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养蝌蚪5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8:37:15 小学作文
养蝌蚪500字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养蝌蚪500字作文

春天,我养了许多小蝌蚪,是我从小池塘里捞的。它们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浑身乌黑发亮,黑得那么可爱。

我经常给它们喂食、换水。为了让它们快些长大,我翻遍了课外书,终于知道了,它们爱吃面包屑、水草等,因此,我每次总是把食物捏碎了再喂。它们张大嘴巴,你争我夺,有趣极了,更有趣的是,它们饿极了,还会吃同伴的尾巴。

我想看看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每天上学前、放学后总要去仔细看看。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照例放下书包,去看小蝌蚪。忽然,我发现几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高兴极了。又过了几天,我看见有些小蝌蚪长出了前腿,尾巴缩短了,身子变长了,颜色也变淡了,小蝌蚪要变成青蛙了。我连忙把这个重大发现去告诉爸爸妈妈。又过了几天,前几天没长出前腿的小蝌蚪也长出了前腿,有几只小蝌蚪已经完全变成了青蛙,一蹦一蹦,可爱极了。

看着渐渐长大的青蛙,爸爸劝我把它们放回大自然。我开始有些舍不得,后来我想:“要是一只小青蛙死了,等于放走了成千上万只害虫。”我就听了爸爸的话,把它们放回了大自然。看着它们在大自然中活蹦乱跳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它们正在广阔的田野里捕捉害虫,一个个都成了保护庄稼的卫士。

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养蝌蚪这件事,文中通过对小蝌蚪的外形、吃食、变化进行描写,让我们对小蝌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文章描写细腻,条理清晰,很不错。

篇一:可爱的小蝌蚪

可爱的小蝌蚪

今年春天,我在水池里逮到了一些小蝌蚪。

它们的身子呈黑色,像穿了一层黑绸衣一样;尾巴又细又长;头上的眼睛小得看不见;嘴巴也很小,用显微镜看是红红的,用眼看只是一个小小的红点点;尾巴上面还有一点像柳叶一样的东西。

它们游动时尾巴一摆一摆地,荡漾起了一圈圈的波纹。全身游动时真像一个黑色的逗号。嘴里吐出一个个水泡,发出了一点“啪!啪!”的声音,好像在说:“好舒服啊!”

我正准备喂小蝌蚪时才想起:我还不知道蝌蚪吃什么。于是,我跑到爸爸那里,对爸爸说:“爸,您知道蝌蚪吃什么吗?”

“嗯”爸爸说,“蝌蚪吃沙虫子。”

听爸爸说了后,我又想起污水沟里有沙虫子。找了十多分钟,终于找到了七八条。我把这几条沙虫装进了一个纸盒,跑到养蝌蚪的水池那儿,把沙虫全倒进去了。蝌蚪看见了,马上争先恐后地游到小虫那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沙虫子就被蝌蚪们“一扫光”了。

过了几天,它们长出了两条后腿,尾巴变短了点;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得很小很小了;又有几天过去了,它们的身子变成了淡绿色,尾巴不见了;再过了一两天,全身是绿中带黑,已经可以在陆地上跳了。因为这个水池太小,所以我用了个脸盘将它们送进了池塘里。

养蝌蚪让我知道了一些有关蝌蚪的知识:它们喜欢吃什么;它们的生存习惯和生长过程;以及一些生理特点。因此,我为养蝌蚪而感到高兴!

现在,我一想起那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我就想起那些小蝌蚪,它们是不是也找到了妈妈呢!

