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曹雪芹红楼梦的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3:20:24 写作技巧
曹雪芹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

篇一:在红楼梦里谈写作

明德 博学 守正 出奇 青岛大学 2014级中文系 张宇顺

在红楼梦里谈写作

一·引言

《红楼梦》是本伟大的小说,它能够用区区一(数)家之荣辱演绎出一整个时代的人世百态。它的宏大和精妙让我觉得,读它的时候就像是在触摸另一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打开书页,荣国府内富丽堂皇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十二金钗袅袅婷婷走到桌面上,丰姿绰约地排成一排。

毛主席曾说过,没有把《红楼梦》读过5遍,就没有发言权。我并不敢大言不惭,以为完全识透了作者的心思。我认为喜欢文学写作的人都能明白,写出一两篇好文章需要灵感,而并不是事先设计好如何落笔就可以如何落笔,所以任何对《红楼梦》写作政治目的等等的推测都无太大意义。阅读的目的在于与作者进行对话,而对话的目的在于有得。我们喜欢《红楼梦》的理由应该是学习它字字有意、处处点睛的写作手法和一树千枝、一源万派的表述方式,并最终能够完全消化、融合,变成自己的能力,在实际写作中加以施行。“制而用之”方为写作水平提升之道。

学界一般认为小说拥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今日我斗胆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在红楼梦里谈谈写作,谈谈自己对《红楼梦》行文艺术的粗陋看法,博君一笑,倘侥能抛砖引玉,实乃吾之大幸也!

二·人物

小说主要就是写人的。在人物形象方面,《红楼梦》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贾史王薛四个大家庭。当中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使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及风格尤为震撼。《红楼梦》里面有几百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各有其面孔,各有其性情。倘若放在常人手中,便是套用《口技》中的句子:“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相信现在许多自诩大家的写手也不能很好的表现2个年龄相近但是性格不同的女子之间的区别,更不用说12个了。

但是在曹公笔下,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数位金钗以及每一位出场人物的气质和生活方式均能泾渭分明,绝无性格雷同的现象。这足可见曹公文字功底的扎实和创作技巧的高超。然高山仰止,故此处只取部分评说。个中不足,希望不要贻笑大方之家。

1、旁敲侧击

例如描写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

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宝玉给黛玉的评价。曹公极为擅长借他人之口评价人物,这种侧面描写的方式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常常以较经济的笔墨描写所表现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运用“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等大量细节、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美艳无双,但是仍然显得人物概念化:秦罗敷只是一个口头上的美女。而在加入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侧面描写之后人物形象便见丰满,开始有血有肉起来。同样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道出了林黛玉的形象,并且在行文中加入了大量的比拟、对偶等技法,曹公无疑将这种写作手法发扬光大了。

明德 博学 守正 出奇 青岛大学 2014级中文系 张宇顺

2、一语双关

第二十四回书里面提到了一个小人物:卜世仁,他是贾芸母舅,香料铺主人,一个庸俗市侩又不近人情的“不是人”。又如判词中写到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实则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名字的化用和对其命运的安排。这种方式的精巧之处在于,它既可以不着痕迹地指出作者本身的价值取向,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物的命运,实现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将真事隐去,将假语存焉”、“元迎探惜”都是其双关手法的经典写照。

十九世纪末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出一个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奥楚蔑罗敷(又见罗敷)。官场气在他的身上发挥到登峰造极,奴隶性也被他的行为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奥楚蔑罗敷之名并非无端臆造,它有其现实的俄文意义:疯癫的傻子。

所以由此看来,写作艺术在某些方面是没有明确时间和空间界限的,艺术的艺,并不是异国的异。

3、真情实感

文坛巨擘老舍先生说像《红楼梦》这样很真的东西是不多见的。真情实感这四个字是众多语文教师在写作课上强调最多的一点,但也是学生们最难做到的一点。很明显曹公不可能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写作训练,但是他对这四字的理解甚于今人何止千万倍。

