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风铃泛音】囿于芥子看须弥论“宅”(一)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17:22:09 单元作文
【风铃泛音】囿于芥子看须弥论“宅”(一)作文单元作文

精选作文:【风铃泛音】囿于芥子看须弥论“宅”(一)作文

高二一班 王安婷

“宅”这个字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它不再仅是作为房屋的意思,它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依赖于网络而愿意呆在家中生活方式。它的兴起依赖于信息的高速发展,足不出户,网络帮你把触角伸到了各个领域。

我认为宅文化的兴起,意味着人们的私人空间的空前发展,人的精神空间更加独立。人们更多的宅在家中,以获取一种无人干扰的自由,在一定限度内,随心所欲,个人的内心得到了更大的关注,比起过去的集体生活,过分强调集体的价值,个人的意志得到了凸显。由此来看,“宅”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体现了人本身的回归。而“宅”,对于性格喜静的人来说,是一种舒适生活方式,人群的喧嚣让他们慌张,他人的注视让他们不安,家让他们安心,互联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成为了他们的选择,电子社交网络,使他们仍然与亲人朋友有着联系,而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而凡是都有两面,“宅”不可走极端。如果几乎终年呆在家,沉溺于虚拟世界,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有极大的危害。首先,宅会对性格产生一定影响,虚拟界的繁复多彩会将你的兴趣点提得很高,如此反差出来的不尽完美的现实世界,会让你犹豫消沉,不再充满热情的对待生活,逐渐偏离人生的真正意义,而且过分宅在家中会也让自我无限膨胀。同时,过分宅在家会使人变得无知。宅在家中,便少了很多经历,流年似乎没有意义的一晃而过。书上看的、网上挂的远比不上亲身经历所带来的感触,实践对于人生有着极大的意义,只有走出家门,世界才是鲜活的,参与其中,才会体会其中的情绪,心性得到锤炼;才会有成就失败,智慧得到积淀。社交网络上的只是别人的人生,若是将个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去观望他人多彩生活岂不是本末倒置?

而对于我而言,我不否认“宅”这种生活方式,尤其面对北京如今不见天日的严重污染天气,宅男宅女们似乎又多了一个好借口。只是,我更愿意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找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去郊外走走、凑近正笑得开心的朋友们与他们一起分享喜悦、一个人前往陌生的国度、面对还不清晰的未来勇敢的一头扎进匆匆而过的人群和大多数人一样忙碌着。

 

 

 

 

 

 

高二一班 李天浩

宅,应当是一种沏一壶茶闭门读书的闲静生活,是一种归隐田园的心态,是现代人所缺少的东西;宅,不是待在家里终日上网、打游戏,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也是充满快餐文化的生活,现在人已不是过于闭塞、和外界没有联系,而是过于开放,和世界有着太多的联系,许许多多的垃圾信息托起了人们的浮躁心态。我们需要“与世隔绝”的宅。

宅文化起源于日本,“宅”字在传回中国后,被大部分人以字面意思理解,成为了家里蹲或玩物丧志者的代名词。几日或是几十日不出门,鲜少洗澡,饿了就叫外卖,这应该是社会对于宅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我理解这种对宅的认知,但我觉得,现在我们应该提倡一种静心、与外界少一些联系,注重我们自己的世界的宅。

现代人大多浮躁,学生和上班族都在做一件事——上网。学生每天本该认真地完成作业,结果现在却成了写一会儿作业就要看看手机,离开网络简直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何为学习态度不好?多为不静心,浮躁。何为浮躁?多为所见太多,眼花缭乱,迷失在广阔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原来的那条林间小路。想想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十分简单,见到的有意思的东西太多了,必然会对其中的一些东西念念不忘,心里稍微一放松注意力便被这些有趣的东西勾了去,离开了原先自己在走的林间小路。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在生活中接触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那样未免太不近人情且无依无据强词夺理了。只是如果我们没有控制度的能力,这时再随意地去跑到大千世界里东张西望,就很容易迷路了。

其实我所说的我的“宅”,在古代被称作“归隐”。田园诗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他的价值观与社会不符,是因为他受不了官场的污浊腐败,不愿同流合污。他选择回到纯净的自然,回到自由安逸的生活,归隐给他带来了归属感,让他找到了归宿,让这座中国文化史上的隐隐青峰从此拔地而起。隐逸生活超脱于物役物累及职业困境之外,自我意识容易得到觉醒,人生目标也随之从君君臣臣的二人关系转向了对自我的关注。当隐逸文人的精力转移到对自然与自我的观照之时,他们便发掘和体悟到了自然山水之美、人的精神气度之美以及诗画艺术之美。文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不仅实现了自然美向艺术美的过渡,而且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成就了他们独立的隐逸人格精神,在艺术美的创造之中,中国文人实现了迥异于“治国平天下”的另一种人生价值。

