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学生作文应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原创】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5:46:16 作文素材
学生作文应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原创】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学生作文应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原创】作文

  读了博友《莫言谈语文教学与教材》的文章,很有感触。因为莫言先生抨击了现行教育的诸多弊端,尤其对学生作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令人惊诧的见解。他说——  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能够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允许摹仿着教材上的光辉样板抒发“无产阶级”感情);我们要培养的是思想“健康”的接班人,并不需要感情细腻的“小资产阶级”;我们恨不得让后代都像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乖孩子,决不希望培养出在思想上敢于标新立异的“异类”。国家鼓励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标新立异、发明创造,但似乎并不鼓励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标新立异,更不希望你发明创造……由此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由此决定了我们要通过语文教育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于是,语文就变成了政治的工具;于是,我们的孩子们的作文,也就必然地成为鹦鹉学舌,千篇一律,抒发着同样的“感情”,编造着同样的故事。  我读过我女儿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作文,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倒是她遵照她的中学老师的嘱咐写的那些对她的考试毫无用处的随笔和日记,才多少显示出了一些文学的才华与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真实感情。可见孩子们也知道,写给党和国家看的文章,必须说假话,抒假情,否则你就别想上大学……孩子们在上学期间就看出了教育的虚伪,就被训练出了不说“人话”的本领,更不必说离开学校进入复杂的社会之后。  莫言先生用幽默风趣的闲谈方式对语文教学和学生作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嘲讽批评。当然,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是擅长写作的,似乎更有资格对学校的学生作文教学做出陟罚臧否(对事不对人)。作为基层的语文老师,长期和学生打交道,经历过要不要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以载道向学生灌输正能量的学术争鸣,使用过文革以来几次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也清楚学生作文演变成应试八股文(成为高考的敲门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但是,对学生作文不能一棍子打死,统统归入“不说人话”里面去。毕竟,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指导应该遵循一定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规范,学生作文自由真实地表达思想情感,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应该也必须写出真情实感,但这些真情实感要规范在一定的范畴之内。那些“诲淫诲盗的、阴暗自私的、暴力嗜血的、蔑视法度和民俗道德的”等等极端自私的个人思想情感,不必也不能在学生作文中宣泄出来。如果不加限制地默许这些思想情感在作文中表述出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倒是“绝对人性化了”,可是理想道德的价值取向却发生了很大的问题;作文教学倒是自由奔放了,但思想情感上却是良莠混杂。如此一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在学校教育学到全套的知识能力,祸国殃民,成为民族自强的千古罪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从国家语文教学规范性纲领和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并没有一味地引导学生虚伪地不说人话。学生进入复杂的社会不说人话,那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的作文教学(只能怪社会是个大课堂,水太深太混了)。  从古至今,语文学习和写作教程就没有也不能脱离社会道德的规范而独立存在,文学作品也是时代思想道德的客观反映(莫言大师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必定也是符合西方那些评委所在国度的思想道德标准才入围的)。窃以为,语文教材与学生作文里所继承弘扬的“爱国情怀,英雄主义、集体观念、舍己为人精神、尊老爱幼美德”等,都是陶冶情操、励志立业、实现人生的理想的好内容,并非是不说人话。一度被某些人蔑视不齿的雷锋精神业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各民族不同理想信念的人共同精神图腾,把它写进作文里,也不是假大空之类的“鬼话”。  说实话,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要训练学生真实表达思想情感的技能,培养终生受益的议论描写说明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应试教育的选拔需要,经得起高考的检验。即使在这样尴尬教学环境里,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有善可陈的:除了遵循写作规律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训练学生把作文写得有真情实感,以情动人,以求获得高考阅卷人的青睐,得到高考和社会各界的承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多数老师指导学生习作也是力求避免矫揉造作,鹦鹉学舌,摒弃虚情假意的假话套话空话。力戒使用杂文式的投枪匕首讽刺时弊,过多的渲染社会阴暗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奔向光明的前程。  语文教学总是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强国富民的宏图大略息息相关的,作文教学离不开引导学生采撷光明,驱逐黑暗的这条主线。所有国家的教育概莫能外。作为学生的习作,能够以其浅薄的生活阅历,稚嫩描摹出“真、善、美”的社会生活,笨拙地叙述出扬善惩恶的真实感受;比较靠谱地表达出人生的理想愿望,勇敢宣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前景,给人以美的教育和享受:这就是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篇一:阅读写景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阅读上