我不认为《红楼梦》中这些活灵活现的女孩子们有哪一个没有原型,尽管所用的可能仅仅是张三的帽子和李四的头发所拼接成的形象。而当中的器物描写也是让人叹为观止,曹公对于这些生活物品每一处的安排都是匠心独运: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篳彝,一边是玻璃鐏。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

其实一座三进三出的大宅子就足以把读者搞晕,不是太较真的人不会去在意这些细节的,然而就是因为曹雪芹对《红楼梦》人物和事物这种“逼真”“写实”的描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让读者不由自主的把其中的一切当实实在在的东西去爱,去恨,去感动,甚至是茶饭不思,力图还原当中的种种。

现代作品《小二黑结婚》就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赵树理先生将其改编并加入了农村革命色彩后,使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大仲马在《三个火枪手》的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最心爱的火枪手无论如何也要死去,难过得自己先掉了眼泪。

人们随着故事人物的情感变化而或喜或悲,这些逼真的人设让读者想进入书中与之交流,“你的感受,我渴望感同身受。”(此话自造,腆颜加上引号)能在读者身上产生这种效果,就是因为文学作品里那种带有真情实感之描写产生的神奇魅力。

三·情节

《红楼梦》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以盛极一时的荣国府为圆心,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两段坎坷凄美的爱情故事为半径,勾画出当时一整个封建王朝里包罗万象的圆形。跌宕起伏的大喜大悲之情节如同圆周率一样无限延伸,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率)绵绵无绝期。”迫于篇幅和个人能力,仍只断章取义,挑选部分进行研究,不当之处,万望海

明德 博学 守正 出奇 青岛大学 2014级中文系 张宇顺

涵。

1、草蛇灰线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句出自脂砚斋的批语,并在日后人们对《红楼梦》的点评中经常出现。曹公对伏笔的使用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而后人不敢望其项背的地步了。文中随便一句看似轻巧无比的话语就可能埋伏下后文的千军万马之势。

而不幸的是,这些伏笔,大多是为悲剧服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语成谶”。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元春(贵妃娘娘)特意制作了灯谜送至贾府,谜面写道: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表面上看来谜底的确是爆竹。但是仔细考量“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一句正是暗合了元春封得贵妃、宠爱集身,但转眼却已粉身碎骨、死于非命(我倾向她死于非命。)。这回中还提到了贾政已经觉出当中有不安意味的存在,只是碍于大局没有表现出来。实际上这又是贾府衰落的一个伏笔。

伏笔无数,不一而足。区区小处作者都安排的如此细致,更不用说那些算尽天机的判词了。

相关手法,在《水浒传》等鸿篇巨著中也有体现,例如潘金莲在闹市楼上打开窗户,就为此后中国之历史埋下伏笔:如果潘金莲不开窗,撑窗户的棍子就不会掉下去,棍子不掉下去就不会砸到西门庆;就没有武大之死,武松斗杀西门庆;就没有武松逼上梁山;而武松不上梁山那么征方腊那会就不会顺利。而方腊身为一代枭雄,感觉上并不逊于曹操刘备孙仲谋之流,起码远远强过偏安一隅的小皇帝,其手下的精兵强将也胜于禁军湘军那帮乌合之众,之后方腊极有可能取得大宋江山。照着宋朝打下的“富而不强”的底子,以及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和资本主义萌芽,那么之后就顺理成章,没有靖康之耻,没有金兵入关,没有努尔哈赤,没有闭关锁国,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八年抗战??那时候美国人还在印第安大草原上放羊,工业革命的首发地也应该在中国??

