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140+限时征文:我为何一直在写博客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7 13:58:52 单元作文
140+限时征文:我为何一直在写博客作文单元作文

精选作文:140+限时征文:我为何一直在写博客作文

                        140+限时征文:我为何一直在写博客

 

我的新浪博客处女作《大刀进行曲》发表于2010-05-1514:16:22。转眼间,我写博客已五年有余。期间发表了3464篇文章,除了外出几乎坚持天天写博,写博客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能坚持这么多年,自己也是始料未及。那么,写博客无名无利,我为什么能够坚持一直在写博客?换言之,写博客有什么好处呢?

通过五年多的写博经历,我体会到写博客至少有这么几个好处:

一,博客作为一个自由发表的平台。不需要通过任何复杂途径、不需要求助任何人,也不需要看谁的脸色,只要内容健康,不违法,不违规。自己写出文章来就能“发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精神上非常自由。

二,博客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博友间你来我往,在文章的最后有评论栏,大家可以发表评论,以文会友,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博友中藏龙卧虎,不乏高人。使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从中知道了自己的长处,也知道了自己的短处。

三,博客是一个增加乐趣的平台。开博客后,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不由自主地惦记着写东西,拍照片,关注着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自己策划、主编、主笔,来完成作品。从而找到了更多乐趣。使平庸的世俗生活变得更充实。

四,博客是个锻炼思维的平台。通过不断写博客,大脑思维更加活跃,人到中年的我,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何乐不为!动脑子的人永远年轻,写博客的人永远年轻。

五,博客是个心灵栖息的平台。博客好比人生的后花园,有了博客就有了念想,现实生活中喧嚣繁杂,烦闷时进去遛一遛,看一看,人有时是需要“躲进后花园”,不知不觉把烦恼抛在了九霄云外。

篇一:国学经典伴我成长征文比赛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中。因为大家只有发愤自强,奋斗不息才会得到赏识,也才会找到一份轻松的工作。现在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但是我还是不会忘记它为我带来的哪些好处,哪些帮助。

记得我8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国学经典》。我很高兴,便一把抢过那本书。你们别可以为我年龄小,认的字就少。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我认的字是同龄人的两倍。每天下午,我总会翻一翻这本书,看一看它的内容,不断地在书海中享受。我喜欢读书,更喜欢朗诵《国学经典》。现在那本书已经很破旧了,但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珍惜它,喜欢它。《国学经典》对我的影响很大。

《国学经典》是一本浓缩了许多精华的书。是一本带给我们知识的书,更是一本带给我们无限智慧的书。如果说这本书是一粒米,那我就是精华。如果说这本书是以位温柔的老师,那我就是个两三岁,对老师说的话似懂非懂的小娃娃。《国学经典》带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我的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书籍还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我们读书就要拥有火一样的激情。“书是人饥饿的时候的一片面包。”我想我想这句话用在我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我离开了书籍犹如离开了空气,不能呼吸!爱上《国学经典》吧!它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来和力量。

书,是不能离开人们生活的,书是多么美好,多们有智慧啊!希望大家爱上看书,看上书的智慧和美好!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七一宝轮小学628003指导教师:

宁夏18981262266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七一宝轮小学五年级五班尚秋阳

小的时候,我特别爱玩,妈妈就经常给我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当时我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妈妈却时常挂在嘴边。

直到现在,我上了五年级,学校发了《国学经典》这本书,我觉得可高兴了!当翻开

我心里就像有两个人一样,一个穿着白衣,一个穿着黑衣,他们正在为了我去看不看电视做斗争。最后,我选择了抛弃作业,看电视去了。妈妈问我作业写完了没有,我随便说了一句,写完了。直到

的方法,直到她下一次能够自己做出来为止。这就是我喜欢国学经典陪伴我成长的原因,因为她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从《国学经典》中,知道并且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知道了:人的一生必须要活得光辉灿烂,为了祖国的昌盛,为了成为世界的栋梁,去努力拼搏吧!去努力得到它吧!人的一生不能得过且过,得为一个目标,去拼搏,去争取,不管拼搏是否让你疲惫,不管争取是否让你灰心丧气,都应该坚持下去。

记住,没有一点儿时间是毫无意义的,在这时间的洪流里,好好地读一读《国学经典》,你一定会受益无穷的!我要让读《国学经典》成为伴我一生的习惯,让《国学经典》成为我迈向成功的阶梯。

读国学经典只有深入的去读,去体会,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七一宝轮小学628003指导教师:敦惠蓉13981261236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七一宝轮小学

许多人都说:“国学经典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呀!”我就在想,为什么国学经典是我们传家宝?

自从我学了一本国学经典书我才知道,如果我们祖国没有了国学,祖国怎么能强大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国学别的国家的人就会欺辱我们中国的。当然,国学经典也一直在伴着我们成长,怎么伴着我们成长呢?

