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贵州蜡染说明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0 22:47:57 体裁作文
贵州蜡染说明文体裁作文

篇一:贵州蜡染

贵州蜡染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防染工艺之一。它花形饱满、层次丰富,线条优美,所绘制的纹样多以花草树木和几何图形为主,兼有适量的虫鱼鸟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身影,人们用它来做衣服上的花纹,日常用品的图案,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将生活装点得格外美丽。现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蜡染这一极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种,做为旅游纪念品,也受到越来越多中外游客的喜爱,市场前景变得十分广阔。

在下面的节目中,我们就向您介绍如何制作蜡染。

先说一说制作蜡染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料,包括布料,染料,蜡液,助剂;其次是工具,包括各种型号的蜡刀,铅笔,画笔刷子等等。

这其中,我们来重点说说蜡染用的布料、染料、助剂、蜡液、蜡刀和工作时的桌子。

1、布料:蜡染用的布料最好选用纯棉布,不要选择那种含有化学纤维的布料,否则染色之后,会影响颜色的均匀程度。

2、染料:蜡染要用到的染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叫做活性染料,在套色蜡染中使用,一般在调配之后四个小时内使用,能达到最好的上色效果。另一种染料叫做靛蓝。在蜡染当中它常被用来当做底色使用。

3、助剂:对应不同染料,所使用的助剂也有所不同。在调配活性染料时,使用的是由盐、碱、尿素混合而成的一种助剂,这几种原料的比例是1:1:1;另一种助剂在调配蜡染底色时使用,是一种叫做保险粉的化工原料,此外还有常见的烧碱,这些在普通的化工商店里都可以买到。

4、蜡液:蜡染所用的蜡液一般由石蜡和蜂蜡混合而成。这两种蜡具有不同的特性,其中石蜡性脆,蜂蜡相对比较细腻。当蜡液中石蜡比例较大时,做出来的成品冰纹效果比较明显,适合表现粗犷质朴的主题;当蜂蜡所占比例大于石蜡的时候,作品则呈现出比较细腻的感觉,多用于描划人物面部等不需要出现过多冰纹的地方。

5、蜡刀: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常被称为蜡刀。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绑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蜡液。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来选择不同规格的蜡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用来推直线的,在绘制民族传统图案时应用较多,还有一种是用来画线条和轮廓用的蜡刀,这两种刀最大

的区别在于刀口的构成各有不同。推直线用的刀口是不闭合的,薄厚不同画出的线条也有相应的变化,而画线条用的蜡刀的刀口则是闭合的,这样能确定保运刀时流畅自如,画出的线条圆滑顺畅。总的原则就是厚的用来划宽线条,细的用来划窄线条。

6、桌子:要求桌面光滑,画蜡时有利于蜡刀在布料上流畅地运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向棉布上画蜡时,蜡液有时会透过布料粘到桌面上,光滑的桌面清理起来比较方便。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蜡染的实际操作。一共要制作两幅作品,一幅是传统的单色民族图案,另一幅是极具装饰效果的蜡染风景画——黄果树瀑布。

第一步:打稿

打稿就是把图案复制到棉布上的过程。对于长期从事蜡染工作的人员来讲,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凭借手中蜡刀不用任何底稿即可勾画出变化多端的图案。但对于初学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将图案的轮廓印在棉布上,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品的成功率。

在棉布上打稿的方法有许多种,除了直接用铅笔在布料上画出草稿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比较实用,叫做印稿,方法如下。

先找一块上面有图案轮廓的塑料纸,蒙在布料上并且固定住,塑料纸上的轮廓由一系列的针孔组成。

接下来调一点蓝色染料,然后用海绵蘸上染料刷在塑料纸上,这样,染料就透过塑料纸上的针孔在棉布上留下一系列点状的痕迹。这里要注意的是,海绵上蘸的染料不要太多,如果多了,就会污染布料,影响作品的质量。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批量生产的蜡染制作,既方便又省力,初学者制作图案复杂的作品也就成为可能了。