咳,扯远了。

2、影射对比

周汝昌先生和刘心武先生都说《红楼梦》应该是108回,故事十二段,每段有九回,所以一共是108回,此说合乎故事中不断出现的12。但是也有红学家认为《红楼梦》是110回。相较而言我更倾向于前者——曹公一代文豪在回目上肯定也下足了功夫,绝不可能草草了事——但无论如何都不是后人高鹗所续的120回。

那么很明显,故事的一半就是54(55)回。《红楼梦》当中提到了一件宝物:风月宝鉴,而《红楼梦》的一个别名也是“风月宝鉴”。这就有极大可能性是一种影射。

贾瑞正照宝鉴出现美人王熙凤,反照出现一具骷髅。《红楼梦》前54回极尽繁盛,后54回家道中落。故此处影射为《红楼梦》前54回是风月宝鉴的正照,后54回是反照。

不仅情节如此,人物刻画上也有这种安排:晴雯像极黛玉,袭人大类宝钗等等,都是作者苦心孤诣的安排。

如果说影射带有相似性,那么对比就带有相异性。

宝玉挨打一节中,黛钗二人前来看望宝玉的时间是不同的,所表现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按照情节推算,下午时宝钗先到,“托着一丸药走进来”,问道:“这会子可好些?”而天色将晚,黛玉后至,“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半日方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此处的对比十分明显,黛钗二人性格和感情的不同跃然纸上,形象刻画入木三分。

相关手法在别处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文学泰斗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两次交钱

明德 博学 守正 出奇 青岛大学 2014级中文系 张宇顺

时“摸出”和“排出”动作的不同;《故乡》里闰土形象的前后变化等,都是对比手法的精彩展现。

四·环境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而写景,它往往对整个故事的展开都具有深远作用。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就是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舞台,无论是自然性的还是社会性的。

1、自然描写

《红楼梦》里面的大观园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奇妙世界。春天这里迎春随风招摇,蕊珠吐露微红;盛夏,茗烟缭绕,琴韵悠扬,满树都是蝉的叫声,一派热闹;初秋,素云碧月,天明地凉;严冬,皑皑白雪,闲适中司棋入画。园中的每一处景色都是男女恋爱的美好场所。莺环燕绕之间,也无怪乎贾宝玉情窦早开,演绎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了。

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宝玉在沁芳闸桥边读《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这一句时,“见到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作者把书中诗与眼前景巧妙组合,真是神来之笔。

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案上红灯,窗前皓月,依然锦绣丛中,繁华世界”“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两句分别是黛玉将死和黛玉已死时的景物描写。两句话都写了大静大寂之场面,与另一边宝玉宝钗大喧大闹行嫁娶之礼形成鲜明对比。人多评价高鹗有狗尾续貂之嫌,但此处将黛死和钗嫁相结合相对比的刻画却堪称精艳绝伦之笔。环境描写的作用对此处悲情的升华显然是巨大的。

无独有偶,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里开篇和结尾也各有一处景物描写: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Gersi岛了。 第一处菲利普一家收到了于勒发财的好消息因而高兴出游,第二处是在船上碰到了已经落魄成水手的于勒,心情沮丧。两句环境描写同样进行对比,同样对人物的心理变化不着一字,但却将其内心的波澜起伏分析得十分透彻。

2、社会描写

我们来看一看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回目中“贾母赐饭”这一情节的描写。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

这一段精彩描写被选入人教版高二语文课本。从这一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这些人中不乏院落的主人,但在贾母吃饭的时候又好像都成了仆役,当中的等级差异一目了然?而且“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王夫人是贾政的妻子,实

明德 博学 守正 出奇 青岛大学 2014级中文系 张宇顺

际上就是荣国府的女二号了,但女一号贾母一声吩咐就让女二号忙起身去了。足见贾府的规矩之大,封建家庭等级制度之严。窥一斑而知全豹,整个封建王朝的大致风貌和作者的意图也就渐渐明显了。

都德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里真正关于社会环境的描写只有一句:“锯木厂后面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只这一句,就揭示了普法战争中法国失利的大背景,由此产生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又不必多言。

