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周公吐哺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31 13:19:36 体裁作文
周公吐哺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风流去读后感

读《风流去》后感

最近花了三周的时间将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读完了,此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为止的近一千年间的中国文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和与此交织的中国历史!

《风流去》既是一本文人史也是一部血淋淋的中国古代史,压抑、痛苦、无奈一直伴随着我读完本书。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始,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内涵就开始产生了,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了自己所特有的学派!

春秋战国始出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尝试,那时的社会还是有“礼”存在,这些文化精英做为君主的座上宾,甚至是帝师的角色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大家都是平等的,合则来不合则去;后来历史前进到秦灭六国,秦相李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出卖自己的道德,杀害同窗韩非、焚书坑儒,妄自以为这样可以得来天下太平,可事与愿违!他最终被一个比自己更没底线更加残忍的赵高害死!从而拉开了中国长达两年多年的杀伐!血流成河!

汉代秦而立,项羽、刘邦、吕后、韩信这些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历史车轮行进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一时期我认为最可悲最可怜的文人莫属晁错了。他是景帝的老师,在景帝即位后,秘折上书景帝削藩,结果景帝在朝堂上公开晁错上书削藩之密折,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叛乱,而景帝此时听从了袁盎建议,捕杀晁错,腰斩于市,并诛晁错全族!惨!怎一个“狠”字了得!从此可见某些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人性!晁错与景帝的关系非同一般,晁错上书之前景帝不可能不知道,削藩伊始,必至诸王叛乱!晚叛不如早叛!景帝是在利用晁错逼反诸王,然后诛晁错,让诸王反叛的借口消失,然后拉拢其中犹豫不定的藩王,使他们站在自己一边来消灭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集团,最终他的目的达成了!吴国灭了,在推恩令的作用下其他诸侯国问题也解决了,中央集权的使命完成了!从此中国历史在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文人的地位也进一步降低了!从平等的帝师到随意丢弃的弃子!当然历史不可挡,集权是在当下那个时代历史必然的选择,可集权的方式可以选择不那么没人性的吗!诛晁错可以,但能不能不要诛灭全族呢!?

历史又前进到了东汉,由于东汉顺帝时期重用外戚梁商,导致梁商死后大权传至其不肖子梁冀手中,梁冀为人跋扈毒辣,眼中只有享乐,谁挡他的去路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无比残忍,他为了把持朝政先后废立了多位皇帝。因质帝当面称他为“跋扈将军”而毒杀质帝!此时当朝高官李固看不惯梁冀为非作歹,同他做了殊死斗争,最终不敌被杀!李固被杀之前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就让留在京中的三个儿子回家去了,李固之女李文姬知道自己兄弟回家,家族必将遭灭顶之灾,于是让三弟李燮,隐姓埋名逃出家门,后对外宣称李燮回京找父亲去了!终于李固被害,其二子也被杀害,仅三子在李文姬的谋划下才得以活命,也为李家留下了仅有的一直香火!好一个奇女子啊!待十几年后汉桓帝联合五位宦官诛杀梁冀后,姐弟才得以相见,姐弟相见抱头痛哭!这眼泪是感动是心酸还是无奈!?自始拉开了东汉末年宦官与文人集团斗争的序幕!

文人集团为了捍卫自己的道德,采用破坏道德的方式,对宦官集团展开杀戮;宦官集团为了保住自己性命也对文人集团采用更疯狂的杀戮,杀来杀去直到,汉少帝时期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领兵杀入宫中,屠尽所有宦官,导致少帝被宦官挟持出宫,后被董卓劫持后废黜,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至此整个东汉王朝算是完蛋了!

建安年间的曹操背负了历史太多的骂名,但我认为曹操算那个时代唯一的英雄,他以一己之力对抗董卓,迎献帝,讨伐各路诸侯,至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到来使原本风声鹤唳的文化圈,注入了一股清流,文人又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压抑了多年的文人终于可以为国家、人民做些贡献了!至此压抑至极点的文化圈又恢复了生机!从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看出此时文人担

忧的是有限的生命无法完成肩上无限责任的矛盾心理!可惜,曹操生命真如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只活了65岁,那一年是公元220年,自他逝去后,曹魏经历46年至公元266年,司马氏篡魏立晋,晋后又灭蜀、吴,从此天下一统!