第二步:融蜡

将石蜡和蜂蜡按照7:3的比例放在搪瓷盆中,进行加热。待到盆内的蜡完全融化成蜡液,并微微冒出轻烟时就可以了,这时的蜡液温度已经达到80度,在画蜡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这个温度,防止蜡液凝固,影响画蜡时的流畅性。

第三步:画蜡

画蜡的手法主要有两种,通常选用推刀来勾画直线条或是刻画比较粗犷质朴的图案。一手持蜡刀,蘸上蜡液,将蜡刀的刀口紧贴布面,由靠近身体的地方向正前方推出,要保持刀口全部与布面接触,这样就画出一条很直的线条了;相对的,当描画曲线,或是画面比较细腻的时候,多选用画刀,它运行流畅,笔触清析,适合曲折多变的线条,同时也可以用来填补画面中的大面积空白处的蜡液。

将蜡刀在蜡液中蘸一下拿出,抖一抖,去掉多余的蜡液,防止蜡液堆积在图案上,然后将蜡刀快速移到布料上画蜡。无论是推刀还是画刀,都会分出不同型号,其中中号的比较常用,小号蜡刀被用来做细部描画。

当画蜡完成之后,要进行仔细检查,蜡太薄的地方要补蜡。必要的时候还要把布料翻过来,在背面补腊,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染色时染料从背面渗透布料,污染画过蜡的地方,影响图案的美观。

第四步:调配染料

先说说靛蓝染料的调配方法。

取100克靛蓝染料放入不锈钢盆中,倒入适量温水搅成糊状,加入90克烧碱和100克保险粉进行搅拌,然后再用500克温度为80度的

篇二:论贵州苗族蜡染纹样之图腾崇拜

论贵州苗族蜡染纹样之图腾崇拜

作者:陈怡君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7期

贵州苗族蜡染历史久远,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它是及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为一体的大山瑰宝。通过对蜡染纹样的研究,阐述贵州苗族历代所隐含的图腾崇拜。论述了代表性纹样与之对应的图腾崇拜,进而分析了它们的审美内涵。提出了对图腾纹样的研究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贵州苗族蜡染纹样中图腾崇拜的文化内涵

贵州苗族蜡染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是贵州苗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灵魂艺术,是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载体。而蜡染纹样与苗族的图腾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图腾崇拜为了保佑生命延续营运而生,具有实用目的。苗族蜡染纹样描绘了人们对宗教图腾的崇拜,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向往,反映了苗族人艺术审美情趣的同时,体现了他们坚信“万物有灵”的信仰。它悄然沉积在蜡染艺术的文化中,激起强烈的宗教意识情感。贵州苗族蜡染纹样与之对应的图腾崇拜

贵州苗族蜡染纹样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又分为植物纹样与动物纹样;植物纹样描绘得生机勃发,栩栩如生,以枫叶纹与卷草纹为代表;动物纹样更是巧夺天工,苗女在自然界动物原型的基础上创造了神话般的图腾造型。最具典型的有:龙纹、蝴蝶纹、鸟纹等。几何纹样以铜鼓纹、螺旋纹为代表,这些纹样流露出苗族人对图腾的崇拜,对祖先的敬仰。

1. 自然纹样:

(1)植物纹样:

1)枫叶纹:贵州苗族蜡染中枫叶纹美丽素雅,是苗族人最崇拜的植物图腾,在黔东南《苗族古歌》中记载,枫树叶化蝶,蝶生万物,其中包含人类始祖;因此,这部分苗族人曾以枫木树作为图腾来崇拜,属于自然崇拜。

2)卷草纹:卷草纹也属于蜡染中较为简易的纹样,但是它卷曲的形状,似蛇,似蚕,似腹中胎儿,处处寄托着苗族人对孕育生命的向往,体现了生殖崇拜。

(2)动物纹样:

1)龙纹:贵州苗族地区的龙纹颇有特色,其外形和内涵与汉族地区的龙纹截然不同。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原始图腾,而贵州苗族地区的龙纹与各种动物相结合,创造出许多大异奇趣

的形象,如鸟头龙、牛头龙、蜈蚣龙、鱼尾龙等;苗族蜡染龙纹的内涵除了龙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识外;更为突出的是它龙形似蛇的生殖崇拜情节。

