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的评价维度和指导角度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0:49:47 体裁作文
作文的评价维度和指导角度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作文的评价维度和指导角度作文

 作文的评价维度和指导角度

哦,天哪

   语文老师批改和讲评作文是常规教学工作,可是应该从哪些维度评价作文,又该从哪些角度去指导作文修改,却相当混乱而且一直混乱着,这可能也是作文教学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每位语文老师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作文教学经历:我们给学生作文的评语都写了啥?每句话想给学生哪方面的帮助?有没有把一个问题解决好再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想清楚,作文评价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结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下面几点可以作为作文评价的切入点,同时也就是作文指导的角度。

   1.完整性。这里的完整性不是说一篇作文写没写完,而是指思想或观点表达得是否清晰、周延、辩证,结构是不是符合文体的要求。

   先说作文的观点。学生作文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缺少完整的布局,这就导致一篇作文四处出击,每一个角度都蜻蜓点水,无法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全文的主题。有些学生也懂得把总观点分解成几个小观点加以表达,可是几个小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小观点之和与全文主题是否达到了统一?如果这些关系梳理不清,文章的骨架就不和谐、不完备、不强健,其它的东西再好,也只是一堆美丽的零件。

   孩子的思维大多是线性的,自己以为正确的就不再涉及不足和缺陷,认为不好的就一无是处,作文写得很生硬,很学生腔,这是思维还不够健全的表现。小学生指导起来可能难度大一些,中学生只要老师提醒一下,他们就能够意识到了。

   再说作文的结构。自从高考作文题里出现“文体不限”这四个字以后,不知产生了多少误读,尽管早已有人大声疾呼“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可是老师和学生还是对文体采取漠视的态度,导致好多学生的作文长着议论文的头和脚,却拖着记叙文的腰腹,或者扎着散文的羊角辫,却穿着爱议论的老祖父的鞋。

   有人可能会说,文体不是人们根据文章总结出来的吗?当然是,可为什么能够总结出来呢?说明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文体不仅仅是文章结构方式、语言方式的不同,而且是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的不同。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说明自己的思路不完整、不清晰,肯定会导致别人不知所云。

   2.层次性。这里所说的层次性,不仅仅是作文表现出来的结构方式,更重要的是写作中思维的延伸方向。孩子思维最明显的特征是平面化,即点对点的思维方式,当你要求他论述“站立的人格”时,他就盯着“什么是站立的人格”或者“如何让人格站立”某个层面上思考,而不会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作立体化思考,想不到要去分析事件的前因、现状和后果之间的关系。

   使作文具有层次性可以有两个思考维度:一是思维的深度,二是思维的广度。

   思维深度的发掘,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推进作文的构思,形成文章的纵向经线,不论是议论类还是叙事类作文,基本的思路都是如此。其中分析问题部分是关键环节,它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元素化展开,是发现问题本质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依据。分析的思维路径包括成因分析(事件的形成原因)、元素分析(事件的当前元素)、意义分析(事件的未来效果),具体操作方法已在《写作事件内涵发掘的基本路径》一文有过详细阐述。

   思维广度的拓展,即运用联系的观点把与此事件相关的因素、关系的性质查找出来,形成文章的横向纬线。广度的拓展可以沿着空间转换、时间推移、关系变化三个角度去探索。叙事类作文大多是表现主人公(以人为主,也可能是物)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从哪些角度揭示、揭示什么样内涵,主要是通过场景、事件的转换,让主人公处于不同的关系中来实现的。那么议论类作文是否也可以从这些角度思考呢?某个观点以前是怎么看的、如今有什么样的变化是时间视角,某个观点在此地的理解和彼地的理解有何异同是空间视角,某个观点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有不同的看法则是关系视角。关于写作视角,我曾在《运用多视角进行写作》中讨论过。

   3.可读性。文章的观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篇观点深刻的文章没有人喜欢读,似乎也很难发挥其作用,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如果不具备可读性,它的效度就很难达到。讲作文的美感追求时,我经常给学生打比方:

   ——妈妈上街买了一个很贵的包,目的是什么?

   ——为了装东西。

   ——用塑料袋装着不行吗?

