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山居秋暝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6:42:17 写作技巧
山居秋暝写作技巧写作技巧

篇一:《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步骤:

诗的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

教学过程

作者王维介绍: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一、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1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二、训练想象、品味与感悟能力

(一)想象、描述“诗中画”

——请同学们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说一段描述性的话。

参考:

(1)天色已螟,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二)感悟“画中诗”

——让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三)品味艺术美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随意写景,生动自然。

三、讲析 诗句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胆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玉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谈的是中间的那四句。

中间的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起得一片衰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署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又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相反相成的紧密 2

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看来是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四、鉴赏要点

(一)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二)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五、课堂问题设置

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二、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六、难点分析: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怎样韵排列?诗人为何作如此排列? 还可有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五个作用: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③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末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⑤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3

4

篇二:文学写作技巧

如何提高文学写作技巧

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写文学作品,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作文是文学作品形成的初级阶段文字形式。我们通常取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文字是生硬而没有力量的,也许会给人产生一时的心里冲击,但是捏造出来的东西,还是失去了原味。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当天,我们才如此地渴求来源于生活,附情于生活的文字。

每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生活经历、学识见识、性别职业、性格爱好有极大差别,不要指望在创作技巧方面能获得普遍适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过别人的经验也很重要,因为人性都有共通的一面,抓住这共性,可以避免多走弯路。当然也不能把创作中的共同点看得太重要,因为那样会导致盲目模仿而放弃创造,而文学是讲创造的,一切都迥异于他人而颇富自己的个性才是真正的创作。要想真正提高文学创作水平(技巧),应该注意下述几方面。

1.抓住自己得心应手的文体

文学基本文体有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等。人的智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四方面都成为通才。最好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所谓“最擅长”是指这类文体自己最爱读,读的最多;或自己也尝试写过,至少说不陌生吧。例如巫文勇熟悉现代诗,则诗为其擅长文体。抓住擅长文体去写作,往往会增强自己的信心。因为熟悉,方能熟能生巧。千万不要去碰自己不熟悉的文体(例如让我这个写惯散文的人去写戏剧,就是难为自己),那样难出成绩且得不偿失。很多人拿不准自己到底该写什么文体。今天写诗不满意,明天写散文也一塌糊涂,后天改写小说更是难于下笔,于是只好沮丧地说:“拜拜了,文学”。其实选择文体要从熟、从长计议,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并不是做这种文体的料或不再适合这种文体,再改不迟。冰心、舒婷、马丽华当初都是写诗的,最后却都走上了散文的路子。美国的弗罗斯特写了几十年的小说后才发现自己永远是二流的小说家,于是一气之下改写了诗歌,并成为著名的诗人。

2.写出内心真实的我和自造的境界,而放弃说教

心中有某种感觉了,就要及时提笔写下它再说。普通人内心有了震动,口头感慨一下就算完了;可是热爱文学的人就要将其写下来。不过这种“写”不是发

牢骚,搞评论,夸夸其谈;而是把想法尽量隐藏起来,而用文字展现一种别人感觉起来比较直观,较容易通过想象才能构造出的境界。《红楼梦》给出的是人物和故事,而不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长篇大论;王维的《山居秋暝》给出的是静谧而颇富世俗人间情韵的景象,却不是大道理。让我们把讲道理、发高论的事留给评论家、理论家去做,我们要做的事是如何把感触、情绪、冲动、体会用形象化的、逼真但非真实的情节、画面表现出来。也即用文学表现我们自己或我们这一代或我们的时代。

3.观察、构思与捕捉灵感

(1)观察。做文学善观察是十分重要的。目有所观,心有所察。我看我听我就要写。高尔基爱观察,下馆子也不忘偷听邻桌谈话内容,经常会有挨揍的危险;鲁迅写阿Q蹲监狱,自己却无入狱体会,甚至想以身试法。因此我们居家或外出切莫忘记观察,此时所见说不定就成了彼时的写作内容。如有必要可准备随身携带的观察笔记,其中所记可能就是你某些作品的原型。