五·总结

文学作品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高贵价值。《红楼梦》虽为言情之作,但作者以隐实而又写实的笔法,将他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忠实地写了下来。他不但描写出世族家庭的没落,同时也反映出专制政体的黑暗。毛泽东也因此强调,红楼梦不光可以当作小说看,也可以当作历史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虽为写史,但也能够寓情以作品,因此可以传之广远,历久不衰。

曹公在这部书中以自我意识倾注于万物,使整个乾坤都具有自我的思想(鬼神之说,佛道之事);然后再由宇宙万物中,反映出作者的意识和人生观。研读《红楼梦》就是在研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了,这是中国任何一部其他小说难以达到的成就。《红楼梦》中所蕴含的几近无限的写作技巧等待人们去发掘。

有人说,读得《子夜》,则万事可做,我想说,读得《红楼》,则万文可作。

青岛大学

中文系

2014级

张宇顺

2015/07/07

篇二:浅谈《红楼梦》的独特写作风格

浅谈《红楼梦》的独特写作风格

王梨郦

(河池学院 中文系 汉语言094班 2009101524,广西 宜州 546300)

【摘 要】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精品,更是世界文学的伟大名著。一书中酣畅优美的语言,风姿卓异的形色人物,深遂内涵的人生真谛,博大精深辉煌的中国古代传统奇观,更奇为作品中的中国艺术风采,让每一个读者一旦接触都会留恋,无补为之叹服作者才华。

【关键词】 逼真写实;个性写意; 用诗叙事

一、 逼真的人物形象刻画,不同细节形态的写实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描写人物的伟大著作,此书里面许多各色的人物都描写的唯妙唯窍,仿佛真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曹雪芹在此部著作第一回强调说明“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皆“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恭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这就显示出了他创作此部小说的写作原则——传真,就是对文中的人物、行景等各方面逼真的传照写实,让读者读出真实的感受。

《红楼梦》展示中国封建社会中贾史王薛四个个大家庭实实在在的人物活动场景,分外逼真的人物形象,使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及风格尤为震撼。《红楼梦》里面有几百个人物,每一个人物各有面孔,各有不同性情,各有不同的口声。即使是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等几个年龄相近的女子,也有不一样的气质和生活方式,绝无性格雷同的现象。林黛玉,一个第一眼就让凤姐大呼:天底下竟然还有这般标志的人儿。“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 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并且在外婆家时刻牢记母亲的话,步步小心,与薛宝钗等姐妹和谐相处,同时喜欢读《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刻画出一个容貌非凡,娇柔动人,冰雪聪慧,率真坦诚,有诗人般的气质又对爱情的执着和绝对忠诚但又有小小的叛逆精神和淡淡的忧愁的一个纯如赤子的女子。而薛宝钗没有林黛玉的风流袅娜,却刻画出别样的风情:鲜艳妩媚,肌肤丰泽,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化而翠,风采韵致。同时又更多刻画真实的心里,深谙人情世故,在现实的生活中努力适应。史湘云在当时就颇有北方人的性格,开朗豪放、爱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常叫作“爱哥哥”,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豪放女??在红楼梦十二金钗里面,曹雪芹各写各不同的人物特色,运用白描的手法,毫不夸张隐瞒人物的特性,使每一个人的形象刻入人心。

《红楼梦》不仅是这些重要人物可以写得如此逼真形象,有血有肉,有意志有个性,就连偶然出现的一个小人物也写得细腻有灵魂,如:那个又痴又傻的傻

大姐,专做粗活,生得浓眉大眼,体肥面阔,两只大脚。如砖头厚的《红楼梦》傻大姐只出现过两回,每一回都是“闪出”的:却每一次都可以把人物在短短几秒内闪出,一下就映射人物的性格个性,让一个人物不小心就闪出了火花;还有第二十四回里面的卜世仁,贾芸母舅,香料铺主人,一个庸俗市侩即“不是人??这些小小的细节的人物,曹雪芹写得让读者过目不忘,仍然记得他们闪出的那一刻身影,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想去却是逼真的,令人感到意在言外,余味无穷。