八、体会写景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体会写景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整理出体会写景文章思想感情的系统化方法。

2、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表述的能力。

3、学生能把学会的写作方法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体会文章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书中的精美片段吧!尝试读一读句子,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在读熟的基础上,理解意思并背诵。

2、诵读背诵《格言警句》,挑选自己理解最深刻的一句与同学分享,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幻灯片5】

3、趣味成语【幻灯片6】

学生自由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分组回答,加分奖励。

一、【幻灯片12】【幻灯片13】

《泉城》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珍珠泉在泉城路北。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五龙潭”。在五龙潭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组成了五龙潭泉群。

黑虎泉的源头在悬崖下的洞穴中。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地喷吐出来。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位于西门外的趵突泉公园内。一个开阔的方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泉城》,并利用以上三点完成文后的问题。

(1)自由读文章。

(2)指名带感情朗读文章。

师:假如你身在泉城,所到之处,都能见到奇特的泉水,你会产生什么情感?最想说点什么?

生:特别喜欢泉城,会被这里的美景陶醉。

生:泉城真是名不虚传。

师:文章重点介绍了哪几个泉?其中哪个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赏析“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了水面。”这样的比喻句,学习把景物写生动、迷人的方法和技巧。

师:趵突泉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师:把你想象到的印象最深的泉的图景画下来吧!边画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师小结:细细品读《趵突泉》,头脑中就会显现“冒出水面半米高、像煮沸了似的”大泉眼,和“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摇曳”的小泉眼。好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全图,谁不喜爱呢!

作者之所以把泉城写的如此迷人,是因为他不但对景物观察的仔细,而且还加上了丰富的想象,采用了生动的比喻。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3)独自尝试完成练习。

(4)全班交流问题答案。

师小结:要想很好的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一边读文章一边要想像文章描绘的画面,其次,读者还要自己进入情境,体会着有声有色地把景物的美朗读出来,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理解的更透彻。

二、【幻灯片14】【幻灯片15】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那自由自在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体壮,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有的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她们欢笑着跟着马群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着她们的爱情。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写文章的人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

写文章的人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读者看到的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文字,他们靠想象,把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所以,作文中的声音、颜色、气味、变化和对比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好的厨师除了煮出一道道的美食外,还要懂得引起食客的食欲,让看到的人会想要吃,吃的人会满意。因此,厨师花心思处理食物的摆设,也让食物看起来色、香、味具全。

1、声音

你可以想象看默片的感觉吗?没有了声音与色彩,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在一篇作文中,声音肯定不是主角,但是,必要与适当地加入音响效果,可使文章更生动、亲切。

在写景的文章中,声音调和了画面过多的缺陷,让雨滴落地、风吹过树叶、虫鸣鸟叫、浪拍堤岸等大自然的声音,以及都市的不同声响交代你所要传达的意思。

其他主题的作文也可以视情况加入声音,例如哭泣、心跳、清喉咙、脚步声等,只要倾心聆听,你就会感受到文字敲击出来的声音,只要稍花心思,这些声音就可以点缀你的作文。

2、颜色

我们生活在一个彩色的世界,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可能是黑白的,可是有很多作文却恰恰是白底黑字。

为作文添上色彩,靠的是观察,什么状况之下要突出什么颜色;什么颜色衬托什么心情,在文字的世界里,是有一定的规矩。我们要多读多思考,才可以准确掌握。

例如风,风是没有颜色的,但我们可以借风带出不同色彩。风吹过绿树青草地、蓝天、红色屋顶、蔚蓝的海,风甚至吹拂了你的黑发与蓝色忧郁的心。

当然,不必要、不妥当的颜色,会显得格格不入。

3、气味

在现实生活中,气味看不见,但是,它肯定存在。正如一道美食散发出的香味,它无法填饱肚子,却让人胃口大开。嗅觉在关键时刻取代了视觉、听觉与触觉,例如,食物如果馊了,我们不见得看得出来,但是,肯定闻得出。