(2)构思。当然看到的并非都有用。没有激动过自己的材料谁都不会在上面浪费时间。搞创作的人有时是很功利的,他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变形处理,使它们成为自己作品中的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画面、一个筹码。获得激动人心的材料后,到了非得写点什么东西,非得动笔写点什么的地步,就一定要动笔。动笔前都会想怎么写,这就是构思。构思从来都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例如你有了很多可以连缀在一起的情节、故事,你可以就此写一部电视连续剧或一部长篇小说,那样你必须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如果怕忘记也可拟个提纲,然后按部就班往下写。有人只有一两个故事,也想搞个长篇,他就得考虑如何把这一两个故事扩充成几十个各不相同的情节,再一一写下来。

如果是短篇文字(如字数不多的散文、小说或诗歌),最好先打个腹稿,再一气写下来。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即有时构思再写作,有时无须构思也能写。苏轼写《水调歌头》、郭沫若写《凤凰涅盘》,就是一有感触便不假思索一气写下来。这是文笔来得快的。一般人不行。杜甫、贾岛、孟郊写作讲究一字一句慢慢锤炼,讲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时写快写慢会穿插体现在一个人的写作状态中。比如我们有时写东西一挥而就,有时却吭哧吭哧好长时间才写出来。前者未必皆妙文,后者未必是糟文。因此出手快慢不

能成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关键是看效果、看质量。

(3)捕捉灵感。灵感是等不来的,要抓来。我的一位诗友称只有用他那支写惯的笔写诗灵感才能降临;还有一位朋友写诗须跪在床上用被蒙头,来了灵感后把被子一掀,“沙沙沙”就是几行。搞创作有点怪癖并不少见。不过不要故意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怪癖多多,以为那样才有灵感,那就大错特错了。不是所有作家都是神经质,生活中他与我们一样正常。当然创作中的我跟生活中的我到底是不同的。创作中的我是更接近心灵真实的我。这并不在于作者是否在作品中使用第一人称。卫惠《上海宝贝》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我”可以看成是卫惠内心的“我”,具有半自传性质。曹雪芹《红楼梦》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却也有半自传性质。

4.积少成多,打持久战

文学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积点滴之水,何来汪洋之势。要为自己拟定一些写作规划。做好长期练笔的打算。长期练笔是保持创作兴趣的根本途径。人都是有惰性的,不用规划鞭策、约束自己,文学理想只能成为空想。在文学的历程中不要给自己留下一纸空文的遗憾。拟了计划就要具体落实,争取每天都写点什么,是很有好处的。没话找话硬写也是不好的,那样还不如不写。一旦有东西可写,就不能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到头来推掉了文学爱好就要追悔莫及了。长期练笔主要包括下面两点:

一是零敲碎打,单篇单做。一篇作品从构思到撰成,经历了“感受材料—内心冲动—朦胧拟稿—具体实施—数易几稿”几个过程。一般作品都是在这几个过程中得以完成的。每写成一篇都是在为日后的成功埋下一块铺路石。不能小看这一篇篇的积累。如果你实在觉得无话可写,也要养成写日记和写信的习惯。那样,等于你天天在练笔。鲁迅、托尔斯泰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写可以不受什么束缚,信手写来,自然真切。有时一个故事可以用几天的日记连着写,写完了说不定就是一部长篇小说或其他作品。吃饭、看电视、购物或做其他事时,突然有什么东西想要表达,就可以用短信发到微博上。冰心《繁星》、〈春水〉就是这么写出来的。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的许多情节是他在几十个烟盒中写出来的。唐人孟郊、贾岛外出时随身带着诗囊以备及时写或改。为了锻炼文笔,有时还可以做表达方式的小型训练。最常见的是经常换一种说法来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

不说一个人很丑,而说他“大大地咧到一边的嘴和那失去了比例、长错了位置的三角眼,使人不自然地想到‘畸形儿’这个词”。描写荷花的香味,就来上那么两句:“它的味道就如晨雾中荷叶上滚动的露珠一样,给人一种透明的清香”。二是冷静处理长行文字。一般人不敢太多问津长篇作品,以为那是大作家的事,他们多把心力注入于豆干小文,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给写作多一些细密推敲的机会,不足是会养成畏手畏脚、放不开手脚的小家子气,其实偶尔涉足长行文字亦未不可。