曹雪芹对《红楼梦》人物这种“逼真”“写实”的描写,塑造了生动的事物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让读者不由自主的把其中的人物当实实在在的人去爱,去恨,去感动,甚至是擦不思,饭不想,睡不着,一遍又一遍的伤心流泪,逼真的构造让人想进入虚拟的世界里面放任感情。这就是《红楼梦》那种十分逼近生活的真实人物和感受产生的神奇魅力。

二、个性写意

在《红楼梦》里面的写作,曹雪芹不仅仅是强调“写实”的表现审美客体的同时,更重要还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创作主体的言志抒情,注重艺术品的深远意境和醇厚韵味,这就是曹雪芹注重“写意”,在此部书里面表现在众多领域。所谓的“写意”,本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工笔”相对的一种画法。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简练纵放的笔墨写出对象的神态意趣,并借以抒发作者的胸襟。由于它具有不拘行似而强调精神,用笔略阔而富有生气,偏重主观抒情和意境创造的。《红楼梦》除了对人物对话运用得出神入化,最为神奇的在于它借助象征和隐喻、借助意境的烘托及人物的抒情诗来表现人物的风神气韵。这是它写意艺术的主要手法。

(一)象征和隐喻

象征是指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黑格尔认为:象征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表现,另一个是意义;“单纯的符号的意义和它的表现的联系是一种完全任意构成的拼凑”,而作为象征来用的符号的意义和形象之间则存在着“部分的协调”和“部分的不协调”;“部分的不协调”包括了“象征的暧昧性。隐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红楼梦》里面林黛玉就是用“绛珠仙草”、“雪”等意象来构成她的基本色调。林黛玉住的地方叫潇湘馆,窗外有千百竿翠竹一般瘦劲孤高,而且每一颗竹都拼命往上爬,曹雪芹如此安排描写这些景物就意蕴这景物象征林黛玉的品格像那一颗翠竹一样干瘦又有劲,孤高自节,挺霜傲雪,不为俗屈的性情品格。第八回写道宝玉去梨香院,“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宝钗服用冷香丸,而冷香丸就有梅花的成分,宝钗服后身上有一股凉凉甜甜的幽香。这香味非常独特,跟熏香不一样,如同梅花淡淡的暗香,而且她住在蘅芜院,外面都是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房内如“雪洞一般”,这一系列的冷,也是对她那近似无情性格的暗示。单单写人物就没有那么有意蕴美,

而曹雪芹善于运用这些意象来表示人物的特征,使人物都有一种意象代表,使小说的手法又上升一级,文章特色也更加突出。

踏雪赏梅是历代园林内的重要活动,大观园不能没有梅,而这梅不在怡红院,不在潇湘馆,更不在蘅芜院,唯独在妙玉住的栊翠庵。也许在曹雪芹塑造人物时候,只有梅花才能配得上妙玉这个内心孤寂、幽芳自赏的性格,配得上她的容貌;香远益清的芙蓉对晴雯,非花香可比的棱角对香菱,断线的风筝对探春,“一声震得人方恐”的爆竹对元春,无疑都有象征和隐喻的结合,在文章的审美等各方面都产生其特殊的效应。曹雪芹的很多东西都不是明确便是出来,而是用一个意象表示,增加了读者的难度,使这部文章更具有神秘魅力,这与当时他所在的社会环境很有关系,也正是由于如此,他的文章就可以见到多种不同的艺术特色手法,给我们读者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二)意境的烘托

