甘甜的乳汁将我喂养大,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唱着夜曲伴我入眠,心中时常把我牵挂......"歌曲一终,学生早已动情,多少美好的往事,多少对父母的感激,一下子都涌到眼前,产生了要说、要诉的要求。

二、展开论辩,激发情感

初中生对于写作议论文是大为头痛的,原因是不知如何以论证,因而一提写议论文就反感。我在指导《骑车上学好》与《骑车上学有害无益》这一观点相对的议论文时,事先没有去讲如何提出论点,怎样去论证,而是说:"学校决定,从下周起不允许骑车到校。对于这一决定,想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要注意讲明道理。"这一下,学生立刻来了精神,有的说骑车上学好,有的反对,认为骑车上学十分不利,双方都摆出大量的事实和道理,有的学生甚至当即拿出报刊上关于骑车上学的好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个争面红耳赤。末了,我说,刚才大家所争执的问题就是论点,所摆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我们把这些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就是论证。学生会心地笑了,于是就铺纸提笔,论辩色彩很强。

三、观赏图片,诱发情感

学生害怕写说明文,一是观察无序,不会整理观察材料;二是缺乏必要的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写作不熟悉的对象缺乏必要的情感。在教完《苏州园林》这个单元几篇说明文后就着手指导学生写作《岳阳古城》。首先组织学生全方位观察岳阳风光、亭台楼阁的彩色图片,诱发学生对历史名城的热爱之情,然后向学生介绍有关古城的数据、掌故、作用、经历等内容,最后放手让学生写作。不少学生在写法上模仿教材范文的层次,不仅将岳阳古城的"物象"介绍得非常具体、明白、而且对名城的"意象"也说明得生动、透彻。

四、鉴赏名篇,陶冶情感

在一个阶段,开列一批文质兼美、格调清新、意境幽深的名篇,让学生课外阅读、赏析,然后再指导。

学生写作,更能激发学生情感。在学习《背影》、《春》几篇散文时,我就印发了如下文章:茹志娟的《百合花》、杨朔的《茶花赋》、茅盾的《白杨礼赞》、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学生读到这些沁人心脾的作品,就会很快进入到艺术的王国,沉醉于美的享受之中,一种澎湃的情感就会躁动于胸。在此之际,一上作文指导课,学生再也压抑不住心头的激情,渴望作文。

【更多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动态关注:2014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班】

本文由中公江西教师网提供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