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浮华落尽,平淡归真15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22 02:18:35 字数作文
浮华落尽,平淡归真1500字作文字数作文

精选作文:浮华落尽,平淡归真1500字作文

  苏轼,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以诗为词,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他的豪放词,以《水调歌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最为精绝,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然而,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豪放词的数量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较多的却是清丽、雅致的婉约词。如果说东坡的豪放词如江奔腾壮伟震撼人心,那他的婉约词则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

  在苏轼之前,词被公认为“艳词”,而苏轼的出现,则对传统的婉约词有所继承上不拘泥于音律,开拓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这首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但绝非易安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读出来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在《水龙吟》一词中,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两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那“点点离人泪”随风飘散,仿佛使我看到了在杨花丛中,一位幽怨的女子掩帕拭泪,低低叹息……可见苏轼卓绝的功力和才情。

  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

浮华落尽,平淡归真

浮华落尽,平淡归真

苏轼,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以诗为词,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他的豪放词,以《水调歌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最为精绝,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然而,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豪放词的数量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较多的却是清丽、雅致的婉约词。如果说东坡的豪放词如江奔腾壮伟震撼人心,那他的婉约词则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

在苏轼之前,词被公认为“艳词”,而苏轼的出现,则对传统的婉约词有所继承上不拘泥于音律,开拓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这首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但绝非易安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读出来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在《水龙吟》一词中,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两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那“点点离人泪”随风飘散,仿佛使我看到了在杨花丛中,一位幽怨的女子掩帕拭泪,低低叹息??可见苏轼卓绝的功力和才情。

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

高中议论文范文:苏轼—婉约词永远的绝唱

高中议论文范文:苏轼—婉约词永远的绝唱

在苏轼之前,词被公认为“艳词”,而苏轼的出现,则对传统的婉约词有所继承上不拘泥于音律,开拓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平实,情感真挚。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这首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但绝非易安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读出来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在《水龙吟》一词中,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两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那“点点离人泪”随风飘散,仿佛使我看到了在杨花丛中,一位幽怨的女子掩帕拭泪,低低叹息??可见苏轼卓绝的功力和才情。

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

苏轼的婉约词中还不乏一些清新可喜的农村风情词,清丽妩媚,词情婉转,洋溢着生活气息、泥土芳香。代表作是他在徐州任上写的《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蓠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炒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是多么温馨恬然的田园风光!这又一次拓展了婉约词题材,使宋词走出了花间小径,融入生活,有了清新气息和活泼生机。

纵观苏轼的婉约词,他的真挚执着,他的沉郁深刻,他的多情多思展露无疑。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情熔铸出了深远的词境,直观地透露出专属于他的智慧、自由和乐观,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在我不断的探询和欣赏中,我发现以婉约豪放来判定一位词人,特别是一位空前伟大的词人,似乎有些牵强。我想苏轼也无心写豪放或是婉约,都是信手拈来,随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的样式多样化,情感也是多样化的,他只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并善于表达这种美好的人罢了。浮华落尽,平淡归真,让我们携一壶香茗,在下午两三

点的阳光下,品味茶的芳香,感受词人的本色,走进东坡那至真至朴的内心世界。

浮华落尽 平淡归真

苏 轼 婉 约 词 浅 论

人文学院06级汉语言文学(1)班 王 妍

内容摘要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以卓异的天才、广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激情,挥洒凌厉无比的词笔,开创一代豪放词风。他所创造的以诗为词,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但他的婉约词写得也非常出色。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本文从苏轼婉约词的内容、风格和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突出其在婉约词领域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苏轼 婉约词 内容 风格 意境

婉约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之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

有很大的创新。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注A]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注B]

一、悼亡、景物与田园词

苏轼作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其婉约词也如此。在内容上既有塑造亡妻形象,抒发思念之情的悼亡词,也有语气清新的景物和农村田园词。

若从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角度分析,其婉约词大致可分为四类:(哪4类?列出题目为好。你文中为何只有悼亡词一类?)

《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2]

一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但绝非易安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读出来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

这是苏轼写给原配王弗的。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中堪称一绝。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逝世,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岁次乙卯,距离妻子死去刚好为十年,所以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说词人即使不去思念亡妻,

也无法忘怀。可见王弗在词人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既然无法忘记难免会有想起的时候。这一句看似矛盾,事实并不矛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已死,感慨万千,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在一起诉说这些年的凄凉遭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词人的一种假设,即使彼此相逢,只怕也相互不认识了。十年的宦海浮沉,早已容颜非昔,鬓发全白,为下文的记梦作铺垫。“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梦到了妻子正在一个梳妆的情景。一句相顾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悲痛之感。一个梦把过去拉回了现实之中,但美好情景已不可能再出现。这个梦也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词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为了眷恋活着的亲人也该肝肠寸断了吧!“明月夜,短松冈。”化情思为景物,将作者的思念通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出来。

