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胡钰璞)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2 06:14:16 体裁作文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胡钰璞)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胡钰璞)作文

    学习了第五单元这组课文,在课外又看了许多有关资料,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鲁迅先生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从他的外貌上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头发总是一根根直竖着,整个人虽然很瘦,却一点都不颓唐,精神抖擞。鲁迅先生为了拯救无数痛苦,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用自己手中的笔担起了这个任务。在他受到各方面的批判,压制,排斥时,他仍旧坚强地搏斗着,坚持自己的思想。他的文章唤醒了一大批的民众。在政府不许他的文章发表时,鲁迅先生冲破重重困难,更换了一千多个笔名,仍旧不屈不挠地用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这位以笔为武器,被毛主席称为是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先生,被誉为是民族魂。是他为当时的黑暗社会开辟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是他唤醒了民众的觉悟。他是民族中最闪耀的明星!    在我的印象中,鲁讯先生还是位甘于奉献的人。他总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即使自己生病了,还不顾一切地三更半夜写文章。他给青年写信、回信,总是真诚地帮助他们。鲁迅先生还十分珍惜时间,他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医生的写照。这位伟人,这位民族魂,他深深铭记在了我们的心中,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导了无数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他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和敬佩!

篇一: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处处是资源,只要指导学生,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贮积素材,作文时知道从哪个库里拿“米”,“香喷喷的米饭”——作文才能新鲜出炉。

一、文成于思,思源于识。

没有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无“思”无“识”,文思就会枯竭。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思”,他们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

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常常集中在娱乐明星、体育新闻、网络游戏、休闲时尚等方面,他们的兴趣永远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教师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拿出一定的时间(如每周一节课或每节课前几分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学生做积极的理性思考,就能变“废”为“宝”,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

二、开辟多彩路径,浇灌芳菲满园。

博览众书,《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还是要挤出时间来品读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丰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们做到资源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一周搜集一条有价值的材料(要求典型、新颖),全班就有七八十条,将这些材料分类汇编,天长日久,库存会越来越多。学生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名人轶事、文化视点、评论随笔、历史典故、科学发现等等。

三、充分利用教材和读本,摄取相关信息归类整理

教材和读本是学生手头最主要的也是使用效率最高的学习语文的载体,其中的很多信息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摄取、归纳信息的方法,不要让这些资源成为“匆匆过客”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

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我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把多年来课文后要求背诵的,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四、学会一材多用

写作的材料具有互通性。如高中

美、凝炼,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水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歌曲作为学生深透体验、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以流行歌曲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开拓认识领域和写作思路;学生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拼则赢,不拼则败。学生从《回家》中感悟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浓浓的亲情,脉脉的柔情,温暖的关怀。家不仅是人类自然之躯的栖身之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心灵家园。

学生在12年是学习生涯中已经累积了不少诗词名句,我们指导学生把这些烂熟于心又满口生香的诗句或用于题目,或用于题记,或点缀文中??让文章充满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

篇二:“以人为本”,让小学生作文返璞归真

“以人为本”,让小学生作文返璞归真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其原因的同时,提出写作要从积累和表达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生活,抒写生活,赞美生活;努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热情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关键词】现状分析具体对策生活积累返璞归真作文能力作文个性生活化作文表达方式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场面一:作文指导课。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写作的题目是《快乐的星期天》。学生:哎,又写作文,还是快乐的星期天,哪来的快乐?烦!烦!烦!