   ——也能装,但是不美观。

   ——装东西是包的实用价值,漂亮是包的美学价值,我们付出的费用绝大部分是为了美。作文也一样,表达观点是文章的实用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文章的审美价值。观点的表达有很多种方式,粗略的表达也能把观点说清楚,但不能给人以美感,表达效果就比较差。所以当作文的一般性表达功能达到以后,我们就要注意追求作文的美感。

   文章的美感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探讨,如事例的选择、手法的运用、语言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等,这些都早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了讨论,这里不再展开。想说的是,作为学生的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注意美感的营造。内容方面应该加强人性之美的发现,语趣创造关键在于化概念化语言为感官化语言,文章的情韵之美则在于思想感情与画面的融合。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以讨论的角度、内容非常多,但是如果老师不能抓住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不能提纲挈领、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每次评价都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每次指导都不痛不痒、自说自话,则常常让学生手足无措,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上面归纳的三点是有顺序性的,是对学生作文不断提高的要求。

                                                2015.3.13-16

篇一:高考作文冲刺的五个维度

高考作文训练的五个维度

一、明确评分的标准

上海高考语文考试手册:

4.1审题立意

4.1.1准确把握题意。

4.1.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4.1.4力求有新意。

4.2结构布局

4.2.1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3语言表达

4.3.1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4.3.2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3.3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二、上海高考作文的冲刺点:

高考作文切入的先机——审题

高考作文制胜的法宝——立魂

高考作文丰盈的保障——选材

高考作文结构的呈现——推理

高考作文外显的美度——语言

(一)高考作文切入的先机——审题

1.材料作文,切分层次,提炼观点,形成观点。

高考作文审题五步法

审题的最基本思路就是对话材料的主题(或叫议题)。找到主题并确立角度是有章可循的。步骤如下:

A概括或找到材料的关键词;

B对应材料验证其准确性;

C总结材料的观点或倾向;

D自选角度,确定我的观点(或肯定、或否定、或补充);

E把握命题者的写作要求。

【模拟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和尚拜见师父,师父在吃饭,狼吞虎咽。

4.命题作文,抓关键词,辨明限制、虚实、体裁。

题目:

请以“红灯、绿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寓意

虚实

范文:

红灯·绿灯

1.繁华都市,喧嚣街头,人头攒动??在这里,我们常看到的是红灯和绿灯。交通中转站,铁路匝道,十字街头,处处有红与绿,停与行的约束。

2.生活在高度发达工业化的城市中,穿梭于密布人网复杂化的社会里,我们不仅需要红灯与绿灯这样外来的约束力,更是要在心中建立起停与行的调控台。

3.人生就像一列列车,随着时光流逝而向前开进,未来的匝口无法预料也不会一直有扳道工为你把守方向,只有你自己才可以为自己谋划未来。那么,望着远方繁荣而浮躁,奢华而空虚,金钱与堕落并存的社会轨道,我们该怎么做呢?

4.红灯,是停的标志。

5.在做人的底线面前,在冲往地狱之前,在坠入深渊之前,在奔往看似天堂实则万劫不复的名利之前,我们要清醒地喊停。读圣贤书万卷,行游历路万里,为的就是在心里竖立自我调控的底线,锻炼自我调控的能力,有正确明了的是非观和道德观,为自己的人生掌好方向把好舵。

6.绿灯,是行的象征。

7.在机遇面前,我们应牢牢把握,将属于自己的机会拿下,开向另一个更高更适合自己发挥才干的平台,我们的眼界将更远更广,我们的星光将能照耀得更渺遥更长久。但是,倘若我们没有充分的把握,没有足够的准备,没有厚实的才学,没有敏锐的眼光,没有睿智的头脑,我们将空叹着放弃机会,只能默默行驶于这低了一级本不该属于我们的阴暗角落。

8.所以,趁着年少。我们应该砥砺睿思,完善品德,使才学与品德并进。由此,绿灯的通行与红灯的禁行,我们便可以更轻松更正确地去分辨和把握。也正因为年少,列车的起点也很重要,我们就更应学会自我调控,不依赖于长辈的指导,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应对未来更艰辛复杂的局面,愈早掌控自己的红绿灯,便愈能驾驭自己的人生。

9.但我们所面临的前途更是复杂于以往,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自主权,在当今这个浮躁成风的社会里,于我们而言未尝是好事,价值导向的混乱,金钱欲膨胀的拜金主义,一夜成名的“美梦”,无不混淆着我们的视听,然而这并不可以成为我们荒废头脑盲从跟风的理由。我们的眼眸当擦得更亮,我们得耳朵应听得更清,我们头脑和心中得阵地应该更坚定,以才识和胆魄去为自己开一条更远更明亮的路来。

10.人生道路的平坦与否,取决于我们心中的红绿灯,即自我辨别的能力。也许,红灯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时的落魄与阻塞,但我相信,更远的前方将会是绿灯畅行!

