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梦荡榆荫】万古云霄一羽毛我看杜甫(一)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7:30:52 单元作文
【梦荡榆荫】万古云霄一羽毛我看杜甫(一)作文单元作文

精选作文:【梦荡榆荫】万古云霄一羽毛我看杜甫(一)作文

这才是杜甫

高二一班 熊欣窈

提起杜甫,我脑中总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人,眉头紧锁,一手握着自己的胡须,一手背在身后。身形已略有些佝偻,狂风也吹乱了他的头发,他仍旧站在那里,眯着眼睛审视这世界,不时摇头叹气。

他总是能看到人间疾苦,总是能尝尽世态炎凉。是什么造就了他?出生于官僚世家,有着不错的家境与条件,可是年少的他体弱多病,姑姑给了他不可或缺的爱,也正是这种反差让他逐渐体会到了细微的疾苦吧。年少时靠着还不错的家庭背景去游历,去闯荡。去体会小桥流水,游历青山湖海。年少的他只是做了正常富家子弟应该做的,在回家后,按部就班的考试,却名落孙山。没关系,那就再出去走走吧,于是他再去游历,去访名山,寻名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然后呢?抱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念头再去科举考试。这大概是当时的唯一出路了吧。杜甫拿着来之不易的功名,觉得自己终于可以追寻祖先的步伐,做一代名臣的时候,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当年所有的考生全部落榜,昏君奸臣当道,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杜甫与李白不同,如果是李白,他会说,既然你不要我,我就去寻仙吧。可是杜甫,肩负着家族的使命,他没有李白的洒脱,只能进京去找当朝权贵,去举荐。这些所谓的权贵怎会看上这样一个无名小卒?杜甫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卑躬屈膝,去受别人的不屑与鄙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看到了人间的疾苦,百姓的生活与皇帝的荒淫无道。命运终不会让他轻轻松松的度过这一生,杜甫自己也不会容许。在几次被赏识又被贱人陷害后,他看透了这世间的邪恶与善良。可不幸却又幸运的他偏偏遇到了安史之乱,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却又心怀天下,空有抱负。这是何等的折磨与痛苦啊。即使是这样,他也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杜甫是现实的,他不会像李白一样去寻仙,他的人生梦想也不是建功立业后归隐,而是在朝堂上发挥自己的抱负,尽自己所能。这大概是所有男儿在儿时应有的抱负,但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消磨,更不必提遇到这么多的坎坷了。可杜甫,是个例外,也正是这个例外,让他名垂千古。他遭受了旁人无发人受的折磨。若是年轻时贫困潦倒也就罢了,偏偏年轻时还是个狂妄的富家子弟,心系天下,认为所有都胜券在握。可命运将他的所谓的妄想一个个打倒,一个个失去。然而在失去了众多所想所望后,杜甫仍能以天下为己任,他的唯一的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我也许还能够建功立业,在我活着的时候我也可以作出我的贡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都离我远去,剩下孤苦伶仃的受着病痛折磨的我,在孤舟上漂泊,可这都不算什么,我都可以坚持下来,可真正让我所伤心的是“戎马关山北”北方的战事又起,百姓又要陷入无边的疾苦之中,我却无能为力,所以才“凭轩涕泗流”。这就是杜甫,一个无法被风雨打倒的人,他可以为了他的理想倾尽所有,即使受到嘲笑与鄙夷,即使心中的理想逐渐被现实取缔,即使我什么都没有了,我仍旧有我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只要这个理想在,我永远是我。

 

 

 

 

 

 

我看杜甫

高二一班 陆云馨

   印象中的杜甫,定是身着一件黑布衣,拄着木拐,立在秋风中,佝偻着。他眉头紧锁,浑浊迥迥的双眼复杂地眺望北方——那是战事又起的方向。一身暗色,一身沉郁。只除了那心口的位置,涌动着一点刺目而鲜红的颜色——那是一颗为国家为百姓至死都忧不尽、燃不熄的心。