5.好事多磨,妙文多改

好作品没有一篇不是改出来的。谁也不可能天生就是笔下生花、字字珠玑。毛泽东《七律?长征》原作:“金沙水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957年《诗刊》主编臧克家改“悬”为“云”,毛泽东知此,佩服得五体投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演员改“是”为“这”,郭沫若称其为“一字之师”;《红楼梦》也是曹雪芹“披阅五载”的结果;不少人以为普希金的诗一落笔就是汹涌澎湃、妙语连珠,可是一翻看他的原稿才发现,他的每一个诗句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涂抹、更改。可见,所以说,只有修改,才有精品。

熟悉美术史的人都不陌生这样一个典故。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制成巴尔扎克塑像后,感到总有什么地方不满意。要修改。怎么改?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只见他受起刀落,砍掉了雕像的双臂,一个绝世之作诞生了。雕塑如此,文学亦然。一个故事说:某作者把作品交给编辑审阅,编辑谈了修改意见要他改好交来;于是改好交来,编辑看了看又说再改改交来;于是再改交来,编辑看了仍说“再改交来”,此人不悦,不得已,又改好交来;编辑阅过面呈喜色说:“此文可用矣”。不久头条刊出,惊动文坛。可以说修改是文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人们总是看到自己文章的优点,“文章是自己的好”,缺点部分也花了自己的心血,往往不愿承认有缺点,并视缺点为优点,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结果好坏不分,没有人要看。

篇三:《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侯集中学《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师:好,上课!

一学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放幻灯片)上节课上老师要求大家以“记得王维是因为??”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文字,请钟尚琦同学来展示她的写作成果。(师生掌声热烈??)

钟尚琦:(钟尚琦同学上台,带着日记本)《想起王维》,手中握着那颗南国的红豆,我就想起了

他。你说你古信佛,连名字都出自佛教,名维,字魔诘,维魔诘,是佛经里的人物,通达甚深,褩若智能;你说“中年颇好道,万事不关心”,看惯了功名利禄,官场纷争,你更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气时”。于是,“竹里馆”里清越的琴音飘然,穿枝拂叶,萦绕耳畔。你披散长发,独坐林间,弹琴赴长啸,风卷长袍,清瘦而潇洒。这穿越千年的琴音激起我心中涟漪层层,我想问他,“无数的静夜在你的春山是否总有迷途的鸟儿鸣在你的春涧?”,我想问他“贵生广寒,秋露拃上,你是否依旧衣衫单薄,但又心却空房,不能回家?”我想问他,“全宴微食,日冷轻松,寒琢梅花,你能否闻到那阵阵幽香,你能否看见那素淡背后的春色满园?”谢谢! (掌声热烈??)

师:(走上讲台)哎呦!太美了!钟尚琦同学以优美的语言,展示了王维在她心中的美好记忆。

咱们今天再次走进“诗佛”王维,走进他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切换幻灯片)请同学们读学习目标。

生:(看幻灯片,齐读学习目标)通过诵读进入诗境,理解山水田园诗中诗人所寄托的情感。抓住意象,品读诗歌,把握本诗写景抒情的表现技巧。

师:咱们组内推选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山居秋暝》好不好?(看学生做手势,请学生朗读诗) 生1:学习目标,(师生笑,生1拿起书本读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掌声起,生甲坐下)

师:周婷婷,你来给我们点评一下

周婷婷:点评法的五要素??

师:咱们点评的时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呢?字音,节奏,感情

周婷婷:首先我觉得这首诗不应该读得那么高亢,我感觉这首诗应该是,既然是山居秋暝,

应该是晚上这个时间王维在山林间游行的时候,应该是很幽静的那种。

师:那首先咱们来关于一下题目,像周婷婷说的,那是傍晚时分,诗人留宿于山中所得的解惑,那他看他描摹的景物,从第几联到第几联都在写景?

周婷婷:从第一联到第三联。

师:到第三联都在写景,那大家来看他选择的是什么样的意象来写景呢?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起来回答?刘潇

刘潇:他选择的那个山,还有新雨后的山。

师:选择的新雨后的山。

刘潇:明月,是在松间的??

师:松间,松间是不是意象?明月还写的什么?青松,你接着谈

刘潇:然后是清泉在石上流的清泉

师:嗯,清泉,白石

刘潇:还有是在竹林间喧闹的浣女

师:嗯,浣女,翠竹

刘潇:还有是在莲叶下流动的渔舟

师:嗯,有莲叶下流动的渔舟,好,你请坐。那咱们来看一下,王维选择这些意象,当时王

维的心情应该怎么样?杨晓蝶

杨晓蝶:啊?我认为当时王维正是一种平静的心态去看待这万物。

师: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他当时对万物是一种什么样感知?