范文:黄浦二模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南京大学在校庆前夕将移植牛顿故乡林肯郡的苹果树,校庆办说,届时,“砸中牛顿的苹果也将有可能砸中南大学生”。

引进牛顿的苹果枝,并非该大学的首创。天津大学校长就曾剪下“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带

回校园;李嘉诚转赠的“牛顿苹果树”枝条也已落户汕头大学。

(一)综合分析

本题属于现象类材料作文,从难易程度上看,我们认为是一篇难度适中的材料作文。从内容上看,材料的核心是“移植牛顿故乡的苹果树”或“引进牛顿的苹果枝”。这则材料实际上讲述了三所大学虽有所区别但基本相同的教育举措,其共同点在于对苹果枝所传递出的教育意义的重视和对这一教育举措的认可。那么要想准确理解材料就必须对大学移植或引进苹果树这一举措进行符合材料的合理的解读、补充和拓展。

从正面立意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比较好的解读是苹果枝是科学精神的一种象征,他代表着一种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代表着一种执着痴迷与峰回路转的科学研究状态;代表着一种长期求索与猛然顿悟,偶然与必然,辛勤付出与终有成就的科学发现的规律;代表着一种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和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等等。这苹果枝不仅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重要的榜样示范效应,更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无论是苹果树的移植,苹果枝的引进还是转赠,都是希望借助这一物象含蓄而又巧妙地传递出追求科学的忘我精神纯粹境界,执着科学研究的献身精神,为人类作出贡献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校方的这一举措避免了机械说教式的教育形式,而用感染熏陶的方式激励学生,可谓用心良苦。这既是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也是一项硬件建设,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显然有其积极意义。从大学作为先进思想先进文明的传播地这一角度来说,这种移植或引进也是一种思想的移植或引进,是一种中西方文化的对接,是对人类优秀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当然,要想实现自己的良苦用心,要实现思想的对接,精神的传承,并非移植树枝这么简单。我们要由移植到传承,最终到有所超越。(比较好的立意还有:从移植到导出,意象与意向)

从反面立意,我们认为比较好的理解是三所大学虽然都有共同的美好期许和寄托,可是都采用移植苹果树或引进苹果枝的形式,一来有跟风之嫌,教育形式和手段缺少创意,缺少个性和针对性,容易使原本富有教育意义的举措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肤浅化;二来过分热衷于苹果枝的引进移植,也容易造成形式大于内容,苹果枝的引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容易造成忽视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的打造和追求。

一类卷(63—70分)能够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能够抓住材料的核心大学“移植苹果树”或“引进苹果枝”来进行思辨分析,能在肯定中有否定,在否定中有肯定的深入探讨,分析原因和利弊。

二类卷(52—62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对材料现象的归因分析对策分析做合理的符合题意的补充和丰富。论证做到源于材料,又恰当拓展,观点集中,不枝不蔓。

三类卷(39—51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审题基本符合题意,但材料与论点不匹配的作文,判为三类中。

四类卷(21分—38分)主要有两类:一是严重套题,赋分35分左右。一是明显偏题,论证与材料....

完全脱离,赋分38分左右。

五类卷(20分以下)没有完篇,同时字数在400字以内。

错别字酌情扣分,没有标题加扣2分。

(二)审题存在的偏差

1.材料理解的肤浅化。比如对“砸中牛顿的苹果也将有可能砸中南大学生”的理解,我们认为是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牛顿人格的照耀下,在科学精神的点燃下,也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为人类做出贡献。或能够懂得科学的意外发现总与漫长的付出,辛勤的探寻有着密切的关系等等。但不少同学狭隘化,理解为大学希望通过这一举措来培养出下一个牛顿。大学这一举措只能表明大学的美好愿望,没有否定将要采取其他必要的人才培养措施,因而一味否认移植的积极意义,大加指责高校的培养人才的方式,认为大学只是通过这一举措就想培养出牛顿式的人才也是对材料的扭曲与误读,将材料所呈现的对这一举措的探讨变成了讨论高校的培养人才的行为的否定,简单地将一次教育举措等同于培养人才的模式、形式,将问题泛化,缺少针对性。在观点的拟定上,也犯了绝对化片面化的毛病。或将这种词语移用的表

达方式错误的认为是真实事件,认为是希望树上真的苹果砸中学生的头。

2.审题能力弱,不能抓住核心材料。将议论的基点定位于“牛顿现象”而非“移植苹果树,引进牛顿精神”,于是通篇谈论牛顿成功的原因在于灵感、机遇,成功的要素等等。或完全抛弃“大学移植苹果树”这个的主体,至始至终谈论学生(或是我们)应该如何提高修养,如何获取成功,如何把握机遇,如何抓住灵感,如何创新,如何探索??