场面二:月考后老师集中评卷。师:学生这次作文也没大进展,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还是内容空洞,材料陈旧,语言干瘪。

场面三:作文评讲课。学生:没劲,写来写去还是70多分,看来我真的没有写作天赋。师:你们怎么不长记性,都讲了N次了,要写自己的事,要写出真情实感。

剖析原因: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遗憾的是,现今小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的不是选取“老师到我家帮我补课”,就是选取“老师挑灯批改作业”。

学生作文“假”、“大”、“空”,究其根源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积累而造成“无米之炊”。另外,在应试教育一统化标准的严酷束缚下,教师在作文指导时重技法,轻体验,违背了“真教育”和“活教育”的思想,学生的写作动力多源于外动力,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的意志愿望或限制条件进行写作。因此学生缺乏情感体验,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享受不到写作的乐趣。

为什么小学生会产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感知方面的因素:作文,首先就是要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出了其中的道理。现在,为了应试,学生大部分时间被关在教室里,缺少对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的观察。另外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缺乏观察的计划性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等等,也会导致学生缺少对

而从大面积来看,作文教学仍然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习作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丢失真情实感,一味追求写作技巧的系统构建,忽略小学生交际行为、身心发展和语言习惯的规律;加之受应试机制的严重束缚,为追求高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甚至不惜抄袭,学生作文完全被异化成与真情实感,生活实践毫不相干的“伪劣”商品。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直以来,小学生写作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发出“作文难作,难作作文”的感叹也是由来以久。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上课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等,但学生的作文仍然是在咬断笔头、绞尽脑汁后东拼西凑来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和学生那朝气蓬勃的样子和灵动的眼神极不相称。

那么,如何摆脱这个困境,实现作文与生活的沟通呢?方法只有一个: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我认为必须走这样的一条路子——生活化作文教学。那什么是“生活化作文教学”?即在作文教学中以客观的现实生活为根基,注重个体情感体验,让学生可以自然、自由地写作,展示自我的个性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在《玩得痛快,才写得有味》中指出:“大自然是美丽的,生活是绚丽的,学习劳动是幸福的,玩耍是快乐的。生活中,放开手脚和小伙伴们玩个痛快,壮胆去放鞭炮焰火,去赶集看花灯,去自己制作门帘??那时,你会发现许多旁观者发现不了的细节,获得最真切痛快的感觉,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写出有声有色、真切感人的文章。”

几位大师短短的几句话,都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意义,也是作文教学主体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主体的有力理论依据。

积累和表达的不统一是学生写作水平提不高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都有作文。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觉地对身边的事物留心观察,细心体味,用心感悟,正如“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是孩子每天生活时间较长的地方,更是孩子最熟悉最真实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观察点引向家庭,不仅可以使他们加强对家庭的了解、认识和热爱,还能直接丰富他们的作文题材,引发他们的写作真情。

现代家庭生活的改善,大多表现为居住物质环境的优化。然而学生往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对过于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教师有必要引导他们去留心、去观察、去记录。如:观察住宅的外观,包括房子的方向、通风、采光等,室内的装饰(颜色的搭配等),家具的摆设(怎样摆放更合理、科学等),厅室的格局、建筑风格等。将所观察到的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并通过今昔对比,感受生活的富足与幸福,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的生活圈子里,亲人是他们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人了,但学生未必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的个性品质。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或感人,或难忘。给人以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并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家庭所发生的事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家里发生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叙述出来,从这些生活琐事或趣事中,获得各种真实的感受和人生启迪。

(2)把视点引向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构成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主要场所。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校园生活呈现出多元化、趣味化、人文化等特征。学生将在这里渡过紧张而又充实欢乐的时光,教师应启发他们珍惜并且留心观察这一阶段的生活,给他们的人生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在学校,课间是学生的自由天地,他们会开展讨论问题、讲故事、制作手工、看有益课外书等活动,偶尔也会做些追跑、打闹、恶作剧之类的错事。学生真心喜爱并倾心投入地参与了这些活动,亲历了发生在课间的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留意观察并通过经常的不拘形式、不计篇幅的小练笔,把它们记录下来,真实地再现校园多彩的生活,从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在校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参与各种活动之外,还要与同学、教师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事情发生。通过观察积累这方面的题材,不仅能发现交往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有益于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