作文的气味使表达的方式更多样化,也更活泼。

例如风,风的味道全凭它来的方向决定。风吹过海岸,带来浓重的盐味、鱼腥味;

风吹过垃圾槽,你闻到腐臭;风吹过欢乐的人,你甚至闻到他们的笑声中夹带的美好气息。

无论是美好的气味或者令人恶心的恶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妙处。

4、变化与对比

变化可以是肉眼分辨得出的,例如阳光的转移、人的情绪与表情。变化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一个人改变了,或者是成长、老化的过程,我们不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察觉,

却一直在进行着,运用变化,可以使文章有层次,也更有深度。

对比往往离不开变化,不过,对比的运用更强烈。无论是颜色、声音、光暗、心情、行为,对比的作用在于制造冲突,让读者有震憾的感受。通过对比,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会更清楚,效果也显著。

在作文中运用变化与对比,可以表现作者观察入微的仔细。

5、总结

厨师煮一道菜,不会只注重色彩与调味,更不会轻重倒置,顾此失彼,破坏了原料的特色,使食物失去原味。同样的,我们写一篇文章,也不可以过度注重技巧的运用,而掩盖了原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篇好的作文,应该平衡、有轻重、先后、主次之分。

小学生如何写好兴趣作文(6)

分享到:

2011-03-2714:42作者:

来源:中小学生学习论坛字号:T|T

摘要:对语文基础差,写作很困难的学生,采取集体作文,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走出写作困境。具体操作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按照相邻座位,以4人为单位编为

推荐导读

支招:考研英语法宝2012年考研复习规划2011年雅思考试备考辅导2012考研热点问题解答对语文基础差,写作很困难的学生,采取“集体作文”,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走出写作困境。具体操作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按照相邻座位,以4人为单位编为若干“集体作文”小组。集体讨论,集体拟题、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每次作文每小组确定一位同学当执笔人,轮流进行,搞完一轮以后,评选优秀执笔人。小组成员每人都要提供一到两点材料,然后逐句逐段地连缀成篇。最后修改定稿。在全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由执笔人整理抄写上交老师或互相交换批阅。或者给学生给出习作例文,让学生进行仿写。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学生就仿写出了《我爱故乡的桔子》、《我爱故乡的李子》、《我爱故乡的杏子》等作文。

四、学会修改,鉴别赏析

指导学生在修改作文时,首先选择一至两篇文章进行集体指导(优秀的或较差的),教给学生修改方法。指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对照题意,看看文章的各部分是否都围绕主题在写,把偏离中心的段落和句子应毫不犹豫地删掉。再看一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写具体,写详细了,若不够具体,就要作添枝加叶的补充,使文章有血有肉。其次,从局部着眼,也就是进行字词句的修改,看看标点符号运用的是否正确,谴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修改的方式很多。可师生共同修改,或学生自己修改、或四人小组内互相修改,还可带回家里给父母修改。除了在草稿纸上修改外,誊正时,还可边誊边修改,使文章更加完美,生动。通过修改,让学生赏析修改后的作文,不仅使他们学会自改、互改有路,能找准修改点,找到治病的良方,而且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的鉴别、分析和欣赏的能力。

五、生评与师评相结合,不断推出优秀作文

讲评作文分为三步,

“笔是练出来的”勤动笔非常重要。坚持每天写一些东西。写一天中感受最深的。或写学过课文之后的感想;或把自己读过的好的名言警句、和看到的好的片段抄下来,积累写作的素材,人常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对写好作文很有帮助,便于以后用着的时候及时有效地查阅。每天动笔写写,长期日积月累,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实践证明每天动笔写一点对于孩子们成长的方方面面都是受益匪浅的。所以希望大家还是多建议学生每天动笔写一写。