晋以后的文人,渐渐的变成了权利的奴隶,朝堂上的权利倾轧,互相杀伐,让文人周围的空气越来越凝固,马上就要窒息了!此时有些文人看透了权利,选择全身归隐山林,如晋末的陶渊明,从此开创了新的田园风潮,将中华文化推向了另一个小高峰!可是更加血腥的杀伐和民族浩劫却悄悄的拉开了帷幕!

文人的世界观由老庄的从自然中来,到陶渊明的到自然中去,完成了一个轮回,至此本书也结束了!

纵观此段历史,从汉初开始的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使整个文人集团变成了不会思考只会坚持自己“道德”的偏执狂,认为自己所坚持的“道德”才是世间唯一的真理,抱着非我道德之类,其心必异的想法,欲将所有的不“道德”诛之而后快!他们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青史留名不惜搭上整个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崩溃,生民的劫难!

古代文人的个人史,也是整部中国历史的血泪史,这一个个文人像风一样从我们的身边飞逝,我们置身于风中,感受着他们的希望与无奈,至此终于明白为什么鲍鹏山先生将此书起名《风流去》!假设百家依然争鸣,儒学并不强大,社会开明可以允许不同的文化诉求,那么文人依然是文人并不会有太多的道德羁绊,不同的思想学术都被兼容并包,也许历史就不会那么的残酷了!

篇二: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开头有“话说??”,结尾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是口头讲说的痕迹。说书人讲故事一次一段,就成为后来小说的分回;一段有一标题,便是回目。最早讲故事有说有唱,所以章回体小说中常常夹入一些诗词韵语。也许正因为这一形式,所以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都喜闻乐见。

《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这是现代小说所很难出现的,它不仅仅是我们的艺术宝典,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再生的艺术前提。

《三国演义》充分汲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记述战争的成功经验,而又有所推进发展。这不仅在历史演义中是最杰出的,而且在全部古典小说中也是不多见的。《三国演义》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事物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有前因后果,因此,《三国演义》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又描写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如果全部作品从头到尾都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那么,非但战争描写显得平板单调,读者也势必久而生厌,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所为。正如音乐之有休止,舞台之有沉默,画面之有空白,《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中同时展开其他活动的描写,是符合艺术欣赏的要求和规律的。刘备跃马檀溪之后,惊魂未写,没想到眼前出现另一种境界,看见的是“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听到的是幽静村庄上“琴声甚美”(第三十五回)。赤壁鏖兵的战场上,正所谓“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却加入几段抒情插曲:久别重逢,饮酒作歌(第四十五回);荒山草舍,挑灯夜读(第四十七回);江平浪息,对月吟诗(第四十八回)。类似这样的描写,都不是同战争本身游离的,它们或是战争的前奏,或是战争的辅佐手段,或是战争的某一方面因素,而惊心动魄、紧张激烈的战争,却由此表现得具有旋律节奏,富于诗情画意,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我相信《三国演义》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任务描写和战争描写。由于它本身就是以文艺史书的形式出现,因此描写的战争情节必然用心雕饰。但它的任务描写却让人难以想象。它以生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个让后人难忘的经典人物。象曹操,张飞,诸葛亮,关羽等。以“略貌取神”,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或通过周围环境来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渲染。曹操奸诈,一举一动好象都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那样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借助烘托气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国演义》运用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表现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仅仅通过“声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张飞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龙活现。一喝,曹兵“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二喝,曹操“颇有退心”,“后军阵脚移动”;三喝,“喊声未绝”,曹操部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兵“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曹操本人“骤马望西奔走,冠簪

尽落,披发奔逃”。其实,张飞不过孤身一人“怒目横矛,立马桥上”而已。第五回写关羽斩华雄,完全没有正面展开战斗场面,也不直接描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华雄如何被斩,只是从不同方面造成气势,用周围人物的反应来作衬托。华雄挑战,俞涉、潘凤先后出迎都被杀了,说明华雄是一名非同小可的武将。曹操敬酒,一是预祝关羽取胜,二是为关羽壮胆。然而关羽置酒不饮,说“某去便来”,见出关羽有手到擒拿的必胜信心。以下完全从各路诸侯所闻所见及其反应上来恣意渲染。先是写诸侯听到关外喊杀之声震动天地,可以想象战斗之激烈,战胜华雄决非轻而易举的事。这里,用诸侯的“失惊”,反衬关羽的镇定。然后写诸侯提心吊胆,正想派人打听,却见关羽已经纵马回营,斩了华雄首级。作品最后回到那一杯酒上,酒还是温热的,进一步点出斩华雄时间之短促,同时关羽喝酒时那种豪迈的神态,也可想而知了。这样着墨不多,而关羽勇猛善战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描写都没有多少细节的精雕细刻,大都依靠粗线条的勾勒,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态活现,形象栩栩如生。