2) 蝴蝶纹:贵州苗族蜡染最具特色的就是对蝴蝶的描绘千姿百态:写实、写意、抽象、变形、复合;这些都源于神圣的蝴蝶传说。《苗族古歌》叙述着苗族起源的故事 :枫树叶化为蝴蝶,蝴蝶妈妈同水泡恋爱,生下12颗蛋,由宇鸟孵化,生出万物,其中一颗蛋孵化出人类,包括苗族的祖先姜央。在蝴蝶传说的影响下形成苗族人特有的一种文化情感,对蝴蝶的热爱与崇拜,寄托着他们对祖先的敬仰与传承。祖先崇拜由自然崇拜衍生而来,万物有灵。因此,苗族蜡染中的蝴蝶纹样,就是万物始祖“蝴蝶妈妈”。

3) 鸟纹:贵州苗族蜡染中的鸟纹描绘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如锦鸡、喜鹊、孔雀、鹭鸶等 ;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锦鸡,又名丹凤鸟,是丹寨境内的苗族支系“鸟部族”的图腾。如前所述,古歌中宇鸟孵化出苗人祖先,因此有恩于族群。所以苗族蜡染中的鸟纹图腾代表着祖先崇拜的文化意识。

2.几何纹样:

(1) 铜鼓纹:贵州苗族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就是铜鼓纹。铜鼓是苗族崇敬的神器,古时多用于祭祀。相传苗族蜡染纹样最早就取材于铜鼓。铜鼓纹并非独立存在,其中心常装饰花纹,这种有中心花纹的铜鼓纹实质上就是太阳纹,在圆形处辐射光芒。苗族人崇拜太阳神,是对太阳能量带来万物生命繁衍的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态。这就是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的“太阳崇拜”。

(2)螺旋纹:贵州苗族蜡染中的螺旋纹是远古先民对自然水纹的摹拟,在蜡染纹样中也较为常见。它是几何纹样中最独特的一种,而对螺旋纹的图腾来历又有新的研究见解,抽象的螺旋纹随意蜷曲,引人遐想,许多专家称其为“生命符号”,这也是远古苗人对繁衍生命的生殖崇拜。

蜡染图腾纹样的文化艺术价值

贵州苗族蜡染纹样是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艺术,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形成了苗族独有的文化艺术风格。它的造型朴拙、构图丰满、色彩素雅;传承的不仅仅是纹样,还有苗族人文化艺术的审美情操,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这些纹样来源于自然界,拥有美丽的传说故事,仿佛叙诉着他们的图腾崇拜,民族色彩浓厚。而图腾崇拜与之对应的蜡染纹样又是苗族祖先对自然物象神秘信奉的艺术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作者简介:陈怡君(1987年—),女,汉族,遵义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工业设计及产品创意研究。

篇三: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九篇含答案

例1.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采描绘线条最佳。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在上蜡前,先要熔蜡。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 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_____________。

2. 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空间顺序 B. 工艺流程顺序

C. 由主到次的顺序

3. 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4. 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5. 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二、根据题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1. 制作过程;2. B;3. 分类别、列数据;4. 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5. D

例2. 阅读选文,完成1—6题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

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 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①吞水吐雨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吞碳吐氧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3. 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_______________,“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_______________。

5. 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6. 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解析:这篇文章共有六道题,全是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有词语的表达、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题目的侧重点是理解文章内容及知识的拓展与创新。答题时,要通览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精读有关部分,捕捉信息,提炼要点。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语言的运用。

参考答案:

1. 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

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2. 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3. 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 时间之短 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5. 示例:①水土流失 ②动物家园遭受破坏,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均可。

6. 略(提示:建议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标语用语要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

【模拟试题】

(一)有趣的彗星世界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前途似锦的光纤通信

①唐代诗人王之涣由长安回并州(今太原)路经蒲州时,曾写了一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这首诗描述了两个光学方面的重要现象:第一,太阳光是白色的;第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然一千多年前的人是无法对这两个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化,这两个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

