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物我观照,综合思辨——关于“三粒种子”作文材料的立意思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19:43:50 体裁作文
物我观照,综合思辨——关于“三粒种子”作文材料的立意思考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物我观照,综合思辨——关于“三粒种子”作文材料的立意思考作文

物我观照,综合思辨

——关于“三粒种子”作文材料的立意思考

忻州一中   辛壬

一枚果实孕育了三粒种子。果子成熟了,外壳开裂,它们要寻找各自的生活道路了。

第一粒种子选择了高崖的缝隙,它顽强地发芽生根成长,最终长成一棵树,咬定青山,独立崖壁,令人惊叹感奋,诗人把它写成励志诗篇。

第二粒种子选择了平原沃野的大路边,它同样发芽生根成长,终于长成一棵树,撑开了一片巨大的绿阴,为过往的行人搭起了一个天然的帐篷。

第三粒种子随随便便地选择了一户人家的墙缝,它同样发芽生根成长,终于把这户人家的墙撑开了一条裂缝,后来裂缝越来越大,墙体变形、倾斜,最终墙倒了,树也倒了,还伤了人。

庄周很早就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物”“我”概念。“物”其实就是指我们思想以外的全部物质世界,“我”指的是意识世界和精神世界。如果将三粒寻找安身立命的处所的种子视为三个性格各异的“我”的话,那么,“高崖的缝隙”“平原沃野的大路边”“一户人家的墙缝”就是狭隘意义上的“物”了。只有用物我观照的眼光审视本次百校联盟作文的材料,才能抓住它的精髓与实质。将此思路,列成下表:

 

选择的

目的地

最终

结果

原因分析

利我

利物

损我

损物

第一粒

种子

高崖的

缝隙

长成一棵树——励志诗篇

×

×

第二粒

种子

平原沃野的大路边

长成一棵树——天然的帐篷

×

×

第三粒

种子

一户人家的墙缝

长成一棵树——墙倒了,自己也倒了,还伤了人。

×

×

(附注:“√”表示做到了该列第1行所述内容,“×”表示没做到。)

怎样理解“第一粒种子”做到了“损我(利物)”,没有做到“利我”呢?正如材料所说,第一粒种子“顽强地发芽生根成长”。“顽强”二字表明它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许多艰难与辛苦,成长之路艰苦卓绝,所以诗人才会把它写成励志诗篇。

怎样理解“第三粒种子”做到了“利我(损物)”,没有做到“利物”呢?也正如材料所说,第三粒种子“随随便便地选择了一户人家的墙缝”,这一“随随便便”表明它在选择的当初就轻率、苟且、疏忽,也导致了最终的“墙倒了”,自己“也倒了”,“还伤了人”。

寓言的灵魂就是藏在故事背后的思想,虽然故事中的主角是树的三粒种子,但是别有深意地隐喻着为人处事的道理。在兼顾“三粒种子”的基础上考虑立意,就会得出“为自己着想,更要为他人着想”“利己不可损人”的结论。这样一来,既具有思辨的意味,又皈依了古代哲学关于物我的源头,比参考立意中的“不同的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价值”“人在不同的位置,产生了不同的价值”更有高度也更有深度。大概命题人提示的“作文不能局限于这种静态的哲理,而应该体现人的作为”的意义所指就是这些吧。

 

篇一:思辨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这句谚语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提示写好此题,首先要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含意。材料的主要信息就是两句话,一句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句是“世界为我而造”。“我只是一颗尘埃”,是说自己渺小,要以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世界为我而造”,是说自己的伟大,“我”能够主宰世界。这两句话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很强,写作的范围较广。综合两方面的意思,可以得出:人需要自信,但更需要谦卑和有所敬畏,而谦卑和有所敬畏的人,常常更有自信。写作时,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阐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立意一:自信与谦卑