其中让我最为熟悉和陌生的就是诸葛亮和曹操以及刘备这三个人物了。《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此二字不知纠葛了几多逐鹿群雄、东征西讨的人的心绪。多少人又葬身名利场下? 凡言“三国”者,即便未曾看过此书者也必知悉“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的大名。书中,他是一位羽扇纶巾、谈吐高雅、自比管乐、有呼风唤雨之能、经天纬地之才的一代儒将。隆中定三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无数人心中,诸葛亮的文才武略、战术谋略,甚比“武圣”孙武而被顶礼膜拜。没错,孔明多谋而近妖,是个奇人;三国系一体,是个伟人;言归子底,他呕尽心和血,可惜却是个苦人,一世争战却未能打下那汉室江山。刘备尝夸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缘何其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只因他把自己一生命运捆绑于一个平庸王朝的戎马战车之上了。知刘禅不可扶而扶,人格固然可敬,而现实终究是悲哀的:一代贤相南征北战,心血呕尽,戎马倥偬,到头来却也不过是五丈原夕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 而书中倍受推崇,集大义于一身的刘备,虽为汉室宗亲,当世皇叔,尽人和之利,而论起英雄,便如当时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一般,此酒也得脱手,难入口。书中刘玄德大仁大义,至孝至亲,满面忠厚之相,又有识人用人之才能,真可谓系古今圣主之德行于一身而无半点瑕疵。可惜透书而观,这却只能说是贯中为体贴顾念这位刘姓皇帝的面子而在其苍白脸上抹上些许胭脂而已。李宗吾所书之《厚黑学》中骂刘玄德之脸皮之厚更甚城墙转拐之处。刘备皮虽厚、心虽黑却终是心中无谋,而其皮厚心黑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刘备好哭,且会哭,哭得山崩地裂,日月无华。而其亦非干嚎,亦非嘶喊,乃是真正泗泪齐流,惺惺作态之中又不得不使人心服口服,以至于低声呜咽几声,似鲁肃这般忠厚之人便会跟着流下两行老泪。刘备之哭,把人心收买,孔明被哭出隆中,赵云被哭得死心塌地,左一声“刘大哥”,右一声“主公”,虽然没有拜过把子。玄德之心黑,胜于浓墨啊!其黑在于利用人近乎残忍卑鄙。白帝城托孤之时他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请自取。”这招欲擒故纵之技阴狠歹毒之至,好一声“君可自取”听得孔明汗流满面,热泪盈眶,手足无措,抽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刘备听毕必是侧脸叹息,心中却已笑足三万六千五百次了,可见刘备确是一个皮厚心黑的“忠厚长者”。 而回头看看那些各路诸侯,吕布虽可独战三英,却只是个背信弃义、沉迷声色的三姓家奴,被历史唾弃;周瑜,虽然是青年俊才,深谋远虑,城府之深都和卧龙有得一拼,只可惜意气用事,心胸狭小。孙权,只不过依父兄基业,虽有任人唯贤之能,知人而用之才,却无争世夺天下之大才,而无半点建树;董卓乱政,擅自废立皇帝,擅自戳杀群臣,虽极大打击了皇权,却不过是在三分天下之路下扮演了一个清道夫的角色,为旁人卖力做嫁衣耳?? 青梅煮酒,酒亦冷。乱世枭雄,令诸侯。 可以说,那英雄之能饮者唯曹公耳,曹操年少时便被断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其城府年少时已然颇深。 书中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遭人非议。而我却要说天下之大,能者居之,缘何唯有刘

姓可称帝?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有远见卓识,他抓住“天子”这个有利筹吗,于乱世之中占一席之地,有何不可?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他以少胜多,一统北方,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同样为其子代汉建魏,为最终平蜀平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词之格匠心独具,豪情奔放洒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都脍炙人口,为人所争诵。 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刚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战总该有另胜负之写。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人和的环境。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瑜,曹操总无愧于英雄之名。 后记:英雄之说本无定论,每个人心中的三国都有一个英雄,但刀光剑影之下,鼓角争鸣之远却总躲不过一个满头华发,黄尘裹身。 英雄,英雄之说本戏言耳。

