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有那位同学可以把的练习发给我?格式如下:余幼时即嗜学.嗜:句子:(并不是每一句都要句子翻译,但是每个句子都要写出来,并且有重点词,重点词不限一个每句..全文都要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4:23:08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有那位同学可以把的练习发给我?格式如下:余幼时即嗜学.嗜:句子:(并不是每一句都要句子翻译,但是每个句子都要写出来,并且有重点词,重点词不限一个每句..全文都要的!)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有那位同学可以把的练习发给我?
格式如下:
余幼时即嗜学.
嗜:
句子:
(并不是每一句都要句子翻译,但是每个句子都要写出来,并且有重点词,重点词不限一个每句..全文都要的!)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有那位同学可以把的练习发给我?格式如下:余幼时即嗜学.嗜:句子:(并不是每一句都要句子翻译,但是每个句子都要写出来,并且有重点词,重点词不限一个每句..全文都要的!)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6]送之,不敢稍逾约[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8],益慕圣贤之道.又患[9]无硕师[10]名人与游,尝[11]趋[12]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3]执经叩问[14].先达德隆望尊[15],门人弟子填其室[16],未尝稍降辞色[1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8],俯身倾耳以请[19];或遇其叱咄[20],色愈恭,礼愈至[21],不敢出一言以复[22];俟[23]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24]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5]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6]而不知.至舍[27],四支[28]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29]持汤[30]沃灌[31],以衾(qīn)[32]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33],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34],烨然[35]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36]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7]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8],县官[39]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40]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1]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2],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3]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5]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有数字的为重点字
翻译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隆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7]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洗.
[32]以:用.
[33]衾:(qīn)被子.
[34]拥:围着.
[35]而:表示修饰.
[36]乃:才.
[37]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8]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9]缨:帽带
[40]腰:腰佩.腰,用作动词.(名作动)
[41]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2]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3]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44]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45]中:内心.
[4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47]盖:大概.
[48]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4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国家供给的粮食.
[5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51]流辈:同辈的人.
[5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53]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谒:拜见.
[54]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55]论辨:辩论.“辨”通“辩”.
[56]夷:平和.
[57]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部分考题(基本会考)以下为个人所写请勿盗取!盗取必究!
解释括号词
无从致书以观(致)( )
送走之(走) ( )
计日以还(计)( )
余幼时即嗜学(嗜)( )
解释句子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___________________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_________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___________
希望采纳!我打了很久!O(∩_∩)O谢谢

为啥

在这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部展开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收起

送东阳马生序 明 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全部展开

送东阳马生序 明 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收起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全部展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收起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

全部展开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隆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7]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洗。
[32]以:用。
[33]衾:(qīn)被子。
[34]拥:围着。
[35]而:表示修饰。
[36]乃:才。
[37]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8]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9]缨:帽带
[40]腰:腰佩。腰,用作动词。(名作动)
[41]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2]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3]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44]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45]中:内心。
[4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47]盖:大概。
[48]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4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国家供给的粮食。
[5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51]流辈:同辈的人。
[5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53]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谒:拜见。
[54]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55]论辨:辩论。“辨”通“辩”。
[56]夷:平和。
[57]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收起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

全部展开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34],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35]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36]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8]患:担心,忧虑。
[9]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0]尝:曾经。
[11]趋:奔向。
[12]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3]叩问:求教。叩,问。
[14]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5]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6]辞色:言语和脸色。
[17]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8]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19] 叱咄:训斥,呵责。
[20]至:周到。
[21]复:这里指辩解。
[22]俟:等待。
[23]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4]穷冬:严冬。
[25]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6]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7]支:同“肢”。
[28]媵(yìng)人:这里指女仆。汤:热水。沃灌:即盥洗。
[29]逆旅:客舍,旅店。
[30]容臭:指香囊。
[31]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2]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3]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34]耄(mào)老:指年老,古人谓七十曰耄,或谓八十、九十曰耄,时宋濂六十九岁。
[35]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36] 缀:连缀。这里是跟随的意思。
[37]太学:古代中央的最高学府,明代称国子监。这里沿用旧称。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
[41]余朝京师:宋濂于洪武十年致仕,次年又到南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长书:长信。贽:见面礼物。
[43]夷:平。
[44]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45]以是:因此。
[46]致:得到.
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像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收起

送东阳马生序百科名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该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目录[隐藏]
整体感知
文体:赠序
原文
译文
注释
作者简介:
宋濂经典
宋濂后裔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文言句式
问...