(3)把视点引向社会生活。

社会是生活的万花筒,千姿百态、五光十色。虽然不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领域,但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或多或少地涉足社会,接触到社会,并不同程度地了解社会,接受了学校中所没有的新奇。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是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有效途径,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同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可以很大程度减少社会的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行走街头,闲逛超市,漫步公园,乘坐公车,学生都可能看到或听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事情。这些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沉思,或令人不解,或令人捧腹。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留意并记下这些事情,就等于为他们开辟了极好的作文“题材库”,也诱发他们对身边点点滴滴的关注,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约定俗成的风土人情、民情风俗和生活方式,既反映传统,又昭示现在。除夕的烟花烂漫、春节的拜年走亲、中秋的团聚赏月、重阳的敬老尊长??每逢节日,民间总呈现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象。学生对节日有一种天性的喜爱,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融入节日的气氛中,瞄准一角一隅,一事一境去观察,然后记下自己的感受,这必定会令学生情趣顿生,得益匪浅,同时又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情感。

2、关注生活体验——把生活表达出来。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真实地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表达出来,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再现出来的一个过程。

当前有很多学生写作常常不善表达,明明知道有事要写,有情要抒,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滔滔不绝,说得是头头是道,但一要他写下来就很费功夫了。学生的书面表达除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强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强调学生作文内容的思想性、语言的规范性、表达的技巧性,程式化严重,却忽略了他们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的“自由度”,严重束缚了他们的个

性,扼杀了他们的想像力,逼着他们说一些毫无生气的话,甚至是假话,缺少应有的童真童趣。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兴趣,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1)命题生活化。

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很大可能是教师往往出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成人化”题目。所以,教师命题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善于打开他们最真实的心灵窗口,给他们搭建一个自由抒写情感的舞台,引导他们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如:我的爸爸(妈妈)(开朗、幽默、严厉、健谈、沉默?)、我引以为豪的班集体、老师,我想对你说、老师的目光等等。有很多生活里的事可以写,而且这些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在一次次的写作成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

(2)方式生活化

我认为学生的写作不能仅仅局限在统一布置,有时可以灵活处理。如我经常在学生的作业本里留言,谈的主要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话题,而且是因人而异的,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同学之间的等等,学生也喜欢用这种方式和我交流,自由度大,而且内容也正是我们写作一直追求的用“真情实感”写作,经过长时间以这种方式和学生交流,发现这些学生的作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时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要求学生给这些人写信,这不仅成了一份最好的节日礼物,同时也是一个练笔的好机会。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方式下写作文,既有趣味,又能自由表达,有很大的空间,慢慢就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了。

除此之外,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生活、情感、情绪等,在合适的时机布置作文,写出最贴近生活,最能反映生活的文章来。

总之,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符合新课程精神,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学生将走出“作文难作,难作作文”的困境,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我因作文而快乐!”的境界。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针对作文教学随意、刻板等现象,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死去活来”的主张。“活来”,就是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找“米”,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要允许学生有规有范、画地不设牢??《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有自己的感受,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1、以生活为源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宝库,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推动力。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本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寓作文教学于生活中。在进行作文训练时,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就地取材,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汲取时代的“活水”,挖掘写作的源泉。

要让作文教学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教师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发现身边的可利用资源,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小的如学生间发生了矛盾、班级篮球赛的胜负、校园的一草一木等。大到申奥的成功、奥运圣火的传递、抗震救灾的新闻、

神舟飞船上天等等,无不是我们引入作文教学的活生生事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亲近生活、审视生活、感受生活,就能寻找一条真真实实的写作“活”路。

2、活化形式,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需要。

作文教学生活化另一个层面就是活化学生写作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通过分析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来写,表现的是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绝不能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写作。因此,让学生的写作成为生活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拓展写作的形式。我要求学生练笔的形式有: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写给班主任和家长看的周记、写给老师或自己的悄悄话或书信、阅读课外书的读书笔记、记录生活中一朵朵小浪花或偶尔闪烁的灵感笔记、就某一问题与老师、家长、同学探讨的笔记,学期初的计划和期末的总结,甚至是平时的请假条等等。通过生活化的训练,努力缩短学生作文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有了需要就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泉思涌动,下笔如有神。