(三)论证存在的问题

1.材料作文要求论点源于材料,跟材料进行对话,论点要对应材料的主要内容。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将材料和自己的作文割裂开来,观点看不出依据,老师只能凭借他的片言只句进行推测其观点可能根据什么而来。如“创新与创造”“名人效应”“信念”“信仰”“好奇心”等。这样,观点就变成了无根之水,没有源头,也没有了流向。

2.观点能够源于核心材料,但比如能够认识到苹果枝的象征意义,一种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但是提出论点后的论证就脱离了材料的语境,结构十分清楚又完全脱离材料的论证:什么叫探究精神,为什么大学要培养探究精神,怎样才能培养探究精神等等。论证部分远离材料,有套题之嫌。

3.总的观点符合题意,但论证过程中分论点偏离材料(如样卷42分三类下的试卷),或者正确的观点与错误的观点相互纠缠,似是而非,与材料若即若离(如样卷54分二类下的试卷)。

4.论证片面化绝对化,缺少思辨色彩。我们认为比较好的论证应该抓住材料的核心大学“移植苹果树”或“引进苹果枝”来展开,能在肯定中有否定,在否定中有肯定的深入分析。非常普遍的现象不是全盘否定,就是一味肯定。不能从正反两方面去辩证看待这一行为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5.从正面或反面立意之后,围绕观点的归因分析,纵深推论,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难以自圆其说。比如将移植行为认为是一种崇洋媚外,或是社会浮躁现象的反映,一种文化的不自信等等。将移植苹果树解读为大学过分注重追求灵感,致使学生忽视对学术本身的追求。

6.从本则材料来看,论证的话题范围最为切合的应该是教育。应该围绕教育领域来展开论证,不能将其换成人生修养,或扩展成获取成功的条件等等。

(三)选材与运用情况

1.比较好的选材

1.1善于巧妙运用已知的熟悉材料,尤其是课文、训练材料中出现过的材料。如67分卷中,灵活运用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这篇文章的思想,提出要善于培养长育天才的土壤,移枝更要移土的观点。

1.2调动积淀,用材切合观点。

如论述激励的作用:伊斯坎达尔的事例,他生前曾率军一路东征,希望能到达“世界的尽头”亲眼看一看传说中的“无垠之海”。而正是这一希望激励了他勇往直前,最终达到目标。

如施其形而不施其神:在培养孩子时,家长希望培养出象张大千一样的杰出画家。于是学张大千在石桌上作画,给孩子买来石桌。

莫言旧居“抠墙皮”现象: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向莫言旧居沾“文气”。从去年的“拔萝卜”到现在的“抠墙皮,挖砖块”,愈演愈烈。

2.引用名言名句契合

(四)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偏题现象出乎意料的多。加强对抓取核心材料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核心材料的内涵作符合题意的补充与丰富。

2.加强论证的推进中材料和观点的交融。要掰碎材料,揉碎材料,贴近材料,并在论证过程中一以贯之,首尾一致。

3.在对观点进行思维的纵深推进时,一方面是对材料观点的直接证明,另一方面是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丰富和延伸。

范文:

移树·移土·移人(67分)

下页

篇二:“莠草”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和范文等级评讲

“莠草”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和范文等级评讲

【文题再现】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然而它仍旧精力旺盛,田埂、技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

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是“莠草”;材料侧重点之一在“莠草”的特征——“精力旺盛”,因为无论农人怎么“除它”,它还是随处都可生长——“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这可从转折连词“然而”得到印证;材料的另一个侧重点是人们对“莠草”的两种看法、命名截然不同;当然,不论人们怎么看、怎么命名、怎么处置,“莠草”还是“莠草”。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该怎么进一步把“莠草”的特点及人们对它的看法等引申到给人的启示上呢,即“由物及人”呢?

三、立意指导

(一)从“莠草”的角度:

1.生命顽强,生生不息

2.再卑贱的生命也要生长/越卑贱的生命越顽强

(二)从人们的不同命名角度:

1.角度不同看法不同

2.换个角度,世界更美

(三)综合起来看:

1.无论得到怎样的“名字”,都要活出精彩

2.无论他人怎么看,都要活出自我

【题旨分析】

本次作文以人们对同一自然物不同的认知与态度的生活现象为素材。文题呈现客观,很好地避免了主题先行,观点入题的命题痼疾。文题表达简洁,角度明晰,引发度高。

文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

原因。避免单向度的价值观,不以己之好来除却世界的“杂草”,尊重差异,多元共存该是我们认知世界必备的态度。

【作文硬伤】

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2.以叙代议,罗列材料,缺乏分析。

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不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人物对话。