   杜甫是一个被苦难磨砺出来的诗人。

   他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就有着对国家在未来一展抱负的鸿鹄之志。对于这样一个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人生目标的人来说,二十四岁第一次考进士而不中,几年游学归来后再考却碰上李林甫“野无遗闲”的闹剧而又不中,拜谒权贵也不顺被拒。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种种苦难给这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一个狠狠的下马威。然而这还不够,个人的苦难过去了,国家的苦难又降临了。安史之乱,国之动荡。山河虽在,却已是朱颜改。暮年的杜甫发出“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这样的感叹。穷尽一生的苦难坎坷,才成就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文学上的造诣。

   杜甫是一位被社会打磨出来的仁者。

   他是不幸的。他生在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繁华的唐朝,却又眼睁睁地目睹经历着这个朝代从盛世走向衰败的转折。他看着大唐的百年基业一点一点土崩瓦解,他看着原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因战火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看着这一切的一切,却无能为力。办法用尽,最后只能成天紧缩眉头,将所见所想用一句句一笔笔遒劲的诗表达自己对上位者的愤懑质问和对国家百姓的忧心感叹。他终于从一个对国家满怀希望渴望建功立业的热血青年,在岁月和社会的打磨下,变成了一个只能摇头扼腕的仁者。

   提到杜甫,不免会想到2012年的那件事。三年前,名为“杜甫很忙”的一组漫画让杜甫一夜之间变成了网络红人。提枪、卖菜、骑车、跳舞……坐在岩石上怅然远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杜甫就这样被人千姿百态得挂在网上。面对这样一位写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文采飞扬的诗人,这样一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的仁者,几千年后的我们难道就是以这样一种亵渎的态度面对尊者吗?

   在我看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这样一位渊渟岳峙的老者,都值得我们以最虔诚的心来铭记。

 

 

 

 

 

 

孤舟一系故园心

高二一班 武子萱

相比于有些悲伤的“地上每有一个人逝去,天上就会有一颗星星熄灭”,我更愿意相信“世界上每一个人逝去,都会点亮天上的一颗星,给世上的人们带来一点光亮。”就好像他们在自己的那颗星星上静静地还望着故乡。像B612小行星上的小王子,像110289号小行星上的杜甫。

我一直相信,哪怕他离开这个世界,也依然关照着他生老病死的地方,繁华过颓靡过漂泊过直到走向衰亡,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轻狂,有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喜,有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痛苦无奈。李白和杜甫构成了唐朝文化的两面,二者一仙一圣,一浪漫洒脱一忧国忧民,李白让少年的所有孤独幻想得以安放,杜甫让人到中年之后的生命之悲能够聊解。我记得蒋勋老师在《说唐诗》里说到白居易的时候说过,白居易在倡导新乐府运动的时候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因而写《卖炭翁》等诸如此类的诗,反映社会现实,他曾说,要把自己曾经写的《长恨歌》《琵琶行》都烧掉。但是反过来说,《长恨歌》《琵琶行》就没有其价值了吗,显然不是。

如果诗坛只有李白没有杜甫,难免少了厚重,只有杜甫没有李白?又少了不羁的情怀。我并不那么了解杜甫,不及杜雨介每天子美子美地在我身后深情呼唤,颇有款款一句“魂兮归来”的架势,少年时代更加向往自由的我目光总是停留在李白那飘渺的背影上,痴迷而遥不可及,而忽略了那个不会带我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却可以带我们回顾整个唐由盛转衰的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小学的时候背这首诗,眼前烽火连天的画面,赤红的颜色已经分不清是血色还是火光,厮杀和遍地的尸骨,没有人去顾也顾不得,一家一城一国,城破,灯灭,旗裂。

你如果生在那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是不是也可以登上九重宝塔看一夜的流行飒踏?做一个浪迹天涯的人,逍遥一生?但是没有如果呵。你生在此长在此,看了那么多那么多新婚分离的夫妻,归来找不到家的老兵,在断壁残垣之下,找到褪了色的盖头,依稀残留着当年新婚妻子的模样,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你看到他们垂垂老矣时无依无靠,举目一望,黑云压城。怎么可能不痛心?怎么可能不愤慨?又是怎样地觉得自己渺小无力。

你的每一笔都写进骨血呵!声声泣血,声声泣血;你连离开人世的时候都是在那一叶扁舟之上漂泊着,尸骨渐寒。国家的动荡人民的悲哀与你无关了啊!你就这样离开了,逆风化为一点星光,以太阳的耀眼和温暖为中心,周而复始地旋转去了。人间疾苦已与你脱了干系,你快乐了吗?