再次要多激励。

评改批语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学生每次写过文章之后,都希望文章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老师作文批阅要及时。在写批语的时候应始终本着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尊重学生个人见解,即使是批评也以委婉、学生容易接受的语气来写,如“这里写得语言不够简洁,是不是可以……”启发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对于写得较好的片段一定要及时表扬,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经常把每一次批阅后,一些好的文章在课堂上让小写手当众读给大家听。我发现这种办法特别好。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够当众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所以他们都积极地想写好作文,对写作文充满了兴趣,作文水平自然会很快提高。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激励着他们想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为了鼓励更多的孩子喜欢作文,教师的评价更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境界,因此学生每次练笔之后,教师都应及时耐心地写好评语,用恰当的语气和关爱的心态写评语,要让你的评语具有情感的魅力,因而对学生的文章,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语,对基础较好的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只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让他们在鼓励中进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批语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切的爱。师生情感在这种情感的交融中会更加和谐,她和谐得似一幅画、一首诗!

总之,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好的写作方法大家一定有很多。只要我们用真诚的热情去对待学生的每一篇文章的时候,虽然是辛苦的,但更多享受到的是教与学所带来的无穷的快乐!

浅谈如何训练小学生写好作文

一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和教师都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但在语文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明白作文写作的重要性,都不得不面对这个令人头疼但又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因为作文在语文考试的分数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何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让她们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而不是把写作当作一项任务,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呢?下面是笔者近年来从事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练题材

作文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写作的内容。而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文内容脱离了生活,作文中空话大话连篇。有人认为,有名气的作家写的作品生动感人,其内容中有不少是虚构的内容,其实不然,他们的虚构内容依旧在现实生活中隐约可见,那是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的结果,记得有位评论家在谈到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时,他说:“所有好的作品在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土壤,好的作品只不过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罢了”。学生写作不必急于求成,强求一下子要写出好的作品,首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点滴用文字表达出来,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从“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走出,进一步从生活中提练更具价值的内容写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为生活感动,学会从生活中提练题材。经过持续时间的训练,其写出来的作文就会逐近真实且丰富。

二、大量阅读,丰富知识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不算很少,可是学生的作文能力还是普遍低下。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看成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教学不得法,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写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单靠课本上的阅读内容是不够,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在阅读中还要注意,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还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

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品味能力和欣赏能力就更高。

三、合理命题,使学生会写

在作文练习中,教师需要提出作文题目,让学生围绕题目写作。可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不善于掌握方式方法,合理命题,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布置的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这就陷入了僵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命题作文要结合现实生活,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犹如火种投入干柴,使之熊熊燃烧。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命题要从易到难,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人、事、景、物开始,让学生有话可说,言而不空,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注重写好日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日记的内容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用文字表达的就可以把它记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因为要写日记,学生就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只要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文字的驾驭能力也会愈来愈强。浅谈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柏允芳

“语文”这个词,我们大家都不陌生,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由语言文字所组成的一门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比如说报纸文摘、杂志书刊、新闻消息都是由许许多多的语言文字串联起来而形成的,而我们在学校开始学习将一段段话连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作文,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不仅重要而且完成起来又比较困难的知识点。

在担任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文毫不例外地也成了我的一大难题,学生最望而生畏的科目就是习作。为了写好作文,师生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却不大。而我通过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再加之参考了一些教辅书籍的学习,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观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中的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我发现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好、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说在教完《九寨沟》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色作铺垫。

1.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下页

篇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

应如何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项城市王明口三中田晓敏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作文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学生评改作文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按教师喜好和意愿来进行作文,而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评改中,教师费神地精心评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却是只看评语,不看内容;只完成任务,不提高认识。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作文兴趣和主动性,只能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维定势,毫无创新自主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它应遵循现代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文评改的权利应该还给学生。

2、学生评改作文是作文自身规律的必然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

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它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语文水平

的重要尺度。它要求作文习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正确态度、认识,深刻的体验、感情,需要具备语文知识等各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想力,良好的记忆力。