意境的烘托则是意象、气氛、情趣、兴味的综合效应,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读者在书中可以领略到情景交融、意境融合的美妙诗境。《红楼梦》里面的大观园,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奇妙世界。春天这里柳叶随风飘,桃叶吐丹霞;盛夏,树荫合地,单数都是蝉的叫声,一派热闹;初秋,明月晴空,天明地凉;严冬,皑皑白雪,点缀着青松、翠竹和红梅。正是美不胜收的坏境造就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段不同世俗的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表白心中那甜蜜羞涩的爱情正是进入大观园的阳春三月,两人在沁芳的桥边一起吟诵着《西厢记》,地上落花缤纷,桥下溶溶流水;书中曲词中的优美之句。曲词的意境和眼前的景象宛然一体,让他们的这一段爱情在这样的环境气氛的烘托下特别的美好和向往,也是他们那个时代难得的纯美爱情。

林黛玉第一次受到闭门羹,那时正处于初恋的状态,每一天都有一点小假想,来到怡红院看宝玉哥哥时,不料被他那一个任性的丫鬟不给她开门。这时,她听里边有谈笑声,竟然是宝玉和宝钗的声音。林妹妹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林妹妹哭得实在凄惨,连睡在树上的乌鸦都不忍听这么哀伤的哭泣,在黑暗中飞起来躲开了。那寥寥几笔,渲染出了凄凉悲切的气氛,连乌鸦(鸟鸦如此,不会是事实。中国古典诗词讲的不是实际上可不可能,而是讲的情感上可不可能)都带上了感情,对主人公的内心情绪做了绝妙的映衬。

林黛玉葬花,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落花、流水、铁锄,还有那淡淡的曲词,勾勒了一场安静又悲凉的落花世界,把他们俩的感情也升华到另一种不一样的高度。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在大观园里面上演着不同的戏,最终以悲剧收场,园中的一景一物都是见证了他们的情感,也是他们情感的寄托。

三、用诗叙事

中国历史以来都是用诗的国度,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面善于用优美的抒情诗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表现人物的品格和情操,以达到传神写意的目的。《红楼梦》里面几乎每一回都有诗歌,以诗叙事,以诗传情,而且每一组诗歌都符合其中人物的性情与文化修养,每一首诗又有着自己的旨意与情趣。海棠诗写出海棠花的冰清玉洁,菊花诗写出菊花的高洁洒脱,柳絮词感慨时间的流逝及情感的飘零??其中里面最出色就数林黛玉的诗歌,不管是春夏秋冬,不管是桃飘荷香,还是黄叶艾松,点点滴滴都能激起它感情的波澜,激起它艺术的灵感。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唱到人们的灵魂深处,感动多少人跟着她一起流泪难过。她借花自喻,将身边的景物都写活了,融入到她的情感中,唱出了一首令人心碎断肠的悲歌。在菊花诗会上,林黛玉以《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压倒群芳,一举夺冠。她喜欢赞美菊花,临场抒写,这不仅是她的人格和情绪,也在塑造一个文化才能的形象,用诗歌唤出心中的情感呐喊。

《红楼梦》此书处处都弥漫着诗的气味和情味,这也是中国历史以来的擅于用诗,妙于写诗的渊源有关。曹雪芹用诗笔写小说,将叙事文学与优美的诗歌结合起来,使得《红楼梦》具有独特的品味,也最能体现出中国艺术的风采。

《红楼梦》这一部奇书,堪称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和历史的真谛,也可以看到了中国博大辉煌的传统文化奇观。《红楼梦》里面所蕴含的东西及读者从不同角度的诠释,似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等待着更多人去发掘探究,发现这朵奇葩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金玉良缘红楼梦写意与写实矛盾的特色处理》现代汉语(文学研究)2008年12期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出版社2008年版第270页

3、李广柏:《亦真亦奇,写实写意——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红楼梦学刊》 1985年02期

4、从叔卿:浅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诗 【文学语言学研究】

篇三:《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

《红楼梦》对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突破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对中国文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也为世界近代现实主义开了先河,对世界文学做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杰出贡献。所以鲁迅先生指出《红楼梦》一出,“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传统的思想的打破,主要表现在题材与思想倾向上的突破与创新。