重点论述一个人既要自信,又要具有谦卑的品格,自信让人更好地走向世界、创造世界,谦卑让人成就美好的心灵。

立意二:渺小与伟大

一个人在宇宙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十分渺小的,渺小得如一颗尘埃,但又是伟大的,可以创造最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立意三:认识自己

犹太人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目的是告诫自己要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占领人生的制高点。

立意四:心态与人生

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良好的心态是人生与事业成功的保障,而消极的心态往往导致人生的失败。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要拥有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一:聪明的钓者,钓上来一只螃蟹,往往会盖住钓篓子盖子。钓上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小和尚问师父:“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师父笑问:“你说呢?”小和尚说出孤独、误解、绝望等十几个答案,师父都说不对。最后,师父告诉他:“人最害怕的是自己,你刚才所说的孤独、误解、绝望等,都是人自己内心世界的影子。”人生的许多悲剧,都从害怕自己开始。

提示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生命,是一次没有回程的旅行,旅途中,每个人真正的对手都是自己,真正的敌人也是自己。清醒地认识内心世界恐惧、懦弱、孤独的影子,并且战胜它们,就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汪国真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我们无法改变风向,但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无法左右天气,但至少可以调整心态。毕竟,强者的内心无比坚毅、无比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角度一:可以从“强大内心,端正心态”的角度立意。审读材料,小和尚最怕的正是自我内心的影子。端正心态,让自己变得强大,便能去除内心灰暗的影子,战胜自己,从而避免人生的诸多“悲剧”。

角度二:可以从“走出‘心影’,摆渡生命”的角度立意。“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克制自我,走出“心影”;摆渡生命,成就辉煌。也许,你在“心影”中感受到了美之所在;也许,你在惧怕中顿悟了生命之真谛;也许,你在直面内心的忧惧中迈向了事业的巅峰。

角度三:可从“孤独也有正能量”的角度立意,直面孤独,在孤独中集中精神,思考人生、社会的问题,孤独便会生出智慧,进而成为一种境界。

角度四:从“心影”的危害角度立意。谈“心影”对人心灵、精神的伤害及导致的结果,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小镇里住着一位先知。当异乡人来到先知的住处时,已是入夜时分,门开着。他叫唤两声,无人答应,就自行进入。

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一盏点燃的煤油灯,就摆在离门口不远处的一张大桌子上,但桌边却空无一人。无数飞蛾绕着煤油灯的亮光飞舞。慢慢适应屋内的明暗后,异乡人发现在房间深处的一个角落,还有一张小桌子,桌上点着一根蜡烛。先知就坐在小桌子前,对着烛光看书。异乡人走过去,向先知致了意,疑惑地问道:“先知啊,这个烛光比起煤油灯的灯光暗淡许多,您为什么不在煤油灯下,反而在这里看书呢?”

先知抬起头,微笑着说:“那盏较亮的煤油灯是我为了飞蛾而设的,这样我才能安静地在这里看书,不受干扰啊!”

①先知角度先知之所以弃较亮的煤油灯而使用光线暗淡的蜡烛,是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坚守的一种操守,一种追求,那一盏微弱的烛光就是他的人生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同执著、信念、坚守等话题如出一辙,只是侧重点应该放在对一种心灵纯净、灵魂自由坚守上更加贴题。

②飞蛾角度它是作为干扰先知的对立面出现的,应该是世俗的载体,是一种诱惑人们

心灵走向崇高反面的力量。先知对付它的方式是任它追逐它的所好,不为诱惑所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可以是人与人的追求是不同的,世俗之人有他们的快乐,高尚之人有自己的准则,这就是世界多样性的写照。我们不可以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独守心灵的净土。