作文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

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样会有表达的要求。同时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过程,情感活动会贯串作文过程的始终。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在生活中的喜恕哀乐始终是作文的动力。另外,作文还需要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主要是通过内部言语来操作。其过程大体如下:首先要从记忆中调出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的材料,这既是一个活跃的想象和联想的过程,又是一个从表达目的出发,进行严格选择的过程。其次,就是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分析安排。再次,就是要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语言语,以就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这些内容。

写作的这些自身特点说明,写作是个体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也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独有认识。因此,作文评改也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再认识,学生也是最具有权利的作文评改者,而教师的作用只是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3、学生评改作文适合学生自身发展

现代教育的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作为教师教育活动中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自主地选择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特权,也是人的天性。在传统

教育中,学生作文评改只能按老师的意想做出评改,而学生本人的意图和意愿则很少去考虑。主体教育思想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这些感受和意志只能是自己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在作文评改中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作文评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4、学生评改作文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说有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想成为一个作家,就写了一篇文

章寄给当时著名的一个作家给他修改指点。这位作家看后没有修改,而是让他重写再寄来。这样修改了二十多次,作家终于说可以投稿了。这位青年投稿后果然被采用。

对学生的作文也是同样的,“改”文章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的教学要看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5、学生评改作文尊重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有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的这样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应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文能力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能力。作文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写作,而作文评改就是写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理清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

二让学生评改作文,要知道评改的方面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作文也是如此。学生评改一篇作文,也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不仅看其内容,看其形式,还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地说,作文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作文实际出发,一般要与作文训练的重点相一致。每次作文评改,内容要单一、重点要突出,以便使学生的注意力的指向比较集中,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想对了,写对了,才可以一字不易”.这话讲得十分透彻。前面讲作文评改的内容得前3项——文章的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基本都是“想”的问题,其实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主要也是“想”的问题。要修改“思想”,靠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只能靠学生自己。因为教师的影响是外因,而内因学生才是作文修改的根本。所以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成文篇之后,要放在那里,反复看几遍,有不妥之处就自己改,就是改正不妥当的意思和不正确的语句。”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作文可以不看不管,还是要“多启发,多指点”。但动笔改的,应当是学生自己。

学生评文、改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需要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

在作文评改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改什么。任何一次作文训练,教师总要按训练计划提出训练要求。指导、评改都要以此为根据。提出要求是必要的,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把评和改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面。

仅能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学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集体评改文章。对于范文的选择,一般说来,应选那种文字上毛病不十分突出,在体现作文要求上较差,在本次习作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供集体评改。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改。

作文的评改,对习作者而言,是来自老师和同学的信息反馈。通过反馈的信息,习作者可以对今后的作文进行有效的调控。这种作用首先反映在学生的情绪上,即通过作文评改,学生对作文更有兴趣,更加充满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异常活跃的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心灵得以自由地沟通,情感得以充分交流。

在学生作文评改中,教师会遇到来自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同时,这项工作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总之,作文教学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武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力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和作文水平。

下页

篇四:小学生要掌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文章

小学生要掌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文章,才能融入到文章,正确的做好题目。那么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3)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这些都是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以上为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关介绍,相信大家对小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不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达不到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

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例话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例话以《开国大典》为例,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任何人写文章总有一个目的:或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或是为了表扬某一个人物,或是为了介绍某一件事情,或是为了传播一个什么观点,表明自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判什么的思想倾向,就叫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叫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仅能使我们透彻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还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先描述了圆明园

昔日辉煌的景观,又描述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文章的思想感情。一些课文为了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它一般就是中心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反复出现?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落花生》中议花生一段,通过大家对花生好处的议论,得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做人道理,表达了父亲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钓鱼的启示》课文最后一部分写34年后的感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中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4、从文题体会思想感情,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我们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慈母情深》,文章歌颂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再如《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5、抓住重点句体会思想感情。有些课文,往往在文章中出现一些富有哲理的话,只要抓住这些重点句,就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体会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其实,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只有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思想感情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阅读实践中怎样才能做到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呢?我现在就带着你们闯闯阅读迷宫,寻找其中的答案,获得“学习秘诀”。】

作为朋友,我特别想和你们一起去闯阅读迷宫,行吗?