5.语言散文化倾向。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审题问题:

1.缺乏整体立意的意识与能力。整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其中包含着两组矛盾与两个主要的提炼角度。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能很好地把握整体语意及材料的侧重点,往往只就其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细节就开始匆忙立意。这样脱离材料逻辑主线的立意往往导致审题的偏误。

2.忽视材料的具体内容,以主观经验的推测作为立意的前提。这样的审题失误首先也是源于学生对材料整体把握能力的缺失。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旨,于是往往断章取义,基于臆测而非基于材料本身进行判断推导,结果导致立意偏误。

二、论证问题:

1.论证平面化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分析无能,循环论证。学生写作中常用的套路是:在最初的观点提出之后,不能对观点本身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剖析,只是在每段开头处反复申说,将反复申说当作是论证层次的强化与深入。比如:学生的观点为“要坚守自我”,则其行文的展开部分就每段反复陈说要“要坚守自我”,至于“坚守自我”的条件、原因及在不同处境下坚守的变化与要求则全然不涉及。另有一种表现则是,学生也同样的不能进行有效分析,只是将笼统的观点机械地叠放在不同的事例上:比如,学生写“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则学生就笼统地写“一分为二看问题”对于个人有什么意义,然后又笼统地写“一分为二看问题”对于社会、对于民族有什么意义等等。二是正反对比论证的大量使用。正反对比论证从本质上说,不是深化论证的手段。因为它只是一个层次上的两面比较而已,其目的在于让观点在一个层次上能够得到较为圆满的表现。但学生普遍将它们作为论证深化的手段。于是,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套路:一个观点,先从正面笼统地说,然后再借助“反观当下”这样的过渡句来转入反面笼统地说。

2.例证失误严重。例证失误的具体表现为:一是用事例代替论证,事实上是取消了论证。事例本身并不具备证明的力量,将事例跟观点进行机械的结合,必然导致“论证”变成了“印证”。有些学生的作文则干脆变成了事例的堆砌展示。二是素材与观点不相匹配。学生作文中的素材主要为事例与名言。不相匹配的现象大体是因为:学生对素材本身、对于素材与观点的联系、对于观点本身没有明晰的理解。三是用素材进行例证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性语言,而导致“有例而无证”的现象大量发生。四是素材的低端化现象严重。许多学生只知道媒体上充斥着的时尚人物,如李娜、乔布斯、范冰冰,即使是文化人物,也是局限于已经高度“大众化”了的李白、司马迁、陶渊明等。

3.论证空泛的现象严重。论证空泛表现为:不能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不能对观点本身进行有层次的剖析;不能联系具体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生命现象进行分析。

4套作现象也时有发现。其表现为:思维受近期习作的影响与局限;一些表现个人“品德、意志”修养的素材被滥用与机械套用等。

三、卷面问题:

1.书写:书写匆忙潦草者多,极少数学生的作文甚至到了难以阅读辨识的地步。

2.标题:标题大多粗陋浅白,有些标题言不及义,令人不知所云。极少数同学漏写标题。

3.标点:标点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

4.错别字:错别字现象也较为严重。有少数甚至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以及文章的开篇处。

四、记叙文问题:

写记叙文的同学不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材料扩写或变相扩写。

2.编造故事但类比失当。

3.扣题只在表面,无法诠释内蕴。

4.叙述的节奏感,细节表现力差。

【考场类型卷】

1.知识分子应有“莠草精神”(68分)

杰鲁巴维曾在《沉默的串谋者》一书中说过:“发言一人即可,沉默却有赖众人合作。”在互联网兴起的今天或是在封建专制的过去,我们都需要有“莠草精神”的知识分子。在因理性克制而被骂“抢占道德高地”时仍旧“精力旺盛”;在思想自由被禁锢时仍旧“精力旺盛”;在众人皆沉默时仍旧不因冷遇而“精力旺盛”。如莠草一般,被农人春夏锄掉,被人以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仍旧精力旺盛。知识分子不应让沉默继续。

古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被限制思想自由,甚至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锦衣卫和文字狱,自由思想处处受限。屈原也在《离骚》》中长叹:“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知识分子立足何其艰难。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话语权已经开放,却处处限制知识分子用话语权表达道德立场。人们因法律不彰而唾弃道德,以“道德暴力”批判崇高,在失去道德信仰的时代,知识分子举步维艰。这便是知识分子应有“莠草精神”的必要性。