杨晓蝶:好像焕然一新,非常清新。

师:非常清新,这种景物非常清新,那王维喜不喜欢?

杨晓蝶:应该说很喜欢。

师:那如果你喜欢某一景物,你在读出来的时候,调子应该怎么读?

杨晓蝶:我认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那种喜欢的那种感情。

师:嗯,流露出喜悦的感情,好,你请坐。咱们同位之间也互相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喜悦

的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读诗)

师:好,咱们同学推荐一位,你认为读的非常好的同学。(巡视一番)要鼓起你的勇气来啊。 生2:山居秋??

师:女士优先啊。

生3:(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掌声起,生3坐下) 师:好,有请那位男孩。

生2:《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

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掌声起,生2坐下)

师:嗯,好,你请坐。真的这些同学投入了感情对吧?那咱们来关注最后一联,“随意春芳

歇,王孙自可留”,大家看这一联,老师这样读,你认为这样读的原因是什么?王银萍 王银萍:是因为他很自信而且是表达自己那种心志,自己非常希望留在这。

师:嗯,表达了自己的心志,非常想留在这,那他留在这该表达了王维当时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银萍:远离黑暗的官场。

师:嗯,好,你请坐,远离黑暗的官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读书最忌太空忙,含用功夫意味长,咱们先来听一下范读。(切换幻灯片,播放朗诵)

师:(朗诵播放完毕)请同学们在听完范读之后再读诗歌,要求大家尽量的读出感情来,好,

放声读。

(学生大声朗读)

师:通过初步感知,咱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空山雨后的清凉,看到了松间明月的清亮,听到

了浣纱女银铃般的笑声,那咱们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大家来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为什么谈到是空山?(放幻灯片“空山如何理解”,学生思考)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1:我是这样认为的,王夫之在谈到心学的时候,他说到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我觉得这一个“空”字就体现了王维心中的寂静,他以虚幻的佛家理念,就是通过这个“空”字表现了出来。

师:嗯,你语速放慢一点啊,再说一下,然后让大家能听清。

生1:在王夫之谈??不,王守仁,王守仁谈到心学的时候,他提出一种观念,是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我觉着王维通过这一个“空”字,也表达了他的一种佛教理念,那就是虚幻。

师:嗯,提出来的是跟咱们王维这个“诗佛”这个称呼相关的佛道理念,一种内心的寂静,

对吧?好,请坐,回答的非常好。(师生同鼓掌??)那咱们再来思考思考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生4: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是空山新雨后,它是新雨过后,秋雨将一切的尘埃和那种污浊

都洗涤的干净,这是空之一,而是王维在下面都写了明月松间照,明月清泉和浣女之声都为这些,他是先写空,然后将景物一点点地填充进去,我觉得这是他的更妙之处,还有我们知道王维是,他向往着隐逸生活,他在远离官场之后心情也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空。(生4坐)

师:嗯,好请坐,然后补充了一点就是由于空山雨后清洗之后那种空灵寂静,还有没有需要

补充的?

生5:我认为是这样的,在秋天的傍晚,王维一个人行走在山林中,山高大巍峨,树木非常

的茂密,而他一个人行走在山间,显得一个人特别渺小,而感觉是他所在的空间特别大。

师:就是说由于自己已于这种山林之时这种特别渺小的感觉来体现当时整个山林的空旷,是

吧?好请坐,非常好。

(生5坐下)

师:还有没有?