我想处于一个快节奏的浮躁生活中的我们,其处境与古代的文人有些许的相似之处——世界纷繁混乱,心态需要平静。不要与世隔绝、和时代脱节,但要适时地切断一些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宅在家中,关掉网络,回到我们自己一个人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沏一壶茶,捧一本好书,和名家交流,在寂静的空间中寻找自己的身影,寻找我们自己,当走出这个小世界的时候,我们自会惊讶于自己身上的飞跃。

 

 

 

 

 

 

高二一班 杨逸涵

相信现在人们说道“宅”时所想到的一定不再是曾经的庭院,而是一个个另类的“宅男”“宅女”。这两个大热词汇的出现总是会引起人们的争论,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当然会对“宅”这种行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年长的人认为年轻人正处于心智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该多向外走,多去了解这个社会;而有些年轻人则认为,宅在家里既能是自己得到放松,而且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不会使人缺少对世界的了解;我认为,身宅心不宅方为最佳。

有些人对宅男宅女的定义是蓬头垢面不讲卫生没有思想的人,曾经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发现自己这样的认识实在是有些片面——周围有不少朋友或者是有时电视上的公众人物总会津津乐道称自己是个宅女或者宅男。开始反思宅真的一无是处了么?宅的一大特点就是一个人能在家里以最舒服的方式独处,而这也是宅最大的优点之一,它能减少出门准备所需要的时间也能使人们把精力更多的集中在关键问题上而不是相对没有意义的非必要的面对面人际相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和精力,而且也能使人们以各自最舒适的方式工作,在这一点上宅与近几年趋于火热的SOHO(居家办公)概念比较相似,而居家办公的高效性和日益普遍性也能很好的印证宅的优异性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我所说的身宅心不宅,可以解释成身体上的放松不能使思想变得懒惰。就像是对于我们学生而言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家自习,宅对于那些自制力差或者是有惰性思维的人来说不一定是一种好的工作生活方法。当人在家里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面对各种事物,很容易就以一种松弛的状态去看而不是处于紧张状态进行辩证思考。如果一个人失去的辩证思考的能力,即使他能够得到社会上的最新发展,他的思维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长此以往,最终的结局只会是成为一个只懂得接纳不懂得用大脑思考的惰性生物,从而被社会所淘汰。我想正是宅的这种因人而异的影响,使不少人对它产生了片面的认识,这些片面的认识往往是导致“宅”现象的妖魔化。

那么在现实中,我们又如何能够做到身宅心不宅呢?首先我认为干净整洁的个人卫生和周围环境往往会帮助人们头脑清醒,我相信没有人能够在脏乱的环境之中进行深度的思考。此外干净的卫生也会让你的居家心情更为舒畅享受,而不是尽快逃离。规律的时间安排也是重要的一点,宅在家里的生活在时间安排上的确更为灵活,但灵活并不意味着混乱,将时间规划好有效利用宅在家里的优势才能使自己的效率最优化。

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宅”也不例外。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如何继续保持灵活头脑的运转,做到身宅心不宅的确是一个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我但相信唯有身宅心不宅才能将“宅”的正面意义最大化。

 

 

 

 

 

也谈“宅”及其文化

高二一班 杜雨介

“宅”的风气传入中国还没有许多年的功夫,就已经在青少年中间流行起来:先是城市,继而乡镇,逐渐触及乃至进入村庄。即使不喜此道的人,对这些词语也熟稔,至少不至于一无所知:“我就喜欢出去走,不愿意整天宅在家里。”语言中的流行最直观地展现出这种风气的影响是多么深、多么广。在许多长辈眼中饱受争议的同时,追随者反而解构着作为风气的“宅”,当真建立起一种仿佛严肃的“宅文化”。他们中的一些,尤其热心,致力将这种文化宣传出去;一本正经的理由是:“古之隐士,今之阿宅。”这说法其实很有趣:不谙“宅”文化者一概目“阿宅”为足不出户的慵懒人,于是,针锋相对地,“阿宅”反而利用这种误解,藉由其解构,在未得风气的公众中间扩大自身的影响。“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首先厘清“隐士”“阿宅”的异同之处,才能真正踏入“宅”的文化。