③灯光角度灯光本身并没有错对之分,区别在于人们对它的感受和好恶不同而已。光彩熠熠固然美丽,光线微弱未必不好,关键是在什么外在条件下去审视。先知对灼灼之光并不偏爱,因为它过于热闹;而飞蛾对灼灼之光情有独钟,因为那是它的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的立意仍然可以回到人们,回到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回到人们的生活观,甚至是人生观的分析判断上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是典型的哲理思辨类作文命题,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具有较强的哲学内涵。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种命题意向,对培养考生辩证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受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考生普遍对?半?的缺憾印象较深,而对?半?的美学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时难以畅通。破解此症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举的?半?之美的实例,沿着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会领域拓展思维,?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哲理,这样写,也基本符合要求。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富有哲理,闪烁着思辨的光彩,而且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倘能用?半?所蕴含的哲理指导自己的人生,将受益匪浅。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一限制条件。如果审题不严,就会有跑题的风险。行文时,要么只写?半?之美,对?半?之丑只字不提;要么以美为主,以丑为宾,千万不可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对于?半?之美,考生大多比较生疏,如能充分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几乎随处可见,列举难以穷尽。思路畅通后,要精心选材,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其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这样才符合哲理思辨类文章的特点。

篇二:思辨类材料作文训练

思辨类材料作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新加坡歌手在《不怕不怕》中唱到:“不怕不怕,胆怯只会让自己更憔悴;不怕不怕,夜晚再黑我就当看不见,太阳一定就会出现。”是的,因为不怕,我们敢于超越,创造奇迹。在一个一个奇迹面前以致于我们不怕大自然,不怕社会的力量,不怕真理,不怕正义,不怕良知??可我们又太怕了,怕没有金钱,怕失去权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生活一步也离不开信息。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媒介,我们获取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提高了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品质。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一辈子没走出她的房子多远。在她死后,人们从她的抽屉里找到一千多首诗作,这才发现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她思维的深度,是当年好多辉煌一时的人物所无法抵达的。

读了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4.不得抄袭,套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学过的课文《鸿门宴》中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樊哙以为行大事者不必拘于小节,同是在《史记》里,陆贾却说,“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告诉我们不拘小节,易失大节。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了1天,重复365次。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1)必须符合问题要求;(2)角度自选,文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及含义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考同型题

2014年安徽卷“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不同意见”

2014江西卷“对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的不同看法”

2014江苏卷“青春与不朽”

2015浙江卷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给几则观点相左的材料,要我们予以思考,然后确定立意行文。就相左的观点而言,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也可以说,在一定的语境中都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辩证思考。辩证思考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篇三: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一)

【命题规律】高考作文注重哲理思辨,这一特色在2010年新课标卷作文命题中体现得格外鲜明。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则材料启示考生把蕴藏在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哲理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①热带观赏鱼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启示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生的影响;②狼的顽强生命力告诫人类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③心理学家的随机试验,暗示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学生。2012年的作文命题对哲理思辨也有所体现,船工的善举和船主的酬报蕴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哲理思辨。

【命题趋势】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哲理,引导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示哲理思维,凸现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2013年新课标高考作文仍会坚持这一命题趋势,材料的哲理思辨色彩将更加浓郁。自然是辩证法的一面镜子,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社会是哲理思维的集散地,许多现象可以引发人们哲理的思考。高考作文将进一步引领考生对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哲理思辨的解读。

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是典型的哲理思辨类作文命题,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具有较强的哲学内涵。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种命题意向,对培养考生辩证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受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考生普遍对“半”的缺憾印

象较深,而对“半”的美学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时难以畅通。破解此症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举的“半”之美的实例,沿着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会领域拓展思维,“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哲理,这样写,也基本符合要求。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富有哲理,闪烁着思辨的光彩,而且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倘能用“半”所蕴含的哲理指导自己的人生,将受益匪浅。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一限制条件。如果审题不严,就会有跑题的风险。行文时,要么只写“半”之美,对“半”之丑只字不提;要么以美为主,以丑为宾,千万不可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对于“半”之美,考生大多比较生疏,如能充分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几乎随处可见,列举难以穷尽。思路畅通后,要精心选材,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其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这样才符合哲理思辨类文章的特点。