生6:我觉得空山并不是说这个山很荒凉,不宜人,而是因为这个山上面树木广茂,分密的

比较多,而人的活动不能被看到了,所以说是空山。

师:广茂的树林掩盖了人的活动,对吧?好,你请坐。

(生6坐下)

师:同学已经回答的相当的好了,那大家抬头来关注一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这个,看看,仅

作参考。

(学生看幻灯片上老师总结的答案)

师:首联呢,王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雨后出继图,咱们接着来看颔联,王维又选取了明月青

松清泉白石等意象,(切换幻灯片至“有人说明月、青松、清泉既是意象有时王维的心象,你如何理解?”)有人说这些意象是王维心象的一种象征,你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片刻)

生7:因为那个清泉、明月和青松这三个意象都是比较高洁的,而且象征着诗人他的品德比

较高尚。

师:嗯,高洁的意象来象征诗人品格的高尚,那你具体来谈。

生7:比如说青松,明月松间照,他用明月来说松间照,青松它比较高大挺拔,也说明了诗

人他这个人比较清高。而且清泉石上流,他用清泉来说明诗人他比较纯洁洁净淳朴。 师:嗯,好请坐,这位同学提到了当时王维的一种纯洁洁净淳朴,其他同学有没有认为需要

再补充的?

生8: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其实王维他在政治上还是有远大抱负的,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

为人民服务,但是说当时的环境官场非常的灰暗,于是他选择了放弃,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操守人生志向,归隐田园,皎洁的月光、青松、清泉都是他一种所思的表现。 师:好请坐,由于当时整个社会黑暗这个大背景使王维自觉的归隐园田,寄情山水,还有没

有?还有没有同学要阐发自己观点的啊?

生9:我觉得这个意象他居于深山之中,远离城市,表达了作者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高尚情

操。

师: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好你请坐,非常好。这夜下青松,石上清泉,都恰恰是王维那种

纯净澄澈高洁的精神心境的一种象征。以物方为志杰,古代诗人善于选用明月青松等意

象来展示自己心境,咱们抬头朗读这几句话。

生:(抬头,看幻灯片)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明月

随良缘,春潮夜夜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师:咱们来看哈,连李白啊都渴望自己在白云弥漫了,松枝间结一处郡巢,而明月青松还跟

其他美好的事物,比如说琴弦、良缘、美人相伴而生。那首联、颔联王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非常静谧的景,咱们继续欣赏王维为我们带来的一份灵动,大家放声的读第三联。 (学生大声朗读第三联)

师:好(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咱们来思考以下问题

(放幻灯片,“颈联的词序似乎还可以做这样的调整‘竹渲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或者‘浣女归竹渲,渔舟下莲动’,请问作者为什么做如此安排?讨论”,学生看幻灯片,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自主地思考

(学生讨论)

师:好,请注意哈,是自主地思考,你不要跟你同桌交流,先自己思考

(学生思考一分多钟)

师:好,和你的同位之间,同位之间议一议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老师在同学之间走动,查看讨论情况,大约三四分钟)

师:(回到讲台前)好了,哪位同学愿意给咱们阐释一下?

生10:我认为他这样写就是有三点好处,一个是他的韵律来说,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要比浣女归竹渲,渔舟下莲动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师:押韵的需要。

生10:押韵。

师:韵律的需要。

生10:嗯,还有就是竹渲归浣女,他先介绍竹渲和莲动最后再说归浣女和下渔舟,给人一

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面的介绍王熙凤出场的那个情景,还有那个白居易写琵琶女的时候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里就是我觉得他写的很奇妙。还有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浓浓的感觉,他这里先设置悬念,然后再揭开悬念,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意象,读起来更清新,更向往。

师:嗯,好请坐哈,很好。

(掌声起,生10坐下)

师:这位同学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个是律诗句法特点允许这种跳跃和颠倒,而其次引经据典,

引《红楼梦》,引白居易的《琵琶行》,然后来证明这种颠倒更有生活情趣,而第三点可以产生那种朦胧的效果,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11:我觉得这一处和那个王熙凤出场它有一些区别,他说,竹渲归浣女,归浣女我觉得

他应该是听到竹渲,浣女他没有看到,他看到没有看到浣女是另一回事情,他通过这个竹渲来想象生发,然后引出浣女的,然后那个莲动下渔舟也是这一个意味,我觉得这一句通过对景物的,就是对身边景物的描写,那个变化的描写,来突出他身后产生的东西,与那个第一句空山的一个“空”字应该说是照应的。

师:嗯,怎么照应的?你具体来谈一谈。

生11:他没有看到,他没有说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只是通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就是阐

明他身后所隐藏的东西。他通过想象,然后再说明这人类的一些活动,也就是,我觉得应该,和那个“空”字,树茂密,然后挡住了一些东西,应该是相对应的。 师:好你请坐。(生11坐下)这位同学上升到了一种理论的高度,而且跟首联中的“空”字相

对应,言词非常妙。还有没有?