实际上,在苏东坡一生中的三位女性中,最为苏东坡青睐,也为世人传为佳话的,并非王弗,而是叫做王朝云的妾。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

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朝云死后,苏东坡也曾提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字里行间看到的也是深切地怀念和叹惋。然而仔细地读来,苏东坡对王朝云的感怀更多的是一种“知音难觅,和者寥寥”伤感,而对于王弗则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 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将这首词同贺铸的悼亡词《鹧鸪天》作一对比,可见贺词一字一句,从细处着笔,于平静的笔端饱含对亡妻的依恋追怀,感情沉郁而哀叹。阊门还在,却物是人非。词人尽管有着锥心之痛,都没有痛哭流涕,一句反诘“同来何事不同归”道尽了内心强压的悲苦。接着词人睹物抒怀,以“清霜”,“头白”喻年老,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抒写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怀,比喻形象贴切。“原上草”两句,既是以草上露干比喻妻子新丧,又以青草离离的荒郊景象引起下面的“旧栖”“新垅”,烘染了凄凉气氛,恰如其分的流露出对亡妻的一片柔情。相对于苏词“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多了一种失落的幽叹,词中不着一泪字,读之却令人潸然泪下。

苏词的感情则大开大合,淋漓尽致地抒写夫妻间的深厚

下页 余下全文

特训作文之命题作文“浓与淡”写作指导及例文

特训作文之命题作文“浓与淡”写作指导及例文

【作文题目】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在一张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苏东坡写西湖,也曾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浓和淡,都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

请以“浓之美”或“淡之美”或“浓与淡”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1、解题、选题、析题

解题:

关于“浓之美”“淡之美”,没有审题障碍。考生可选“浓之美”,也可选“淡之美”,题目就是文章主旨,简洁明了,只要围绕题目构思组材即可。

选题:

就“浓之美”“淡之美”相比较而言,选“淡之美”更容易入手,有更多的材料可共选择。

因为从我国传统审美理念来看,“淡”比“浓”更适合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追求,更有一种认同感。

“清水出芙蓉”是淡雅的美,水仙散发的馨,淡淡的,悠远而绵长; 女子淡妆比浓妆更为显出品位;

国画中素淡的人物或山水时隐时现,留着大片的空白,无数的想象在方寸间孕育,更有艺术的美感;

君子之交淡如水,淡而醇,更符合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清淡的茶香,比之浓浓的咖啡,更为国人青睐??

如此看来,还是以选“淡之美”为题,更便于考生发挥,也就更容易出现佳作。

这也说明如果考试作文题,有多种选择,考生应避难就易,合理选择自己得

心应手的题目,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信心十足地构思行文。

当然,如果考生对“浓”感兴趣,也有充足的材料,写起来能自圆其说,避开与众人的撞车,以老到圆熟的表达,举重若轻,或许更能脱颖而出,赢得高分。在这适合“艺高胆大”的考生。

问题是选择“浓与淡”这一话题的同学,其解题就复杂得多,因为这是关系型话题,与“冷与热”“浅与深”“曲与直”“走与停”等等话题一样,都需要好好梳理两个概念的关系。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弄不好会偏题、跑题。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成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的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

此类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词与词、短语与短语间的特定关系。

其关系大致有:

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大与小”“平凡与伟大”);

是非取舍关系(如“偏见与关爱”);

并非绝对关系(如“名师与高徒”);

并列共存关系(如“成人与成才”“学与问”“言与行”)。

有的话题的构成要素解读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

有的话题则较为复杂,即使同一话题,从不同层面去解读,其关系类型也会随之变化。

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

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接物的热情以及有些人的“外冷内热”上看,其关系就是“相容并存关系”。

那么,“浓与淡”怎么理解、辨析呢?也要从不同层面去梳理。

从艺术原理角度,“浓与淡”与“雅与俗”一样,是相容并存关系,如油画浓烈,国画幽然,各有千秋;

从生活角度,浓与淡也因各人个性不同有所区别,没有对与错,好与坏,可相容并存。

但从学习兴趣的角度,学习当然应有浓厚的兴趣,不能淡而化之,那就是“是非取舍关系”。

从某种角度讲,“浓与淡”又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与感情热烈的豪放词相对应的是让人心境平静的婉约词,相比较前者的“浓”,后者就是“淡”了,看似对立;但婉约词柔美中的“情”又不可不谓“浓”,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浩叹,有“寻寻觅觅冷冷静静凄凄惨惨”的悲切,字字句句皆血泪而成,情可谓不是一般的浓。可见,婉约词是“浓与淡”的对立统一。