全部展开

送东阳马生序百科名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该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目录[隐藏]
整体感知
文体:赠序
原文
译文
注释
作者简介:
宋濂经典
宋濂后裔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文言句式
问题研究
写作背景
读后启示
课文删节部分原文、注释和参考译文
讲析 整体感知
文体:赠序
原文
译文
注释
作者简介:
宋濂经典
宋濂后裔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文言句式问题研究写作背景读后启示课文删节部分原文、注释和参考译文讲析

[编辑本段]整体感知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编辑本段]文体: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编辑本段]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6]送之,不敢稍逾约[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8],益慕圣贤之道。又患[9]无硕师[10]名人与游,尝[11]趋[12]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3]执经叩问[14]。先达德隆望尊[15],门人弟子填其室[16],未尝稍降辞色[1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8],俯身倾耳以请[19];或遇其叱咄[20],色愈恭,礼愈至[21],不敢出一言以复[22];俟[23]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24]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5]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6]而不知。至舍[27],四支[28]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29]持汤[30]沃灌[31],以衾(qīn)[32]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33],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34],烨然[35]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36]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7]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8],县官[39]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40]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1]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2],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3]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5]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编辑本段]译文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常常从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已经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奔向百里之外,手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拥挤得塞满了屋子,他不曾略微把话说的温柔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身旁侍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前辈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就再次去请教他。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和巨大的峡谷中行走。严冬寒风凛冽,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女仆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吃。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却在他们中间穿着破旧的衣服,但我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劳而且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各个学生在太学里读书,朝廷天天有米粮供给,每年有父母给予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坐在大房子里面诵读诗书,没有奔波的辛劳;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请教却得不到解答,要求得不到实现的情况;凡是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他们有学业不精通、品德有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他人的过失呢?
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大学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才能。我到京师时,他以同乡晚辈人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文辞很通畅明白。我和他辩论,他的谈吐温和态度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十分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他现在要回家去探亲,因此我把求学的困难告诉他。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编辑本段]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隆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7]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服侍的人。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洗。
[32]以:用。
[33]衾:(qīn)被子。
[34]拥:围着。
[35]而:表示修饰。
[36]乃:才。
[37]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8]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9]缨:帽带
[40]腰:腰佩。腰,用作动词。(名作动)
[41]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2]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3]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44]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45]中:内心。
[4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47]盖:大概。
[48]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4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国家供给的粮食。
[5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51]流辈:同辈的人。
[5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53]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谒:拜见。
[54]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55]论辨:辩论。“辨”通“辩”。
[56]夷:平和。
[57]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现浙江义乌)人,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祖居浙江金华,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宋濂是明朝文化规制的主要设计者,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他年轻时曾入郡学师从闻人梦吉,学习《春秋》三传,又师事浙东理学家、古文家吴莱,并游学于柳贯、黄溍、郑复初之门。其师门学术乃是朱熹、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一脉之传,他本人则有志继承东莱吕祖谦的婺学。在宋濂身上,存在着理学家和文学家的两重文化性格,他的文学思想接郝经、刘将孙余绪,倡天道、事功、文章三位一体,其文学本体论延续着理学“文道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表现在编修《元史》时,就是将儒林与文苑合而为一。他在《文原》中既强调文是道的显现,又把文分为载道之文与纪事之文,认为“纪事之文,当本之司马迁、班固,而载道之文,舍六籍吾将焉从?”以六经为标准衡评古代作家,有时就显出偏狭的态度来。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夫自孟氏既殁,世不复有文,贾长沙、董江都、太史迁得其皮肤,韩吏部、欧阳少师得其骨骼,舂陵、河南、横渠、考亭五夫子得其心髓。观五夫子之所著,妙斡造化而弗迷,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斯文也,非宋之文也,唐虞三代之文也;非唐虞三代之文也,六经之文也”。这显然是站在理学家的立场上,并自觉配合朱元璋“独尊宋儒”的文化政策。
宋濂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至正二十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多以逃避世乱、歌颂隐逸为基调,后期他写了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和元勋巨卿的碑铭传状,为同辈文人及四方学者所推重。他的庙堂文学虽表现出儒家的进取精神,但不少文章是出于应酬、颂圣的需要,宏丽典则的形式掩盖了内在活力的枯窘。
宋濂是其后兴起的“台阁体”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文论中为“台阁体”开了理论先河,其《汪右丞诗集序》把文章分为台阁与山林两大体派,其中尊台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