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设计师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1 00:03:11 体裁作文
设计师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特点: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议论。散文作者通常把本意情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含蓄美。往往通过以下手法来实现:一是托物言情,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乃作者之情;三是虚实相生,借助设想、想象,曲折地表达好恶与爱憎;四是运用象征或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将真意婉转而出。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应该把握好这四个方面。

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融客观性?抒情性和思辨性为一炉,形成了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含关怀于幽默,蓄智慧于认真的总体风格。

1、坦诚而慧达的剖白

史铁生在平凡的语词中,寄予了慧达的内涵,并且感情细腻,文字细腻,表述细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省悟过程,显得自然?朴实,情理并茂。史铁生的散文是心语的直接流动,不是摆出庄重面孔的训导者,也不是高居于上的思悟者,更不是争强好胜的辩论者。他散文的语言是心曲的叹唱,情感上毫无做作之态和粉饰之意,坦诚而又意蕴深刻,在与人交流的同时,又自然地以其慧达启人心性。

2、亲切而凝重的倾诉

史铁生散文的语言从自己的亲历体验和人们普遍的所思所感出发,用语平易,选象通俗,却贴切自然,恰切地表现了精辟的内涵;语气亲切,而又有凝重之意。

《好运设计》的开头作者写到:“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独自呆一会儿,抽支烟,不妨想一想来世。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甚至是设计一下)自己的来世。你不妨试试。”

3、严谨而悖向的幽默

史铁生的散文倾向于探索人生哲理,它的语言相对严谨,文中却又不乏时来的幽默?诙谐,并且文中多以具象喻理示情,寄寓哲思,语言便形象而又促人反省和思悟。

史铁生散文的用语虽不像专业论文那样严密,但他认真执著的探求姿态又让其散文的语言确切?深刻,显现了严谨之风,如对心灵与大脑?观点与立场?喜欢与爱等关系的本质性表述,体现了他比较严谨的思辨性。

谷运龙的散文作品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羌文化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

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羌民族历史及我们生活的环境和人生。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是谷运龙先生散文的特色。

例如《家有半坑破烂鞋》的结尾中这样写道:“从那堆不同年代不同质地的破鞋中,我听见历史长河的哭泣浅唱。那条路,那条故乡生活的路时而伸直入云时而弯曲入渊。那堆破鞋聚积着父母夏日的酷暑冬日的严寒。结晶着他们在那地头山林迈着万古单调而繁杂的步履的坚韧和刚毅……”。这些文字始终给人以思考,给人以遐想,令人回味无穷。

朱自清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功力于语言的锤炼和讲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散文写得非常细致华美,有如我们传统的“工笔画”,创建了“绘画的美”,具有诗化之美。三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在语言上更多地运用口语,使作品显得成熟自然。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

1、诗化美

一是各种奇妙的比喻。最为人称道的如《荷塘月色》里用“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与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香的风和月光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前无古人的。

二是独特的想象,为构造一美妙意境,作者有时真可谓煞费苦心。如在《阿河》里描写优美的别墅周围环境这样写道:“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三是语言的诗化和跳跃的节奏上。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用联翩而至的排比戛戛发问,感情之水如陂塘明渠,曲折明畅,让读者为之吸引、为之感染,而且通篇句子短促,大致押“e”韵,使全文声韵和谐,琅琅上口,通脱透明,惹人深思。

2、口语化

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当然,这与用朴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绵总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3、朴实清新

动词的出奇制胜、叠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散文活泼自然的韵味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如春风秋露,夏月冬雪,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如叮咚的山泉,啭鸣的黄莺,余音缭绕,袅袅不绝;如冰山雪莲,长白人参,外表质朴,觅之而实难得。

秦牧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以内容广博,文笔细腻,情趣盎然,风格独特而饮誉文坛。在他的散文中,人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产生出一种感奋向上的精神。这种以知识、情趣、思想三者结合而别具一格的特色,赢得了读者的热爱与赞美。

散文的语言特点

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五四时期,曾有“美文”“小品文”和“随笔”之称;当代又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

先说内容。作者不论是述说人生,还是描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既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发现,也是作者感情激荡、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

这种感悟的特点,首先是它体现着作者的个性。也就是说.作者披襟剖心,真诚道白,让读者从文中见出作者本人的经历、个性、趣味、爱好、志向、学识、修养??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暖冬日照下的地形地势、积雪的山、清明的水??作者是“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他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外来人”“客居者”新鲜、独特、丰富的感受(或许这种感受是济南本地人习以为常的,以至于感受力“钝化”了)。