2、文体写作须知

这里只谈“浓与淡”这一题目。

假如你要写记叙类文章,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意以细节传情。

假如你要写议论类文章,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一般要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如果写散文,就要注意形散神不散,注意两者兼顾,不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

3、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误区

①顾此失彼,只谈一面。

如04年浙江省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却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②态度暖昧,中心不明。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位考生结尾抛出一句:“到底是要相信自己,还是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呢?请你评定。”不表明自己的观点,左右为难。

③缺乏材料,内容空洞。这是不少考生的通病,需要增加阅读量。更要善于挖掘自己储备的材料。

【优秀例文】

浓与淡

庆幸自己出生在九月底那样一个有着柔和的阳光和细细的微风的日子,太阳总是发出淡淡的光,不刺眼、不灼热,没有夏季骄纵的跋扈,也没有春天撩人的妩媚,淡蓝的天空中飘着丝丝缕缕的白云,一切都是温润的,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深秋中那份霜染红枫的悲凉,也没有北风呼啸的严冬那份万物萧条的凄然,这个时节,是个让人心淡如水的季节。

大自然的每个季节每个节气,都让人有着或浓或淡的心情和意绪。读书也是如此。读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那华美的辞藻下面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字里行间仿佛跳动着诗人那颗热烈的心。可当你翻开陶渊明的诗集,看到的却是平淡自然的陈述,是“铅华落尽见真淳”的质朴。

也许与性格有关,有人天生热情洋溢,也有人天生沉默寡言,正如有的情书如喷发的火山,有的却含蓄蕴藉,如镜中花、水中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大多主张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多半是要让诗歌有空灵之美,给人留下言外之意的想象空间,而其诗中情感的浓淡,并不会影响诗的好坏。所以我们可以喜欢浓情之作,也可以欣赏平淡之文。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历代中国文人要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朋友间相处有的亲密无间,却在患难时互相倾轧;有的相交如水,却能于要紧处相互提携。情感的浓淡,已被精神品性的高下所替代,因而把一切都看淡的人,往往才会更加超逸更加豁达。

记得弘一法师为广安法师写过一幅字曰:“入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这里,浓与淡成了一种哲学,一种处理人生世事、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和心境。

青年人怀着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有着无限要做一番事业的憧憬,那种急迫的心情,那种欲出人头地显身扬名的入世之意,又怎能有所微辞呢?对生活浓浓的期待和激情,正是青年才有的青春幻梦,只不过多了几份浮躁和功利。朱光潜先生曾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种心态和境界,非是把世事名利看淡的人才可做到的。

浓与淡,出世与入世,看似玄妙如佛家的顿悟禅偈,实则是岁月之流冲淡过

的岩石,少了尖刻偏激,多了圆融平和,从刻意地追求到怀着乐趣和淡然,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路上长亭更短亭,我们一时驻足,一时迈步,淡然之处绝不是口头的宣言,它非是要经过投入浓情的磨砺后方可能见出的质朴。“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那时的淡,绝不是冷淡甚或冷漠,淡的背后依然藏着炽热的情感,浓郁的对生活的感悟,正如苏轼论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而实腴。”淡的背后是浓,似淡而实美。

苏东坡写西湖的名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许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于此时的我,则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淡之美

放下所有的繁杂,思绪在简单中摸索,心平气和的时候最容易悟到和感知生命的真谛,从容地生活,恰如溪水静静流过,淡定地工作,宛如微风柔柔抚摸,也许只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从容和淡定,生活和工作也才有了那种激情和快乐。从来都自以为是的觉得,也只有问心无愧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然后,抛却世事的华丽与浮躁,冷眼旁观外界的诱惑和纷扰,才能在柔软的内心深处,把自己还原成那个本真纯洁的自我。

热爱美丽,但却崇尚自然,寻找快乐,却依然守望简单,也即如此,云卷云舒的怡然,才觉出最真,花开花落的洒脱,才品到最美。

抛却很多的繁杂,做回简单的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一片云,就悠闲地飘游在高高的蓝天,卷起和舒张都那么顺其自然; 是一滴水,就畅快地流动在江河湖海,哪怕是小溪和山泉,也能体味到快乐和开怀;

是一条鱼儿,就安心地在水中游弋,从不羡慕鸟儿的飞翔;

是一只鸟儿,就自由地在天空翱翔,从不探询水底鱼儿的去向。

这,实在需要一种淡泊的境界和气度。

但愿,这淡泊成为一种人生的境界,被我们追求着;

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被我们演绎着;

成为一种宽广的胸怀,被我们保持着??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地拥有这境界,但我们一定要走在这样一条路上;

下页 余下全文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