从题材上说。世界各国的文学大体上经历了由写神鬼怪异到写英雄再到写普通人的三个阶段,而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则是世界近代现实主义的开始。《红楼梦》是近代现实主义的发轫之作,这就是它比其他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读起来更加亲切、更加感人的原因。

从思想倾向上说。古今的小说演进之迹十分明了:神鬼怪异小说宣传的是天道有常和循环报应思想,是封建社会初期社会生活与人们认识观的反映。英雄传奇出现在封建社会的中晚期,虽也表现出对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某一方面的揭露与抗议,但总的倾向却脱不了“惩恶劝善”的大框子,结局也总是大团圆的。只有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都已千疮百孔,社会生活与思想潮流都在否定这个社会制度的合理性的时候,作为时代的先进代表的作家,才能在作品中对这个社会采取全面否定与批判的态度。《红楼梦》通过书中人

物形象与故事,对封建社会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批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他对封建的国家机器与封建官僚制度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如“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等情节,揭示了官场的贿赂公行、卖官鬻爵的反动腐朽本质)。其次,通过对贵族地主阶级的日常生活描写,揭露了他们剥削成性、挥霍浪费、纸醉金迷、荒淫无耻的罪恶(如乌进孝进租、螃蟹宴等描写;又如贾母的挥霍浪费,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的荒淫无耻)。第三,对封建礼教的揭露与批判。书中通过对一群妇女悲剧命运的描述,用死者的鲜血与活者的呼号,将封建礼教的罪恶昭之于众。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的妇女,其命运原应叹息(元、迎、探、惜),注定是“薄命司”中的人物,死去的一个个成为怨鬼,活着的不过是预备的冤魂。第四,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红楼梦》曹雪芹对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封建社会的批判,在对宝、黛爱情悲剧描写中达到了高潮。宝、黛爱情故事之所以那么感人肺腑,原因就在于他们爱情所具备的现代性质是与封建婚姻制度格格不入的;宝钗虽与宝玉结合了,却并没有幸福。曹雪芹笔下宝、黛、钗的故事与结局,正好说明了没有婚姻的爱情与没有爱情的婚姻都是悲惨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

传统的写法的打破,主要表现是《红楼梦》在艺术上无与伦比的成就。

这首先体现在人物刻画上。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是由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一部小说,只要能刻画出一两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就会登入艺术的殿堂而不朽。而《红楼梦》写了400多个人物,给人留下不

灭印象的人物至少在数十个以上,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史湘云等等,都堪称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其所以如此,就因为《红楼梦》彻底破除与摒弃了中国古典小说中那种类型化的刻画人物的方法,给小说文学树立了典型化的典范,真正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众所周知,类型化与典型化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类型化人物性格是静止的,典型化人物性格是发展的;类型化人物性格是道德化的,典型化人物性格是生活化的;类型化人物性格是单一的,典型化人物性格是复杂的。《红楼梦》中的人物,不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或者是奸诈、忠厚、虚伪、贤良等道德观念的化身,而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富有立体感和可触感,每个人物内心都有一个丰富的现实世界。大家知道,《红楼梦》中有许多人物“群”,例如十二钗正册中人物是一个“群”,副册、又副册又是另外的“群”。不仅这一“群”与另一“群”的人物有着不可混同的个性,即使在同一“群”呶其个性也有着鲜明的区别,甚至性格相同的人物,读者也能将他们区别开来。比如黛玉与妙玉的性格同样是孤傲的,但黛玉傲中有真情,傲得令人热;妙玉却傲中有矫情,傲得令人冷。平儿与袭人同样是温柔的,但平儿柔中有智慧,柔得令人怜;袭人却柔中有媚骨,柔得令人厌。湘云与尤三姐同样是豪爽的,但湘云豪中有秀气,豪得令人爱;尤三姐却豪中有侠气,豪得令人敬。不要说这些主要人物,就是那些次要人物或次次要人物,有时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焦大只出现了一次,他的性格完全是骂山门时骂出来的。再如傻大姐只出现两次,一次是笑,一次是哭;一笑而司棋死,一哭而黛玉亡。