《三国演义》中人物其实在某些方面反映到现在的社会同样适用~如同这些人物性格~关羽的忠义不二是常常为人所道的~但是我们是否想过他的高傲才是他一生的痛,是否没有这份忠义一切就会不同呢?! 是不是谁都会把他当武圣呢?!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关羽这个人物~他是我们一种近似神话的神了~在海外的很多地方都有人对关羽这个人物的信仰,一方面表现了《三国演义》强大的影响力和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三国演义》中将关羽这个人物神话的事实~因为没有一个普通人能够受到后人长期的膜拜,即使是海外的人也同样的膜拜。所以《三国演义》更多的满足了人们心中的空洞,它不仅仅是填补了长期人们精神上的空虚~给人们一种勇气,一种勇气的膜拜~是给人们另一精神方面的支持~因为我们古代的人物中太多的是文圣而不是武圣~这给我们这个民族更多的精神上的寄托。而纵观《三国演义》,像关羽这样受到后人膜拜的不在少数~人们把演义中的人物神话,作为自己的心灵主人,给自己的信仰以勇气,支持自己的精神。我相信这才是看过听过《三国演义》的人会爱上这部文献以及它长盛不衰,被后人长期传诵的根本原因吧~它不仅是本书,而是给中华民族长期缺少的武圣形象的充实~

我相信这部巨作会给中华民族的是难以被磨灭的~它将以一种永存的方式在我们这个国度,甚至正个世界继续传播下去~一种精神的能量传递??

篇三:史记读后感《周本记》

《史记》读后感之周本纪

史记记载,周的先祖后稷也是帝喾的儿子。由此说来,后稷与帝尧和契都是兄弟。只不过尧是陈锋氏所生,契是简狄所生,而后稷是喾的元妃姜原所生。帝尧的继位,看来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后稷又名弃。为什么名弃呢?因为母亲姜原生下他时数次抛弃他,他都没有死,所以名弃。为什么要抛弃他呢?因为母亲姜原怀上他不是正常的男女交合而怀孕,而是一次在野外看到巨大的脚印,心中好奇,就踩在上面看比自己的脚大多少,结果这一踩就怀了孕。

我想,先人这样传说和司马迁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后稷来历不凡,只是为了说明五帝的功德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惠及后代。但让后来的人读了,不经意间产生其它的想法,认为是女的与别的男人野合而生。这真是前人意料不到的结果。

史记记载后稷被抛弃到隘巷,牛马经过躲着不踩他,被抛弃到树林中,遇到人多只好换个地方,被抛弃到水渠的冰上,天上的飞鸟下来用翅膀盖着给他取暖。母亲姜原以为是神,就又把他抱回来养了。

这让我想起老子《道德经》的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

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我曾经对“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婴儿感到难以理解,与同事讨论,他认为动物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天性,婴儿对动物构不成威胁,所以动物也不伤害婴儿。还有狼孩、豹孩等的故事,说明不一定什么原因动物还把人的婴儿当做自己的后代来养的事情。现在看到后稷的传说,更使人相信了类似的情况并非信口开河。

周的统治者姓姬,文王以前的人物主要有:喾→后稷(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公季)昌(西伯,周文王);从周文王到周朝灭亡的主要人物有昌(周文王)→发(周武王)→诵(成王)→钊(康王)→瑕(昭王)→满(穆王)→繄扈(共王)→囏(懿王)→辟方(孝王)→燮(夷王)→胡(厉王)→静(宣王)→宫涅(幽王)→宜臼(平王)→林(桓王)→佗(庄王)→胡齐(釐王)→阆(惠王)→郑(襄王)→壬臣(顷王)→班(匡王)→瑜(定王)→夷(简王)→泄心(灵王)→贵(景王)→匄(敬王)→仁(元王)→介(贞定王)→去疾(哀王)→叔(思王)→嵬(考王)→午(威烈王)→骄(安王)→喜(烈王)→扁(显王) →定(慎靓王)→延(赧王)。

五帝时期,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周的始祖后稷对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小游戏就爱种植,一直到成人,都保持这种兴趣,研究什么样的地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庄稼,被农民奉为学习的楷模。帝尧听说他的能力后,封他为管农业的官员,普天下的农业得到了大发展。到舜当政时,把他封到邰地,世代都当管理农业的官员。夏朝末年,不重视农业而废去了这一官职,后稷的后代不