其次,作者的感悟包含或暗示着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体验。因此,作者的感悟要保持个体的真实性,又不陷于个人心灵的“狭隘”圈子,而寻求与读者心灵的直接、广泛的沟通,以期获得读者的共鸣。如鲁迅的

《藤野先生》,描写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生活,表现一个普通的日本教师对中国留学生的关爱,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经历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转折。读者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国人作为弱国于民备受异族人的欺侮的悲惨现实。

再说形式。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的一角,写名士凡人的一些片段事迹,抒写一缕情思,传达某种趣味。有人说散文姓“散”, “散”就是散淡散漫、自由灵活。这种自由灵活,表现为在服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写法不拘一格,任意起止,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我们读过鲁迅、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它们无一不是精思巧构、自然顺畅而又奇妙独异之作。因为作者对所写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

如细致探究,具体情况又各显不同。就结构而言,千变万化,文无定法。有的比较讲究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就笔法而言,细小处落笔,诗意盎然。散文作家的笔墨,总是在对人物事件的细微处、局部的精描细绘处见出精彩的。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父亲背影这一细节大做文章,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不厌其烦地写来。正因为有这样的精描细绘,后面的“我的眼泪又来了”“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样的抒情语句才有出处,才落到实处。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景抒怀,其中对“像一条瀑布”的“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藤萝景况描写细致生动,淋漓尽致,占据了大量篇幅,分外引人注目。这些描写是抒情的起点或依托,是情思遐想得以飞动飘扬的缘由,是作者由小见大、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深刻哲理的基础。有人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这诗意就从这种精描细绘中来。

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看看这样的句子: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虽然平自如话,但写得很动情,很有韵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有时作者也特意锤炼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分外引人关注,如冯骥才的《珍珠鸟》最后写道: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是全文的点晴之笔。另外,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作者经常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文学语言的精彩,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春》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其中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有文采,有气势,有感情,像诗一样美。 这些内容上的意味、情致和形式上的变化、创新,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通过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体认,通过多多接触各种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炼我们的感受力、想像力、理解力、悟性。才能体会得到,才能体会得深透。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这既道出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又道出了散文欣赏的特点

篇二: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

一、鉴赏散文中的句子的角度:

结构上:扣题,引出,开门见山,总领,总结,首尾或前后呼应,承上启下,铺垫,伏笔。

内容上:本句内容概括,突出主旨

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虚实、动静、联想与想象。

散文的语言特点: 朴素自然美:口语化,方言色彩。朴素无华,亲切感人,充分展示作者的情感。 含蓄美:含义丰富深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哲理,借景抒情。)

音乐美:(叠词、句式上整句为主或整散结合)节奏明快,音节和谐,富有韵律,给人以音乐美。

绘画美:(多种修辞,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 典雅美:(文言词汇多,引用或化用古人诗词)语言典雅。 诙谐美:幽默 简洁美:

设计师散文

短句子。 细腻美:细节描写或表现情感细腻。

二、标题的好处:有好几种作用,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一般作用有: 第一,作为全文的线索 第二,点明主旨 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

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

第六,虚实结合的含义。有的标题是有多层含义,字面的和深层的。

第七,标题也反映作者感受,奠定情感基调。 第八,小标题。作用:格式新颖条理

清晰.能够很好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反复:同样的词语,同样一句话连继或间隔地在文章中出现,叫反复。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间隔反复还能前后呼应,使结构整齐。

四、开头的作用

1、点明文章主旨。 2、定下文章感情基调。 3、引出下文。

4、交代写作意图。 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6、写景为了渲染气氛。 7、介绍人物。 8、抒发感情。9、与结尾相呼应。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6、如果开篇是倒叙,那么,首段还兼有设悬念的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碰到景物描写,我们如何全面理解、准确分析其表达作用呢?