篇二:我是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

我是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

周兆梅

海林林业局

我是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也同样如此。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山区特有的环境条件和班级开展的课内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开辟观察、习作的渠道,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锻炼写作本领,培养写作的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往往怕写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所以我认为:学生作文先要解决一个“作文难”的问题,让学生乐于写作文,再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上海师大吴立刚教授认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从动机走向目的。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发生于学生的“意愿”而不是“强迫”,而“意愿”则是来自于人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自然产生,它需要教师刻意去激发去培养。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重赏识激励,让人人成功。

鼓励实际上是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就等于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其思维的火花。而赏识则会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带来干劲、增强信心。所以我在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

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例如,我班原有一个学生叫马春雪的学生,起初作文写得很一般,偶尔有一次她的作文写得挺有趣,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还说她有写作天赋,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没想到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这孩子天天在悄悄地写,用她那儿童特有的眼光,写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写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想法,写儿童世界里的烂漫天真,表达她对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慢慢地她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直到现在,马春雪同学的作文在海林特色班也是出色的,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印发给学生学习。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初次写作成功,是后续成功之母。要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就相信自己的能力,会接着追求下一个成功。这种成功感对每一个人终身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2、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写作热情

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定期举行作文朗读比赛,请同学互评后打分,然后我在总结时找出每个同学作文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我还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作文等等。这样学生可学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改进不足,赶超先进。

为了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还安排了“我的作文表演会”让孩子们将自己满意的习作用表演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师生共同分享习作的快乐,体味成功的喜悦,在展示的过程中作文与做人的教育融为一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创造

才能也得到了发展。

3、启发想象,激发写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除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外我给学生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幻想作文的练习。如编童话小故事、科幻作文、寓言续写等。还有一些学生最感兴趣的文题,如,《我的梦想》、《假如我是xxx》、《二十年后的学校》等。这些文题可以使学生放开思路,大胆地去想、去写。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因此学生只要一见题目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发挥,很短的时间学生就会把一篇篇有趣的作文写出来,特别是中下等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坚定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利用山区特有环境和学校、班级开展的活动,开辟写作的渠道,丰富写作题材。

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写好作文的另一有效手段。在学校活动中,学生最感兴趣地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活动。活动中,学生参与率高,且人人亲自经历,也自然有话可写。经常举行一些班级活动,如掰手腕比赛,放风筝比赛、堆雪人、打雪仗、到水电站参观等。另外,利用身居山区特有的环境,我们经常举办春游、登山、踏青、野炊等大型活动。每搞完一个活动或玩完眼光游戏,我都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题材不限。这样的写作来自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学生有话可说,有的学生写起来竟收不住笔,最差的学生也能写500多字,写出来的作文即

具体生动又情趣盎然。

通过搞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表达自己的真情和实实在在的感受。通过活动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种,激发了创造灵感。学生的品德得到了锻炼,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大大增强了写作的乐趣。

三、教会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写作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相辅相成的重要工作。

1、教会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

作文教学要走进生活,欣赏生活。欣赏生活的基础是观察生活,在观察中去爱,在爱中去观察

针对小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随意性、情绪性、片面性等局限,我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做到:用眼细看,用耳细听,用手细摸,用鼻细闻,用口细尝,用心细思。让每个学生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教三年级的《写一种玩具》,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玩具,举办一个“玩具交易市场”,然后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自己喜欢的玩具,可自由地推销自己的玩具,也可购买他人的玩具。这节作文课由于有实在的事物供学生观察,而所写的玩具又是同学们所喜欢和熟悉的,因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特别高,一会儿,一篇篇充满想象和童趣的作文就交上来了。

2、教积累写作材料的方法,培养积累兴趣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

下页

篇三:如何培养小学生观察作文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观察作文能力

摘要:鲁迅先生曾说:“若要创作,

序依次观察。而观察事物活动与发展过程中的行动状态,则主要就注意时间的变化,要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弄清楚“先怎么样,后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总之,观察有一定顺序,思维才有条理,表达才会层次分明,让人看了头绪清楚,印象清晰。