若魂魄能知觉,黄泉下不忘却。

 

 

 

 

 

 

 

苦难铸就的高山

高二一班 李天浩

我们读杜甫,都知道他这一生离不开“苦难”两个字。杜甫活了五十九岁,其中大概有二十余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这些苦难也算是够多的了。他是中国的苦难诗人,集个人、国家、民族的苦难于一身。他不能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人民,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入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

我觉得杜甫独特的属性必然离不开他所处的世界这个客观条件,但发挥了更重要的主观作用的则是他个人的经历。杜甫小的时候并不算苦,虽然年幼多病,母亲去世,父亲忙着做官,但他有一个爱他、悉心照料他的姑母,姑母给他的爱弥补了他缺失的父爱母爱。说实话,如果杜甫从小就生活在苦难之中,那他也许早已在苦难中沉沦,没有现实生活的落差,或许也就成就不了这个我们所知道的杜甫。

他也像其他的文人一样,也出去漫游。他的家境虽不像李白那样殷实,但也算得上是不缺钱了。漫游,他遇到了李白。李白仰望着神仙,杜甫仰望着李白。不过漫游之后他们还是就此分别,杜甫的目光在长安。我读到的所有文人,似乎心里都向往着仕途,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丰功伟绩;有的是为了济苍生,为老百姓谋福祉。杜甫去了长安。仕途在望,他的卷子却被李林甫直接丢在了一旁。长安阴雨连绵,杜甫陷入无尽的苦闷,富朋友们都一哄而散,留他一个人卧在病榻上。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处处潜酸辛!”

病榻上的杜甫,终于看见了自己在长安这几年的真实身影。我觉得中国的文人的生命都有着极强的张力与喷发力,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大致始于此。他的风格不是仅仅地止于“沉郁”,“沉郁”之中处处蕴藏着力量,冯至先生说,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这句话总结的实在精妙。

给杜甫留下无尽的影响的安史之乱,有如一场飓风刮过大唐,据说大唐每十个人当中有七个人消失了,可谓是七年浩劫。龙椅害人。死去的三千万人,都成了安禄山史思明试图抢夺龙椅的牺牲品。战乱让杜甫拖家带口到处迁移,战乱也让他看尽了民间的苦难,他的眼中,承载了无尽的苦难。当飓风刮过之后,杜甫欣喜若狂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终于能安静一下了,不,这些还没有结束。吐蕃军作乱,一度攻陷长安,短短的几个月里,房琯、严武、高适三个能帮助杜甫的高官相继死去。杜甫又在考虑迁徙了。苦难和郁闷让他写下了《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英雄末路。

他至死还在牵挂着亲友,更牵挂着国家。

我读不懂他的意境,只是在跟着前人的脚步努力靠近他。那座苦难铸就的高山永远屹立在那里。

 

 

 

 

 

 

 

 

品读杜甫

高二一班   曹天睿

   在一个晴朗明丽的早上,太清宫前,三声静鞭响完,站列在两旁的大臣静静等待。突然,乐声响起,一队人马浩浩荡荡走进庭院,在金色的车中端坐着的正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这是唐朝的一个平常的祭祀日,但对那些读书人,今天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本来读书人做官的路途只有一条:科举考试。但是奸相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便对玄宗道:“这些士子都是些卑贱愚聩之人,恐怕会胡言乱语扰乱圣听。”在他的严密操控下送到京师的士子无论如何考试答题都不会有一人合格。每次考试过后李林甫还向玄宗道贺,称民间再没有遗留的人才(野无遗贤)。

既然如此,就只能直接面圣,谋取高官了!于是,当唐玄宗祭祀时,一篇篇华美的文章如雪片一般飞来,在这些充满希望的文章中,有一篇《大礼赋》格外受玄宗青睐,皇帝执笔轻轻一点,这个名叫杜甫的人就待制在集贤院,以“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虽然没有正式成官,也是个小小进步。就这样,在他四十四岁时,他成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在我的脑海里,我常认为这时杜甫应该过上快乐的生活,在平安无事的盛唐中度过自己默默无闻的一生。