3、回归生活,放飞学生真我个性。

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个性。科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确,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它的个性特征是最明显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写文章的角度会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注重保护学生生命尊严,尊重他们的个性,在作文命题时,跳出应试作文的模式,抛开定性思维,多从学生生活的角度考虑,避免命题的专断和机械。

让写作回归学生的生活,不但可以放飞学生真我个性,还可以借此为载体培养生活真人,达到双赢。因而我们的作文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作文教学的课堂,通过作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体验生活,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面对漫天风雪,柳宗元吟出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虽不乏诗人的孤傲,但毕竟满目凄清。而久居边塞的岑参,面对“胡天飞雪”,却慷慨激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值严冬,却如置身无边春光之中,惊喜之情流于笔端。毛泽东笔下的雪景,更是激越豪放,气势磅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于天公试比高。”反映了一代伟人宽广的胸襟,昂扬的精神。

同为雪景,却意境迥异,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问题。所谓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即从同一信息源出发,探幽发微,得出不同结果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强调多解和求异。对存在的同一客观事物,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1、用发散思维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是思维的起点,生活的积累是知识的源泉。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不断有所发现,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平时我十分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并激励他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大胆思辨,存同求异,力求出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记得一年冬天,我布置同学们细心观察冬天的景色,写一篇观察日记。交流时,我发现同学们的日记真可谓异彩纷呈。有的写雪后,银装素裹,玉树琼枝;有的写松树,四季常青,斗霜傲雪;有的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尤其是一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返璞归真童心飞扬论文

返璞归真,童心飞扬

----浅谈小学习作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实践与思考

兴义市向阳路小学:耿明富

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它,甚至为之苦恼。他们认为作文难,把写作文当成是一种负担。翻开他们的作文本,往往找不到他们生活的影子,听不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话语,闻不到他们天真烂漫的朝气,更不可能看见富有童真童趣的内容从文字中跳跃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克服作文难的心理,首先必须解决这“米”(即写作素材)的来源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代教育家朱熹的这句名言不仅道出了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求得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及家庭、社会、各种自然环境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童眼去观察,去写作。那么,如何改变目前习作教学之现状?唯有让其走生活化之路,别无他途。

所谓生活化习作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学习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

到真正的陶冶。

生活化习作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让主体站在源头上习作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作文,让童心飞扬,让童言无忌,让童趣横生,返璞归真,产生原生态效果。

一、拓展空间,积累丰富多彩的真素材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作文是否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因此,我们认为拓展作文素质的积累空间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我们平时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质的习惯。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

2.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许多可写的东西,但如果不留心观察,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值得写的内容就会擦肩而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赏,在玩赏中观察,从中获得感性真知,从而他们会写出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3.让学生走进书籍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学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视野越宽,知识面越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充电,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解放心灵,掏出内心深处的真心话

解放心灵,就离不开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然而,当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和无端地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这些无形的绳索捆绑了学生的自由心灵,无法让学生的智慧之蕾盛开、生命之花怒放,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制约了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难看出,现在的小学生作文的程式化、成人化、政治化现象相当普遍,而反映少年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童韵的作品却廖若辰星。因此,要使学生在习作中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学生开展心灵对话,努力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种种恐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让学生能在习作中“畅所欲言”的环境。

三、开拓思想,展现实实在在的真感觉

解放心灵,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环境,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还应赋予学生作文时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心中想到的,说真话、吐真情,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写的。

有这么一个教例: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我的爸爸》的作文。在写作中,学生大多写爸爸是某一方面的工作能手,这样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写他不喜欢爸爸,他觉得爸爸脾气粗暴,不是个好爸爸。结果,老师觉得这样的作文不好,我却认为这个学生的思维与众不同,有独创性,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心话,写出了自己的真感觉。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发展。翻开一份份作文总有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无论是形式上、内容上,甚至遣词造句都有相似之处。似乎是同一种思想,同一种感情,同一种声音。比如某年高考,“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许多考生都“安排”自己的父亲“遭遇车祸而身亡”,令人啼笑皆非。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真正给予学生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让初学写作的学生敢想、敢说,能大胆地把生活的体验反映在自己的作文中,写真人、记真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发自己想抒发的情,这样才能在他们的习作中找回实实在在的真感觉。