生12:我认为这句话有两个方面,就像那位同学说的,其次呢它也符合了逻辑和物理常识,

先闻竹渲,后见浣女是因为林之密,先见莲动后见渔舟是因为莲之盛,这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美景,与首联之中空山相对应,其次它更加体现出秋日之山的宁和静,突出了作者洁身自好的这样一种精神取向。

师:嗯,好你请坐,回答的非常好。那首先提出了一个诗家语,再次强调这个律诗的句法特

点,然后其次那种赋比的效果对吧?“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好,那咱们来看这一联的静是一个非常动美的景对吧?可以说是一个动景,那跟整首诗的和谐,那种静谧的氛围矛不矛盾?思考思考啊。

(学生思考片刻)

师:好,哪位同学起来回答?

生13:我觉得这一个和本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不矛盾的,在这里说竹渲归浣女,远远地可

以听到浣纱的女孩轻笑声,这得在一个很幽静的环境下才可以听得见的,如果是那个很吵杂的地方,他就不会听的这么仔细,还可以从这个声音寻找出这个人,还有莲动下渔舟,之所以能看出莲动也是因为四周比较寂静,环境都是比较安静,才能看出这个莲动,同样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下也看不出莲动,所以他这应该是以动衬静。 师:嗯,好你请坐。(生13坐下)说的非常好,这是因为整个氛围的寂静,然后咱们才可以

听到浣纱女的笑声,然后看得到莲叶风披产生的一个效果,那以动衬静可以衬托出当时环境的一种什么?清幽寂静,那王维完全沉醉在这清幽寂静中,于是他情不自禁的发出呼唤,“我要留在这山中”,苏轼曾经说啊“观魔诘之诗,诗中有画”,咱们来看一下王维给我们营造的画景,拿出大家已经做好的,再现画面的题目,拿出来。

师:讨论组举荐哈,讨论组举荐,看哪位同学创作的最好?

(学生讨论)

师:好了,哪位同学愿意?咱们组内找一位哈,上来展示他的写作成果,上来,上台来展示

啊。然后其他同学注意了哈。

(掌声起,生14上台)

师:同学们注意了啊,咱们这位同学展示了,等会其他同学要点评啊。点评的时候抬头看啊,

有两条要求,因为你看她写的是否和诗境相和?然后第二点要看她有无创见。

生14:一场新雨过后,天地间焕然一新,树叶经过一番洗面,似乎又年轻了,路边铺天盖

地的野菊吸足了养分后更加恣意了,一切都孕育着新生与丰收,空气中飞来泥土淡淡的清香,抬头望,用心悟,这空阔灵静的山,在无边的天空下也有了秋的味道。漫步林间,用宁静的心感受自然,享受皎洁无暇的月光,将乳白泻于松间,让松林也成了新娘,在朦胧如雾的面纱下,似乎也可看到那蒙娜丽莎似的微笑,?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鹨磺卸加辛讼善E?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是水做的,想到流水就想起了江南水乡流不完的缠绵情愁,只听那叮咚的水声,心中已升起了万种情丝,更何况用眼睛去看那些有灵魂的,从天池里流下的温润而清澈的泉流,看着他们在圆润的石块上一跃而过,那激起的浪花在月色的包装下成了最美的明珠,而岸边的小草是那么的温顺,它们任泉水抚摸,像温顺的孩子。“此声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那不是银铃,因为它比银铃更清脆,那不是百灵,因为它比百灵的歌唱更有灵性,将月光穿过那青翠欲滴的竹林,哦,原来是妙龄的女子,她们用那双在柔波里浸泡过的玉手,端着刚刚出水的衣服,面带桃花,在回家的路上相互打闹嬉戏,留下窈窕的背影和不灭的歌声,是谁将那翠如绿的磨盘推动,惊坏了水里偷情的鱼儿,吓坏了林上热恋的鸟儿,细一看,竟是归来的渔船,碧波中一方小舟,惊起一滩鸥鹭。谁说只有春光才明媚?谁说只有春景才动人,秋风也一样温柔,秋色也一样灿烂,面对如此美景怎忍离去,何不住留,远离那污浊的官场,与纯净的自然永相守。

(掌声起,生14回到座位上)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