窋只好到少数民族戎狄那儿去谋生。

我时常想,人不怕笨,就怕干什么事情都能够持之以恒。后稷自小爱种植,一直坚持到成年,成为当时了不起的农业科学家和农业部长。任何人从小撒尿后把土浇湿,都爱捏成泥玩,只不过由于大人的批评和自己兴趣的转移后来不玩了。而那些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的人,多成了雕塑艺术家。任何人从小都爱把好玩的东西收藏到一块儿,只不过由于成人的批评和本人兴趣的转移,没多久就扔了。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人,多成了收藏家,比如奇石收藏家。任何人从小都有乱写乱画的习惯,墙上地上充满了他的杰作。只不过由于成人的干涉和自己兴趣的转移而“封笔”了。而那些多年如一日的人,却成长为了书法家,画家。:所有的人都有良好的开端,很少有人能坚持始终。这也是凡与不凡的重要区别吧。

周族的第二个伟大人物是公刘。《诗经·公刘》就是歌颂他的丰功伟绩的。在他的管理下,所辖地百姓安居乐业,远处的人也来归附他,周后来能统一天下,就是从他开始强大起来的。

周族的第三个伟大人物是古公亶父。有三件事值得讨论。第一件事,史记记载他遭到少数民族戎狄的侵扰,主动把财物给戎狄;第二件事,当戎狄要消灭他,霸占土地和民众时,民众怒不可遏,要求奋起反抗,他(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却不忍心让民众因他而流血牺牲,带领少数人选择离开,结果民众扶老携幼,全部跟着他从幽地到了岐下,这有点像三国时的刘备与曹操打仗,逃跑时后面跟着大群的老百姓。其他国家的民众听说他这样仁义,纷纷归附他。他废除戎狄逐水草而居等陋俗,在岐下筑城郭室

屋定居,设立国家政权。第三件事,他有选择小儿子昌当接班人的苗头,他的长子太伯与次子虞仲为了不引起麻烦,主动离开,到远远的荆蛮地区去发展。

按照现在的理解,第一件事,十有八九是花钱买平安,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换取和平。第二件事,十有八九是从武力上还不是戎狄的对手,或者是“不若则能避之”,加上古代人少地多,换个地方生存发展比在原地长年与游牧民族相斗更合得来。第三件事,或是他的长子与次子主动离开,或是被动离开,都有可能。但不管是主动与被动,以大局为重的意识还是占了上风的。

周族的第四个伟大人物是周文王。史记记载周文王施行仁义,尊重老人,慈爱晚辈,对贤士谦下有礼,有时接待善待贤士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因此天下的士多来归附于他。

周族的第五个伟大人物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说他的。他还有与商朝伊尹相似的地方,他代年幼的周成王行政七年,在成王长大后返政成王,然后回到自己的大臣地位。 这儿要说的是,周文王和周公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真诚、虚心与热情,是一个人成功必不可缺的品质。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当我们遇到尊重时,心情就愉悦,当我们遇到不被尊重时,心里就恼怒。在现实生活中,礼多人不怪,都愿意与热情的人交往,而不愿与冷漠的人打交道,问题就在心理需求方面。热情就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夸耀别人的优点,正如《弟子规》所说:道人善,即是善,人

知之,愈思勉。虽然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当周文王、周公旦这种伟大人物的想法,但没有人不想有好的人际关系。看轻自己,尊重别人吧,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要瞧不起别人,那是瞧不起你自己。 周族的第六个伟大人物是周武王。武王伐纣,前后出兵两次。第一次观兵孟津,约公元前1048年,第二次渡河灭商,约公元前1046年。第一次可能是试探,时机还不是太成熟,所以班师回归。第二次牧野之战,灭了商朝。武王伐纣以后,与周公旦有一段有名的对话,与新中国建立前夕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颇为类似。黄炎培问毛泽东:共产党怎样避免历史上诸多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环怪圈?毛泽东在深思熟虑以后答:我们已经找到了长治久安的办法,那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夜不能寐,周公旦问其原因,就是在思考如何使周朝避免商朝的命运。最后决定以武定国后以文安邦,兴建洛邑。九朝古都半在偃。在偃师这个地方,放下兵器,解散军队,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并定名为偃师,以示天下和平,不再战争之意。问题在于,不论是至高无上的帝王,还是贫民百姓,都只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不能保证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周本纪有两个故事告诫我们同一个道理。第一个故事是:周共王出游到泾水边上,密康公跟随着,有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国王。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猎都不敢猎取太多的野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个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