③太阳光为何是白色的?原来光是波动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光对应有不同的波长,太阳光大约含有300纳米到900纳米的波,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按紫、蓝、青、绿、黄、橙、红的次序排列,各种颜色的光混到一起,所以阳光呈白色。

④为什么站得高看得远呢?原来光是按直线传播的,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由观察点对球面做条切线,切线下面所对应的弧长就是所能看到的距离。所以离地越高,看得也就越远。 ⑤人们在揭示了白色的奥秘之后又不断地对单色光进行研究,终于在1960年制成激光器而产生了激光。激光是一种频带很窄的单色光,是用特殊物质受激光辐射产生的。激光比白光的能量容易集中,它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进行激光通信。激光通信的优点是用小天线便可产生窄波束,光的方向集中,比探照灯要强许多倍,如同一个神枪手可瞄准5公里之外苍蝇的眼睛,激光通信的另一优点是通信容量大,一个激光通信线路,可同时供一万多对用户打电话。直接利用激光通信的方式称为大气激光通信。大气激光通信也有其缺点,主要是激光传播易受雾、雨、雪等气候影响。近年来又在大气激光通信的基础上发展了光纤通信。 ⑥光纤通信就是用纯净的高透明度玻璃做成光学纤维输线,它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粗细,让激光在光纤中传输,用以传输信息进行通信。光纤通信实际上就是有线的光通信,但比现在的有线电通信容量却大几万倍;况且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代替了铜、铝等金属制成的导线,不但成本低廉,而且原材料比比皆是。光纤通信的另一优点是不受电磁波的干扰,比较安全可靠,线路也很轻便。光纤通信目前正处在大力发展阶段,关键是如何制造出透明纯净、传输损耗小、柔软可曲的光学纤维及其它配套设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纤通信将会日益普及。可以说它是一种前程似锦的通信方式。

1. 本文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开头有何特点?这样开头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明文写作也讲求详略。激光的产生属于___________写,激光的重要用途、激光的优点是属于___________写。详略写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贵州蜡染说明文

___。

4.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顺序中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

5. 文中第⑥段可分几层?怎么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光纤通信具有哪些优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第⑥段加点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三)智能材料

人或动物的皮肤划破出血或者骨折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愈合;蚯蚓、石龙子、海参等自然界的生物。都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受生物自愈原理启发,科学家设想,在制造飞机、舰船或建造大桥、高楼的时候,能否使其中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变得有“感觉”,有“反应”呢?能不能在某些材料中“添加”一些特别的成分,使大桥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能发出警报,或使舰船在出现裂痕时就能自动修复呢?

这一大胆设想,使一种新型材料——智能材料诞生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一些智能材料,这些材料已经具备“发现故障”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了。

科学家称智能材料为机敏材料。它把高科技的传感器或敏感元件等与传统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使无生命的材料具有了“感觉”和“修复”能力。例如,人们将导电性能较好的碳素纤维与玻璃纤维等集束在一起,制得的智能材料,在较强外力作用下扭曲时,其中的碳素纤维因较脆而首先被部分或全部折断,从而使材料的电阻发生相应的变化,据此可预测出该材料受损的程度。再如在混凝土材料中,预先埋入大量装有裂纹修补剂的空心纤维,当混凝土受压开裂时,这些空心纤维也会裂开一个小口子,从而释放出修补剂,把裂纹重新粘接起来。 当前,科学家已经能将体积极小的信号传感器和微电子计算器埋入材料,这种智能材料在局部出现问题时,计算器收到信号后即会发出指令,使一些形状记忆合金和胶粘之类的物质发生变化,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

智能材料尽管仅仅是起步,但它代表着未来材料发展的智能化趋势。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研究,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以便找出更好的研究智能材料的数据的线索。

1. 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功能的材料是智能材料。

2. 第三段中的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材料是如何制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最后一段中“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这句话和第一段中的哪句话相照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智能材料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但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种说法是否符合文章原意?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媒体一词出自英语的“media”。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信息,媒体是帮助我们表达、存储、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报纸杂志上的文字、广播电视上的声音、图像等。从原始语言,到活字印刷,到当代的音像技术,是媒体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