“宅”文化的鼓吹者,之所以拿“隐士”“阿宅”做文章,致反对者一时无词以为辩驳,甚至拉动不少观望者下水,可见二者并不乏相同处。古之隐士,小者幽居边鄙山野之地,不必多言;中、大者身处繁华,却自悠然高卧,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老神在在,外物无所滞心。庄周漆园小吏,其辩友惠施一度拜相,仍相对从容,反每讥惠施害怕自己夺去相印;陶潜也曾任县令,终不适案牍之劳形,便“长歌归去来”,将五斗之俸看得比鸿毛还轻。种种作为,终究是本心不慕繁华的缘故。“阿宅”的情形大致与之类似。但这并不是说“阿宅”的生活就是古代田园牧歌的复现,这种不切实际的旧世遗响与“阿宅”前卫乃至激进的文化取向格格不入;他们中步入社会的依旧工作,未卒业的也不一定就将学习抛之脑后,可是,一旦得以从不得不应对的事务中脱身,得以享受闲余,他们就极宝贵,决不肯挥霍于各类冠冕堂皇的大场面,也是志不在此的表现。

志不在此,那么他们真正喜好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将促成我们发现“隐士”“阿宅”的相异处。最直截了当的回答正由“阿宅”提出:“因为有爱。”他们以这样的内涵将蔚然的风气解构,赋予风气以追求,“隐士”“阿宅”也就从这里泾渭分明。因为“阿宅”的追求是纯粹的“爱”;“爱”也不是经历沉淀的复杂的爱,像伯夷、叔齐之于义,嵇康、阮籍之于自然,而是源于灵感的简单的爱。管宁因同学华歆定力不足,便愤然与之割席,仿佛也很纯粹了;可他自己僻居辽东,平生讲学,所在弦歌不绝,正是贤良方正的儒门君子,只不忿汉季乱世罢了。隐士之所以不慕繁华,在于其抱负崇高,虽有时流露朴拙之气,但终究是深刻的心曲;“阿宅”则是因为已将旁的事物认作优美,便生迷恋,其文化往往精致,可因其情之所起的纯粹,竟反而是朴素的。这一类人于古也有,只是罕能纳入隐士,仅林逋等寥寥数子而已;其所在年代,一则集中于中唐,二则两宋,三则晚明,都是市井文化勃兴、市民阶层大步走向历史之前的时候,坐享城市里的太平。张岱《自为墓志铭》开篇就富“阿宅”神韵:“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虽“极爱繁华”,不似隐士,却居然有“阿宅”之致,实在是这般迷恋的爱意所致。

 

 

 

 

 

 

 

高二一班 熊欣窈

“宅”这个字眼在当今的网络上可谓是十分常见,宅男宅女层出不穷,网络上甚至还有人攀比,谁“宅”的时间长并以此为荣。在公园里,小区内,我们常常能看到老人们在锻炼,却很少能看见青年人在奔跑。这,究竟是为什么。

科技的进步显然是原因之一,身在北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大教堂,欣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登上珠峰的顶端。不用等到固定的时间,就可以看日出日落。想吃饭时,一个电话就可以将香喷喷的饭菜,新鲜的水果送到家里来。缺少生活用品时,打开电脑,下单,不出两小时,你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都准备齐全了。想要锻炼,在家铺一个瑜伽垫,打开电视,就可以做瑜伽锻炼,甚至可以在家里装一台跑步机。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出门?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我所有的生活需要。

过大的压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没时间啊。”这可能是所有人推辞出去玩的理由。谁不想出去游玩呢?在碧海蓝天之中作一叶扁舟,在青山绿水之中追求梦想。去瑞士看看雪山,去南极看看极光。和企鹅面对面,与麋鹿来个亲密接触。去南非体验野性的力量,到南方感受那小桥流水,如果时间允许,金钱允许,我真愿我一生都在路上。可是,这只是理想的世界罢了。现实是,课业的繁重,职场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来气。清华北大,升职加薪,像一座座大山压在我们身上。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不必提旅游,我们连周末去公园,爬山的事件都没有。这些时间全部消磨在课外班、作业、加班、报表等所谓的“正事”上。对于窗外的景色置之不理,对于细小的美丽不屑一顾,低着头刷着手机微信,了解着实时动态,背书,工作。我们宅在家里,忙着这些正事,为我们的美好未来而奋斗。这究竟是可喜还是可悲。

天气原因,这如果在前几年提出,简直是一个笑话,可是如果在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情有可原的。谁愿意在雾霾红色预警的时候外出当人工空气净化器?这就造成了我们迫不得已的“宅”。

现代科技的发展造成了我们的压力增大,更让我们的环境不堪一击。这似乎都成了我们“宅”的完美的理由。可外面的大好河山就这么荒废了么?放下科技,去外面感受鸟语花香,不失为一重减压的好方式。雾霾天气毕竟是少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学习,在感受中成长,我们的人生不应在家中荒废,也不该在苦海中遨游。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工作也不会停止,压力总会无声无息的到来。这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摒弃心中的压力,打开门,去感受自然的美好。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