【例文】帆张半扇免翻倾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们都喜欢圆满,把它当做最好的结局。可不是吗?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怎能不牵动文人们的诗兴?一次亲人的团圆,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圆满固然美好,“半”也有其独特之美。

半,让人体味含蓄之美。国画大师齐白石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位受人景仰的画家,深刻地道出了绘画之道——妙在“半”似“半”不似,不能“太似”,太直白。同样的道理,话也不能说得太直露,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韵味。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含蓄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只说了诗意的一半,另一半却深藏不露。透过诗意的一半,读者把另一半品味出来了,深深的愁绪溢满心头,多含蓄,多美妙。这种含蓄和美妙就在半虚半实之间,让你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去体验。一旦悟出其精妙,那些文字顷刻间就像活了一样,在你心里演绎出妙不可言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欣赏,让你心领神会,多么富有情趣!相反,那些把话说得满满当当的,直白的文字就显得苍白单调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

半,让人领略缺憾之美。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没有一点瑕疵。你也许会为它的完美而惊叹,可是惊叹过后,你却没有一点思索、玩味的余地。但是,玉上若有如丝如缕的纹路,你就会好奇地鉴赏,把那些纹路与诸多事物联系起来,奇妙的遐想联翩而至。人生如玉。人们总是向往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那样的人生枯燥乏味。人生有一点波澜,一丝缺憾,你才有奋斗的动力,并且享受到奋斗的乐趣。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苦乐各一半,得失各一半,希望和失望各一半,满意和失落各一半,交织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人生的五彩缤纷。

半,让人体会谦逊之美。“满招损,谦受益”,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满,而要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半”,这样才能不断成就人生的“满”。清代诗人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倾。”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如秋菊,不炫耀美丽的色彩,不卖弄馥郁的芬芳,却让人格外景仰。他们懂得“半”的道理,深谙“半”的艺术,达到了“半”的修养,为我们树立了“半”

的榜样。

【点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多角度地写“半”之美,主题突出,联想丰富,内容充实,其中,“半”的谦逊之美,视角较为独特,颇有新意,作者揭示的生活哲理对人生的成长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论证手法多样:对比鲜明,每种“半”之美,都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揭示其哲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例证精当,依事说理,把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人生的道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证贴切,旁征博引,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篇末引用清代诗人李密庵的著名诗句“帆张半扇免翻倾”点明题旨,生动形象,既使文章首尾圆合,又涵盖了全文,“免翻倾”,不仅针对人生成长而言,也适用于艺术创作等领域。结尾意味隽永,用一组优美的排比句收束全文,凸显了“半”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发人深思。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二)

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老奶奶,是个乞丐,与年仅九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整天挨村挨户乞讨。有一次,他们在莽莽深山里迷路了。黑夜来临,老奶奶搂着小孙子睡在大树下,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他们找到出山的路。但是一连三天,他们还在大山里瞎转。小孙子又累又饿,顶撞奶奶说:“求菩萨没用,世上根本没有菩萨!”他不走了,躺在地上等死。

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的漩涡,你高昂着头,微笑,

你坚信自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我试图把你搬进屋中,但我失败了,你的根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融入了大地母亲的胸怀,你分明在告诉我:“在母亲身边,这点痛算什么?”

你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不拔的意志不断地汲取着,你宣誓:

要回报给世界以最美的花朵。

风雨中的飘摇,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和寒潮的讥笑,你都经历过;当美丽的蝴蝶飞离的时候,你也曾怅然过,然而,为了自己的宣言,你坚守着独自

的执著。

当万紫千红不再,当黄叶不再翻飞,你把一年的积蓄全部献了出来,清淡高雅,香远益清。于是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气中,充满了菊的幽香,闪烁着柳的金黄。你仍旧微笑着,犹如神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娇羞的新娘,犹如心中

那飞翔的金灿灿的希望??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历经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之后,你终于实现了自己

的诺言。在这空灵的秋天,谁能否认这是最美的花朵?