《红楼梦》所以在人物性格刻画上达到了令后人难于迄及的程度,这是与多样化的描写方法关系极大的,例如多侧面描写、对比描写、衬托描写、性格的本质特点反复写等等。作者不屑于纤毫毕至地去刻画人物的外貌,有的人物甚至连姓或名都没有,平儿姓什么,贾母叫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只要稍事勾勒,人物的神态即活现纸上。比如刘姥姥一见省亲别墅就爬下来磕头,说是玉皇大殿,还非常自信地说那四个字她是认识的。这不是将这个没有见过世面却偏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释未见过的事物的村妇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么?

其次,出色的细节描写艺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入小说领域,给小说带来的重要变化,就是细节的突出和情节的淡化。从此之后,小说不再是以情节紧张取胜,而是以细节的耐人寻味取胜。《红楼梦》的细节,不像外国小说那样,使情节停下来进行静态描写,也不像其他古典小说那样,常常用夸张的形式,它的细节是动态的,真实的。比如第4l回品茶栊翠庵这个细节,妙玉将品茶的人分为四等,体现了三个不平等。首先是刘姥姥与其他人不平等,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她嫌脏,刘姥姥坐过的地方她要用水洗,这说明她脑子里的剥削阶级思想在作祟。其次是贾母与宝、黛、钗不平等,她敢于将老太太和刘姥姥撇在东禅房,将宝、黛、钗带到自己的卧室去吃体己茶,煮茶的水由“旧年蠲的雨水”换成了五年前在蟠香寺收的从梅花瓣上扫下的雪水,茶具也由“盛窑五彩小盖钟”换成了珍贵的古玩。这说明她出身豪门,不得不依靠豪门,却又敢于蔑视豪门的思想性格。第三,钗、黛与宝玉也不平等,钗、黛用的“点犀盂”和“觚胞犟”,贵则贵矣,却比

宝玉差了一筹,因为宝玉用的是她平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自称“槛外人”的妙玉,却将宝玉看得比闺友闺情还要重,这说明她身在佛门、心在红尘,对宝玉表现出了那种难于明言的性爱感情。整个细节并不影响情节的发展,却浓缩了生活,表现出了多么丰富的内容。像这样的细节在《红楼梦》中是俯拾即是,令人体味无穷。

第三,《红楼梦》的写景艺术也是十分高超的,曹雪芹总是用人物透视法来写景,而且能将画技与散文笔法融会在一起,使景物描写达到诗意与真实的统一。这种方法不仅能以少胜多,而且能达到一击两鸣的艺术效果,即既写了景,又写了人。如第35回写了一个人鸟相怜的场面,黛玉看到的是鹦鹉学舌,而鹦鹉所学的对象却是黛玉,即人物透视所见的是景物,而景物又反射回来在透视人物了。鹦鹉学舌是一般,而鹦鹉吟《葬花吟》却是特殊;反之,能学舌的鹦鹉是一般的鹦鹉,而能吟《葬花吟》的鹦鹉就只能是潇湘馆的鹦鹉了。一般学舌的鹦鹉只能有景无人,唯其能吟《葬花吟》的鹦鹉才能借景而观人。其他如黛玉哭花荫的景物描写,雪中赏梅的景物描写,大观园总体的景物描写以及怡红院、蘅芜苑、潇湘馆的景物描写等等,作者都着墨不多,有时只三言两语,却能抓住景物的神髓,在真实感中透露出浓郁的诗意。

第四,《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风貌作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中国传统诗文以“雅”为美,小说通常以“俗”为特征。《红楼梦》雅俗两种文学于一炉,既有美的意境、韵味、又有《水浒》、《金瓶梅》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