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想象作文乐于表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1 04:20:25 体裁作文
想象作文乐于表达体裁作文

篇一:留心观察 乐于表达

留心观察 乐于表达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亲身接触事物,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我熟悉的一个人”,可以在学第二组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这几个名人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这几个名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让学生懂得描(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写人物可

以通过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选一个最喜欢写的人,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人物的性格、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 创设想象情境 , 引发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动物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自主积累语言,产生写作兴趣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

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__的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

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其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去过哪些地方游玩,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第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陶罐和铁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

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篇二:丰富积累乐于表达掌握方法顺利写作

丰富积累乐于表达掌握方法顺利写作

长期以来,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对师生形成了很大的困扰,阻碍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小学,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农村学校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阅读量少,词汇积累贫乏,写作对他们来说犹如凭空抓物。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甚至抵触,他们常常无从下笔,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内容空洞,缺乏想象力。一句话,学生头脑里没有积累,也就写不出优美的作文。

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农村的实际生活出发,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学习中,指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乐于表达周围事物,逐步学会运用华丽的语言文字进行写作。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注重积累,丰富素材

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敢于突破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与生活中,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的大舞台:农村的山山水水、奇花异树、飞禽走兽,田园风光,人情风俗??处处蕴藏着趣味、知识和奥妙。这些足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教师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亲自接触的人,点点滴滴积累下来,记在观察日记本上,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作时“无米之炊”、“无源之水”的难题。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认识、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和想象,然后学会用语言去描述事物,由于学生手中有素材,心中有话,写作就言之有物了。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有了写作的对象,学生在写作时依然感觉无从下笔,原因在于对写作材料没有一个好的梳理,对写作顺序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据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观察就成为正确梳理作文内容的前提。待到学生心中有了一个顺序观察后,就能根据观察的顺序顺利写出要求的习作了。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物体最特别的地方仔细观察,说出事物最最吸引人的地方。最后,梳理好所有观察内容,确定好写作结构。

如,有一次写作训练时要求介绍家中某一种日常用品。教师拿了一个茶杯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汇报观察的情况,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观察无序性、没有抓住特点,观察不具体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向学生提问:“这个茶杯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什么颜色的?它由几部分组成?”然后又采用‘遮幅式’的手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叙述,师生互动,学生从中领悟到观察某一器物可以从质地、颜色、形状,由局部到整体,也可以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抓住事物最特别的特点进行介绍。课后又进一步拓展延伸,用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它器物,学以致用,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会多种方法去观察事物,从而避免学生观察思维的局限性和混乱性。

三、引导学生捕捉事物的特征,学会描绘事物的特点,乐于写作,注重文章的情感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力求创意的表达。我针对农村学生想象力较差,在习作教学中采用提示

过渡的训练方法,如在指导学生写描写事物的说明文写作中,我出示“文具盒”、引导学生去找描写文具盒的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等,降低难度,使学生领悟到运用把观察到的和想象结合起来写的表达方法,能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得更具体、更形象。

由于农村的方言与书面语之间表达方式的差异,学生在习作中常常用方言来表达,出现言不达意、病句多,甚至闹出笑话。我把字、词、句的训练当作习作的重点来抓,讲清方言与书面语言之间表达方式的差异,如“啥子”与“什么”,“走人份”与“走亲戚”,等等。我还把一些较典型的方言与书面语之间表达方式区别的词、句列出来,分期出在黑板报上,让学生在习作中逐步学会用准确的词、句来表情达意,达到提高习作能力的目的。 我还结合习作的需要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在亲自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学习准确用词,把意思表达完整,把过程写具体,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同学之间互评互改,共同进步,展示欣赏佳作,推荐投稿,让学生共同享受写作的快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符号。”只有带有感情的文章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敢于说真话、实话,作文的假和空是学生厌恶写作和写不出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扮演一个成功的鼓励者,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情流露。

四、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增进学生表达、观察能力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构思新颖,充满情趣的各种插图,这些插图富于美感,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插图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物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就像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让学生们不出门也能领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每每遇到这样的课文,这样的插图,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如看图学文《索溪峪的野》,讲的是索溪峪的山野、水野、物野、人野,这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美,是一种不拘一格的美,作者细致的描绘出了索溪峪的“野”。

我们既要要积极遵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又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写作理念。只有做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同时也要长期坚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欲望和信心,才能让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顺利写作。本文来自乐博论文发表网,更多信息可点击进入乐博论文进行查看。

篇三:让学生在写作时“易于动笔_乐于表达”

让学生在写作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内容摘要】如何使作文教学贴近《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写作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文章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寻找写作材料、引入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法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课标 写作兴趣 写作材料 多元化 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

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是,当前写作教学的现状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较远:一方面,教学者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追求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等等,使得作文教学陷入困境,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作文主体——学生往往情绪浮躁或沉湎于电脑网络,缺少作文的素材和鲜活的生活,缺乏思想和情感,或被动写作,无病呻吟;或对写作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反感,致使作文教学启而不发,步履维艰。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的现状?如何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能“让学

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让作文教学进入一片新的天地?对此本文作如下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想方设