漫漫人生路,谁没有对自己或对亲人在心中暗立誓言?流年似水,誓言依旧,艰难困苦的淘洗,言犹在耳,仍然那么清晰。妹妹那明亮而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亲那渐白的头发以及在凛冽的北风中破棉衣上的丝线随风飘扬的图景,攫住了我的心。为了我,他们失去了许多应当拥有的东西。“信念,开花??”我向上苍祈求,不知念过多少遍这样的咒语,但信念之花离我还是那么遥远,我为自己的孱弱而惭愧。然而,菊在飒飒秋风中低吟浅唱,仿佛在告诉我:现在不

是惭愧的时候,为信念必须坚持,坚持到最后!

这是振聋发聩的告诫,我被警醒了:今天的索取,一定会变成明天的奉献。我仿佛看到,信念之塔在闪光,信念之花在开放,信念之鸽在飞翔。

听,菊香四溢的空中传来了年轻诗人海子的歌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前面是无边的天空。

菊香与歌声渗透了我的心底??

总有一天,我心中的信念,一定会在坚守中开出灿烂的花,就像那在飒飒的秋风中傲然绽放的菊,就像那位可敬的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

【点评】本文构思精巧,借助材料提供的小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坚守信念”的主题。文章没有直奔主题而去,而是托“菊”言志,通过对菊花高洁品行的抒写,在菊的引导下,逐步走上“坚守信念,永不言弃”的主题轨道,含蓄地传达出一种坚守执著的精神。在具体写法上,本文有许多出彩之处:①标题“信念,开花”,暗用《天方夜谭》中的一句咒语“芝麻,开门”,与老奶奶求菩萨保佑暗中呼应;②用

篇四: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一.教学目标

1.能识别思辨性作文的标题(材料)。

2.引导学生关注并强化训练热点重点时事材料。

3.能准确多角度审题立意(议论文论点和论证都应具有思辨性)。

二.教学重点

1.运用思辨方法分析作文标题(材料)内部关系。

2.训练多角度审题立意,灵活运用事例,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录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12年高考作文特点◆材料作文课后巩固◆回顾12年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实战指津

新闻热点现实生活寓言故事图画(漫画)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

1.时事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动态焦点,彰显社会美好人性,增强社会历史使命)社会食品、交通和环境和谐安全,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医生??

2.成长体验——汲取生活能量(关注生命成长体验,品味人生酸甜苦辣,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

自信、执着、选择、坚强、勇敢、责任、爱心、挫折、珍惜、幸福、感恩、追求、平和、信仰??

3.道德修养——谱写人性赞歌(关注当代道德楷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诚信、谦让、勤俭、责任、感恩、良知??

4.为人处世——提升生命质量(构建良好社会关系,提升学生非智力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沟通、合作、尊重、平等、理解、宽容、感恩??■解读2012年高考作文,洞悉2013年高考角度

省份内容类型主题立意

①船主:感恩;船主与②油漆工:关注细节,新课标现实故事油漆工善举助人,责任心;小善与大德

①火车巡视员:位置与价值、平凡与伟大、爱火车巡岗敬业、坚守、奉献、现实故事北京卷责任;逻员②火车鸣笛(司机):

回报、感恩、尊重

浙江卷

①路边鼓掌的人:平凡、欣赏别人、正确评价和在路边定位、谦逊不争与心态鼓掌的对话思辨平和;人与奔②在路上奔跑的人:不跑的人甘平庸(社会成功人士和积极追求的人)

①汤因:物质与精神你想生②涵娜、伊蕾娜:选择活的时对话思辨自己向往的生活代③居里夫人:时代与生活,有趣的生活

广东卷

安徽卷

梯子不治标不如之本、警示不用横着现实故事如实干、居安思危、打放破惯性思维、关注细节

细小事物中蕴含着巨大力量;平凡中蕴含着伟大,小人物可能大有作手握一为;珍惜生命、生活中当代诗歌滴水看似平常却有巨大价值;坚守那些看似细小、微不足道的行为和品质;细节影响成败