当然喽,国学经典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历史就有过的传家宝

了。在我非常小的时候,妈妈就让我背国学经典。我努力用心去背,当我背给妈妈听的时候,我背一句,妈妈就哭了,我问妈妈怎么哭了?他说:“然然,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让你背吗?是因为你姥爷很喜欢国学经典,小的时候经常去背他它,现在你姥爷不在了,我们更应该把这本书背好。当初你姥爷年轻的时候,我已说把这本书煮了,让你姥爷很伤心。”不仅这些,我还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有一次,我在火车上碰到一位吸烟的叔叔,把我呛得直咳嗽。我就过去说:“叔叔,这是无烟火车,是不可以吸烟的哟!一定要记着!”那位叔叔不但不领情,反而把我说了一顿:“你这小屁孩,你懂什么,烟非常好吸。”说完,自己自言自语地说:“小小年纪,管这么多事,自己学习的事管好就行。”旁边的一位叔叔不耐烦了说:“人家孩子劝告你,你却好不领情,还说了人家一次,你还不道歉呀?”就这样,我从中得到了幸福。其实,我们祖国的国学经典非常有名,每当我一读国学经典这一本书的时候,我就会满脸泪花,也就是因为这样,也想起了我姥爷!所以呢,我对国学经典产生了乐趣。

我爱国学经典,让我们记住他吧!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七一宝轮小学628003指导教师: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七一宝轮小学五年级三班张玲欣

在我的十年生活中,我读过许多本让我难忘的书。但是,最让我喜欢和难忘的书。就是,“国学经典”。在它的滋润下,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2015年

要帮助的人……做个爱心天使,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二)沐浴阳光,挥洒阳光(中学组)

寒假来临,同学们暂时告别了繁重的学习任务,可以尽情地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健康有益的爱好活动,发展一下自己的特长……沐浴阳光,挥洒阳光,做一个阳光少年。(以下活动设计仅作参考)

1.学习安全知识,并积极向周围的人宣传安全知识。

2.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读书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学习电脑网络知识,美化设计博客;学会与人交流,和同学常联系,每天与家长聊天交流;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心。

3.开展“30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活动。寒假期间,开展“30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活动。

(二)阅读阳光,思考阳光(教师组)

辛辛苦苦一学期,老师们终于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一下了。告别了那些喧闹的教室,告别了那些淘气鬼,告别了那些琐碎的事务……在欢度春节走亲访友的间隙,我们不妨静心心来,读读书看看报,思考一下关于“阳光课堂”、“阳光教育”、“阳光人生”的话题。

征文时间:

2015年1月25日——2015年3月10日

投稿方式:

在莱芜博客网个人博客中发布即可,并以“【阳光】”为标题前缀(管理员通过这个前缀查找你的作品,很重要哦!)。发表后可留言进行提醒,方便编辑统计。

作品要求:

1.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记录自己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力求写出真情实感,严禁虚构和抄袭;

2.题目自拟,力求新颖醒目;

3.小学组字数控制在300-500字,初中组控制在600-800字,教师组控制在1000字左右,特殊情况字数可以酌情处理。

4.参赛作品请务必在题目下面注明学校、班级、姓名,文末注明指导教师姓名,以供获奖后联系使用。

5.利用数码设备,把自己的实践活动过程拍成图片或视频,插入博文中,让文章真实可信,图文并茂,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奖项设置:

1.获奖名单和部分优秀作品将刊发在《莱城教育》上。

2.获奖作者将获得“开心作文”培训不同面值的学习优惠卡一张。其它实物奖品届时通知。

3.获一等奖选手将获得金海旅行社提供的免费省内旅游一次或者优惠卡。

4.获奖选手将获得汶源书院免费培训的机会。根据年龄段确定人员及内容。内容包含:读书会、国学讲坛、茶艺、礼仪、古琴、吟诵等。

祝全体师生和各位博友们春节快乐!

莱芜博客

2015年1月25日

2016届高三阅读写作文选文选3

目录

法大聘邓亚萍兼职教授为何不妥————————1丰子恺:爱是人间休止符————————————4屠格涅夫的祝福感—————————————17待遇与面子:卢教授的撒野与屠呦呦的拒绝VIP——18屠呦呦演讲中的古籍让多少国人无颜以对————21读书十忌——————————————————25古人如何说再见———————————————27让阅读拯救文化缺失的危机—————————31屠呦呦:荣誉在后,问题在前—————————37邓亚萍教授的“四条件”能否服众——————40为什么读心灵鸡汤会让人变傻————————41忏悔的力量——读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45余华:我是怎么从牙医成为作家的——————52柴静:我只是讨厌屈服————————————53屠呦呦演讲时主持人全程跪着被称“最美姿势”——75中国已消失的9所著名大学——————————81

法大聘邓亚萍兼职教授为何不妥

京华时评的博客不能契合学科专业地跨领域聘任名人做教授,更像是拿自己的职称名誉做交易。这种对“名人效应”的孜孜以求,恰与公众理想中的高校定位相违背。

邓亚萍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引发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舆论效应。一些法大校友和网友提出质疑,有学生公开致信校领导要求作出解释。中国政法大学随后发布声明,称符合兼职教授聘任规定中的条件和程序,聘请邓亚萍担任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

无论是在体育事业上的不折不挠,还是个人求学上的奋发努力,邓亚萍都不失为高校学生学习的榜样。倘若高校时不时将其请到校园,与学生们一起分享她的人生经历和成功秘诀,我想不光是大学生,大概公共舆论也是欢迎和认可的。为什么一聘为教授,公众就反感了呢?