知识分子之所以能够拥有“莠草精神”是因为其思想与灵魂自有高度,总怀有不断向上生长的意念。“认真你就输了!”是犬儒世界的墓志铭。知识分子却信奉苏格拉底的“不曾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弥尔顿曾这样比喻限制思想自由,就如同关上园门捉园子里的乌鸦。你以为地面归你管,可是乌鸦另有维度,它还有翅膀属于天空,你一靠近,它便飞远了。知识分子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对思想自由的信奉,才可以支持他在被外界不断打击时仍保持其旺盛的精力。

然而保持“莠草精神”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也并非如天生一般容易。朱利安·班达曾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中表达了自己认为知识分子应因爱和智慧肩负道义与自由。那时的他还拥有一片赤诚之心,并在德雷福斯案中支持正义,但却在之后的斯大林大清洗运动中为其辩护。知识分子难免会被群起而攻之的社会舆论压力压迫,被集权统治威迫等等。然而正因为如此,维持知识分子内心的思想自由,作为“社会牛虻”的正义感才难能可贵。

知识分子应有“莠草精神”,莠草能忍受被锄的苦痛,是因为总有人最后会叫它“长生草”如此美丽的名字。知识分子也应抵抗外界的压力,总会有一天社与国家因你的存在而被点亮。

[点评]

原卷卷面整洁,书写优美。

此卷的优点还在于:作者的笔力集中,论证深入而富有层次感。行文开始,作者便从材料中提取出知识分子的“莠草精神”作为论证的主线。然后文势逐层深入展开,开掘深入:知识分子应有“莠草精神”的必要性、知识分子拥有“莠草精神”的原因以及知识分子葆有“莠草精神”的可贵。其行文以思想来统驭文字,来组织布局,这种富有力量的笔力在学生应试作文中属于可贵。再者,其行文中之征引,虽偶有微疵,但整体表现出来的阅读积累的丰厚度以及见识的独特性也令人欣赏。

但也应该看到其不足处:其

下页

篇三:2015天津作文点评汇总

2015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今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作文题以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词“范儿”,及其派生的一系列词语如“中国范儿”“潮范儿”等为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该题根植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导向积极,彰显正能量,有新意,比较接地气,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思考。

天津卷作文题写作角度多元,具有开放性,赋予了考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的空间。某中学一线教师认为,考生可从时代、民族、国家、集体、个人等维度切入,多层面展示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叙说自己心目中“范儿”的风格、气派、情调、品位等。既可对“范儿”概论综观,也可对某种具体的“范儿”描写议论;既可刻画其外在形貌,也可着意于内在精神;既可写反映时代潮流的“范儿”,也可写体现传统文化的“范儿”。

有专家指出,材料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延展性,可以激发考生的写作思维。考生可以大处着眼,提要钩玄,也可以由表及里,深入升华,只要具备了相应的生活积累和思辨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就能写出较好文章。此外,题目对文体的要求较为宽泛,考生可以抒情记叙,也可以议论分析,适用于多种文体写作,便于发挥其写作个性。

一位刚出考场的考生说,这个题目很潮,够“范儿”!我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容易入手。

说到天津的这个题,其实无论说中国范儿、潮范儿,范儿是一种模糊角度,它不确定。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范儿,就像大家说一个时代,什么是民国范儿,就像你说一个区域什么是上海范儿,当然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可以有一种价值默契,有大家的约定俗成怎么描述它、怎么感受它。出这样的题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颠覆标准答案,如果让你描述什么是中国可能我们会有确定的答案,但什么是中国范儿没有确定答案的,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有他所要选择的文字,所以考这种题是最能考出水平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有凭自己的感受去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我是觉得人文科目的考试中,比如说作文,可能卷面的差异越大,就说明这个群体素质越高,它跟数学、物理考试不一样,可能卷面差异越小,说明群体的素质越高。我是觉得我们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受着科学的训练,对于真理他们要非常清晰地有越多的标准答案,说明他们的基础越扎实。

对于人文考试,考生们要从小就有极其活跃的思维方式,要有这种发自内心的一种兴趣,也就是说非标准答案越多,越贴合他们的原创,他们就越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青春表达的个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天津和山东这两个课题都具有导向

性。

http:///Html/201506/07/20150607184049.htm“接地气”的时代之歌--2015高考语文试卷天津

卷作文解析“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对时代的解读。那么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特征是什么?每个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小群体的特征是什么?作为个体的每个人的特点又是什么?在2015天津卷的作文题目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确定文章的立意点。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材料作文提出一个不常见的概念,并要求考生围绕这一词语进行