四川卷

天津卷

两条鱼的对话

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寓言故事境(人情、社会、自然),反思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和物

重庆卷

拯救冷库工人

①工人:尊重、友爱友善、文明重礼;现实故事②保安:细心、回报、关心、善良;

江西卷

①说法一:珍惜拥有,不要患得患失、贪得无厌;知足常乐。

别想你没拥有观点材料②说法二:不要固步自什么封,要向前看;追求无止境。人生境界、精神追求、价值取向。

①妈妈:关爱与启发;②我:小事蕴含大道理,放下顾心态决定状态;清空心生活故事虑灵的“邮箱”;卸下包袱,从容上路;排除干扰,快意人生。

全国卷

山东卷

关注社会,敢于担当;孙中山社会责任;树立不怕挫的一段名人名言折、坚忍不拔的精神意话志;坚持崇高理想,勇于面对困境江苏卷

母亲怜爱与担忧;对祖忧与爱名人名言国的深爱与忧患;人类的生命之情

福建卷

生命有限价值无限;生命的长度与生命的厚度;人生中名言名句有限的时间,跑出绚烂的赛跑的人生;时不我待,奋斗才能实现价值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进步;科技不是万能的,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科技的课堂对话不能忽视和抹杀人文关利与弊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视传统与时代变迁

湖北卷

湖南卷

服务与奉献;放手与创新;成长过程与收获快伸出的乐(知识的丰富、精神图文材料手的成长、思想的生成、情谊的真挚、温暖的体验);创造的力量美丽外表与心灵成长;华丽外表与内在修养;钢琴家物质与精神;低调做人大隐隐现实故事与高调做事;从容淡定;于“乐”韬光养晦;德艺双馨、艺术大于生命;现象与本质

辽宁卷

上海卷

微光——微小的光线、不容易发现的、一闪而逝的(直觉、灵感、想象力、理想、信心、品曾被舍质、信念、诚信、意志、弃的微生活哲理精神、善良、道德、情光感、幸福、友情、责任、执着等)。发现自己长处;珍视思想或灵感??

■高考作文特点

从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对写作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⒈题型上: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兼顾命题作文,话题作文逐渐淡化视野。

⒉内容上: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侧重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突出社会主流价值观——恪守社会传统道德,弘扬敢于担当精神,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呼唤社会人文关怀。

⒊文体上:突出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文体。

⒋审题立意和论点、论证突出思辨性。

■材料作文特点

⑴从材料的数量上看,有单一型,有多则型。

①多则型(根据材料内涵,可分为相同型、相反型、相对型、递进型、综合型五种。

②多则型审题:逐则分析、对比分析、综

合分析。

A.逐则分析。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字,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

B.对比分析。明确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关系还是对立关系。

C.综合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辨异、互补叠加。(例如:2012年江西卷《你拥有什么和没拥有什么》)⑵从材料的内容上看,有新闻故事类、生活感悟类、寓言诗歌类、漫画类等。

■材料作文实战指津

(1)新闻热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主要采用因果分析法(引导学生结合北京卷《火车巡逻员老计》分析理解)■读懂材料:

①是什么?读懂人物事件。

人物、环境、事件(事迹)、语言、结果、影响■拓展思考:

②为什么?探寻事件原因。

思想品质或出于什么目的(反应了怎样的思想品质或揭露了什么问题,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③怎么办?继承弘扬??品质或揭露批判??行为

(2)现实生活材料(生活小事蕴含人生大道理)——因果分析法和提取关键词法(引导学生结合全国大纲卷《放下顾虑》分析理解)

■读懂材料:

①是什么?读懂人物事件。

人物、事件(事迹)、语言、结果、影响材料共四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思考归纳)提示:前三段重在叙述“我”的生活体验。

下页余下全文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