可惜啊,天算不如人算,刚接受官职的杜甫回家后的景象是这样的:“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时杜甫心中的愤怒再也无法抑制,他向官府怒吼,嚎叫,倾泻自己心中的委屈与不满。这就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此时的大唐气数已尽,官员腐败黑暗,民不聊生,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这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社会,贫富差距极大,上层有闲阶级声色犬马,荒淫无度;下层小农阶级则衣不蔽体,饥寒交迫。这种国家不可不谓大厦将倾、日薄西山。但是杜甫,他有责任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力发泄,此时的杜甫也只能感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很多时候上帝是不公平的,杜甫还没来得急喘口气,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安史之乱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上次我说了李白,这次轮到杜甫了。在战乱中,他颠沛流离,景况一天不如一天。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他依然渴望着战争胜利。当新兵不愿上阵时,他说:“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当战事不利,杜甫就会借他人之口安抚民心(“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这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这是他的一贯精神。他做到了。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即使在最后一刻,他仍然说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我读杜甫

高二一班   秦琪

说起现实主义诗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杜甫了。想到了杜甫,李白的身影也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比起李白的孤高自傲,杜甫也许更加的“接地气”。他的诗句总是包含着一股家国情怀,也正是这种大情怀成就了这位千百年来在历史长河屹立不倒的诗人。

   毋庸置疑,杜甫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单看看他写给李白的诗就会发现杜甫有多么的重视友情。《春日忆李白》中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赠李白》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从这两首可以看出杜甫非常欣赏李白。在杜甫的心中,李白就是他的偶像,知音。当他与李白分别后,那种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随日递增。内心的思念和没有知音的孤寂,促使他写下了“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千古绝唱。还有“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可以为了知己可以与权贵做对,他不畏牺牲自我,只为了与李白的友谊。这般的重情重义,是否拥有着一股侠气呢?

   除此之外,杜甫的家国情怀尤为突出。他特别关心国家的安危,民众的疾苦,还敢于与邪恶力量做斗争。那首著名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遍地,家信不通,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惆怅无比,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可见他对国家的安危担忧。再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只要能让百姓都住上大屋广厦,宁可自己住破屋受冻死。可以看出他多么的心系百姓,心忧百姓的疾苦。还有耳熟能详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这两首诗都反映诗人极度的看不惯当时的贫富差别,富人不劳而获,穷人却忍受了沉重的劳苦还无法活命。从中也能感受到诗人敢于抗争精神。

 

 

 

 

 

 

 

 

我读杜甫

——苦难中的信念与坚守

高二一班 佘晓晨

如果说是大唐盛世与李白的邂逅造就了一派浪漫雄奇之风,那么,则是唐朝的由盛转衰成就了杜甫。换句话说,没有苦难,就没有“诗圣”杜甫。仕途坎坷,生活漂泊,国难当头——这一声声苦难的琴音交织纠缠,碰撞出命运的火花——杜甫,用他独特的视角,谱写了一首首忧国忧民的绝唱,亦向世人展现了,他不变的信念与坚守。

仕途不顺,恰恰磨砺了杜甫的心性。杜甫渴望官职,一直以来,他都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当玄宗昭告天下,令“通一艺者”来长安应试时,他怀着满腔斗志准备一展拳脚。可是因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他最终落选。科举不行,那就投靠权贵,终也无果。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杜甫客居长安十年,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走投无路。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他的《大礼赋》得到君王赏识,可惜好景不长,他再一次栽在李林甫的手上,未谋得个一官半职。而后,杜甫倒是多多少少得了个小官,然而这哪能配得上杜甫的才华和抱负?杜甫求官,在官场上苟延残喘,遍体鳞伤。然而,他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在一次次求官不得初心不改的过程中,他渐渐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看够了权贵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看够了他们把道德当作筹码换来荣华富贵;他也悲哀着,不解着,为什么奸佞小人尚能得势,而我拼尽所有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来自仕途的苦难磨砺了杜甫的心性,让他深深坚定自己的立场,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让他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杜甫的心,就此明确、坚定、而强大起来。纵然后来他似乎经常以泪洗面,流泪不代表懦弱,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个坚强的身影,在风雨中佝偻着,却久久没有倒下。