解读。

这种类型的题目,如2006年天津卷中的“愿景”、2014年天津卷中的“芯片”,2011广东卷中的“原点”,2011江西卷中的“三乐”,对于考生来说,都万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直接解析,必须立足于材料,根据材料中的解释来确定立意方向。

“'范儿'多指好的'风格'或'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从中,我们明确了这一概念的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特色”。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这是命题老师给我们示例的立意方向,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立意,也可以由此发散我们思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立意点。

示例的几个角度都包括什么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民族的“风格”。所以中国的特色或者传统的特色的内容都可以写;特别的,与传统文

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写--比如京剧、书法、国画、儒学、老规矩??如果你对某个方面颇有研究,或者提前准备过相关的文章,就选择这个“民族范儿”的角度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时代的“风格”。那么时代的风格什么?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更直接地说,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前我们在审题立意的课程上曾反复强调过,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找到过去高考作文题目中曾经考察过的主题,比如“爱国”(2012,山东卷)、“敬业”(2013,北京卷),诚信(2011,新课标)、自由(2014,上海卷)、友善(2012,重庆卷)??积累这些主题对应的新鲜素材,如果你按照晶莹老师之前的建议细细准备了这些素材,那么就可以在考场上尽情讴歌时代的主旋律了。

“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职业的“风格”。警察的“范儿”是惩恶扬善,医生的“范儿”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范儿”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范儿”是努力学习??可以写你对某个行业的理解和思考,也可以记录你与某个职业的从业者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切忌流俗。

“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个人的“风格”。个

下页

篇四:议论文作文指导

纵深开掘,柳暗花明——发现幸福,学会纵向展开议论(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作文指导)

【原题回放】

一、话题探讨

人生有不同的追求,但最终的目标只有两个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

有人说:“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毕淑敏《提醒幸福》)

有人说:“幸福来自我们内心,而不是外界。”(约瑟夫?纽顿《人生何求》)

爱尔兰作家巴克莱则对幸福做了这样的阐释: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有希望。

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

一个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的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有事做。

一个英国老妇人,在她重病自知时日不多的时候,写下了如下的诗句:现在别怜悯我,永远也不要怜悯我,我将不再工作,永远永远不再工作。

很多人都有过失业,或者没事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的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工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

能爱人。

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

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

最美的祷告应该是:主啊,求你让我有力量去帮助别人!

(巴克莱《幸福》余也鲁译)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想法?赞成这些说法吗?如果赞成,你有类似的体会吗?如果不赞成,你是怎样认识的?

二、写作练习

但作为标准化考试背景下的作文就另当别论了。一有其“大纲”“考纲”之别;二有其命题考评之别。有人戏称应试作文皆为“两分钟、两个人”(针对评卷人和评卷用时)而作,也算是一语中的。因此,在我们的单元写作训练中,理应落实“课标”所示的三维目标,聚焦选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本单元选题四,是材料背景下的定体作文,选题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幸福指数”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做好写作前的调查整理工作,要学会归纳调查材料、整合材料信息,明确评论体式,选择评论角度、锁定评论焦点、阐明幸福观念。

首先,我们要解读题目关键词“幸福指数”的内涵,“幸福指数”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地反映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观念的调查体系,是有关国计民生的考查体系,也是对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关注。

其次,作为中学生,可在适当范围内展开调查,如在中学生范围内展开幸福指数问卷调查,以下提纲供参考:

中学生幸福指数调查问卷

1.你是???年级学生?□初中□高中;你的性别:□男□女

2.你的兴趣、特长是什么?

3.你对你的幸福生活有明确的认识吗?

□有□没有

有的话请具体描述。

4.你对你的人生目标有明确的规划吗?

□有□没有

有的话请具体描述。

5.你觉得你的幸福人生由哪些元素构成?

□家庭富有□家庭和睦□走读有父母接送

□老师的奖励□勤奋读书□国富民强

□学习进步□帮助同学□考上理想的大学

□朋友的相知□吃美味大餐□体育锻炼

□捐助贫困儿童□见义勇为□找到满意工作

□父母的疼爱□穿上漂亮衣服□资助残疾人

□外出旅游□健康平安、平淡□参加公益活动

□每天上网玩游戏□和同学相处关系融洽

6.你常常感到不幸福的事有哪些?

□老师要求严格□家长太唠叨□作业太多

□学习成绩下降□每周上体育课□参加义务劳动

□早晨7点以前起床□和同学闹矛盾□不受老师关注

□老师讲课枯燥□早操和课间操□每周一次团班活动

□前途迷茫□学习压力大□父母不和

7.你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幸福与人分享?