首先,我们应从思想内容上考虑。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比如《春夜喜雨》,

诗人精微描摹润物的春雨悄悄降临的景,以抒发诗人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之情。

二、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

三、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

四、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

五、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

其次,要从结构思路上考虑。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种作用一般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果树园》开头集中笔墨写果园明丽宜人的晨景,为全文定下欢乐的感情基调;而《故乡》开头的描写,定下的基调则是灰黯的。

二、起线索过渡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段落衔接处。《听潮》就是以潮涨潮落的景色变化为线索的。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景物描写一般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小说、戏剧中较常见。《碑》一文中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就将故事不断推向高潮。

四、暗示人物命运

五、另外,还应兼顾到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描写常常使语言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当然,有些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元的,这时我们要作综合分析。比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当时的悲凉心情和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又交代了背景,揭示了中心;还为全文定下了灰黯的感情基调。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归纳整理,我们也就不难准确分析、全面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是否借景抒情。 是否绘声、绘形、绘色。

是否从多种感官描写。

是否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

是否虚实结合或以实写虚。

是否联想与想象。

是否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里到外,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或顺序相反。 是否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修辞。

语言上是否有朴素、含蓄、音乐、绘画、典雅、简洁、诙谐、细腻等特点。

篇三:散文排行

日前,由中国散文年会组委会、《散文选刊·下》杂志社主办的“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在北京揭晓:梁晓声的散文《鹿心血》、于坚《大地深处》、王宗仁《高原上空的星》分别荣获前三名,紧随其后的分别是:陈奕纯《天使一滴泪》、刘庆邦《不让母亲心疼》、周冬雨《我有天下最好的继父》、赵钧海《我的恍惚的农场光阴》、蒋子龙《冬枣大热之后》、赵畅《良渚读玉》、贾凤山《难忘那个大通铺》、高亚平《豆》、墨白《我的大哥孙方友》、魏廷屹《墨隐》、阿成《德国印象》、陈绪伟《母亲的本能》等10余篇散文。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上榜的作品当中,两位新人作者分别是四川宜宾的高三生魏廷屹和内蒙古的大学生杨瑛,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据悉,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评选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读者选票3万余张,全部采用“读者投票”的方式,针对当年度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散文,以作品得票总数的高低来决定上榜的名次。最终,22篇散文以高票数夺得2010中国散文排行榜前20位,分别获得了主办方颁发的奖金、证书以及奖品。湖北读者杨秀武在信中写道:“读了散文《天使的一滴泪》,让我在纸上再次感受到了张家界那阔大、美丽的世界,万物次第惊醒、聆听、行走、甚至奔跑起来,而这一切却都使大美的世界沉入更深的静,时间的旅行者在雾里穿行,使整个人整个灵魂都湿了醉了。所以,我要投它一票!”

天使一滴泪

天使一滴泪,仅仅是一滴泪,那泪,千年一颤,绿了三湘大地,最绿的,就是张家界。

来湖南出差已经三四天了,对于仙境一般的张家界的向往更是与日俱增。睡不着,还是睡不着。好不容易捱到4月19日,午饭后,只得狠狠心,推却所有的事,约上三五文友驱车直奔湘西北的方向。游张家界,主要是看什么?当然是张家界的山了:“天下奇山”、“天然雕塑园”、“天兵出征”、“十里画廊”??一路上,我的脑海里反复跳跃着这些词汇。张家界,难道真的是天使的一滴眼泪吗?

游玩只能安排在4月20日全天了。

一大早,当地的朋友就给我们派了一辆小车上山,顺道又接了市里的一个导游小姐。半途,导游小姐忽然望望车窗外说:“哎呀,今天是阴天!大家下车时别忘了带伞,小心下雨!”果然,在张家界景区吴家峪口门票站前的小广场,当我们不以为然地下车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一丝丝一缕缕的薄薄的水粒儿。“下雨了!”我们边慌忙撑伞边说。导游却习以为常地纠正道:“这不是雨水,是雾啊!在张家界,‘十天九雾’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细细看看,的确是雾,零零星星的水雾,远山近峰,四下飘散。朦朦胧胧中,一如少女般清秀、清明的张家界便向我们姗姗而来。我想起了两个字:忧郁。这雾,这女子,这时刻,都应该是忧郁着的吧!