(三)指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所谓多角度观察,就是对指同一事物,或不变立足点,只变换所观察事物的位置、方向的观察,或站在不同的观察点上,对一个事物进行,或正面看看,或侧面看看,或朝上看看,或朝下看看的细致观察。的确,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很难一眼就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象。我们一定熟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所说明的深刻哲理。我们也许还记得《画杨桃》这篇课文吧,课文中的“我”由于与同学所处的角度不同,把杨桃说成是三角形。所以,为了全方位、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就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四)指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去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是对生活的再发现、再认识的过程,写作的一切来源于生活。一个从未去过北方的南方学生要写塞北风光,即使他的文采再如何超凡,想象再怎么奇特,也难以完成这“无米之炊”。因此,写作首先要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正如罗丹所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会疑惑,生活中处处有美,但我怎么去发现呢?为什么我的眼睛就没有发现呢?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活处处皆学问。譬如摆在教室角落里的扫帚拖把、日光灯等,校园里的桂花树,校门口的文化长廊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平常事、平常物,如果用心去观察感受,都会发现它的美。孩子喜欢小动物,马路上见到小蜗牛也不禁拾起抚玩,有的还到小河沟边捉小蝌蚪饲养。这时老师不妨也和他们一来观察。

“你们喜欢蜗牛呀?很好。谁能告诉我蜗牛喜欢歇在什么地方?你是怎么发现的?它到底什么模样、什么颜色,头上有什么?脚有几只,尾巴呢??。”这一问,同学们都围在玻璃瓶前七嘴八舌说起来。

了任务: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出来,与家里人多沟通相处,留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动,用心去感受。

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有所动情,学生“情到深处文自成”。文字渗透着深情,写作主体在体验思考着生命本真,这样,写作活动便真正回归到了写作本身上来了。

(五)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观察。

所谓多层次观察,就是对同一事物,立足于不同的层面,深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甚至借助观察仪器。比如:当你看完了爬山虎密密层层的绿叶,你肯定在问:爬山虎是靠什么巴在墙上而不掉下来呢?对!你一定要扒开绿叶,看一看绿叶下那紧紧贴住墙壁的爬山虎的脚;当你看过了小猫可爱的外表,难道你不想再进一步了解小猫可爱的生活习性吗?的确,只有我们不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特点的认识上,而是立足于从不同的层面,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够立体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观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写什么的有效手段,当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掌握了以上观察的方法和内容,学生假以时日的磨练,养成习惯,长成本领,锦绣文章即可垂手而得

(六)指导学生用比较去观察

观察认识事物,如果把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的情况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

在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运用比较,可以深化学生对观察的理解,使思维得到发展,是培养他们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对“野鸡”的静态描写之后,我从自然室借来五六只动物标本,同时摆放在教室四周,让学生自由选择两种小动物进行比较观察,然后口头表达,让同学们猜一猜,并且介绍你见过哪几种标本。在比较观察中,动物各部分不同特征更为明显了。

我还引导学生对一些事物进行长期观察。如气候有什么不同?春天到了,学校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天天观察记录,每天进行好词好句评,这样在老师半个月的带引下学生基本掌握了对自然气候花草树木的描写了,我还鼓励学生饲养小蝌蚪,用心观察,注意发现蝌蚪的不同时期的生长变化。

(七)指导学生要有想象地观察

在指导学生观察,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观察时,看到一种事物马上想到与它相似的另一事物。如看到眼前的街灯,就想到天上的星星。联想是观察的一部分,可以把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如看到革命烈士纪念碑,会联想到革命者为了人民的解放英勇献身,从而使人们产生动力。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文具盒的图案,手帕上的“小金鱼”,摆在桌上的“小鹦鹉”,??这些是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变化中的一瞬间。为了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为了把作文写的内容充实、生动感人,我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展开想象,让“静”为动,让静止的图画在我们脑中动起来,“活起来”。

如观察手帕上的“两条小金鱼”,我启发学生从画面内容出发,抓住事物的神情姿态进行思考想象。两条小金鱼在水中干什么?瞧,它嘴边怎么鼓起了一个个小泡泡,那只小金鱼怎么沉在了缸底?通过观察写作实践,学生深深感到:这么一想,画面就会在头脑里动起来。画面动起来了,文章也就活了。

观察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使我们观察的事物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我鼓励他们用比喻,拟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支平放于桌面上的铅笔,会是“静静地躺在桌面上”,泥猪头上的耳朵会是“竖在那儿”,“仙人掌”好像一只长满了小刺的“巨掌”,“小闹钟”成了我们好伙伴??观察时,满怀激情,展开联想,作文用字会更丰富,更有儿童情趣。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及生活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认识,才能在作文时写出有丰富内容的好文章。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若要创作,