□愿意□不愿意

8.请列出你认为人生必然幸福的5个理由。

9.请列出你认为幸福的人必须要做的10件事:

10.你感到幸福的时刻:

□时常□偶尔□极少

11.如果幸福人生的满分是100分,你给自己的幸福生活评分是多少呢?

我的幸福生活是分。

二、解析材料、选点突破

(一)、从总体上看,本单元给我们提供了三类材料。

递进结构:

1、平淡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处事不惊的作风,立世修身的品格。

2、只有平淡才能抵制世俗物欲诱惑,才能感受美丽人生,追求幸福生活。

3、我们不应该将平淡看做一道过时的风景线,恰恰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拥有一份平淡宁静。

四、链接生活、凸显本质

近年来,高考作文卷不乏内容空泛、人云亦云、远离生活、浮光掠影之作,究其原因,在于题例训练脱离生活实际,读而置身文本之外,写而囿于俗套之中,因此,我们的单元写作宜立足话题、渗透考点、链接生活、拓展思维。

本单元写作话题“发现幸福”为我们开启了人文的视角,拓宽了生活的视野。幸福蕴于纷繁芜杂的生活之中,淡褪了五彩缤纷的生活,就远离了快乐幸福。只有深入生活,面对生活细节才能发现幸福,分享幸福。

古圣先贤在“侍坐”中“各言其志”,分享自由幸福。“采菊东篱下”的惬意、“千里共婵娟”的温馨是幸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忠勇亦是幸福。如此生活似乎雅而不俗,转换视角我们会发现:独处陋室、心系天下寒士,关爱家人朋友,捐助贫困儿童,帮助残疾人是幸福;攻克学习难题,考上理想大学,获得满意工作也是幸福;同学相聚,家人团圆,赏山川之美、品诗画之妙更是一种幸福。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便能激起无尽的艺术想象,获得无限的审美愉悦,从而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在本次写作练习中还得注意的问题是:

吐的是默许、是支持、是相守。春风拂及大地,受惠的何止是地表的草木,还有叶底的黄莺,还有地底的熔岩,而朋友就如春风一般,我们受其滋养的何止肉体,更有精神与灵魂,而其间的幸福,惟有相知之人才能体会,岂可言传?

可相知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当我们沉浸于“被知”的幸福中,我们不也该尽已之力去读懂他人吗?友情虽不是功利的付出并企求回报,但惟有双方同等适时添加筹码,这架幸福的天平才可长久平衡,而当我们为之增添柴薪时,幸福的火焰只会更加温暖。

也许一个“富有的家庭”,曾给我们些许浪漫温馨或幸福的瞬间,但从事热爱的事业难道不是一种真实的幸福?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渐激烈,在许多人心中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一种幸福,或许,一小块立足之地,一小片容身之所更是求之不得。然而,去看那些匆匆忙忙的上班族,那些朝九晚五的行路人,又有多少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太多人因不愿舍那“五斗米”而失去了自己的“东菊”与“南山”。再去看那鲜艳欲滴的《向日葵》,去看《阿凡达》,去看那些将热爱的事业当作生命的人们笔下、手中阐释的幸福。或许,你所热爱的事业本身就是你的幸福之源,但又并非全部,还有一种幸福来源于永不放弃的追随,每人都有自己倾心之物,但并非每人都有勇气有骨气去呵护它,去捍卫它,惟有那些不言舍弃之人才能以此为骄傲,为幸福的来源,这种幸福是一种不可告人的秘密,它深藏于心,为拥有之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热情与力量。

可见,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自己最在意什么,真正了解自己后,才蓦然发现家庭是否富有,衣着是否光鲜,亦或饭菜是否可口,生活是否安逸似乎不在那么重要了,就像当“贾君鹏”一帖在网上飞速蹿红后,许多人才发现真正的幸福并非肆无忌惮的网游之乐,而是细水长流的家庭之暖。那一刻,某种不可名状之物拔动了多少“虚拟人士”的心弦,而这种拔动悄然无声,惟有慢慢去体会,去辩识,去懂得。

【可圈可点】

本文入笔于“中学生幸福指数调查问卷”结果,剖析幸福理由,诠释幸福内涵,为时而著,纵深开掘,首尾相应,表达了一个中学生诚挚的幸福情怀。也拨动了读者幸福的心弦,“而这种拔动悄然无声,惟有慢慢去体会,去辩识,去懂得”。

一、结构的层进式

作者开篇引入源于“幸福指数调查问卷”结果的幸福感,提出了幸福的存在“关乎本心”的观点,然后以多维的视角,恬淡的心态,闲适的笔调,链接幸福指数,点击不同的幸福质感,开启了正文。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