上得山来,端坐在环保型的中巴车内,一行人遥望车窗外影影绰绰的山色,方才知道张家界的雾气之大。行至著名的“十里画廊”景点时,雾气浓得似乎化不开了,风一吹,宛如一道道洁白的纱幔似的在飞舞。可眨眼之间,那纱幔又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3103座的石峰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点点痕迹都没有了。然而,美并没有走远。推开窗玻璃,我看见一粒一粒的雾水扑面而来,细细的,尖尖的,滑滑的,凉凉的,好像少女密匝匝的心事,好像少女绵长长的忧愁,好像少女的情歌。只一下,整个人整个灵魂都湿了醉了,都掉进了这幅画里。忽听见导游小姐叹了一声,又叹了一声,忙问何故。她说:“真是太遗憾了!这么美丽的景点都被雾挡住了,什么都讲解不成了,唉??大家如果不是赶上这样的鬼天气,该有多好啊!”我知道,她遗憾的怕是自己的口才派不上用场了吧?算了,不听也罢。

和我一样,雾里的张家界也应该是忧郁的。

在号称“世界第一梯”、高326米的“百龙”天梯上,在奇峰险要的迷魂台山道间,在对“天下第一桥”天然石峰桥的仰视中,在袁家界的土家吊脚楼下,雾,始终引导着我们一步步走进原始,走进一个个神话故事。宛如几千年以前的那个天使、那个忧郁的湘西少女,相约相伴,一路无语。这样的天气里,在张家界369平方公里的大野上,我不知道传说中的武陵峰林是什么样子,不知道现实中的金鞭溪到底有多美,不知道千里相会的夫妻岩是否真的感天动地,不知道天子山御笔峰是否再现“好莱坞”大片《阿凡达》里的惊险神奇。只剩下了雾,无边无际的水雾,越来越细密、越急切的水雾,斜斜的,弯弯的,湿了眉眼,润了衣衫,即使是一个个都打着雨伞,也无疑是徒劳。在上山爬山过程中,有人忙着用数码相机拍照,但在回放时总是摇摇头删掉;有人小声地问着导游这样那样的山峰的典故,在想象中对照现实中的一峰一景。也难得导游在喘息间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我倒是对这些不感兴趣的。时下,大同小异的旅游景点已经使我们的眼球麻木了,神奇的山水风光已经被过多的商业包装变得越来越俗气。相反,寻找大自然的原始、古朴倒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共识。面对水雾浸染的张家界,好像中国画一般的张家界,我的心灵是清明的,这个世界是清明的。清明是一只飞翔在时间之外的小鸟。 朦胧是一种忧郁,忧郁是一种美,发现美,也当属于画家。

雾越来越急,越来越急,自然而然,雾演变成了一场薄雨,小雨,毛毛雨,不动声色、密密麻麻地下着,宛如湘西女子正织着土家的布面,一经一纬,一送一顿,织着一场忧郁、绵长的春天。我们在山间行走,青黛色的山峰缥缈若现,云雾间的建筑缥缈若现。猛回头,鸟瞰盘山道上正在移动着的四方游客,宛如一只只五颜六色的蚂蚁一样,在群山峰林中品读着人世间一场巨大的寂静之美。返程途中,我们改乘天子山索道,果然,一座座石峰大山藏秀,一列列天兵指点江山,人在其间,宛如在天堂里漫游,不忍归去。天上人间,天使是唤醒每一个灵魂上路的人,是第一个带给我们祝福的人,是发现美、传播快乐的人。但是,天使却在三湘大地上流下了一滴泪,那泪,就是张家界。所以湘女最多情,所以湘竹斑斑泪,忧郁成一种守望千年的沧桑。

回到门票站的时候,已是傍晚。突然之间,雨停了,雾散了,神奇的张家界渐渐显现出她的大美。我们不禁哑然而笑,然后,是无边的遗憾。导游小姐看出了我们脸上的表情,说:“这样吧,我做为一个湘妹子,给大家唱一支张家界的情歌好不好?”我们齐声鼓掌。她便很羞涩地唱起来。歌词记不全了,大意是“阿哥要下山,阿妹舍不得;下次若回张家界看俺,一定不要走路——坐车——开车——坐飞机来,阿妹心疼俺的阿哥呀”。坐在后排的张国领急了,忙问:“这也不能来,那也不能来,你让我们咋来看你呀?”导游小姐接着唱道:“下次若回张家界,一定要从梦里来。”片刻醒悟后,我们都大笑起来。再让她唱一些别的,她大概是生气了,索性一言不发。这样,一直赌气到我们和她的分别。

入夜,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白日里张家界的云雾,盘旋着她那忧郁的眼神,辗转反侧,睡不着。后来在半睡半醒里听见了一阵阵蛙鸣,就再也睡不下去了。

不如不睡,想想那山、那人、那情歌,吸了二三支烟,倦意渐渐又来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