三、整理旧知

1、请你先从课前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片段,然后联系课文内容用心地读一读,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想想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学生自读、思考。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

3、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哪段阅读材料,就相机出示该片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

4、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懂得在阅读中可以采用【课件出示:紧扣关键词语、抓住重点句、读文章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标点符号】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马上就能拿到“学习秘诀”了。

5、【课件创设情境五~~“学习秘诀”前出现障碍物,话外音:要想得到“学习秘诀”可没那么容易。】

看来,只有越过这道障碍,咱们才能拿到“学习秘诀”。

四、运用学法

1、【课件出示:请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自己读一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唿声》这篇文章,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体会。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估计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谈体会:

(1)从“沉浸”“巨大”等词语中体会到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

(2)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等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4)通过抓住重点句体会其中含义和分析标点符号等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5)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4、【课件创设情境六~~迷宫导游:祝贺同学们获得“学习秘诀”。“学习秘诀”上出现“整理知识,不断运用”八个字。】

五、谈话总结

这节课我们勇创阅读迷宫,复习整理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读懂文章。我们已经成功地获得“学习秘诀”,只要我们努力掌握“学习秘诀”,就一定会受益无穷。

板书设计: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紧扣关键词语

抓住重点句

读文章想画面

联系生活实际

分析标点符号

……

有感情地朗读

……………………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⑴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归纳。

有时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的重点部分是4—8自然段。主要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仍然纹丝不动,当时他只要在地上打几个滚或脱掉棉衣就可以扑灭烈火,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任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它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思考一下“为什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一动不动?”就可以体会到邱少云同志即使牺牲也要严守革命纪律的崇高精神。

⑵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例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再如《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⑶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

例如《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桑娜、渔夫的善良、勤劳是穷人品质的体现。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时,还要注意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

当然体会归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止这些,进入文章的角度和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要求重点之一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方法有两个:一是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二是有感情地朗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阅读技能?下面是我的一点做法。

一、确保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阅读行为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过程。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势必会和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产生碰撞。因此,作为读者作为阅读行为的主体者。阅读时,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把自己也看作文章中的主角,进入文章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场景中去,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这样,就容易滋长出和作者相同的情感,正确地把握住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确保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要鼓励学生有个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摒弃那种填充式的教学。不能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或所谓的正确答案作为标准,把自己的体会强加于学生。要清楚地看到,个体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面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也不同。如:教学《荔枝》一课,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临终前把荔枝全让给孙子吃了,你怎样看待这一件事?我本来的意图是要加深学生对母爱伟大的理解的,大部分同学也认同这是表达了母亲对儿孙伟大的爱。但有不少同学却这样认为:我认为母亲太溺爱孙子了,这样会把孙子宠坏的;我认为孙子也太不懂事了,奶奶那么喜欢吃荔枝都不留一颗。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我认同地说:“精彩!”,并相机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在尊敬长辈方面做得怎样。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心理活动。有学生独特地说:“我从插图中邱少云瞪大双眼,牙关紧咬,双手死死插入泥土中,可以想象邱少云也许已经疼得快受不了了,他也许一边拼命坚持,一边不停地在心里说:?疼死我了,疼死我了,烈火啊,你快点熄灭吧,我担心我会坚持不住的。?”这独特的理解,更显得真实、人性化。怎能不予以肯定?

其次,确保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动笔的良好读书习惯,让学生成为文本、作者的交心朋友。我常跟学生说:阅读每一篇文章,你都要把这篇文章想象成站在你面前正和你说话、聊天、讨论的一位朋友,朋友之间谈话,不可能只有一方在说,另一方无动于衷。两个人在谈话、聊天、讨论,是两个人思维、认识、情感交流、碰撞的过程。因此,你在阅读时,文章激起你的不管是思维还是情感上的认识或是想法,都可以用文字写下来。很多课文后面其实也有这样的阅读要求——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你想说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墨才读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想,直接写在句子的旁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统一的答案,没有长短的要求,就算一句话也好。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也喜欢上这种阅读习惯,并渐渐养成了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学生的课本上写满了自己的话可以看出。

下页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