四、随心所欲,写出富有个性的真性情

我们提倡学生写“放胆文”。所谓“放胆文”就是让学生放开胆量去写作文,事情是怎么样就怎么写,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要求说

出真心话、描述真感觉、表达真性情。作文时要使学生的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允许学生自由倾吐、无拘无束,甚至随心所欲。具体做法:

1.命题要自主

以往受作文命题的限制,学生往往需要应付基础训练上的作文命题,违心地述说着苍白无力的话语,真正精彩纷呈的生活却被埋没了。我尝试不出题目,不定框框,鼓励学生用心诉说,于是学生的笔下处处闪耀着生活的光彩。从调查的结果看,学生愿意写、乐于写,习作中流露出的“孩子气”“童稚语”随处可见。广大教师认为,自主命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倾吐环境。

2.选材要自由

题材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活实际。学生之所以会说假话、空话,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脱离了生活实际。题材要真实就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两个真”非常重要,我们说的自由表达正是以这“两个真”为基础的,离开它们自由和个性就成了空谈。

3.表达要自然

小学生习作在表达形式上往往有许多人为的壁垒。只要稍稍翻一翻各种作文指导类书籍,就会发现这些书的内容都是些“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或是“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布局八要”,这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使学生作文处处受约束、时时受限制,无从下笔。即使作文写好了,也常常是已经模式化的作文了。应该让学生随着“意识流”顺其自然的表达,不要过于讲究写作技巧。

下页

篇四: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处处是资源,只要指导学生,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贮积素材,作文时知道从哪个库里拿“米”,“香喷喷的米饭”——作文才能新鲜出炉。

一、文成于思,思源于识。

没有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无“思”无“识”,文思就会枯竭。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思”,他们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

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常常集中在娱乐明星、体育新闻、网络游戏、休闲时尚等方面,他们的兴趣永远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教师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拿出一定的时间(如每周一节课或每节课前几分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学生做积极的理性思考,就能变“废”为“宝”,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

二、开辟多彩路径,浇灌芳菲满园。

博览众书,《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还是要挤出时间来品读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丰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们做到资源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一周搜集一条有价值的材料(要求典型、新颖),全班就有七八十条,将这些材料分类汇编,天长日久,库存会越来越多。学生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名人轶事、文化视点、评论随笔、历史典故、科学发现等等。

三、充分利用教材和读本,摄取相关信息归类整理

教材和读本是学生手头最主要的也是使用效率最高的学习语文的载体,其中的很多信息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摄取、归纳信息的方法,不要让这些资源成为“匆匆过客”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我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把多年来课文后要求背诵的,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四、学会一材多用

写作的材料具有互通性。如高中

可见,一则材料,如同一块未经治理的“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把“有限”的材料用到“无限”的话题中,这才能让自己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时,能百变手头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五、善用歌曲诗词

学生处在歌唱年龄,哪个少男少女不歌唱,哪个学生不喜欢流行音乐?优秀流行歌曲都是生活之歌,是创作者做了生活“有心人”的结果。优秀流行歌曲精美、凝炼,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水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歌曲作为学生深透体验、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以流行歌曲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开拓认识领域和写作思路;学生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拼则赢,不拼则败。学生从《回家》中感悟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浓浓的亲情,脉脉的柔情,温暖的关怀。家不仅是人类自然之躯的栖身之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心灵家园。

学生在12年是学习生涯中已经累积了不少诗词名句,我们指导学生把这些烂熟于心又满口生香的诗句或用于题目,或用于题记,或点缀文中??让文章充满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