法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由“厌写”到“爱写”,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潜心创作,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

对自己加以赏识”。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就是要让人从某种活动

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詹姆斯曾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

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我们需要引入赏识教育,

别吝啬我们的赞美,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每一篇习作的闪光点:或者他的

字写得很认真;或者他的语言很流畅;或者他的句子很风趣;或者他选择的

材料很有意思;或者他在文中表现出来的为人很值得赞赏;或者,他比上次

的习作多写了几行字??抓住这些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热情地赞美,让学生

感到你对他的赏识,使每位学生都能受到鼓励,从而对写作产生兴趣,树立

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多形式的作文展台,激发

他们表现的欲望,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1、开设优美句段欣赏课。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要是自己认真创作的,即

使是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也一定会有有自己认为满意的句段。在特设的欣赏

课上,朗读这些句段,让全班同学欣赏。同时,教师对有创新、有个性的妙

语,就是不那么恰当的语句也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一定会受到激励。

2、举办创作成果展示会。指导学生写作,可搞一些写作专题,如小说创作、

诗歌鉴赏等。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或打印或手写,再由学生自己设计些图案,

编辑成一本学生作文专刊。然后让学生在创作成果展示会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听取老师和同学的评点。从尝试的情况来看,这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比较

可大的。

3、鼓励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向校刊、报社推荐学生作品。

对那些有一定水平、有一定欣赏价值的文章,教师要迅速指导修改,然

后及时推荐给校园专刊或有关报刊,或参加各种作文竞赛,以此来扩大习作

者的社会影响。利用主办单位的权威性、社会性刺激学生写作的热情,提高

他们的作文兴趣。不言而喻,这对这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同学

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

二、帮助学生寻找写作材料

当今, “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封闭”式的学校管理,确实很难激

起学生对生活观察与记录的热情,更无写作兴趣可言了。因此一提到写作文,

便有学生愁眉不展,抱怨没有东西可写。老师硬要学生写出来的也往往就是

些空话,形成了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势。对此,我们应该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寻找写作素材。

1、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材料

阅读与写作、接受与输出是一种互动式的一体化语文实践活动。人民教

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

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典型概括地反映当时的社会

生活内容,凝聚着前人的生活经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可以帮

助学生学到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塑造理想人格,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教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后,可让学生以这篇课文为起点,展开想象,写桃源后人的系列性文章。如《再访桃花源》,《桃源后人游××》等。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桃源人的描述,结合自己的想像,变得有东西写。学过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之后,可让学生在解读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续写小说的结尾,进一步展现女主人公的性格。读了《卫风·氓》,可让学生将《卫风·氓》中的故事通过创造性的想象,以小说或戏剧形式作形象生动的扩(改)写,使古典的爱情故事传达出感人至深的现代情绪??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是一个“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印象也是比较深刻的,如果能够讲究方法,帮助学生把它们进行整合,那么就能变成学生写作的好材料。高考优秀作文《赤兔马之死》等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

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读书就像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不能吐出丝”也就无所谓作文,更何况创新?引导学生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课外阅读的途径很多。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走进学校图书馆翻阅图书杂志;利用现代化网络,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平时可让学生多读一些班级订的党报、时报??

课外阅读,能使学生获取许多材料,能使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但是,如果学生的阅读太放任自由,不加引导,学生对读物的选择往往只能停留在“有趣”的水平上,那么收获也就不会太大。因此,教师既要交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并且鼓励学生去摘录、背诵、记忆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既积累了写作的材料,也学到了写作的语言。

课外阅读一方面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大量的名篇名著也为学生提供借鉴模仿的范文。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开始求“与古人合”,但其后必须“与古人离”,要向学生强调,写文章最终必须表现“自我”。

3、从生活中发掘写作材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中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重要的基本功:“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

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沃土。假使没有生活,我们通过阅读积累的材料也往往会成为“故纸堆”,没有时代与生活的气息。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我们就要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这样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也就有了沉沉的生活沉淀。学生写起文章来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

另外,还可以用再现生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狭小枯燥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去获取写作素材。多媒体进入课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把学生所经历过的、感受不深的、犹如过眼云烟的事物通过计算机重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进行再次细察,唤起其形象记忆。如:在开运动会时,录制学生体育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软件,上课时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写作时要重点描写某位运动员,可以单击按键与该运动员有关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学生作文素材丰富了,感受深刻直观,再不是没东西可写了。

三、引入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法

以教师为作文评价的主体是我们作文评改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教师这头累,学生那头又不一定“活”得起来。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引入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法。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自己、家长也来参与学生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是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将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集中评价和单独评价、综合评价和专题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形成性评价,可采取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水平的不同时期的习作,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轨迹,注意发现学生获得的点滴进步,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三是评价纬度多元化:不只关注学生的

作文成绩,还要注意学生在作文时的情感、态度,将考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时的兴趣、动机、意志等。 引入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法目的在于改正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诊断功能,既要让学生从评价中得知自己的不足,更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作文的兴趣,增强作文的信心,在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参考资料:

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陈建伟编著:《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

语文出版社(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郭能全:《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