常年漂泊,反而丰富了杜甫的内心世界。“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定居,又辞去。杜甫的半个人生,都似乎只能与那漫漫水路与一叶扁舟为伴。仕途没落,战事又起,无依无靠。似乎只有无尽的漂泊,才能在无声中默默陪伴杜甫内心的孤独。每当他独自一人游荡在偌大的乾坤之间,看着星空铺满天际,看着江水奔流不息,与茫茫天地相比,他竟真的孤寂得如一只需渺小的沙鸥。他累吗,他痛吗,他苦吗?彷徨、无助、凄凉、无奈、悲愤,凝聚在乾坤之间,源源不断注入杜甫的内心。他的内心世界,不断丰盈、充实,有时发出一声声哀叹,有时又禁不住泪落满襟.李白一生漂泊,他用手和双脚丰富了大唐江山;而杜甫的漂泊,他用呐喊和挣扎,感动了天地河山。他不怕,天地越大,越壮阔,他的内心越愁苦,越凄凉。他的愁,不用春花弱柳的衬托,也不是无病呻吟的倾诉。他的愁,于天地间荡气回肠,天地越大,越能衬出他的悲伤。流离之苦,给了杜甫阅历,给了杜甫情感,彻底丰盈了杜甫的内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用他漂泊之年的所见所想,一滴泪便是一行字,一声长叹便是一首诗。

民族苦难,最终释放了杜甫坚守的灵魂。与众多有鸿鸿鹄之志的人一样,纵然长年漂泊孤苦,杜甫的灵魂不甘于平静,不趋于平庸。骨子里,还是他原本不羁的灵魂。经过仕途的磨砺,经过颠沛之年的洗礼,他的双眼变得明亮,头脑变得睿智而犀利。他看得到国家危亡,看得见百姓疾苦。于是,在自身经历悲惨的铺垫下,在民族危难的催化下,杜甫那被禁锢已久的灵魂,终于得以释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看见民间疾苦,痛呼出的呐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他在国家将亡之际悲痛的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他在缅怀先贤的时候忧今伤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他听闻失地被收复时的欣喜若狂。都说杜甫忧国忧民,不错。而杜甫不羁的灵魂,正是循着某种信念,而让杜甫时时为国而悲,为民而悲。所以,也可以说,杜甫的忧国忧民,源于对国家民族的坚守,杜甫的灵魂,亦源于坚守。有人求官不得而求归隐,有人报国无门而中途放弃。杜甫不是,他甚至不是一个将军,可以守着自己武器和军队和敌人决一死战,留下身后几代功名。他只是一个文人,他什么都没有,只有那颗心,他却用他的全部用来坚守。在民族苦难之际,他用初心,用决心,守着自己的信念,“守着”自己的国家。一代忧国忧民大诗人,在灵魂中山闪耀巅峰。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还是走了,在那艘陪伴了他半生的船上,他永远地走了。一首诗,几乎概括了他的一生。想他漂泊无依,常年患病,站在岳阳楼头,看吴楚分界,乾坤日月。想那北方边关战事又起,一时间涕泗横流。杜甫奋斗了一生,坚守了一生,还是没能守住他的理想。“江舟长眠”,远不如“抱月而终”来得浪漫洒脱,当然,杜甫也永远不可能像李白那样浪漫洒脱,也许在他合上眼的那一刻,心中还在为国事焦虑吧。说实话,读杜甫,我读不太懂。可以说杜甫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他的满腔情怀无人重视,他却心心念念,依然坚守,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又为了什么?也许,就是为了他心中坚守的那份信念——即使被全世界抛弃,我也不会放弃。那么,如果没有苦难,他的坚守还不会如此珍贵;如果没有苦难,他的信念也许不会如此顽强——似乎就是苦难,成全了杜甫的信念,杜甫的坚守吧。

单元作文