公众的质疑首先来自一种感性认知:体育教练成为法大教授,职业与专业两方面的巨大落差,难免让人产生离奇之感。尤其在当前教授评审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在学术缺乏宁静致远而喧闹浮躁的环境中,高校这种攀附名人的举动似乎并不讨巧,反倒显得是在自降学术品性,有些过于流俗了。

这些年来,大凡名人被聘为教授、兼职教授的新闻,总是会带来一片质疑之声,惹恼了不少人。被聘的名人教授是否上课、

有无研究,更是备受公共舆论关注。说到底,公众质疑的原因,既有对“名人”挤占社会资源的反感,也有对“名校”过于贴近功利的警惕。而类似拿大学职称名誉攀附名人的现象,弄不好往往会让高校“自毁长城”。

因此,事件的焦点不在邓亚萍有没有真学识,那些拿出邓亚萍文凭和求学经历说事的人,当真误解了公共舆论反感的原因。而学校的回应也有些“牛头不对马嘴”,若按照其逻辑,学校是否还要聘足球明星、羽毛球明星、影视导演乃至歌星影星来当兼职教授,以支持学校的体育文艺建设呢?

高校不是不能聘名人当教授,但前提是这种聘任有助于学校的学术发展,不能牺牲高校大学自治的精神理念。不能契合学科专业地跨领域聘任名人做教授,更像是拿自己的职称名誉做交易,说到底无非是为了“名人效应”。而这种对“名人效应”的孜孜以求,恰与公众理想中的高校定位相违背。提高高校的名誉和吸引社会资源的能力,正途应当立足自身的专业影响和知识输出,而不是借助名人的传播力量。

另外还值得反思的是,在制度视野下,国家理当为高校留足教学科研的自主空间,但一些高校聘任兼职教授的制度,本身折射出很多的行政化因素。例如中国政法大学聘请邓亚萍的决定最终是由人事处审核通过。缺乏学术机构的中立性审查,便很难保障受聘者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资质,而这也恰恰反映出当前大学自治的困境。

本报特约评论员兵临

丰子恺:爱是人间休止符

爱于艺术中的温柔力量,它的醇化作用,不知有没有人如我一样,那样深深地领受过它的营养,得过它的引领与教导。

我的少年时代,极其单纯地痴迷艺术,耳朵听到音乐起愉悦心,眼睛看到颜色生欢喜心,再读到好文字,感恩之情,在心中汪洋一片。

高考之前,肖邦的《

故德行之人的艺术并不具有完全的普遍性;判定艺术作品的好坏,也并不以德行为首要标准。

正因意识到少年时代的天真期许不是真理,才愈加懂得仁爱的人的艺术,有多么难得。中国的现代艺术史上,丰子恺便是在我的天真期许中,真的存在过的一位德才兼备、仁心满满的艺术家。

丰子恺(1898-1975)的名字,我想除了难闻书香的僻远之地的人,不知道他的人该是很少了,民国时期,这个名字尤其妇孺皆知。

人们知道他,是他的画好懂,字好认,文好读,音律悦耳,译著有水准。这所有的才华中,又以他的好懂的画,最得人心。

丰子恺的画,既非传统文人高不可攀的山水与人物,也不是古典或现代的西洋油画,就是用墨笔与淡彩,简单地勾勒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百般形千般样,打哈欠,伸懒腰,全可拿来当素材;吃饭了,喝水了,亦是津津乐道的小话题。

生活里的平常事描绘了,身边之人的故事讲述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却藏在这些画面中。读书人能看出其中之深意,不读书的人也没有认识上的困难,人人见之喜之并共鸣之。

当时的翻译家与诗人郑振铎先生,为丰子恺的这些画,起了一个贴切的新名字:漫画。

在此,漫之意,专指漫步的那个漫。

下页

篇三: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

语文:春风拂面的感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孙莹

点评: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李怀源

(本课获得特等奖,实录由吴琳整理)

【课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

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绿”都不是生字,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多此一举。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

同时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应该怎么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

师:这才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生答“查字典”)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们看一看。(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

师:这里有两组问,你们再来读读,想想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

(课件展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点评: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巧妙、非常的有效,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这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

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

生:用“幅”字更准确点。

师:我们平时说:—张——(生齐答)纸。

师:一幅——(生齐答)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

下页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