篇四:作文生活化

作文生活化,生活作文化----高密市康城小学王香兰

王香兰老师是一个有心人,他不但自己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更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描写美、追求美,她把生活引入了课堂,把作文引向了生活。她返璞归真,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注重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看一看,种一种,养一养,访一访,做一做,悟一悟,赏一赏。。。。。。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寻找作文乐趣,并且学会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

看一看。看什么,怎么看,看花,看草,看别人看的,更看别人不看的,看出别人看不出来的。一滴水里看世界,一朵花里看芬芳。她让孩子在“看”中学“看”,在观察中体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种一种。窗台上一盆盆绿意盎然的苦菊,盛开的金灿灿的油菜花都是学生动手的杰作,从播种、发芽、抽叶、开花、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亲自动手浇水、施肥、灭虫。。。。。。动手中理解了生活,体验了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养一养。春夏秋冬,花鸟虫鱼。养蚕、养蝌蚪。。。。。。养出了经验,养出了智慧,养出了美妙华章。

访一访。访校长、访名师、访同学。。。。。。解读名人的密码,让孩子明白“平凡的小事做好了,就不平凡了;简单的事做好了,就不简单了”。

做一做。做风筝,做飞机模型,做学生所有会做的。做出了快乐,做出了心情,做出了新思想。有思想就会有文章。

悟一悟。感悟大千世界,酸甜苦辣,人间冷暖。感悟中学习成长。

赏一赏。她把赏评作为催化剂、加油站、助推器,她总是带着放大镜来评价学生,只要是学生在写,写他们自己的生活,就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作文。泼墨如水的圈画,不拘一格的评价,大张旗鼓的赏读,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评价,五花八门的展示,加大鼓励赞美并采取给高分政策,坚决不打不及格分数。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在作文后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期望和欣赏。同时,又通过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赏评是最好的教法,学生是最好的老师

问题提出的背景1、师生之间缺乏主动,学生处于被动。2、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或严格按命题的要求来批阅学生习作,缺乏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评语不能真心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心理。

课题研究的方法:

*重视积累和小练笔,让学生坚持写观察积累日记。

*进行快速写作训练。教师先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然后学生观察积累,搜集素材,思考酝酿,最后在40分钟内完成习作。

*师生共同赏评。

他们不但是如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规定文章的字数,他们150个字左右就完成,甚至有100个字就完成了一篇文章。(当然并不是字数少就不能写出好文章)而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一旦规定了字数,他们又是想方设法的凑字数,小学作文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写人”篇。有一个五年级学生在《我的爷爷》的末尾中这样写道:“我奶奶每天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妈妈还说让爷爷多喝点猪油,爸爸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也很高兴。”看了这些后,谁都会说:“这到底是在写谁呢?或许是在写《我的家》。”然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却很普遍。二、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

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理”就是道理、根据。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来的。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这是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其次还有间接材料。那么观察对阅读,接受和理解书刊资料中的间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如写一篇关于狗的说明文,必须认真观察狗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才能写出来。“狗打喷嚏天要下”,是否真是这样的?“蚂蚁搬家雨稀稀”,像类似的问题只有认真观察后才能下结论。

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三、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

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

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五年级的学生在《祖国,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不断??”显然是有问题。结果学生说他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

解。

二、引导和训练的方法欠妥。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也在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是,他们训练的方法欠妥。比如:在每次寒假或暑假回来之后,老师布置的

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

其次,教师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定的文章,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的好还会得到许多的荣誉。教师也可适当地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写作也是一样,在写出好文章之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写作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习惯是在长期的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能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使观察成为一种“天性”,并随之做出笔记。我每次在给我的新同学上

过,这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写作文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总想翻阅范文,希望以范文来开阔视野,模仿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没了,写作文的兴趣也没了。

写作并非数学公式,每篇文章都有其不同的写作特色;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